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

PM2.5

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它的直徑還不到人的頭髮絲粗細的1/20。雖然PM2.5隻是地球大氣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組分,但它對空氣品質和能見度等有重要的影響。與較粗的大氣顆粒物相比,PM2.5粒徑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因而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更大。2013年2月,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將PM2.5的中文名稱命名為細顆粒物。細顆粒物的化學成分主要包括有機碳(OC)、元素碳(EC)、硝酸鹽、硫酸鹽、銨鹽、鈉鹽(Na+)等。

基本信息

簡介

PM2.5PM2.5

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在環境科學中,特指懸浮在空氣中的固體顆粒或液滴,是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其中,空氣動力學直徑(以下簡稱直徑)小於或等於10微米的顆粒物稱為可吸入顆粒物(PM10);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稱為細顆粒物(PM2.5)。顆粒物能夠在大氣中停留很長時間,並可隨呼吸進入體內,積聚在氣管中,影響身體健康。

來源

PM2.5PM2.5
顆粒物的成分很複雜,主要取決於其來源。主要有自然源和人為源兩種,但危害較大的是後者。在學術界的分為一次氣溶膠(Primaryaerosol)和二次氣溶膠(Secondaryaerosol)兩種。

自然源

PM2.5從哪兒來?PM2.5從哪兒來?
自然源包括土壤揚塵(含有氧化物礦物和其他成分)海鹽(顆粒物的第二大來源,其組成與海水的成分類似)、植物花粉、孢子、細菌等。自然界中的災害事件,如火山爆發向大氣中排放了大量的火山灰,森林大火或裸露的煤原大火及塵暴事件都會將大量細顆粒物輸送到大氣層中。

人為源

人為源包括固定源和流動源。固定源包括各種燃料燃燒
源,如發電、冶金、石油、化學、紡織印染等各種工業過程、供熱、烹調過程中燃煤與燃氣或燃油排放的煙塵。流動源主要是各類交通工具在運行過程中使用燃料時向大氣中排放的尾氣。
PM2.5可以由硫和氮的氧化物轉化而成。而這些氣體污染物往往是人類對化石燃料(煤、石油等)和垃圾的燃燒造成的。在開發中國家,煤炭燃燒是家庭取暖和能源供應的主要方式。沒有先進廢氣處理裝置的柴油汽車也是顆粒物的來源。燃燒柴油的卡車,排放物中的雜質導致顆粒物較多。
在室內,二手菸是顆粒物最主要的來源。顆粒物的來源是不完全燃燒、因此只要是靠燃燒的菸草產品,都會產生具有嚴重危害的顆粒物,使用品質較佳的香菸也只是吸菸者的自我安慰,甚至可能因為臭味較低,而造成更大的危害;同理也適用於金紙燃燒、焚香及燃燒蚊香。但是炒菜5分鐘,PM2.5增加20倍系誤讀。

大氣化學反應

除自然源和人為源之外,大氣中的氣態前體污染物會通過大氣化學反應生成二次顆粒物,實現由氣體到粒子的相態轉換。
其中氣態硫酸來自OH自由基氧化二氧化硫SO2的氣態反應。鹽的水合物:如xCl·yH2O、xNO3·yH2O、xSO4·yH2O,隨著濕度的變化,水合物對PM2.5的影響較大,水不僅與鹽化合物生成水合物,由於濕度的改變還形成了鹽的微小溶液液滴。

