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名稱: 甌江(Ou Jiang)
地理位置:中國浙江省
甌江因溫州古稱甌而得名
浙江省第二大河。山溪型河流。河長379.93千米;流域面積18168.75平方千米。甌江青田段長82.6公里,落差30.1米,河寬200-400米。
甌江上游轉折迂迴於崇山峻岭形成許多急流險灘,下游北岸為永嘉、樂清,南岸是溫州市區。江面寬闊,由於江流海潮相互激盪,彼此消長,泥沙沉積,形成了西洲島(鹿城區)、江心嶼(鹿城區)、七都塗(鹿城區)、靈崑島(龍灣區)四個江中沙洲。其中江心嶼與鼓浪嶼、東門嶼、蘭嶼並稱“中國四大名嶼”。
甌江幹流自源頭至麗水市大港頭稱龍泉溪,屬上遊河段;大港頭至青田縣石溪稱大溪,屬中遊河段;石溪以下始稱甌江。主要支流自上而下有松陰溪、好溪、小溪和楠溪。甌江中上遊河段除局部小平原外,全系山區,河流轉折在崇山峻岭之中,水急灘多,水力資源豐富。流域四周為重要木材基地,多以木筏外運;下游為台地及濱海沖積平原,江面較寬,潮汐影響所及之河段可通小輪。
甌江是瓷都的搖籃。這裡出土國寶級的文物有:梓枋宋墓出土的“青瓷瓜棱執壺”,梓枋窯址出土的南宋“玲瓏鳥食品缸”等。1982年人口普查顯示:赤石鄉1287戶,5780人;龍門鄉1099戶,4782人;大源鄉1242戶,5501人;緊水灘鎮819戶,5195人。
水系介紹
小溪位於浙江省景寧縣境內。乃甌江最大支流,與甌江平流大溪匯合於青田縣石溪村境,互為Υ角之勢。上、中游自西南向東北流貫縣境。溪源有二:其一發源於慶元縣百山祖北麓,流經黃湖、英川、隆川、鸕鶿等鄉鎮稱英川港;其二發源於百山祖南麓,與來自閩北之水匯合於交溪亭入境,經下圩村至橋局與秋爐坑匯合,流經毛垟、蓮川鄉,稱毛垟港。兩港匯合於沙灣鎮交見圩村,流經沙灣、標溪與標溪港匯合;流經梧桐鄉,與梧桐坑、金蘭坑匯合;流經大均鄉,與大均坑、大赤坑匯合;流經外舍鄉,與鶴溪水匯合;流經金鐘鄉,與嶺根坑、陶州坑匯合;流經渤海鎮鄉,與旦水坑、上源坑、門潭坑匯合;流經大順鄉,與爐西坑、大順坑匯合;流經陳村鄉,與小順坑匯合流經鄉境,從鶴口入青田縣境。境內流長122公里,流域面積1726.55平方公里。流經區域山高林茂,降水充沛,流量充足,河谷深邃,灘多流急,水力資源豐富,渤海以下河段可通2噸位船隻。
甌江大地
甌江,她曾轉折迂迴於崇山峻岭,舒緩於寬廣深潭,有過急流險灘,有過靜謐安詳。托起她的土地,是兩岸綿延起伏的群山,但見松濤起伏、綠草茵茵、蘆花搖曳、卵石閃金、梯田稻浪、炊煙裊裊。謂之曰“華東漓甌江江”絕不為過。兩岸居民繁衍生息的村落星羅棋布。我無法用語言逐一描述,謹以膚淺散亂之記憶呈獻點滴。事實上,出身於甌江領域的學有所成的文人學士們,自然也絕難忘卻甌江對自己的哺育之恩的。如著名詩人、學者、文學家阿袁(即陳忠遠)先生就曾在一次回鄉與師友團聚的過程中,因有感於甌江對自己的哺育之恩,遂即席吟詩道:“星霜三度客寒窗,口手殷勤酒一缸。總為十年師弟誼,詩心千里繞甌江。”(具見《順生酒店即席吟兼贈在座諸君》)這“詩心千里繞甌江”,可是何等的情意款洽喔!正是這母親河的哺育,終於走出了一代詩人;而詩人無疑也是感恩於這母親河的滋養的。甌江,固然是多么地令人眷戀的啊!
