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區

鹿城區

鹿城區地處浙江省東南部,是溫州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鹿城自古商賈雲集,素有“東甌名鎮”之稱,南宋時期詩人楊蟠就有“一片繁華海上頭,從來喚作小杭州”的詩句,鹿城依山面江,城中有山有水,享有“江城如畫”的美譽。懸於甌江之中的江心嶼,景色秀美,是中國四大孤嶼之一。鹿城自古以來文風鼎盛,人才輩出,如東晉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南宋永嘉學派代表人物葉適,當代“一代詞宗”夏承燾等,相傳書聖王羲之也曾在此留下“墨池”等遺蹟。

基本信息

概況

鹿城區鹿城區

鹿城區是溫州市中心城區,1984年3月建區,現轄16個街道、5個鄉鎮,總面積104.56平方公里,1998年底常住居民總人口50.26萬人。

鹿城始建於公元323年,距今1600多年,相傳築城時有白鹿銜花而過,故又名“白鹿城”。鹿城歷來是浙南地區的政治、經濟、交通、文化中心,有“中央商務區”之稱。

溫 州是東南沿海的中等城市,50年代是對台前線,60年代是文革火線,70年代是建設短線,80年代才是起跑線,經濟基礎相當落後,建國後到1981年,國家對溫州地區的投入只有6.55億元。鹿城區建區時沒有一家國有企業,除一些區街里弄小集體企業外,幾乎一片空白,人多地少,基礎設施差,生產力十分低下。

近二十年來,鹿城區始終堅持發展是硬道理,擺脫爭論,可以說,鹿城是在爭論中出名,在不爭論中發展,率先發展和管理私營經濟,積極發展多種經濟成分,引導和規範股份合作經濟,建設和培育各類市場,逐步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區域經濟發展路子,率先跨入全國首批小康縣(區)行列。全區現有各類工商企業9835家,個體戶29792家。2001年,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26億元,

鹿城區鹿城區

比上年增長11%;工業總產值290億元,增長11.5%;農業總產值3億元,比上年增長51%;財政總收入11.08億元,增長44.1%。2001年,隨著溫州市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命名為"中國鞋都",鹿城也被選定為中國鞋都生產基地。正在興建中的中國鞋都產業園總規劃面積6.4平方公里,園內建有國內一流的鞋文化博物館(去年10月份已開館)、展覽館,這一產業園將成為集科研、貿易、檢測、信息、生產於一體,功能齊全、配套成龍的大型鞋業基地。現在鞋類產品,區已擁有康奈、東藝、吉爾達3箇中國馳名商標,全國僅6個。

鹿城被中國五金製品協會命名為“中國(溫州)金屬外殼打火機生產基地”和“中國(溫州)剃鬚刀生產基地”,鹿城目前已形成了鞋類、服裝、打火機、眼鏡、剃鬚刀等全國知名的區域品牌,並成為我國東南沿海最重要的輕工產品出口生產基地之一。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鹿城區轄五馬、松台、濱江、南匯、七都、雙嶼、仰義7個街道辦事處,藤橋1個鎮。
五馬街道,轄57個社區,辦事處駐駐萬歲里社區。
松台街道,轄35個社區、3個行政村,辦事處駐新橋頭住宅區美組團16幢。
濱江街道,轄34個社區、6個行政村。辦事處駐學院中路191號。
南匯街道,轄27個社區、14個行政村。辦事處駐雙龍路199號。
七都街道,轄6個行政村。辦事處駐老塗村。
雙嶼街道,轄13個社區、13個行政村,辦事處駐溫金路138號。
仰義街道,轄1個社區、12個行政村,辦事處駐沿興路142號。
藤橋鎮,轄1個社區,87個行政村。鎮政府駐藤橋南街183號。

地理位置

鹿城區鹿城區
鹿城地理位置優越,位於中國海岸線的中間位置,交通運輸便利,海路運輸直達全國港口碼頭,公路運輸處於浙南通向閩北和浙北的必經之道,金溫州鐵路已列入全國鐵路網,國家計畫內的沿海高等級公路將穿境而過,空中通道已開通30多條航線,可直達香港澳門等地。鹿城在歷史上以商賈聞名,改革開放後,又以商品經濟發達、市場興旺著稱。大街小巷處處是商店,街街是市場,一片繁榮景象。