危害影響

危害介紹

PM2.5PM2.5
雖然細顆粒物只是地球大氣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組分,但它對空氣品質和能見度等有重要的影響。與較粗的大氣顆粒物相比,細顆粒物粒徑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因而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更大。研究表明,顆粒越小對人體健康的危害越大。細顆粒物能飄到較遠的地方,因此影響範圍較大。
細顆粒物對人體健康的危害要更大,因為直徑越小,進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10μm直徑的顆粒物通常沉積在上呼吸道,2μm以下的可深入到細支氣管和肺泡。細顆粒物進入人體到肺泡後,直接影響肺的通氣功能,使機體容易處在缺氧狀態。
全球每年約210萬人死於PM2.5等顆粒物濃度上升
據悉,2012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公布的《全球環境展望5》指出,每年有70萬人死於因臭氧導致的呼吸系統疾病,有近200萬的過早死亡病例與顆粒物污染有關。《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也發表了研究報告,報告中稱,人類的平均壽命因為空氣污染很可能已經縮短了5年半。
NASA 2010年9月公布的全球空氣品質地圖NASA 2010年9月公布的全球空氣品質地圖
世界銀行發布的報告表明,由室外空氣污染導致的過早死亡人數,平均為每天1000人,每年有35至40萬的人面臨著死亡。具體來講,早在1997年,世界銀行就預計有5萬中國人因為空氣污染而過早死亡。總體來說,這份報告發現,中國的空氣污染使得城市居民的壽命減少了18年。
倫敦毒霧事件
1952年12月5日的毒霧事件是倫敦歷史上最慘痛的時刻之一,那場毒霧造成至少4000人死亡,無數倫敦市民呼吸困難,交通癱瘓多日,數百萬人受影響。
世界衛生組織首次認定PM2.5致癌
2013年10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發布報告,首次指認大氣污染對人類致癌,並視其為普遍和主要的環境致癌物。然而,雖然空氣污染作為一個整體致癌因素被提出,它對人體的傷害可能是由其所含的幾大污染物同時作用的結果。
傷害器官
對顆粒的長期暴露可引發心血管病和呼吸道疾病以及肺癌。[5]當空氣中PM2.5的濃度長期高於10,就會帶來死亡風險的上升。濃度每增加10,總死亡風險上升4%,心肺疾病帶來的死亡風險上升6%,肺癌帶來的死亡風險上升8%。此外,PM2.5極易吸附多環芳烴等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使致癌、致畸、致突變的機率明顯升高。
影響氣候
人們一般認為,PM2.5隻是空氣污染。其實,PM2.5對整體氣候的影響可能更糟糕。PM2.5能影響成雲和降雨過程,間接影響著氣候變化。大氣中雨水的凝結核,除了海水中的鹽分,細顆粒物PM2.5也是重要的源。有些條件下,PM2.5太多了,可能“分食”水分,使天空中的雲滴都長不大,藍天白雲就變得比以前更少;有些條件下,PM2.5會增加凝結核的數量,使天空中的雨滴增多,極端時可能發生暴雨。

影響分布圖

PM2.5PM2.5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2010年9月公布了一張全球空氣品質地圖,專門展示世界各地細顆粒物的密度。地圖由達爾豪斯大學的兩位研究人員製作。他們根據NASA的兩台衛星監測儀的監測結果,繪製了一張顯示出2001年至2006年細顆粒物平均值的地圖。在這張圖上紅色(即細顆粒物密度最高),出現在北非、東亞和中國。中國華北、華東和華中細顆粒物的密度,指數甚至接近每立方米80微克,甚至超過了撒哈拉沙漠。
在這張2001-2006年間平均全球空氣污染形勢圖上,全球細顆粒物最高的地區在北非和中國的華北、華東、華中全部。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細顆粒物小於10是安全值,而中國的這些地區全部高於50接近80,比撒哈拉沙漠還要高很多。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地球觀測站(NASA'sEarthObservatory)公布了一幅地圖,展示了1850年至2000年之間全球各地區大氣污染物細顆粒物濃度變化和致死人數情況。
PM2.5與機動車PM2.5與機動車
2010年,韋斯特發表了一項基於單一的大氣環境計算機模型的研究報告,估算了全球空氣污染對人們健康的影響。韋斯特和他的同事們認為,利用一系列不同的大氣環境計算機模型,總共六個,他們可以提高此前估算數據的精確度。2013年,他們在《環境研究通訊》(EnvironmentalResearchLetters)發表了他們的研究論文,得出如下結論:全世界每年因為室外的有毒空氣污染物細顆粒物而死亡的人數為210萬。
這幅地圖顯示了1850年至2000年全球空氣污染水平變化,以及平均每平方公里每年因空氣污染致死人數分布情況。顏色越深,表明該地區平均每平方公里每年空氣污染致死人數越多。咖啡色地區比淺棕色地區有更多的人過早死亡。藍色地區的空氣品質1850年以來已經改善,早逝人數下降。
在中國東部、印度北部和歐洲,工業革命帶來的城市化導致空氣中的細顆粒物大大增加,並對人們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在這些人口稠密、空氣污染嚴重的地區(深褐色),人為造成的空氣污染導致每年每平方公里超過1000人過早死亡。
少數地區(藍色),如美國東南部,細顆粒物濃度相對於工業化前的水平有所下降,因空氣污染而過早死亡的人數下降。在美國東南部地區,細顆粒物濃度的下降可能與過去160年中當地生物質燃燒水平的下降有關。
圖解空氣污染物圖解空氣污染物

