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八”抗戰

“一二八”抗戰是指1932年(中華民國二十一年)1月28日至3月3日,中國軍隊抗擊侵華日軍進犯上海的作戰。亦稱“一二八淞滬抗戰”。中國軍隊在人民支援下浴血奮戰,使日軍三易主將,數次增兵,傷亡逾萬,受到沉重打擊。但南京國民黨政府妥協退讓,於5月5日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淞滬停戰協定》。

“一二八”抗戰

正文

1932年(中華民國二十一年)1月28日至3月3日,中國軍隊抗擊侵華日軍進犯上海的作戰。亦稱“一二八淞滬抗戰”。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軍侵占中國東北三省後,又於1932年 1月18日在上海製造事端,以日僧被毆為藉口,向上海市政當局發出通牒,並從國內調兵,蓄謀占領上海。南京國民黨政府繼續執行不抵抗政策,急電上海駐軍忍辱求全,令上海市長於28日全部接受日方提出的解散反日團體等無理要求。日軍仍於當晚突襲閘北。上海軍民義憤填膺,群情激昂。擔負滬寧地區衛戍任務的第19路軍,在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的指揮下,奮起抵抗。中國共產黨領導上海人民組織救護隊、義勇軍等積極支援抗戰。
1月28日,日海軍陸戰隊等數千人,分布在虹口租界和黃浦江上,由海軍第 1遣外艦隊司令官鹽澤幸一指揮,午夜分三路突襲,攻占了天通庵車站和北站。蔡廷鍇指揮第78師翁照垣旅在市區巷戰數日,奪回了失地。日軍敗退租界,通過英美等國領事出面“調停”,緩兵待援。2月初,日軍從國內增調軍艦14艘、陸戰隊7000人及久留米旅團抵滬,統由第3艦隊司令官野村吉三郎指揮。7日,以久留米旅團主攻吳淞,陸戰隊助攻江灣。蔣光鼐從蘇州、南京急調第60、第61師參戰。蔣介石張治中率第5 軍馳援。守軍依託吳淞要塞及蘊藻浜水網地帶與日軍激戰,消滅了進攻紀家橋、曹家橋及偷渡蘊藻浜的日軍,其餘日軍龜縮租界。日軍在英美等國領事再次“調停”掩護下,又增調第 9師團援滬,改由該師團長植田謙吉指揮。20日再次發起總攻,第 9師團主突江灣、廟行結合部,企圖北與久留米旅團圍攻吳淞,南與陸戰隊合圍閘北。守軍以第 5軍為左翼,第19路軍為右翼,密切配合,夾擊突入江灣、廟行之敵。經反覆爭奪,日軍遭重創,無力再攻。2月底,日軍又得到第11、第14師團增援,總兵力增至9萬人、軍艦80艘、飛機300架,由前陸軍大臣白川義則任上海派遣軍總司令官,企圖襲擊瀏河,夾擊淞滬。守軍兵力已不足 5萬,又得不到增援,左側後瀏河江防薄弱。3月1日,日軍主力進攻淞滬,以第11師團突然在瀏河登入。守軍腹背受敵,退守嘉定、太倉一線。2日淞滬陷落,3日戰事結束。是役,中國軍隊在人民支援下浴血奮戰,使日軍三易主將,數次增兵,傷亡逾萬,受到沉重打擊。但南京國民黨政府妥協退讓,於5月5日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淞滬停戰協定》。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