甌江截流
破土動工
緊水灘,顧名思義。甌江從百山祖源頭出,經過千迴百轉,在緊水灘峽谷處,山勢陡然收緊,水流突然湍甌江急,故名緊水灘。1978年10月,兩岸的杜鵑因“十月小陽春”而星點怒放,峽谷急流霧氣騰生,峭壁懸崖間,青松昂然,斑鳩幽鳴。一支工程隊帶著重型機械,打破了這裡的寧靜,緊水灘電站開始破土動工。1981年10月,大壩主體工程動工興建,1986年6月24日,大壩下閘蓄水。
悲劇發生
這期間,還有悲壯的瞬間。1984年5月15日下午4時,大雨驟降不止,至晚上11時,降水量達144.3毫米,溪水暴漲,大壩導流洞泄洪不及,圍堰過水。庫區居民100多戶房屋被淹,500多畝綠油油的稻田毀於一旦,居民損失物資價值45萬元,1人被大水奪去生命。
緊水灘壩高194米,壩頂弧長351米,頂寬5米,底寬25.74米,校核洪水位192.7米,設計洪水位
190.29米,正常蓄水位184米,死水位164米。總庫容量13.93億立方米,正常水位庫面積34.3平方公里。集雨面積2761平方公里,占龍泉溪流域總面積的77.8%。
庫區淹沒了雲和的龍門、大源、赤石、庫北4個公社,56個生產大隊,71個自然村,遷徙居民2034戶,10711人。淹沒耕地8232.3畝,山林21522.17畝,拆遷房屋面積348231平方米。
歷史傳承
北宋時期
甌江流域,歷代兵家必爭。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方臘起義軍大將洪載駐軍於斯。解放戰爭時期,紅軍游擊隊經常於此活動。
南宋時期
龍門,原稱湯候門,南宋宰相湯思退(1117—1164)府邸。始祖從京都營遷處州湯候門、渡蛟村隱居不仕,《湯氏宗譜》載:“十一世公思退,系南宋高宗紹興十五年進士,官拜右丞相。”湯氏是唯一非汀州人的支系。渡蛟村的湯氏居地,原稱“議事廳”,後因代代言傳,就改稱“米子亭”。1982年,於壩址處發現湯氏古墓,出土黃金百兩,被湯氏後裔均分。
明朝時期
這一帶是銀礦開採的主陣地。渡蛟銀壟、田鋪橋下、菖蒲壟等地遺留多處銀礦洞。在瑞灘銀礦洞旁邊,尚存一座朝廷派出監督銀礦開採的宦官墳墓,鄉人稱之為“太監菩”。葉留宗礦工起義軍在甌江流域屯紮,並在礱空等地設定了多個軍事要寨對抗朝廷官兵。
清末民初
清太平軍將領石達開領兵會集於此。民初北閥軍孫殘部由甌江水陸並進而進入全浙。
民國中期
1934年,國軍18軍軍長羅卓英、67師師長黃雄為“剿共”而躊躇於此,進退兩難。抗戰時間,浙江省保全司令部、其它省軍政機關駐此三年,1942年,21師部隊全軍駐紮於此
幹流概況
甌江發源於浙江省慶元縣(浙閩邊境洞宮山西北),東北流至麗水城郊附近折向東南,流經龍泉縣、雲和縣、麗水市、青田縣、永嘉縣、甌海區,從溫州市流入東海。全長388公里,總落差1080米,流域面積1.79萬平方公里。甌江青田段長82.6公里,落差30.1米,河寬200-400米。
甌江是浙江第二大河,蜿蜒800里,河岸峰巒疊翠,風光旖旎,沿線人文薈萃,遺蹟漫布,是甌越文化的主要發祥地。如何從自然景致和文化遺存的融合角度來欣賞和游略甌江,是感受自然和人文魅力的真諦,同時如何保護和修復甌江自然文化景觀更是需要獨到的理念眼光和技術手法。
流域概況