在20世紀70年代,人們開始注意到顆粒物污染與健康問題之間的聯繫。在美國,每年由於顆粒物污染造成的死亡人數約為22000-52000人(2000年數據),在歐洲這一數字則高達20萬。

現在,許多研究已證實顆粒物會對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造成傷害,導致哮喘肺癌心血管疾病出生缺陷過早死亡

顆粒物的大小決定了它們最終在呼吸道中的位置。較大的顆粒物往往會被纖毛黏液過濾,無法通過鼻子咽喉。然而,小於10微米的顆粒物即可吸入顆粒物(PM10),可以穿透這些屏障達到支氣管肺泡。而小於2.5微米的顆粒物,細顆粒物(PM2.5),比表面積大於PM10,更易吸附有毒害的物質。如重金屬(在城市中以重金屬元素最為嚴重,較突出的有Zn、Pb、As、Cd等,而不同地區也有著各自的特點)、有毒微生物等。由於體積更小,PM2.5具有更強的穿透力,可能抵達細支氣管壁,並干擾肺內的氣體交換。更小的微粒(直徑小於等於100納米)會通過肺部傳遞影響其他器官。

其中,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的一項研究表明,PM2.5會導致動脈斑塊沉積,引發血管炎症和動脈粥樣硬化,最終導致心臟病或其他心血管問題。這項始於1982年的研究證實,當空氣中PM2.5的濃度長期高於10μg/m3 ,就會帶來死亡風險的上升。濃度每增加10μg/m3 ,總的死亡風險會上升4%,心肺疾病帶來的死亡風險上升6%,肺癌帶來的死亡風險上升8%。此外,PM2.5極易吸附多環芳烴有機污染物重金屬,使致癌、致畸、致突變的機率明顯升高。中國科學院陳竺院士等研究者,於《柳葉刀》雜誌上發表的文章中估計中國每年因室外空氣污染導致的早死人數在35萬-50萬人之間。

監測方法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2012年5月下發的《PM2.5自動監測儀器技術指標與要求(試行)》確定了三種PM2.5的自動監測方法,分別是β射線方法儀器加裝動態加熱系統,β射線方法儀器加動態加熱系統聯用光散射法,微量振盪天平方法儀器加膜動態測量系統(FDMS)。

應對措施

預防方法

1、過濾法

包括空調、加濕器、空氣清新器等,優點是明顯降低PM2.5的濃度,缺點是濾膜需要清洗或更換。

2、水吸附法

超聲霧化器、室內水簾、水池、魚缸等,能夠吸收空氣中的親水性PM2.5,缺點是增加濕度,憎水性PM2.5不能有效去除。

3、植物吸收法

植物葉片具有較大的表面積,能夠吸收有害氣體和吸附PM2.5,優點是能產生有利氣體,缺點是吸收效率低,有些植物會產生有害氣體。

4、空氣負離子去除法

空氣負離子具有極佳的空氣淨化效果。能有效消滅可入肺顆粒物的危害,從而顯著減少空氣中對人體有害的PM2.5的數量和顆粒物上所帶有的細菌及病毒。北美已開發國家早運用負離子技術來消除PM2.5帶來的危害,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生活應對

