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舞蹈史及作品鑑賞》

《中國舞蹈史及作品鑑賞》

《中國舞蹈史及作品鑑賞》涵蓋了從古至今歷朝歷代的舞蹈狀況,在充分體現現有定論的學術成果的基礎上,適當選用了新的理論見解。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國舞蹈史及作品鑑賞》中國舞蹈史及作品鑑賞

《中國舞蹈史及作品鑑賞》是一部中國舞蹈通史性教材,針對在校舞蹈專業大學生和研究生編寫。全書共分14章,每章史論知識闡述後特設“作品鑑賞”部分,旨在通過補充與每章內容相關的當代舞蹈作品的鑑賞短評,打通古代舞蹈史與當代舞蹈作品之間的阻隔,激發想像力。每章最後的“思考與練習”,便於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時掌握該章重點難點。為了突出本教材的舞蹈專業特性,隨文添加了三百餘幅精選出的舞蹈圖片,從而使內容更為直觀形象。

作者簡介

馮雙白,著名舞蹈批評家和舞劇編劇及大型晚會撰稿人。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獲博士學位。現任中國舞蹈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分黨組書記,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研究員。
代表性著作:《宋遼金西夏舞蹈史》、《中國現當代舞蹈史綱》、《圖說中國古代舞蹈史》、《新中國舞蹈史》等。代表性學術論文:《青海藏傳佛教寺院羌姆及民間祭禮舞蹈研究》、《略談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徵》等。代表性舞劇創作:《風中少林》、《媽勒訪天邊》、《玉鳥》、《咕哩美》等。
多次獲“國家舞台精品工程劇目”、文化部“文華獎”、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舞蹈詩)金獎、“中國藝術節優秀劇目獎”等。
多次出訪並參加國際舞蹈學術活動並發表論文。
茅慧,1984年畢業於山東大學中文系,1988年畢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舞蹈學系,獲文學碩士學位。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員,舞蹈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舞蹈家協會《中國舞蹈》執行主編。曾任山東大學《文史哲》雜誌社編輯、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藝術》叢刊編輯部主任。
主要學術方向為中國舞蹈史論與當代舞蹈評論。
主要學術著作和論文有《新中國舞蹈事典》、《夏商周舞蹈》、《原始的舞蹈精神》、《中國巫舞在古代的兩類轉化》、《照搬傳統與再造機制》等。

圖書前言

“中國舞蹈史”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是新中國成立之後才逐步建立起來的。1954年北京舞蹈學校成立,至1960年前後。全國各地又有廣東舞蹈學校、上海舞蹈學校、雲南藝術學院舞蹈系及解放軍藝術學院舞蹈專業相繼成立。自此,圍繞中國舞蹈教育事業的開拓性發展,舞蹈學科的教材建設成為迫在眉睫的工作任務。1961年4月,全國高等院校文科教材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制定了戲劇、音樂、美術、電影、戲曲、舞蹈等7個類別的藝術院校四十多個專業的47個教學方案修訂草案,會後成立了7個教材工作組,同時設立了舞蹈教材編寫辦公室,制定了舞蹈教材編寫計畫;同年9月,“舞蹈教材計畫審議會”在北京召開,會上通過了“芭蕾舞基訓”、“中國古典舞基訓”、“雙人舞基訓”及“中國古代舞蹈史”的教材編寫計畫。會後,由中國舞蹈家協會負責組成了“中國舞蹈史”編寫組,由歐陽予倩任主編,董錫玖、王克芬、彭松、孫景琛為具體編寫成員。他們就是“中國舞蹈史”學科的先驅和主要奠基人。隨後由他們撰寫的《唐代舞蹈》、《全唐詩中的樂舞資料》、五卷本的《中國古代舞蹈史》、《歷代舞姿圖》、《敦煌舞姿》、《中國舞蹈發展史》、《中國近現當代舞蹈發展史》等著作相繼問世,中國舞蹈史的研究和教學有了第一批重要學術成果。在過去的幾十年歲月中,這些舞蹈史前輩一邊繼續在學海苦舟上搖櫓不歇,一邊嘔心瀝血地教書育人,如今他們中的一些人已然仙去,但在他們的教育精神的感召和學術操守的引領下,新的一代舞蹈史學者已經走上學科內一些重要崗位,並陸續出版了《中國舞蹈》、《圖說中國舞蹈史》、《新中國舞蹈史》、《中國現當代舞劇發展史》等學術專著。一些已過耄耋之年的老先生仍然在筆耕不輟,積極投入新中國舞蹈發展歷程的回顧總結工作,集群體之力量,推出了《中國舞蹈詞典》、《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的“舞蹈條目”、《中國舞蹈文物圖典》、《新中國舞蹈藝術的搖籃》和《新中國舞蹈的奠基石》等重頭工具書和史實性巨著。如今,正值新中國成立60周年,舉國歡慶祖國在各個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們看到了國家社會經濟生活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以及中國人民在奮鬥道路上的豐功偉績;同時,我們也看到了舞蹈教育事業在全國各地蓬蓬勃勃的發展之勢,許多高等院校爭相開辦舞蹈專業,建立舞蹈科系,據不完全統計。全國開設舞蹈專業的本科院校超過三百所。大批的舞蹈專業本科生被招入大學接受系統的專業教育。在舞蹈作為一門藝術技術已經全面推廣和普及的基礎之上,在人類文化多樣性受到廣泛珍視和保護的國際大環境中,龍飛鳳舞五千年的中華民族舞蹈歷史、舞蹈文化也越來越凸顯其獨有的精神文化價值,新中國60年的舞蹈歷程更是百花芬芳的一甲子。