自然地理

鹿城區地處東南沿海,地形地貌多為平原、山地、丘陵、灘涂、島嶼等,颱風、暴雨、乾旱、高溫、雷擊、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

華蓋山 遙望山形如華蓋,面積9.13公頃,海拔56.8米,位於鹿城區東面。

海壇山 俗稱上岸山,瀕臨甌江,南與華蓋山相望,海拔32.5米,面積6.57公頃。

積穀山  積穀山

積穀山 積穀山位於中山公園內,面積0.92公頃,海拔38.7米。郭公山郭公山位於鹿城區西北隅,原名西郭山。據傳東晉郭驥曾登臨此山察看地形,選址建城,改稱郭公山。面積7.5公頃,海拔17.2米。

松台山松台山海拔39米,面積4.23公頃。山上蒼松林立,頂平如松。唐元和中建有淨光寶塔,又稱淨光山。

巽山 巽山舊名宸暨山,海拔38.4米,面積1.35公頃,位於鹿城區東南隅。翠微山翠微山名擔水山,海拔57米,面積27.5公頃。以山色蒼翠幽微而得名。

西山 西山一名甌浦山,又名金丹山,山巒起伏,層峰疊嶂,包括雪山,錦山,彌陀山,蓮花心,外營盤山,底營盤山,總面積225.9公頃,海拔173米。

楊府山楊府山別名瞿嶼山,獨峙江濱。面積37公頃,海拔139.8米。

甌江從鹿城經過。

鹿城區甌江

甌江 甌江為浙江省第二大江,它位於浙江南部,古名慎江,曾名永嘉江、溫江。流域總的地勢是西南高、東北低。甌江發源於慶元、龍泉兩縣市交界的百山祖鍋帽尖。西北流稱梅溪,至李家圩左納八都溪後稱龍泉溪,流經龍泉縣後左納大貴溪,進入緊水灘、石塘兩水庫,東北流經玉溪水庫,至大港頭,左納松陰溪後稱大溪。至四都左匯宣平溪,至黃渡左納小安溪,至古城左納好溪後,折東南流至青田縣船寮左納船寮溪,至湖邊右納小溪,之後始稱甌江。經青田至溫州市江心嶼,水分南北二江,楠溪江從左岸匯入,其下游江心有七都島分隔為兩支,至龍灣匯合後東流,又有靈崑島分隔為兩汊,北汊經七里黃華、岐頭注入溫州灣,南汊經蘭田碼頭注入溫州灣,流域面積18100平方公里,河源至河口黃華岐頭全長384公里,落差1300米,平均坡降3.4‰。

水利資源

新中國成立後大力興修水利,現甌江流域已建成大小水庫288座,其中庫容1000萬立方米以上的大中型水庫21座。水庫山塘塘河總蓄水能力22億立方米。還有堰壩1.7萬餘條,年引水量1.9億立方米。建排灌站6400多處,裝機5萬餘千瓦。建江堤海塘1100多公里,水閘236座。大量的水利設施灌溉和保護200多萬畝農田及溫州、麗水、雲和、龍泉、縉雲、青田等城鎮,效益顯著。

甌江年均徑流總量202.7億立方米(最大308.5億,最小92.8億),水力理論蘊藏量190萬千瓦,可開發裝機容量170萬千瓦,年發電量54億千瓦時,還有68.5萬千瓦的潮汐能資源,均未能很好開發利用。新中國成立前夕只有遂昌龍潭雲和瓦窯兩座小水電站,裝機共72千瓦。新中國成立後,水力資源得到大力開發。在50年代後期建成一批小型水電站,60~70年代又建成一大批小型骨幹水電站,70年代以來貫徹小水電“自建、自用、自管”方針,小水電建設得到蓬勃發展。1983年12月地處甌江上中游的慶元、龍泉、雲和、景寧、武義、縉雲等縣被列入全國100個農村初級電氣化試點縣之中。農村電氣化大大促進了工農業的迅速發展。