龍泉市曾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兵器和瓷器產地,龍泉劍為傳世之寶,劍光閃爍,劍鋒磨礪、劍鞘雅致,著名的越王劍干將莫邪、威武的三軍儀仗指揮劍即產於此。龍泉青瓷產品晶瑩潤滑,紋路纖細,形態亮麗,早在十七世紀即遠銷歐洲,被稱為雪拉洞。境內青田縣產的青田石為中國名貴的玉石,其雕刻作品價值連城,曾獲公元192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這裡還是世界培植香菇的發源地,香菇區域產量世界第一。
河流濕地
麗水市濕地
範圍濕地包括近海及海岸濕地、河流濕地、沼澤濕地和人工濕地等4類11型。其中,近海及海岸濕地包括河口水域、河口三角洲2型;河流濕地包括永久性河流、泛洪平原2型;沼澤濕地類包括沼澤化草甸、森林沼澤、地熱濕地3型;人工濕地類包括蓄水區、淡水養殖水面、灌溉用溝渠、水田共4型。
現有面積8公頃以上的各類濕地面積127921.92公頃,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7.40%。其中天然濕地面積36848.99公
頃,占全市濕地面積的28.81%;人工濕地面積91072.93公頃,占全市濕地面積的71.19%。近200萬畝濕地對甌江、錢塘江、閩江等6條江河乾支流的洪水抵禦、徑流調節、蓄洪防旱、污染控制、氣候調節、土壤侵蝕控制、促淤造陸、美化環境等生態安全和生態機理方面起著其他系統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各種類型濕地中,河流濕地成為天然濕地的主體。河流濕地總面積36053.43公頃,占全部天然濕地面積36848.99公頃的97.84%。甌江作為浙江省第二大內河,其流域面積占浙江省陸域面積的五分之一、麗水市的四分之三,被麗水地區人民尊為“母親河”。麗水濕地資源中僅河流濕地面積中就有82.12%屬於甌江水系,其他的濕地類型,如河口水域、三角洲、蓄水區、沼澤濕地、泛洪平原也大多源於甌江水系,甌江成為整個麗水市濕地資源獨一無二的承載體。以甌江為中心,麗水河流縱橫,衍生出的濕地類型豐富,如河口水域、江心洲圩、河漫灘、庫尾消落區、濱水沼澤地、農田和主要泄洪、滯洪區等。
麗水良好的濕地生態環境孕育了多樣性豐富的生物資源,其中水生維管束植物共40科73屬116種,且珍稀瀕危物種多,僅列入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就有中華水韭、東方水韭、長喙毛莨澤瀉3種;珍稀瀕危的濕地動物種類也很多,如黿、大鯢、水獺、花鰻鱺、香魚、虎紋蛙、崇安髭蟾等。濕地還是大量水禽的越冬地和珍稀候鳥遷徙的中轉站,具有明顯的區域優勢。
濕地資源包括生物資源和非生物資源兩大類,濕地資源囊括了浙江省除海洋資源外的幾乎所有類型,生物資源和非生物資源非常豐富,是麗水巨大的資源寶藏。尤其是以“秀山麗水·浙江綠谷·六江之源”為代表的濕地景觀旅遊資源,優勢獨特,具有非常大的開發潛力。
景寧望東垟高山濕地自然保護區
內有高山濕地6塊,其中最大的面積為40公頃。望東垟動植物資源豐富,特別是分布在濕地中的森林群落江南榿木,不僅在浙江絕無僅有,在全國也十分罕見,保護區內共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5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34種,省級重點保護動物44種。
生物資源
溫州歷代地方志,有關雁山甌水的物產記載比比皆是。從明洪武至清乾隆的各種《溫州府志》中就有鯉、鱸、鰻、鰨、鱭、鯔、鯰、鰣以及香魚、鬥魚、石斑魚等土著魚種45種,還有黿、鱉、龜、蟹、蝦、蛤、蜆等水生生物。
