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家父子》

《冤家父子》

《冤家父子》是中國著名“痞子文學”作家王朔的電影處女作,也是他迄今為止唯一的一部電影作品。本片於1996年上映。

基本信息

冤家父子》是中國著名“痞子文學”作家王朔的電影處女作,也是他迄今為止唯一的一部電影作品。
(圖)《冤家父子》《冤家父子》

影片概況

導演: 王朔 馮小剛
演員: 馮小剛 徐帆 胡小培 秦焰 王維凝 葉靜 袁苑 姚二嘎 葉京 王連成 李明珠 陳漢元 王元祿
編劇: 王朔 馮小剛 攝影/像: 楊小雄
美術(設計): 馮小剛 音樂: 劉詩召 施萬春
剪輯: 周影 錄音: 唐元平
出品人: 韓三平 監製: 王維江 李曉耕
策劃: 丁曉紅 製片主任: 彭曉林
所屬地域: 大陸 彩色/黑白: 彩色
作品原創語言: 國語 
出品公司: 北京電影製片廠 北京山河影視藝術有限責任公司 
所屬分類: 電影 → 現代 生活 喜劇 
編劇: 王朔 / 馮小剛
上映年度: 1996(被禁直到現在)
語言: 北京話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又名: 冤家父子

劇情簡介

喪妻的男人馬林生(馮小剛飾)是一個有點裝腔作勢但又富於幻想的人,他在單位是先進工作者,在家裡卻不是一個稱職的父親,與其一手拉扯大的兒子馬車之間的關係日趨緊張。這個機關里混日子的小職員在對待兒子的時候,時而濫施暴力,時而搖尾乞憐,有時又滿腔熱情地和兒子稱兄道弟,但馬車非但不領情,反而處處看父親眼色行事,繼而做事忘乎所以。馬林生感到失落,寂寞,悲憤……父子之間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

(圖)《冤家父子》《冤家父子》

兒子為馬林生介紹同學鐵軍的媽媽齊懷遠(徐帆飾),馬林生對齊懷遠的相貌氣質很不滿意,他感受到女方的放蕩和欺負。而更使他無法容忍的是,他發現兒子給他介紹... 喪妻的男人馬林生(馮小剛飾)是一個有點裝腔作勢但又富於幻想的人,他在單位是先進工作者,在家裡卻不是一個稱職的父親,與其一手拉扯大的兒子馬車之間的關係日趨緊張。這個機關里混日子的小職員在對待兒子的時候,時而濫施暴力,時而搖尾乞憐,有時又滿腔熱情地和兒子稱兄道弟,但馬車非但不領情,反而處處看父親眼色行事,繼而做事忘乎所以。馬林生感到失落,寂寞,悲憤……父子之間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

兒子為馬林生介紹同學鐵軍的媽媽齊懷遠(徐帆飾),馬林生對齊懷遠的相貌氣質很不滿意,他感受到女方的放蕩和欺負。而更使他無法容忍的是,他發現兒子給他介紹對象並非出於對他的關心,而是為了擺脫他,想過自由自在的獨立生活。馬林生開始反攻倒算,但馬車並不買賬,並以絕食威脅。

馬林生心灰意冷,和一直追求他的齊懷遠結婚,搬出了馬家,發誓從此不管兒子。

無人管束的馬車和流氓團伙打架,流氓團伙為尋報復,打傷了馬林生。馬車到醫院看望父親,內心愧疚不已,他們深深體會到彼此的重要及無法割捨的父親親情,馬車由衷地對馬林生說:您永遠是我的爸爸!

背景簡介

這部影片據說對當代中國的社會關係進行了一些隱晦的譏諷,因此從來就沒有在國內公映。富有戲劇性的是2000年的瑞士洛加諾電影節將本片評選為當年的最佳影片,票友導演王朔也許並不因此有太多的興奮感:本片的公映為此又遙遙無期了。

改編自王朔1990年代早期的一部小說《我是你爸爸》。講述了喪妻的男人馬林生與他一手拉扯大的兒子之間日趨緊張的關係。這個在機關里混日子的小職員在對待兒子的時候,時而濫施暴力、時而搖尾乞憐,有時又滿腔熱情地和兒子稱兄道弟。但最終父子之間仍然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

2000年本片獲得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評審會主席稱“該片就如何發展社會的問題上,做出了非常人性的解釋。這個解釋適用於全世界。”

影片評價

電影與小說有一定的改動,但基本上王朔還是保持了原作的風味,只不過在馮小剛的影響下,影片較之原作加入了一些笑料,並且在某些部分更加誇張了一些。王朔作品的魅力來自於豐富機敏的語言,而電影並不能單靠語言,所以馮小剛在表演馬林生這個人物時,他運用了更為誇張的肢體來表演這個人物。影片整體上看起來顯得有些荒誕,甚至有些脫離現實,也透露出王朔這個反傳統者的作風。基本上我還是認可馮小剛的表演,相比較這位父親兒子馬車卻顯得沒有什麼鮮明的個性,演員除了表現梗以外毫無讓我留下深刻映象的地方。其實在書中的馬銳是相當重要的一個角色,但到了電影中卻幾乎成了馬林生一個人的舞台,馬車反而顯得無足輕重起來。徐帆飾演的齊懷遠倒是頗有些亮色,很接近原作中的那個市井婦女,務實顯主動的個性。而她在洞房時那段《貴妃醉酒》而後又一次被馮小剛挪到了後來的《甲方乙方》中。

(圖)馮小剛馮小剛

由此可見,《爸爸》中可以看作馮小剛日後作品的一次預演,王朔在維持住作品的風貌時馮小剛卻在本片作著一些嘗試。那些"官僚味"的幽默在日後也成為馮小剛電影作品的一種風格特徵,象那篇悼詞、那份檢查,以及那些在特殊環境下所產生的喜劇效果的台詞。包括那出精神病院的橋段在馮小剛的《大腕》中也重複運用過,只不過影片《爸爸》畢竟不是馮小剛的作品,一切還是要圍繞王朔的小說開展,因此不能做到完全馮小剛化。其實真正到了後來馮小剛自己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切都可以更不靠譜的誇張,就拿《甲方乙方》而言,小說原本的思考被弱化,幽默和煸情被大量運作和添加,極大地迎合了廣大民眾的口味。馮小剛在自己對市場口味駕輕就熟之後,已不再改編,而開始按自己的意思來打造全新的電影作品。其實馮小剛的確是個能抓住市場口味的聰明人,我年少時就曾被他改編的《遭遇激情》煽出眼淚來。

影片的運鏡風格很象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甚至也感覺到張元的一些風格。其實也無關緊要,影片的畫面相當樸素,在用光方面頗為講究,總體而言奔著藝術風格而去。但如我先前所說的,這部影片的到來實在太遲了,將所有應該的驚喜都喪失怡盡,如果在當時上映的話還能引來更多關注的話,而現在看來卻顯得有些陳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