1、霧霾天氣少開窗,最好不出門或晨練
霧霾天氣不主張早晚開窗通風,最好等月亮出來再開窗通風。霧霾天氣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危險天”,尤其是有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老人,霧天最好不出門,更不宜晨練,否則能誘發病情,甚至心臟病發作,引起生命危險。專家指出,之所以說霧天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危險天”,是因為起霧時氣壓高,空氣中的含氧量有所升高,人們很容易感到胸悶,早晨潮濕寒冷的霧氣還會造成冷刺激,很容易導致食管管痙攣、血壓波動、心臟負荷加重等。同時,霧中的一些病原體會導致頭痛,甚至誘發高血壓、腦溢血等疾病。因此,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尤其是年老體弱者,不宜在霧天出門,更不宜在霧天晨練,以免發生危險。
2、外出戴專業防塵口罩
一般常規口罩不會起到作用,因為顆粒物太細小,KN90,KN95,N95級別的防塵口罩才能有效過濾這類細顆粒物,同時還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口罩,避免不密合導致周圍泄漏。另外,外出歸來,應立即清洗面部及裸露的肌膚。比較好的防PM2.5的口罩主要是濾片而不是口罩,比如有活性炭濾片的口罩以及醫用口罩是無法防PM2.5的。
3、多喝桐桔梗茶、桐參茶、桐桔梗顆粒、桔梗湯等“清肺除塵”茶飲
桐桔梗茶有清火濾肺塵功能,能加強肺泡細胞排出有毒細顆粒物的能力,能協助人體排出體內積聚的PM2.5顆粒物及其他有害物質。
4、少量補充維生素D
冬季霧多、日照少,由於紫外線照射太少,人體內維生素D生成不足,有些人還會產生精神壓抑、情緒低落等現象,必要時可補充一些維生素D。
5、飲食清淡多喝蜂蜜水
霧天的飲食宜選擇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多飲水,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這樣不僅可補充各種維生素和無機鹽,還能起到潤肺除燥、祛痰止咳、健脾補腎的作用。少吃刺激性食物,多吃些梨、枇杷、橙子、橘子等食品。
6、深層清潔
人體表面的皮膚直接與外界空氣接觸,很容易受到霧霾天氣的傷害。尤其是在繁華喧囂十面“霾”伏的都市中,除了隨時要應對霧霾危“肌”外,由於建築施工、汽車尾汽、工業燃料燃燒、燃放煙花爆燭等原因造成懸浮顆粒物多,難免會堵塞在毛孔中形成黑頭,造成毛孔阻塞、角質堆積、肌膚起皮等肌膚問題,所以自我保護的首要措施就是深層清潔肌膚表層,清潔毛孔。
7、儘量減少吸菸甚至不吸菸
煙霧中有大量PM2.5,會對人體有著直接和間接的危害。如果無法阻止周邊的人吸菸,那么應該儘量遠離煙霧。

各國標準

由於顆粒物對健康影響巨大,各國政府均設立了相關標準。

世界衛生組織

為了就減少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影響提供全球性指導,世界衛生組織於2005年發布了《空氣品質準則》,其中包括了對顆粒物濃度的限制:

PM10 PM2.5 選擇濃度依據
過渡時期目標-1(IT-1) 70 µg/m³ 35 µg/m³ 相對於AQG水平而言,在這些水平的長期暴露會增加大約15%的死亡風險。
過渡時期目標-2(IT-2) 50 µg/m³ 25 µg/m³ 除了其它健康利益外,與過渡時期目標-1相比,在這個水平的暴露會降低大約6% [2%~11%]的死亡風險。
過渡時期目標-3(IT-3) 30 µg/m³ 15 µg/m³ 除了其它健康利益外,與過渡時期目標-2相比,在這個水平的暴露會降低大約6% [2%~11%]的死亡風險。
空氣品質準則值(AQG) 20 µg/m³ 10 µg/m³ 對於PM2.5的長期暴露,這是一個最低水平,在這個水平,總死亡率、心肺疾病死亡率和肺癌的死亡率會增加(95%以上可信度)

歐盟

歐盟對PM10的限制標準(法案1999/30/EC和96/62/EC)如下表:

第一期(2005.1.1起) 第二期(2010.1.1起)
年平均值 40 µg/m³ 20 µg/m³
24小時平均值 50 µg/m³ 50 µg/m³
每年允許超標天數 35 7

美國

美國作為較早研究PM2.5的國家,於1997年就首次發布包括PM2.5空氣污染物年平均值和24小時平均值之空氣品質標準,並在2006年接續發布更嚴格PM2.5之24小時平均值標準;2012年12月14日,美國環保署依據更新近之醫學研究結論,將保護國民健康之PM2.5首要年平均值標準再從每立方米15微克降低至12微克。美國通過《國家環境空氣品質標準》(NationalAmbientAirQualityStandards)對顆粒物進行限制,最新標準如下:

PM10 PM2.5
年平均值 12 µg/m³
24小時平均值 150 µg/m³ 35 µg/m³

中國大陸

霧霾籠罩下的北京CBD由於開展相關監測和研究起步較晚,大陸從2012年起在各主要城市開展PM2.5監測的試驗工作,並定於2016年1月1日起在全區範圍內實施與世界衛生組織“過渡時期目標-1”等同的GB3095-2012《環境空氣品質標準》。

PM10(一級/二級) PM2.5(一級/二級)
年平均濃度限值 40 / 70 µg/m³ 15 / 35 µg/m³
24小時平均濃度限值 50 / 150 µg/m³ 35 / 75 µg/m³