甌江黿
系脊索動物門爬行綱龜鱉目鱉科。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云:“甲蟲惟黿最大,故字從元,元者大也”。《西遊記》一書曾描繪,當年唐僧西天取經,路過通天河,被八百里河水阻隔,正犯難時,一隻大黿浮水作舟,馱著大師徒四人和白馬過河。老人說,黿背殼略凹的花紋,便是唐僧等人的足跡所致。相傳朱元璋與陳友諒血戰鄱陽湖,朱敗被追,陷入絕境時,也幸得大黿馭江脫險。朱稱帝後,即封為“大將軍”,或許黿其貌不揚,頭部常散生疣狀突起,故被戲稱之“癩頭
黿”,《紅樓夢》中寶二爺也曾說過“明兒掉到池子裡,叫個癩頭黿吃了去”之語。且又有“團魚精”之俗稱。據介紹,黿極馴良,以魚、蝦、螺、蜆為食。黿體橢圓、縱扁、頭寬、前端呈環形、喙短、頸粗、頭可縮回殼內、背甲呈暗綠色。黿喜棲水質澄清,水流緩慢的深水江河中或山澗深潭、水庫里。白天很少活動,夏秋時,遇天氣悶熱常浮水面,以肺呼吸,每年11月至翌年4月長達半年為冬眠期。但生長較快,250克的幼黿經一年生長體重可達2公斤,成年黿一般體重30公斤~50公斤,體長可達1.2米,每年5月~9月間為繁殖期。交配後的雌黿,常趁夜幕來臨或拂曉之前,悄然爬上砂灘,在向陽、乾燥處用後肢扒沙,挖一深穴,將卵產入後即扒沙覆蓋,並緊縮四 肢,以身軀抹平壓實後離去。通常每次產卵十多個至幾十個,最多可達100個,可謂“英雄母親”。卵圓色白,直徑40毫米,靠日光輻射進行孵化,一般約需一個月左右。奇怪的是,當到黿浮游水面,肯定近日的氣象會起變化,或颱風、或燥熱、或暴雨。如果黿頭朝潮上遊方向翹頭,可預測三天內即有暴雨洪水。準確、靈驗、成為“晴雨表”。黿全身是寶,肉性溫、營養價值高,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用炙黿甲泡黃灑,可治瘰癘、惡瘡、痔瘺、風頑疥瘡及殺蟲,驅風之效”;內臟用於殺百蟲、解丹毒、續筋骨、治婦人血熱;脂可治麻風;膽性寒有毒、化生薑 薄荷葉,可作催吐劑,亦可治喉痛,富於腹汁的黿裙與熊掌並列,為最名貴佳肴,難怪《左傳》中有鄭靈公和公子宋為爭食黿肉,染指於鼎的記載。
甌江作為黿之故鄉,也曾有輝煌。本世紀五十年代,甌江水域常見大黿身影,邑人為之津津樂道並引以為自豪。據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調查:甌江大黿的資源量在1966年還是十分可觀的。“文革”時期,甌江上出現專以滾釣捕的黿人,幾乎使大黿遭受滅頂之災。一方面,人類的酷漁濫捕使甌江大黿資源日見稀少,成了珍稀水生生物。另一方面因建築需要大量挖掘沙石,使黿的產卵場遭受破壞;日益繁忙的甌江航運業以及日趨嚴重的水質污染,給甌江大黿的生存也帶來了極大的威脅,因而使“大將軍”家族日趨衰落。據最近科學部門的考察估計,甌江現存黿的總數不超過200隻。
甌江魚蝦豐盛,捕撈歷史悠久。據《永嘉縣誌》記載:宋紹興年間,甌江專設捕魚公所,負責調理漁事。清時立碑禁止濫捕魚蝦。民國時期,甌江兩岸重點漁村如六岙、梅岙、寺後、港口、江頭等漁村,產量均在數百擔以上,據解放初期調查統計,甌江下游(溫州境內)沿岸有漁戶928家,總人口4798人,專業捕撈漁民1785人,大小漁船近1000艘,主要捕撈對象為鱅、鰱、鯉、鱭、鯰、鰻、黿、鱉等。1949年甌江捕撈總量約2400噸。