氣候環境

甌江流域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17.7℃,面臨東海,常遭颱風暴雨海潮襲擊,降雨強度大,多年平均降水量1745.8毫米。流域西南部是浙江暴雨區之一,水旱災害嚴重。東部平原水網地帶地勢低洼,常遭洪澇漬害。甌江治理開發始於三國吳赤烏二年(公元239年),當時在好溪上游建古方塘,至今已有1760年歷史,但在新中國成立前流域內沒有一座庫容10萬立方米以上的水庫,防禦水旱災害的能力很低。

經濟概況

近二十年來,鹿城區率先發展和管理私營經濟,積極發展多種經濟成分,引導和規範股份合作經濟,建設和培育各類市場,逐步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區域經濟發展路子,率先跨入全國首批小康縣(區)行列。

鹿城區發展中的鹿城
區現有各類工商企業9835家,個體戶29792家。2001年,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26億元,比上年增長11%;工業總產值290億元,增長11.5%;農業總產值3億元,比上年增長51%;財政總收入11.08億元,增長44.1%。2001年,隨著溫州市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命名為"中國鞋都",鹿城也被選定為中國鞋都生產基地。正在興建中的中國鞋都產業園總規劃面積6.4平方公里,園內建有國內一流的鞋文化博物館(去年10月份已開館)、展覽館,這一產業園將成為集科研、貿易、檢測、信息、生產於一體,功能齊全、配套成龍的大型鞋業基地。現在鞋類產品,區已擁有康奈、東藝、吉爾達3箇中國馳名商標,全國僅6個。去年,鹿城又被中國五金製品協會命名為“中國(溫州)金屬外殼打火機生產基地”和“中國(溫州)剃鬚刀生產基地”,鹿城目前已形成了鞋類、服裝打火機眼鏡、剃鬚刀等全國知名的區域品牌,並成為我國東南沿海最重要的輕工產品出口生產基地之一。

在產業結構調整中,鹿城區立足中心城區人流、物流集聚的區位優勢,制定了"發展三產、提高二產、最佳化一產"的"三二一"發展戰略,第三產業得到迅猛發展,全區現有商品交易市場50個,年成交額80億元,房地產、旅遊、社區服務,信息服務,會展業等新興三產迅速崛起,此外,開放型經濟發展迅速,2001年外貿出口59億元,完成自營出口1.97億元,名列全市第一。

建區以來,鹿城區依靠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大膽探索,走出一條有鹿城特色的發展路子。善於做時代弄潮兒的鹿城兒女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創造了輝煌的業績。