台灣

台灣環保署於2012年5月14日公告修正空氣品質標準,增訂PM2.5空氣品質標準,並依據其台灣健康影響研究結果,以健康影響為優先考量,將PM2.524小時值訂為35μg/m3、年平均值訂為15μg/m3。台灣保署初步訂於民國109(2020)年達成台灣細懸浮微粒濃度年平均值15μg/m3的目標,同時將依國際管制趨勢發展,逐期檢討其PM2.5空氣品質標準,並朝達成WHO提出之空氣品質準則値(24小時值訂為25μg/m3、年平均值訂為10μg/m3)為空氣品質改善目標。

PM10 PM2.5
年平均濃度限值 65 µg/m³ 15 µg/m³
24小時平均濃度限值 125 µg/m³ 35 µg/m³

各國政策

中國

2011年1月1日開始,環保部發布的《環境空氣PM10和PM2.5的測定重量法》開始實施。首次對PM2.5的測定進行了規範,但在環保部進行的《環境空氣品質標準》修訂中,PM2.5並未被納入強制性監測指標。
2012年05月24日環保部公布了《空氣品質新標準第一階段監測實施方案》,要求全國74個城市在10月底前完成PM2.5“國控點”監測的試運行。
2012年10月11日,中國國家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表示,新的《環境空氣品質標準》頒布後,環保部明確提出了新標準實施的“三步走”目標。按照計畫,2012年年底前,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以及直轄市、計畫單列市和省會城市要按新標準開展監測並發布數據。截至目前,全國已有195個站點完成PM2.5儀器安裝調試並試運行,有138個站點開始正式PM2.5監測並發布數據。

德國

短期解決措施
首先,對某類車輛實施禁行,或者在污染嚴重區域禁止所有車輛行駛。第二,就是要限制或關停大型鍋爐和工業設備。此外,關閉城市內的建築工地也有助緩解污染。在火爐中燃燒木頭、焚燒垃圾等行為一定要注意避免。
長期措施
一、設定機動車排放標準。
二、嚴格大型鍋爐和工業設施排放標準。歐洲已統一規定了工業排放標準,出台《工業排放令》。
三、設定小型鍋爐設備排放標準,例如房屋暖氣等供暖設備。
四、設定機械設備排放標準,如工程機械。
五、設立“環保區域”,德國超過40個城市以及許多歐洲國家均設立了“環保區域”,只允許符合排放標準的車輛駛入。
六、禁止重型貨車通行。重型貨車的污染物排放通常較高。
七、限速。
八、通過補貼或宣傳項目,鼓勵乘坐公共運輸以及騎車出行。
九、通過合理的交通指示燈變化、設定機動車專用道等更好管理交通。

法國

向公眾提供衛生建議
為減少污染物排放量、改善空氣品質並預防空氣污染對人類健康造成危害,法國於2010年頒布了空氣品質法令,其中規定了PM2.5和PM10的濃度上限。此外,法國政府還實施了一系列旨在減少空氣污染的方案,如減排方案、顆粒物方案、碳排放交易體系、地方空氣品質方案和大氣保護方案等。
在法國,空氣品質監測協會負責監測空氣中污染物濃度,並向公眾提供空氣品質信息。根據空氣品質監測協會提供的數據,法國環境與能源管理局每天會在網站上發布當日與次日空氣品質指數圖,並就如何改善空氣品質提供建議。當污染物指數超標時,地方政府會立即採取應急措施,減少污染物排放,並向公眾提供衛生建議。
法國公共衛生高級委員會在2012年4月公布的空氣顆粒物污染報告中列出了一系列新的保護公眾健康的建議,尤其是針對肺病和心臟病患者、幼齡兒童與老年人等敏感人群。建議指出,當空氣中PM10濃度為50至80微克每立方米時,已表現出症狀的肺病和心臟病患者應考慮減少戶外活動與激烈體育運動;當PM10濃度超過80微克每立方米時,敏感人群應減少甚至避免戶外活動與激烈體育運動,哮喘患者可能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適當增加使用吸入類藥物的次數,健康人群如果出現咳嗽、呼吸困難或咽喉痛等症狀,也應減少戶外活動與激烈體育運動。