曾有魚類百多種,上世紀七十年代初,一支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與浙江省淡水水產研究所聯合組成的甌江水生動物資源調查組來甌江考察,甌江水產資源調查歷經二年,基本上摸清了甌江魚類的家底:共有魚類111種,隸屬於13目33科83屬,其中純淡水魚71種,河口性魚類19種,混合類17種,經濟價值較高的魚種占總數的45%%;還有不少珍稀動物:如中華鱘、黿均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鯢、花鰻鱺、江豬、海豚、水獺等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此外鰣魚、香魚、鳳尾魚(子鱭)、河鰻、中華絨螯蟹均為名貴水產品,值得一提的是,甌江中一種屬鯉形目鯉科的厚唇魚(俗稱魚軍魚)為溫州特有的土著魚種,故被生物界冠以“溫州厚唇魚”之名。
漁業生產
江中養魚中國首例
1972年溫州地區水產局即向省水產廳與溫州地區革委會呈交《關於開發利用甌江養魚生產報告》,隨後,省廳將甌江列為省開發利用重點江河,安排專項資金10萬元,溫州地革委於1972年10月份下文建立溫州甌江養魚籌備小組,並由地區水產局與溫州市、永嘉縣各抽調幹部組成工作班子,並要求在二、三年內把甌江養魚搞上去,解決好人民民眾的吃魚難問題。江中養魚,在中國尚屬首例,無經驗可借鑑,全靠在實踐中“摸石子過河”。其方式採取增、養殖相結合:即在
甌江水域大規模地放養淡水魚苗種(青、草、鱅、鰱四大家魚),並動員沿江社員參與生產管理。1973年1月20日在梅岙水域上游首批放養魚苗種83萬尾,由沿江公社選派專業生產管理員,加強水域巡查。至1974年底,先後投放魚苗種共170萬尾,當年每尾可長0.75-1公斤,是年捕獲量達400噸。
蟹苗鰻苗大戰
甌江作為江南“天然魚倉”,自古以來是蟹苗、鰻苗溯河而上的主要通道與索餌場。長期以來,沿江民眾對那米粒般大的蟹苗和火柴桿長的鰻魚均不屑一顧,漁民們捕到鰻苗往往用以炒雞蛋,當作佐酒下飯的佳肴。
20世紀八十年代初,國內外掀起了水產養殖熱,因人工繁育苗一時難以突破。溫州盛產天然鰻苗、蟹苗的訊息不脛而走,苗種採購者蜂擁而至,隨即引發了一場場蟹、鰻苗大戰。一時間,甌江水面上,一隻只廢油桶,一個箇舊輪胎,一塊塊泡沫塑膠以及水下魚網,組成了道道封鎖線。蟹苗、鰻苗的價格扶搖飈升。原市水產局淡水處劉處長說:“河鰻苗先是出口日本,每尾收購價僅一至二毛錢。轉眼不到10年工夫,至上世紀九十年代,每尾18元,翻了100多倍。蟹苗的價格更是誇張,八十年代初每公斤不到5~6元,至九十年代每公斤高達20~30萬元。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全國鰻苗產量30~40噸,蟹苗產量80~100噸,而從甌江產出的鰻苗與蟹苗分別達3噸與20噸,占全國總量10%%與20%%,不少聰明的溫州人靠捕苗、販苗發家致富,他們率先將細小的蟹苗(大眼幼體)放在在稻田中進行培育,其效益連翻10多倍。甌江之畔的村落中也冒出不少花園式小別墅,那是”蟹老闆“、“鰻老闆”發跡的標誌。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全國子鱭年產量4500噸,甌江產量600噸,占了全國八分之一。當地百姓喜歡將子鱭烤乾放在酒埕里密封起來,作為招待客人的佳肴。有的還郵寄到國外,讓身居異國他鄉的僑胞以解“鄉愁”。現在雖不能說它已絕跡,但也寥寥無幾,酒店飯館的鳳尾魚大多來自太湖、長江流域。