社會事業

醫療衛生
截至2013年底,鹿城區共有22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8所社區衛生服務站、79所村衛生室、34個醫療服務點。創成2家省級示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6家省級規範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家二乙水平衛生院;12家單位創成省規範化預防接種門診。建立城鄉居民健康檔案87.51萬份,電子檔案79.54萬份,電子檔案建檔率99.7%。在全市率先開展全科醫師簽約服務,為轄區居民提供連續、穩定的契約式服務,全年共簽約1萬餘重點人群,並在七都開展“老衛民”三位一體家庭醫生式有償簽約服務。區疾控中心獲得省級公共場所衛生技術服務資質,組建區食品安全檢驗檢測中心。著力推進社會資本辦醫,全年共設定審批綜合醫院2家,門診部15家,診所66家。區人民醫院遷建工程、區精神衛生中心遷擴建工程開工,江濱、洪殿、五馬、上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喬遷新址。全員發動開展創衛行動,城區環境衛生持續改善,創成省級衛生區,創成七都、松台兩個省級衛生街道。
體育事業
截至2013年,鹿城區在國際、國內大賽上,鹿城籍運動員獲得1個世界冠軍,2個世界亞軍和1個世界第三名;第十二屆全國運動會上,收穫6金5銀5銅,戰績創參加歷屆全運會之最;市第十五屆運動會上,鹿城區代表團共榮獲金牌49枚、銀牌23枚、銅牌30枚,獎牌總數達到102枚,總分958分;其中金牌和團體總分雙雙名列全市各縣(市、區)榜首。承辦2013溫州龍舟文化節暨塘河龍舟拉力賽,掛牌籌建溫州市鹿城區諸宸棋院。全年建成12個室內外桌球室、5個標準籃球場、5個室外健身苑點、5條健身登山步道、建設5個體育休閒公園、1個沙土門球場、6個省小康體育村、6個新型農村社區體育休閒廣場。2013年鹿城區通過省級體育強區複評。
教育事業
2013年鹿城區有國中9所,在校生0.46萬人;國小43(含66區),在校生6.4萬人。義務段入學率、三殘兒童入學率均達100%,國中畢業生升入高中比率為98.0%。新建成廣場路國小白鹿洲校區、鞋都三小,改擴建少藝校、南浦西校區、蒲鞋市橋兒頭校區、建設國小小南校區,均竣工投入使用。學前教育再創佳績,現有幼稚園100所,在園幼兒3.29萬人,幼兒入園率99.6%,創建浙江省等級幼稚園19所,等級幼稚園覆蓋率達85%。全年創建市級綠色學校4所,中國小示範圖書館2所,數位化校園5所;10所學校轉評為市義務教育三級學校,義務教育優質資源覆蓋率達70%。全面完成市級信息化達標學校創建任務,各中國小新增圖書22.2萬冊,生均圖書擁有量達32.29冊;所有公辦學校儀器配備均達到省I類水平,實現校園安全監控系統全覆蓋。鹿城區被評為全國社區教育實驗區,藤橋鎮被評為全國社區教育示範鎮,率先啟動“早教進社區”,社區教育課程《1-3歲嬰幼兒親子教育》被立為浙江省2013年十大社區教育特色課程建設項目。
科技事業
2013年鹿城順利通過國家智慧財產權強縣示範區考評,成為首批國家智慧財產權強縣工程示範區單位。全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家,總計38家;新增省科技型企業22家,總計97家;新增市科技創新型企業30家;新申報國家級貫標創建企業2家,1家企業通過國家智慧財產權貫標驗收;新增各級專利示範企業11家;創成市級企業技術研發中心10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中心2家,總計擁有企業技術研發中心65家。列入市級以上科技計畫項目56項,獲資金支持776萬元,其中國家火炬計畫1項,國家創新基金4項,省重大科技專項計畫1項,省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3項。全年共簽訂技術契約32項,契約成交金額6718.25萬元。全年專利申請量4206項,專利授權量3644項,授權量同比增長23.8%。2013年,區本級財政科學技術支出4235萬元,同比增長10.9%,占鹿城區公共財政預算支出達到3.9%。

風景名勝

江心嶼:江心孤嶼,俗稱江心嶼,位於溫州市區北面甌江之中,總面積約7萬平方米,東西長,南北狹。
寺觀廟宇
江心寺:在市區江心嶼。南宋紹興七年(1137),蜀僧清了填平中川,建寺於上,名中川寺,習稱江心寺。
天寧寺:舊名報恩孝光禪寺,在鹿城區天寧巷底。宋政和間(1111~1115),明初逆川大師受戒於此。景泰(1450~1456)後多次修建。
妙果寺:妙果寺位於浙江省溫州市松台山南麓。系東甌著名古剎,始創於唐神龍年間(705年),為一代宗師宿覺大師所建。
摩崖題刻
積穀山摩崖題刻:在鹿城中山公園南端。據記載,積穀山題刻多達四五十處。80年代調查尚存:“雲根”二大字,在春草池東南巨石上,字徑2米餘,明竹岩(王諍)書。
市區山嶽
華蓋山:位於鹿城區東面,遙望山形如華蓋,面積9.13公頃,海拔56.8米。山上東,西兩面分別建有華蓋亭和夕照亭,山北有臨望亭。
積穀山:位於中山公園內,面積0.92公頃,海拔38.7米。山頂一亭系名積穀亭,後改稱留雲亭,1987年重建。
郭公山:位於鹿城區西北隅,原名西郭山。據傳東晉郭驥曾登臨此山察看地形,選址建城,改稱郭公山。面積7.5公頃,海拔17.2米。
松台山:海拔39米,面積4.23公頃。山上蒼松林立,頂平如松。唐元和中建有淨光寶塔,又稱淨光山。
公園
中山公園:在市區公園路東端,面積5.09公頃,其中水面面積1.33公頃。1927年為紀念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拆除城牆,依傍積穀山,闢建公園。
九山公園:九山公園是綠帶式湖山公園,包括松台山,九山長堤和九山內外河。面積10.5公頃。
金山公園:坐落於楊府山麓,面積0.4公頃,建築面積710平方米,系楊府山塗村農民於1983年集資19.5萬元建成,俗稱農民公園。
馬鞍池公園:坐落於馬鞍池東路南側,東接西前河,西臨小南路,南靠匯東橋底和城南大道,面積12.7萬平方米,其中水域4.7萬平方米,是城市中型公園。
白鹿洲公園:坐落於南塘河畔。