美國

PM2.5PM2.5
定期審查空氣品質監測標準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網站的信息顯示,空氣污染是現代社會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美國面臨的空氣污染主要由六大因素所致:氣態污染物、溫室氣體效應、酸雨、臭氧層破壞、可吸入顆粒物以及氣候影響。
美國環保署和其他機構合作設立了“空氣品質指數”,向公眾提供有關地方空氣品質以及空氣污染水平是否達到威脅公眾健康的及時、易懂信息。登錄美國環保署和其他機構合辦的AIRNow網站,可以看到全美各地動態空氣品質指數圖、臭氧指數圖、PM2.5指數圖以及根據各指數列出的全美空氣品質最差的5處地點。
根據《潔淨空氣法》,環保署須定期審查空氣品質監測標準。2006年,美國環保署針對PM2.5標準進行了最新一次修訂,規定全美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任何地區、任何24小時周期內PM2.5最高濃度由先前的每立方米65微克降至每立方米35微克,而年平均濃度標準則是每立方米小於或等於15微克。直徑在2.5微米到10微米之間的可吸入顆粒物(PM10)的標準為24小時周期內每立方米150微克。根據可吸入顆粒物水平,環保署將各地的空氣品質分為三類:未達標、達標或雖然數據不足但可被認為達標、數據不足。如果某個區域被列為未達標,所在的州和地方政府需要在三年內制定執行計畫,列出該地如何減少導致可吸入顆粒物聚集的污染物排放,以達到並保持環保署列出的空氣品質標準。

英國

依法劃定“煙塵控制區”
1952年12月5日的毒霧事件是倫敦歷史上最慘痛的時刻之一,當時那場毒霧造成至少4000人死亡,無數倫敦市民呼吸困難,交通癱瘓多日,數百萬人受影響,而在那場災難之後,英國政府做了補救工作。
1956年英國政府頒布了《清潔空氣法案》,這一法案劃定“煙塵控制區”,區內的城鎮禁止直接燃燒煤炭。此外,還陸續關停了倫敦所有燒煤的火電廠,將其搬到城市以外的地方。通過一系列的措施,倫敦的空氣品質一直在改進中。
據倫敦市政府提供的數據,大約有72.2萬人住在倫敦以外的地區,每天搭乘各類交通工具來倫敦工作。倫敦龐大的人口數量和規模巨大的通勤者意味著道路交通網路已經承受巨大的壓力。比如在倫敦最繁忙的火車站滑鐵盧車站裡,每天交通高峰期的3個小時裡客流量有5.1萬人。道路交通同樣也是如此,有超過300萬輛機動車在路面上行駛。而自從2003年開始徵收道路擁堵稅以來,據估計每天路上的車流量減少了7萬輛。
在過去50年間,由於在倫敦的家庭和工業中使用煤炭已經逐漸銷聲匿跡,交通排放成為空氣污染的最大的來源。倫敦空氣中58%的氮氧化物,以及68%的PM10污染物顆粒都來自於汽車尾氣排放。
英國環境專家、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弗蘭克·凱利教授指出,由於人口密度高,通勤者眾多,從事商務和旅行的車輛川流不息,這都給空氣品質帶來壓力。對此,凱利建議在城市地區儘量使用小排量的汽油動力汽車以及清潔的公共運輸,並對使用柴油的公車和計程車進行升級改造。

中國現狀

2011年12月5日 北京2011年12月5日 北京

在中國大部分,特別是工業集中的華北地區,PM2.5占到了整個空氣懸浮顆粒物重量的大半。然而,中國的“影響空氣污染指數”(API)卻沒有把PM2.5納入監測之列。根據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與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於2011年1月發布的城市空氣品質信息公開指數(AQTI)評價報告顯示,北京、上海、廣州、重慶等20個國內評價城市普遍未開展細顆粒物監測。

PM2.5這類細顆粒物對光的散射作用比較強,在不利的氣象條件下更容易導致灰霾形成。2009年,中國的環保部門曾對灰霾天進行了試點監測,結果顯示,當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各試點城市發生灰霾的天數在51至211天;其中天津灰霾天達到51天,深圳為115天,重慶133天,上海134天,蘇州169天。而我國細顆粒物污染在全球範圍內的橫向對比同樣不容樂觀。

2010年,兩位加拿大科學家利用衛星測量數據和計算機模擬信息製作的地圖展示了2001年至2006年全球平均PM2.5分布情況,地圖顯示,中國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很多都處於細顆粒物濃度最高的地區。

對於空氣淨化,應該從每一個細節做起,從最基礎的個人衛生做起,相信在不久的將來,PM2.5不再成為威脅大家的因素,我們的空氣品質也將改善,天空也將綻放蔚藍。

2010年11月21日,美駐華使館的PM2.5監測數據曾爆表一次,使館在推特上描述其為“Crazybad(糟糕透頂)”。

2011年,隨著部分地區的空氣監測引發關注和熱議。PM2.5和PM10這兩種空氣監測標準也進入公眾視野。

2011年年初《環境空氣品質標準》修訂版徵求公開意見,PM2.5可吸入顆粒物尚未列入新標準,但開始作為各地指標的參考值。

2011年11月15日,著名大氣環境專家張遠航稱若將PM2.5納入評價,全國空氣品質達標的城市會從現在的80%下降到20%。

2011年12月4日,美國駐華使館發布的北京PM2.5監測數據再次爆表,指數為522,超過了最高污染指數500,也因“超出該污染物的值域”,在美國環保局網站上無法轉換為空氣品質指數。 而同一天,北京環保局公告為輕度污染。