甌江中還有香魚,此魚因背脊有道香腔誘發香味而得名。明萬曆《溫州府志》載:“香魚長三、四寸,味佳而無
腥”。香魚肉質細嫩,鮮香美味,獨具風韻,歷代作為貢品。
最令人痛心的還是名貴魚類鰣魚的消失,該魚雖以長江、錢塘江一帶的最為著名,而甌江也曾盛產鰣魚。自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鰣魚從甌江消失後,便一去不復回,而長江、錢塘江的鰣魚如今也瀕臨絕跡。
漁業資源減少原因
一:是諸多的水利工程,阻隔了魚蝦的洄游路線,如長達17公里的攔海大壩沒有留出魚道,原先的鰻苗、蟹苗以及香魚、鰣魚、鳳尾魚再也無法光顧甌江
二:是漁業生態環境惡化,大量的挖沙船雲集甌江,給漁業資源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大量底棲生物被挖、大片水生植物被毀、大批產卵場被破壞
三:是沿江化工、電鍍、製革、造紙等工廠企業林立,每日約有30~50萬立方米的污水排放到甌江,豈不叫水族遭受滅頂之災。
四:是捕魚工具現代化也加速了魚類資源的減少,而產量日趨稀少,又刺激魚價上漲,捕撈者更趨利濫捕,形成惡性循環。
甌江潮候
農 歷 漲 潮 平 潮
初一 十六 六點五分 十點三十分
初二 十七 六點三十分 十一點正
初三 十八 七點二十五分十一點四十分
初四 十九 七點五十分 十二點二十分
初五 二十 八點三十分 一點正
初六 廿一 九點正 一點四十分
初七 廿二 九點四十分 二點三十分
初八 廿三 十點二十分 三點二十分
初九 廿四 十一點三十分四點三十分
初十 廿五 十二點二十分五點四十分
十一 廿六 一點五十分 六點四十分
十二 廿七 三點正 七點三十分
十三 廿八 四點十分八點二十分
十四 廿九 五點十分九點十分
十五 三十 五點五十分 九點五十分
河流分段
甌江上游轉折迂迴於崇山峻岭形成許多急流險灘,下游北岸為永嘉、樂清,南岸是溫州市區。江面寬闊,由於江流海潮相互激盪,彼此消長,泥沙沉積,形成了西洲島、江心嶼、七都塗、靈崑島四個江中沙洲。
甌江幹流自源頭至麗水市大港頭稱龍泉溪,屬上遊河段;大港頭至青團縣石溪稱大溪,屬中遊河段;石溪以下始稱甌江。主要支流自上而下有松陰溪、好溪、小溪和楠溪。甌江中上遊河段除局部小平原外,全系山區,河流轉折在崇山峻岭之中,水急灘多,水力資源豐富。流域四周為重要木材基地,多以木筏外運;下游為台地及濱海沖積平原,江面較寬,潮汐影響所及之河段可通小輪。
港口設施
甌江口航道
治理一期工程航道界線以及北導堤水域新增設、調整航標燈浮6座,行經以上航道時要了解動態,以策安全。新增設、調整的航標均為直徑2.4米的深水型燈浮標,分別為“甌江D9”至“甌江D14”,其視覺效果較好。甌江口航道治理一期工程位於甌江口區樂清黃華至洞頭大門島水域,主要由11.1公里的航道疏浚、4公里的北導堤及助航工程組成,其治理目標為6米航道水深,航槽底寬140米的單向航道,滿足2萬噸級貨櫃船和3.5萬噸級肥大型淺吃水散貨船乘潮進港要求,工程總投資為9988萬元,工程一期已完成航道挖深至5.5米。
溫州港
是我國沿海25個主要港口之一。甌江口內現有萬噸以上9個深水泊位,但進港航道黃大岙最淺處只有4.2米,僅能
