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禮註疏》

《儀禮註疏》,中國古籍,創作於清乾隆三十七年。

《儀禮註疏》
《儀禮》是儒家經典之一,也是先秦時代有關社會習俗和禮制的資料總匯,對研究儒家思想和古代社會生活極具價值。歷代為之作註解者很多。唐代編《五經正義》,將鄭玄注和賈公彥疏作為欽定的《儀禮》注釋,編成《儀禮註疏》,成為後世最權威的《儀禮》讀本,與其他唐代欽定儒家經典註疏統稱為《十三經註疏》。唐以後多次重刻,但質量良莠不齊,版本多有異同,錯訛亦難以避免。有鑒於此,王輝先生潛心數載,將此書重新校勘整理,比較異同,擇善而從,並吸收了歷代學者研究《儀禮》的成果。各卷後附有校勘記。本書將成為《儀禮》最好的版本。

概述

十七卷(內府藏本)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出殘闕之餘,漢代所傳,凡有三本。一曰戴德本,以《冠禮》第一,《昏禮》第二,《相見》第三,《士喪》第四,《既夕》第五,《士虞》第六,《特牲》第七,《少牢》第八,《有司徹》第九,《鄉飲酒》第十,《鄉射》第十一,《燕禮》第十二,《大射》第十三,《聘禮》第十四,《公食》第十五,《覲禮》第十六,《喪服》第十七。一曰戴聖本,亦以《冠禮》第一,《昏禮》第二,《相見》第三,其下則《鄉飲》第四,《鄉射》第五,《燕禮》第六,《大射》第七,《士虞》第八,《喪服》第九,《特牲》第十,《少牢》第十一,《有司徹》第十二,《士喪》第十三,《既夕》第十四,《聘禮》第十五,《公食》第十六,《覲禮》第十七。

評述

一曰劉向《別錄》本,即鄭氏所注。賈公彥《疏》謂:“《別錄》尊卑吉凶,次第倫序,故鄭用之。二戴尊卑吉凶雜亂,故鄭不從之也。”其《經》文亦有二本。高堂生所傳者,謂之今文。魯恭王壞孔子宅,得亡《儀禮》五十六篇,其字皆以篆書之,謂之古文。元注參用二本。其從今文而不從古文者,則今文大書,古文附註,《士冠禮》“西閾外”句注“古文闑為,閾為蹙”是也。從古又而不從今文者,則古文大書,今文附註,《士冠禮》“醴辭”“孝友時格”句注“今文格為嘏”是也。其書自元以前,絕無注本。玄後有王肅《注》十七卷,見於《隋志》。然賈公彥《序》稱“《周禮》注者則有多門,《儀禮》所注後鄭而已”。則唐初肅書已佚也。為之義疏者有沈重,見於《北史》;又有無名氏二家,見於《隋志》:然皆不傳。故賈公彥僅據齊黃慶、隋李孟悊二家之《疏》,定為今本。其書自明以來,刻本舛訛殊甚。顧炎武《日知錄》曰:“萬曆北監本《十三經》中,《儀禮》脫誤尤多。《士昏禮》脫‘婿授綏,姆辭曰:未教,不足與為禮也’一節十四字,賴有長安《石經》,據以補此一節,而其《注》、《疏》遂亡。《鄉射禮》脫‘士鹿中翿旌以獲’七字,《士虞禮》脫‘哭止,告事畢,賓出’七字。《特牲饋食禮》脫‘舉觶者祭,卒觶,拜,長者答拜’十一字,《少牢饋食禮》脫‘以授屍,坐。取簟,興’七字。此則秦火之所未亡,而亡於監刻矣”云云,蓋由《儀禮》文古義奧,傳習者少,注釋者亦代不數人,寫刻有訛,猝不能校,故紕漏至於如是也。今參考諸本,一一釐正,著於錄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