著名人物

謝靈運(385-433年),公元422年出任永嘉太守,是中國文學史上山水詩派的開創者,他創作的山水詩傳世名篇,多為讚美溫州山水。
葉適(1150-1223年),溫州人。南宋哲學家,倡導“務實而不務虛”,批評“高談者遠述性命,而以功業為可略”,主張“黜虛從實”,修實政、行實德、實事實功,是永嘉學派之集大成者。
王振鵬(約1278-1348年),元,畫家,字朋韻,號孤雲居一,溫州人。因囤藝出眾,受元仁宗獎,官至漕運子戶,長期在宮延作畫,有機會接觸御藏曆代名畫,以界畫見入,兼工人物,曾奉詔作十妃岫,又畫《大明宮圖》以獻,稱神品。傳世作品還有《金明池龍秀圖》等。
朱子常(1874-1943年)溫州黃楊木雕宗師,名阿倫,溫州城區人。其作品《濟顛和尚》和《捉迷藏》先後參加近代國內外大型展覽會,分別獲南洋勸業會優勝獎和巴拿馬賽會二等獎,首次為溫州黃楊木雕在世界上贏得聲譽。
夏承燾(1900-1986年),溫州人。著名詞學家,畢生致力於詞學研究和教學,是現代詞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國學界稱其為一代詞宗。
夏鼐(1910-1985年),溫州人。考古學家、社會活動家,中科院院士。曾先後獲得英國學術院通訊院士、德意志考古研究所通訊院士、瑞典皇家文學歷史考古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外籍院士、義大利遠東研究所通訊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等榮譽稱號。被譽為新中國考古學奠基人。
張淑儀(1935-),中科院院士,聲學家1935年出生於溫州城區,女。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為該校聲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其“光聲熱波成泵”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出版有《叉指換能器激發表面聲波的生長特性》等論著。
鄭曼青(1902-1975年),書畫家,名岳,自號曼髯,別號玉井山人,溫州市區人。擅詩、書、畫、醫、拳,人稱"五絕老人",長期在大陸和台灣高等文化藝術院校任教職。書畫作品多次在台灣、東南亞及美、法等國展出,有"畫聖"、"東方水墨畫大師"之稱。
谷超豪(1926年-2012年),溫州人。浙江大學數學系畢業。蘇聯莫斯科大學博士。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數學研究所所長。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三、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八屆全國政協常委。曾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和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專長數學,在微分幾何、偏微分方程和數學物理三個領域都有重要研究成果。有學術論文110餘篇,專著《經典規範場理論》,《齊性空間微分幾何學》和《孤立子理論和套用》(合著)等。
陳光中,法學家,1930年出生於溫州。北京大學畢業。歷任中國政法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學會副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法學評議組成員出版有《中國法律教程》等10餘本專著。