2012年1月21日,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網站開始實時發布PM2.5研究性監測的小時濃度數據,市民可登錄該中心網站查詢 。北京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發布綜合觀測實驗室的研究性監測數據,只能代表其所在地(海淀區車公莊西路14號)這一點位的PM2.5濃度水平。通過該點位的監測情況,可以大致反映出PM2.5的變化趨勢,但不能代表全市情況,數據僅供市民參考。

2012年2月29日,國務院常務會同意發布新修訂的《環境空氣品質標準》。會議要求2012年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以及直轄市和省會城市開展細顆粒物與臭氧等項目監測,2013年在113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和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開展監測,2015年覆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 。

2013年1月1日起,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及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畫單列市共74個城市496個監測點位,開展細顆粒物(PM2.5)監測,並向公眾實時發布空氣品質信息。

2013年8月20日,環保部發布了2013年上半年全國環境質量狀況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其中,74個城市中94.6%的城市PM2.5不達標,達標城市僅有4個——舟山、惠州、海口和拉薩。

2014年1月2日,北京市環保局首次發布2013年全年空氣品質狀況及首個PM2.5年均濃度值,相比每立方米35微克的國家標準,2013年北京的PM2.5濃度超標約1.5倍,全年優良天數不足一半。

2014年10月8日,北京發布空氣重污染黃色預警,受不利氣象條件影響,污染物擴散條件較差,預計未來三天將持續重度污染狀態。周六夜間隨著冷空氣影響北京,污染狀況將明顯改善。

其他

北京計畫5年內新增100萬畝森林控制污染

2012年1月31日北京市政府專題會議中,《北京市2012-2020年大氣污染治理工作方案》獲得原則通過,方案提出將重點控制PM2.5污染,並計畫五年內新增森林面積100萬畝,平原地區森林覆蓋率達到25%以上。

中國PM2.5差異

中美雙方所採用的空氣品質評價標準不同,中國採用的是世界衛生組織第一階段的評價標準,而美國採用第三階段評價標準。以標誌著“優質”的指數50為例,它在中國對應著“PM2.5濃度為35微克/立方米”,而在美國採用的第三階段標準中,則對應著“PM2.5濃度為15微克/立方米”。

媒體證實炒菜5分鐘室內PM2.5飆升近20倍

近日,北京市外事辦主任趙會民一句“中國人習慣的烹飪對PM2.5的貢獻也不小”,引爆了網民的調侃和討論。

烹飪究竟會不會產生PM2.5?哪種烹飪方式產生的PM2.5比較大?昨日,新京報記者邀請環保公益組織“自然大學”研究人員,在家中使用蒸、煮、炸、炒這4種方式,監測PM2.5的數值變化。

結果顯示,烹飪確實能產生PM2.5,但蒸、煮方式,產生的PM2.5並不多,而油炸、炒菜時,PM2.5則迅速飆升8倍到近20倍,達到嚴重污染甚至爆表的級別,其中炒菜產生的PM2.5最多,5分鐘內PM2.5數值就從開始時的38微克/立方米增加到了787微克/立方米。

“自然大學”研究人員謝新源表示,通過實驗不難看出,烹飪尤其是炒、炸的方式,確實會產生不可忽視的PM2.5,儘管它可能比起機動車、燃煤、工業揚塵產生的PM2.5來說,占比算小的,但由於油煙中吸附了有害物質,因此公眾也不能低估。

可致初次懷孕孕婦流產

2014年4月20日,蘭州大學科學與技術學院放射化學與核環境研究所博士生齊偉的最新科研成果顯示,PM2.5中的碳納米顆粒對初次懷孕孕體具有很明顯的損傷作用,造成流產率高達70%。

北京城市核心區不再燒煤

為爭取在較短時間內使空氣品質有明顯改善,北京市出台2013-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畫提出,實施能源結構調整減排工程,到2015年,城市核心區將實現無煤化。

