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沐寄懷》

《休沐寄懷》

《休沐寄懷》一首娛情遣意、抒攄懷抱的篇什。“休沐”,就是休息以洗沐,這是繼承的漢代的官吏休假制度,一般是五日一休沐。《梁書·沈約傳》說,沈約嘗“立宅東田,矚望郊阜”。這詩當是他閒居東田私宅時所作。

作品信息

【名稱】《休沐寄懷
【年代】南朝
【作者】沈約
【體裁】五言詩

作者簡介

沈約(441-513)南朝文學家、史學家。字休文。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鎮)人。宋征虜將軍沈林子之孫、淮南太守沈璞之子。歷仕南朝宋、齊、梁三代。助梁武帝登位,為尚書僕射,封建昌縣侯,官至尚書令。公元494年(齊隆昌元年)任東陽郡(陳代改為金華郡)太守時,建軍台玄暢樓(後改名八詠樓)。他提出詩歌創作“四聲八病”之說,是齊、梁文壇領袖。作詩精密工整,尤注重聲律、對仗。詩文之外,又長史學。其據舊版增改所撰《宋書》百卷,資料翔實,傳記評論,頗有識見。著有《齊記》、《四聲譜》、《梁武紀》、《梁儀注》、《沈約集》等。死後謚隱。明人張溥輯有《沈隱侯集》。

沈約沈約

詩詞正文

雖雲萬重嶺,
所玩終一丘。
階墀幸自足,
安事遠遨遊。
臨池清溽暑,
開幌望高秋。
園禽與時變,
蘭根應節抽。
憑軒搴木末,
垂堂對水周。
紫籜綠筱
白鳥映青疇
艾葉彌南浦,
荷花繞北樓。
送日隱層閣,
引月入輕幬。
爨熟寒蔬翦,
賓來春蟻浮。
來往既雲勌,
光景為誰留。

作品鑑賞

也許享受榮華富貴的同時,內心又有清高的嚮往;也許是世事多舛帶來的經驗教訓,不可貪得務多,玩物喪志;總而言之,當詩人抽身繁華喧囂的鬧市和爾虞我詐的官場,投入大自然懷抱的時候,他並沒有陶醉在清山綠水的賞心悅目之中,而首先是陷入了沉思——一種人生哲理的思索。詩的開頭四句,即將詩人的這一特殊心態吐露出來。自然造化,氣象萬千,千層疊嶂,萬重風煙,目遇之而成色,耳得之而為音,好景如畫,美不勝收。但詩人所求,止在一丘一壑。而漫步石階,逍遙庭院,自可耳聆山水清音,目接江河秀色,則不必再勞心費神、天涯漫遊。班嗣曾經讚揚莊子:“漁釣於一壑,則萬物不奸其志;棲遲於一丘,則天下不易其樂”(見《漢書·敘傳》)。這四句詩意,實際上全從班語演繹而來,詩人藉此表明了知足常樂、天下不易其志的胸懷。所以,一花一鳥,一草一木,都足以逗引濃厚的興趣,寄託遙深的情懷。
接下來六聯,絡繹鋪寫莊前宅後的旖旎風光。詩人心淨如水,氣清似秋,所以,臨小池而神清志爽,燥熱之心全消;開蘭幌而心曠神怡,煩惱之懷頓釋。“臨池”,“開幌”,動作感很強,表明詩人從室內轉向室外,從內心自我走向外界自然,因而著一“望”字統領下文。隨著詩人推開窗幌,眺望高秋,一幅幅優美的山水圖畫便絡繹迭現,一一映入詩人的眼帘。“園禽”八句寫景,時空上跳躍性較大。蘭根勁抽,紫籜爆筍,是春景;艾葉滿浦,荷花繞樓,則是夏景;而憑軒搴木,垂堂對水,則又是寫眼前之秋景。所以,這八句詩當是詩人“開幌望高秋”時,觸目興想,列述的四時之佳致。時節上,春、夏、秋三景絡繹疊現,佳境紛陳;畫面上,紫、綠、白、青、藍、紅等各種色彩,濃淡相間,錯落有致。寫“時變”是其脈絡,而壯秋興抒秋懷才是其中心。至此,詩人自己也被深深地吸引了,不由得留連忘返,澹然忘歸。“送日隱層閣,引月入輕幬”,眼看著一輪斜陽,徐徐隱淪在層台重閣之中,而一彎明月,已冉冉升起,把銀白色的清輝,灑滿了深闈輕帳。這裡,兩個動詞“送”“引”用得出神。“送”“引”本身都表示時態推移,一“送”一“引”,移時入神,詩人的專注之心和留連之情,便不知不覺地流露出來。而且,在“送”斜陽與“引”新月之間,還暗寓了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流程,留下了很長一段時間空白,任憑讀者運用想像去填補,去體會,從而使詩呈現出含蓄蘊藉的風致來。
最後四句,詩從環境之美,寫到朋友之樂,寫到心性之愉。爨(cuàn),灶。酒面上的浮沫稱為“浮蟻”,“春蟻浮”即指美酒芳香馥郁。終於,一位矚目於佳景、忘懷於秋情的詩人形象粲然出現了。他想到,在這幽雅的環境裡,煮上粗茶淡飯,聊備芳香美酒,招待來往的朋友,該是多么愜意啊!“來往既雲倦”,那是白白辜負了這令人心曠神怡的良辰美景。末句反詰,既有獨自欣喜、自我陶醉之樂,又有勸勉朋友寄意皋壤之意。明山淨水,舒心養性,不可多得,不可再得。言語之間,流露了無限的眷念之情。
應當承認,此詩描寫的景色,構圖和筆法上都並沒有多少特別之處,有些鋪寫甚至還嫌嚕囌。但因詩人是懷著一丘一壑足以自樂的心情來觀賞並描寫的,所以意味就非同一般。詩人並不在乎環境本身怎么樣,只要心性自樂,便“階墀幸自足”了,平凡的景物也能引起美的愉悅和快感。所以,他才要盡情地去欣賞,不厭其煩地去描寫,把所能見到的一花一草,一川一水,都詳細描寫出來,並儘量寫得更優美些,更令人愜意些,以此反映出詩人高潔的志趣。明乎此,讀者就不會那么過分苛求詩人的嚕囌了,也不會責怪寫景沒能出新了;相反,讀者卻能從詩人筆下尋常的山水丘壑、花鳥日月之中,窺探到詩人澹然自適的心跡,並由此咀嚼到那馥郁著人生哲理的滋味。就像品嘗一杯芳香美酒,味之愈久,醇香愈濃,所獲愈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