歷史沿革

鹿城舊屬永嘉縣地,相傳東晉太寧元年(公元323年)置永嘉郡築城時有白鹿御花之瑞,故名。鹿城坐落在甌江南岸,素有“東甌名鎮”之稱,為歷代郡、州、專區、縣治所在地。

建國後,成立溫州市。

鹿城區歷史鹿城

1981年地市合併,原市區改設區,名溫州市城區。1984年改名鹿城區。

1998年,鹿城區轄17個街道辦事處,1個鎮4個鄉及江心嶼辦事處。總面積104平方千米。總人口50.26萬人。 

2000年,鹿城區轄17個街道、1個鎮、3個鄉。總人口875006人,各鄉鎮街道人口:鼓樓街道17146洪殿街道47615東風街道28894海壇街道22868朔門街道22441五馬街道23032蒲鞋市街道52930大南街道21327小南街道56320松台街道17048市中街道21714西山街道18949蓮池街道27167廣化街道78354水心街道48348南浦街道71881上陡門街道36638雙嶼鎮120372黎明鄉73205南郊鄉45352仰義鄉23405(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1年7月7日,國務院(國函[2001]84號)批准,將甌海區的藤橋鎮、上戍鄉、臨江鎮、雙潮鄉、岙底鄉和梧埏鎮的劃龍橋村、上田村、魚鱗浹村、前網村劃歸鹿城區管轄;將龍灣區蒲州鎮的蒲州村和上蒲州村劃歸鹿城區管轄;將永嘉縣的七都鎮和橋下鎮的中央塗居委會劃歸鹿城區管轄。面積從104平方千米增到294.38平方千米,人口從51.68萬增到60.03萬。

2001年9月12日,浙政函[2001]180號批覆同意溫州市鹿城區部分行政區劃調整:(1)撤銷城郊鄉、黎明鄉建制,原城郊鄉鄉東嶼村以外的行政區、原黎明鄉全部改由鹿城區政府直轄。(2)原城郊鄉東嶼村和小南街道的東嶼居委會劃歸南郊鄉管轄。南郊鄉部分行政區域(南塘、燈塔、龍沈3個村)改由鹿城區政府直轄。調整後,南郊鄉轄5村、2居,駐牛山北路27-1號(原址)。(3)雙嶼鎮部分(垟田、雙岙、箬笠岙等3村和溫化生活區、新澤、雲峰、棲霞、月泉、臨風等6居)改由鹿城區政府直轄。調整後,雙嶼鎮轄9村、4居,駐溫金公路138號(原址)。(4)鹿城區政府直轄區域調整擴大後,連同原直轄區域調整設立若干街道辦事處。

風土人情

船眼  建造新船時,要用上等樟木精製一對船眼,呈扁平半球形。新船下水前,選一吉日漲潮時辰,將船眼嵌釘在船頭兩側,然後用黑白二色塗作服白和眼鳥。眼球朝下,一副觀魚神態。釘船眼規定用三枚釘子。先在左右角各釘上一枚,第三枚定好位,不釘實,掛上五彩絲線,代表金水水火土五行,到選定吉辰,由船主一敲而入,然後用新紅布蒙住,稱為“定彩”。新船下水前或首航前,要祭海神,由船主在鞭炮聲中揭去紅布,叫做“開眼”、初出海時,要在船上燒鍋熱水,鍋里放銀元,俗稱“燒銀湯”,用以洗船眼,使之“明亮”,幫助船主找到魚群。

鹿城區鹿城風情

同船同命  漁船在漁場作業中,全船夥計同船同命,齊心合力,即使有人家裡發生意外事件,也不能在本漁季尚未結束時離船。

迎頭鬃  從前,有些漁村在漁汛結束後,要評出產量最高的漁船,並擇吉日舉行儀式。洞頭閩南語區稱此為“迎頭鬃”。被評為頭鬃者,漁行主獎給紅包和頭鬃旗。以鑼鼓鞭炮送到老大家。船老大則擺酒請客。席上,船老大坐大位。宴後一起將頭鬃旗送到船上,插在船頭。

禁向鄰船借物  漁船禁止向鄰船借物件,意謂不奪別人財氣;而當鄰船缺乏淡水或其他必需物資時,則會主動給予幫助。接受幫助者有所回贈,一根木柴亦可。

掛衣尋屍  尋找失水者屍體,要用死者生前衣服綁在竹竿上,插在船頭。海洋船隻一發現屍體或聽到淚息,即輾轉傳告。

公婆船  亦稱水上人家,多為一船一戶;也有一戶兩船,父母子女共同生活,頗為和諧。公婆船在內問或江中撒網捕魚,以捕獲物換糧食和菸酒。他們平時不大登岸,風風雨雨都宿船中。從前溫州城內,河道密布。河網旁民居毗連,公婆船進入小河後,不好撒網,即敲起竹梆乞討。如逢年書,船泊東門港,由男人留守,女人(公婆船奶)攜小孩上岸,沿門求藝。一到元宵,便在船頭擺設

