《別錄》、《七略》

外書無有三十六章,中書無有七十一章,中外皆有以相定。 劉向又集合眾錄,別為一書,是為《別錄》。 與此同時,劉向又“別集眾錄”,而成一書,是為《別錄》。

1.別錄

漢劉向撰。二十卷。
從武帝成帝百餘年間,國家藏書“積如丘山”。成帝於河平三年(前26),詔謁者陳農廣求天下遺書,同時任命劉向主持整理國家藏書。是時,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鹹校術數,侍醫李柱國校方技。此外,劉歆、杜參、班斿、王龔、望(失其姓)等十數人也參預其事,由劉向總其成。
劉向校書,首先廣羅異本,以相校讎,不拘一家,擇善而從。其次,整理錯亂,除去重複,互相補充,定著篇章。然後,條別篇章,定考目次。讎校訛文脫簡,寫定正本。如《晏子敘》:“所校《晏子》,十一篇,臣向謹與長社尉臣參校讎。太史書五篇,臣向書一篇,參書十三篇,凡中外書三十篇,為八百三十八章。除復重二十二篇六百三十八章,定著八篇二百一十五章。外書無有三十六章,中書無有七十一章,中外皆有以相定。中書以‘夭’為‘芳’,又’為‘備’,‘先’為‘牛’,‘章’為‘長’,如此類者多。謹頗略椾,皆已定,已殺青,書可繕寫。”最後確定書名。如《戰國策敘錄》:“中書本號,或曰《國策》,或曰《國事》,或曰《短長》,或曰《事語》,或曰《長書》,或曰《修書》。臣向以為戰國時游士輔所用之國為之策謀,宜為《戰國策》。其事繼春秋以後,訖楚、漢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間之事定。”每一書校畢,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旨意”(《漢書·藝文志》),寫成敘錄,附書奏上。所奏敘錄,包括下列內容:闡明校讎原理,敘述校讎原委,即版本異同、篇目數量、簡策脫略、文字訛謬、書名異稱、校讎經過以及校書人姓名、上書年月等;介紹作者生平及思想;敘述學術源流;辨別書之真偽;評論思想或史事是非,介紹內容提要;簡評書之價值等。劉向又集合眾錄,別為一書,是為《別錄》。開創了敘錄體目錄。劉向校書二十年未竟而逝世,由其子劉歆續成。
《別錄》著錄圖書六百零三家,計一萬三千二百一十九卷,分為六大部類、三十八種:一、六藝:易、書、詩、禮、樂、春秋、論語、孝經、國小;二、諸子:儒、道、陰陽、法、名、、縱橫、雜、農、小說;三、詩賦:屈原等、陸賈等、孫卿等、雜賦、歌詩;四、兵書: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五、數術: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六、方技: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各類之前有類序,各部後有部序,敘述各類各部學術思想和授受源流。部序之前、類目之後,皆有統計,全書最後還有總計。原書已佚,清人有七種輯本:嚴可均輯本,見《全漢文》洪頤煊輯本,見《經典集林》;馬國翰輯本,見《玉函山房輯佚書》;張選青輯本,見《受經堂叢書》;姚振宗輯本,見《快閣師石山房叢書》;顧覲光輯本(未刊);章炳麟輯本,見《章太炎全集》。
2.七略
漢劉歆撰。七卷。
劉向、劉歆校書,先校勘定本,即從多種書本內選定篇目,根據每篇的複本經過校讎,校定文句,成一校定底本;繼而繕寫清本,即把校定底本用竹簡繕成清本,以便保存和閱讀;再編撰敘錄,一書校畢,劉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敘錄記載新定本的篇目,記述校定過程,撮述全書大意;最後建成系統目錄,即將所有藏書,按大類劃分,下又分若干小類。與此同時,劉向又“別集眾錄”,而成一書,是為《別錄》。劉歆繼承其父未竟事業,在《別錄》基礎上,去詳從略,撰成《七略》。
著錄圖書三十八種、六百零三家、一萬三千二百十九卷。其分類體系為:一、輯略:乃全書敘錄,包括總序、大序和小序,說明各大類和小類圖書內容和學術思想流派。二、六藝略:易、書、詩、禮、樂、春秋、論語、孝經、國小。三、諸子略: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四、詩賦略:屈原賦之屬、陸賈賦之屬、孫卿賦之屬、雜賦、歌詩。五、兵書略: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六、數術略:天災、歷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七、方技略:醫經、醫方、房中、神仙。
《七略》和《別錄》思想體系、使用價值基本相同。它與《別錄》最大不同乃是增添一《輯略》,從總體上評述各種學術文化的興衰分合,使其更具系統性和實用性。
原書已佚,清人有七種輯本:嚴可均輯本,見《全漢文》;洪頤煊輯本,見《經典集林》;馬國翰輯本,見《玉函山房輯佚書》;張選青輯本,見《受經堂叢書》;姚振宗輯本,見《快
閣師石山房叢書》;顧覲光輯本,稿本藏北京圖書館;章炳麟輯本,見《章太炎全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