精彩書摘

二、黃帝部族的舞蹈
黃帝,號有熊氏,又叫軒轅氏。是中國北方一個氏族部落的首領。在黃河流域逐漸發展壯大後,向南發展直至江漢流域,併兼並羌、夷族屬,融合其文化,與炎帝並稱為華夏民族的前身。黃帝——少吳——顓項——帝嚳——帝堯,都是傳說中著名的君主或首領。
1.黃帝的樂舞《雲門大卷
《雲門大卷》,又稱《承雲》、《鹹池》。周初制“六代舞”,首部就是黃帝的《雲門大卷》,這個樂舞的內容是歌頌黃帝的功績的,傳說黃帝創製了萬物,團結萬民,盛德如雲,所以樂舞的名字叫做《雲門大卷》。
可能由於製作《雲門大卷》的目的,起初是為了祭祀雲圖騰,故又謂之《承雲》。傳說黃帝即位時,天上祥雲呈現,便以雲彩為標記。∞作樂祀雲,是一種圖騰崇拜儀式。《承雲》的“承”字可以解釋為奉獻的意思。也可以解釋為承受(受瑞雲之福佑)的意思。綜合看來,《雲門大卷》原來應當是黃帝部族的一種圖騰舞蹈
《雲門大卷》的表演情況,至今我們只能從《莊子》中的一則傳說得到些許了解,②莊子借黃帝之名向北門成的解釋,宣揚的是自己的哲學和藝術主張,而並不一定就是《鹹池》的真實表演內容。但是他之所以要以這個樂舞作為借題發揮的材料,必定是有所依據。原始樂舞與宗教祭祀和崇拜活動相結合之後,會具有某種神秘和恐怖的因素。
除了《雲門大卷》之外,傳說中黃帝的樂舞活動還有不少,如在《韓非子·十過篇》中說到黃帝在泰山上敬神時,作了音樂《清角))。還說他作了“鐃歌”鼓吹樂,用以征伐蚩尤,這部“鐃歌”便成了後世軍樂的濫觴。我們從商代的“振旅”之樂中,能夠看到這一軍事樂舞的歷史發展軌跡。蚩尤,是南方九黎族的首領,黃帝部族的主要敵人,兩個氏族的征戰十分激烈。據任疇《述異記》記載:晉代的冀州一帶,有人三三兩兩的頭戴牛角來相抵作戲,以模仿黃帝與蚩尤的戰爭情況,稱為《蚩尤戲》。戴牛角跳舞在今天的西南苗族舞蹈中仍然能看到。至今四川、貴州、湖南的苗族仍然把蚩尤當作自己的祖先,認為苗族就是蚩尤的後代。傳說蚩尤帶領的九黎部族於5000年前與黃帝部族的爭戰失敗後,退出黃河下游,占據了長江中下游一帶,並逐漸形成“三苗”。所以今天苗族女子在族群的盛大節日活動之時,總要穿戴上碩大的牛角銀飾。

圖書目錄

第一章遠古時代的中國舞蹈
第一節關於中國舞蹈的起源
一、古代史籍中保留的有關舞蹈創始者的記載
二、中國近現代當代民族民間文化志中有關舞蹈起源的民間傳說
三、主要的舞蹈起源觀點
第二節傳說中的其他遠古舞蹈
一、遠古氏族部落的舞蹈
二、黃帝部族的舞蹈
第三節考古方面的遠古舞蹈材料
一、陶器
二、岩畫
【作品鑑賞】
一、舞蹈紋彩陶盆
二、廣西花山岩畫
三、大型歌舞樂《駱越神韻》
四、壯族群舞《花山戰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