鹿城區鹿城風光
祭品,祈禱神靈保佑新年安吉豐收。祭品中除捕獲物外,還有討來的銅錢和年糕,喻“財源旺,年年高”,這種水上漁家,清時來自福建,數十戶,民國末期絕跡。

漁、船忌諱  俗語:“腳踏船板三分命。”船工、漁民在海上生活日子長,難免遇風浪及其他險情,心裡常存不安全感,因而產生各種禁忌。如在講話方面,不說帶有翻、打、碰、漏、倒、掃、頓、觸、死之類的話(含同音字),按通例將諱字改讀或改稱,有獨有切口。

行為動作禁忌飯後不許將碗反扣,人不能俯睡,不可用鍋鏟戳飯焦,不許用筷子在船板上頓。船家、漁民還忌婦女上船。新船下水到出海期間,船主不進妻子產房,連妻子經期也不能入內。

漁船出海打樁,不能坐在樁堆上吃  吃魚時不好挖魚眼,吃完上半必須連頭帶骨夾去,再吃下半、捕魚第一網拉上時,如網片被暗礁或水下利物勾破,只用繩子紮起破洞,不能用梭子補,意渭第一次放網就要補往,往後經常要補破網。建國後,這些禁忌逐漸消除。

小吃

帶魚番薯粉:直至今日,我還沒有吃到過有比洞頭的帶魚番薯粉這樣把海鮮和山土貨結合的如此美妙的小吃。山蛋蛋和帶魚是如此差異,卻又如此美妙的融合在一起,山番薯的純樸和海帶魚的生猛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就如同冰與火的奇異約會,使普通的東西具備了獨特的魅力。

黃牛骨永嘉黃田的黃牛是溫州的地方名品,那兒的黃牛既帥氣又膘肥,文火老湯滋潤下的黃田黃牛骨真是滋味可人,富有嚼頭而又不噻牙

鹿城區羊肉煲
。再來幾罐冰鎮啤酒,不由感嘆這就是幸福生活啊。

羊肉煲:這是一條即將被改造的路。街邊冒著熱氣的熟食攤,當然少不了,著名的鴨舌,蔥花牛肉滷麵,有在鍋里冒著熱氣的蔥煎包與白豆腐腦,平陽炒粉乾、肥腸粉。在溫州,一條街上保持著那么多高水準的小吃已經不多了。城西,溫州主人習慣地稱它為“西郭”,這裡的原住民都是一些底層手藝人。早時西郭民風剽悍,與“東門”一樣出名。當時二邊青年為宣洩過盛的血性而時常火併,也就是黑社會的打打殺殺。現在看起來東門頂多是一個魚市場,而西郭完整地保留著溫州的許多小吃。這是它的福份,“西門”人氣最旺的當屬“金龍羊肉煲”。店主其貌不揚,說有點木吶也不為過,可他對泰順山羊肉有獨特的心得,肥瘦相宜的泰順山羊肉,在有獨特佐料的老湯里文火慢煲,最佐以青蒜段、紅羅卜,就那股香氣就夠誘人的了。(後記:西城路幾乎已改建完了

鹿城區湯圓
,再也找不到民俗氣這樣濃郁的地方了,也找不到匯聚這樣老道小吃的地方了。)

湯圓:說起溫州小吃,就不能不說縣前頭的湯圓。那湯圓潔白晶瑩、滑糯爽口、湯清香馨、入口即化。記得我在溫州讀書的時候,時常逃課偷跑到縣前頭去吃湯圓,至今想起還不禁使人莞然

當然溫州還有許多經典小吃,如李大同的雙炊糕、楠溪江大媽麥餅、鼓樓街知味燈盞糕、小南門長人敲魚湯等等,我不能再說下去了,不然有人會流哈拉滋了。

浙江各市縣

浙江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環境宜人,山川秀麗,人文薈萃,名人輩出。在這裡你不僅可以感受到風景迷人的“杭州西湖”、古香古色的“嘉興烏鎮”,還可以感到經濟蓬勃發展中的中國。全省轄:11個地級市;32個市轄區、22個縣級市、35個縣、1個自治縣。行政區域內下轄杭州、寧波2個副省級城市,溫州、紹興、湖州、嘉興、金華、衢州、台州、麗水、舟山9個地級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