日本新型顯微鏡 能“看透”霧霾

2014年2月28日,日本工學院大學教授坂本哲夫的研究小組宣布,開發出了能逐個分析微小顆粒物PM2.5成分和內部構造的新型顯微鏡。報導稱,新型顯微鏡將有助於識別中國和日本等地的PM2.5發生源、釐清分量差異以及對人體的有害程度。報導指出,研究小組在日本不易受大氣污染源影響的長崎縣福江島採集PM2.5顆粒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大部分PM2.5含有燒煤時釋放的碳素。

專家稱PM2.5已被確認為致癌物

2014年1月14日,《中國氣候公報》公布,2013年的霾天創52年來最多。而近期網路流傳一篇文章中提到的“核霧染”這個新詞引發公眾高度關注與熱議。1月15日,北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潘小川表示:大氣顆粒物,即所謂的PM2.5是一種確認的人類致癌物。大氣污染肯定是肺癌的一個致病因子。但公眾不必過於恐慌,實際上我們每天接觸的空氣里都有致癌物,但沒到這個程度,也並不是說就一定會得肺癌。

PM2.5會增加嬰兒致畸率和早產率

2013年1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氣象局聯合發布《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稱,霧霾天氣會提高死亡率、使慢性病加劇、使呼吸系統及心臟系統疾病惡化,影響生殖能力、改變免疫結構等,引發網友熱議。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主任醫師郭應祿表示,即使有影響也不會太大,目前來看,霧霾對人類健康最直接的危害主要還是增加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

PM0.5對健康危害甚於PM2.5

2013年10月,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上海市大氣顆粒物污染防治重點實驗室闞海東教授課題組在大氣顆粒物污染與健康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結果顯示,粒徑在0.25~0.50微米範圍內的顆粒物數濃度與居民健康危害的關係最為顯著,且粒徑越小,健康危害越大。

環境污染相關知識

環境污染,指自然的或人為的向環境中添加某種物質而超過環境的自淨能力而產生危害的行為。主要對環境自然生態系統和人的健康產生危害,即使當時不造成危害,但後續效應有害也算是污染行為。一般污染被分為空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土壤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現在污染的範圍越來越大,有船舶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熱污染和過度消費等各種新興污染開始被人們關注。
空氣污染 酸雨|鹼雨|北極霾|大氣擴散模式|全球黯化|蚱蜢跳效應|全球變暖|臭氧空洞|氯氟碳化合物|懸浮粒子||氣溶膠
水污染 富營養化|海洋廢棄物|油外泄|熱污染|城市徑流|水質|死水|生活污水
土地污染 生物修復|植物修復|除草劑|農藥|重金屬|肥害
放射性污染 裂變產物|放射性落下灰|急性輻射綜合症
其他污染 熱島現象|光害|噪音污染|基因污染|工業污染|船舶污染
污染控制技術 環境監測|資源回收|垃圾分類|污染物排放控制技術|環境污染控制|活性污泥法|SBR污水處理工藝|生物膜法|厭氧法|上流式厭氧污泥床|污水處理|鏇風分離|工業發酵|堆填|垃圾焚燒|固體廢棄物的處理與處置|水污染控制
對生物的影響 生物放大作用|生物累積性|生物濃縮性
污染事故 台塑仁武廠污染事件|湖南省兒童鉛中毒案|日本四大公害病|愛克森瓦拉茲海難|阿瑪斯號貨輪油污事件|林園事件|2010年墨西哥灣漏油事故|2010年大連新港輸油管道爆炸|2011年中海油渤海灣漏油事故
國際公約 巴塞爾公約|《蒙特婁議定書》|京都議定書|斯德哥爾摩公約|防止船舶污染國際公約
環保組織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香港環境保護署|綠色和平|綠黨|美國環境保護局|歐洲環境署|日本環境省

環境保護分類導航

環境污染 | 動物保護 | 自然保護區| 環保人士 | 中國環境保護 | 物種保護 | 植物保護 | 環保知識 | 環保組織與機構 |

2011年度十大熱詞-候選詞

謠鹽 | 微博打拐 | 道德血液 | 阿拉伯之春 | 占領華爾街 | 限娛令 | 歐債危機 | 投資移民 | 追尾 | 瘦肉精 | 藥家鑫 | 賈伯斯 | 賓·拉登 | 郭美美[炫富女] | 卡扎菲 | 小悅悅 | 蔡美兒 | 潘幣 | 盧美美 | 四大名爹 | 傷不起 | HOLD住 | 壓力山大 | 五道槓 | 撐腰體 | 穿越 | 校車 | 高鐵體 | PM2.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