趁高潮水的時候通過萬噸級船舶,且乘潮保證率僅30%,泊位的通過能力受到制約,不能充分發揮現有碼頭的作用。溫州港內這種港航不配套現狀,已嚴重阻礙了港口特別是七里港區的快速發展。必須儘快對甌江口進港航道進行治理,打通攔門沙,使航道和港口相匹配。
甌江口航道治理目標為航道水深7米,分兩期進行整治,整治範圍從樂清的岐頭山至大門島口,長16公里多,一期工程總投資1億元。一期航道整治為水深6米,滿足1.5萬噸貨櫃船和2萬噸級散裝貨船乘潮進港。二期航道整治到水深7米,可以滿足 2.5萬噸級貨櫃船、3萬噸級散貨船乘潮進港。工程於去年6月份動工,經過一年多的施工整治,目前航道已經疏浚至水深5.5米,比原來最淺處3.8米深了近1米多。助航工程的第一階段5座燈浮標也已拋設,並投入使用,導堤上的4座燈標基礎路基2座已安裝就位,到年底整個工程完成,萬噸巨輪即可自由進出溫州港。
環境保護
人類只管享受甌江的恩惠而忽視真愛、善待、美化甌江,甌江也時有突破限度的表現,水流橫流,水侵堤岸,抑或河床收縮、植被退化、鳥獸疏遠,這迥異的感受,蓋源自甌江局部在遭受侵襲的擔憂,水源被廢棄物淤塞,河床被無序採掘,水形態被人類頻度活動妨礙,如此繼續,坐視莫待,聳聽的將不再是危言
甌江最俱原生態風貌的中流---玉溪至開潭段的水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的規劃已做了全面的論證,幹流水利、水質保持、濕地保護與物種多樣性,景觀生態、河流遊憩、交通體系等有關此河道整個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已經通過系統的視野和生態化的手法得以一一規劃。
旅遊資源
漂流樂園
是甌江竹筏漂流的起點,位於麗水市碧湖鎮白口村邊的松樹林,是由麗水市甌江漂流有限公司創辦,以竹筏漂流為主,並集餐飲、娛樂、休閒為一體,實行規範化管理的度假中心。漂流終點是麗水市城郊桃山,全程近二小時。甌江三百八十八公里的水路,留下不止三百八十八個傳說,“千古一吻”訴不盡的難分難捨,“夫人廟”寄託著眾生的期盼;蘇埠深潭中的黿,流傳著無數個謎底;“漁家村”的炊煙,更顯詩情畫意……“偷走江月透筏影,一桿長蒿覓小星。” 甌江竹筏夜漂的悠然、恬靜、令人心曠神怡。在清風習習、波光倒影的江中夜色里,月下一壺酒、筏間一杯茶,雙雙對對、三五成群,隨波蕩漾,或撥弦高歌,或私語切切,或聆聽濤聲獨自陶醉
奇之甌江,在於奇妙。甌江攬“奇峰、異洞、幽谷、流泉、密林、飛瀑”於一域,還有眾多的摩崖石刻、古建築群、宗教寺觀等,江流過處,有松古平原、碧湖平原、壺鎮平原等河谷盤地點綴其間。境內植被和生態系統保護
良好,有浙江綠谷之稱。甌江九曲十八灣的灘頭,括蒼山鬱鬱蔥蔥的林海,仙霞嶺崎嶇險峻的山道,鄉間清幽恬靜的村舍………甌江奇妙在於江岸沿線的立體縱深的自然景觀,甌江盡攬奇妙幻境於一地。
峻之甌江,在於峻幻。舉目甌江,尤其是中上游兩岸,座座岡巒拱綠聳翠,蓊郁莽莽,灼灼青青。放排溪流,揚帆波濤,但見山嵐縹緲,聚散無定,冉冉鏇升,時有直插霄漢熠耀峰端的孤兀峭立石筍飛虹追月,幻作雲仙……峻為渾厚山巒的天地造化,幻為雲煙氤氳的萬千氣象,甌江的美是隱約、騰越和變幻的,在這裡,生命被意象烘培著,歲月被幻想燒燃著。
清之甌江,在於清盈。中游的甌江水就像一支靈氣飄逸的畫筆,畫出了秀麗清盈的甌江山水畫卷。甌江的中游是輕緩淡幽的,臨岸漫步,但見江水清綠凝碧,在暖陽的拂照下,耀金閃銀,鱗波泛泛。輕風吹皺了江面,縷縷瀲灩的光帶,宛如一條條素絹在水面上飄動。微風徐去,江中倒映出山、樹、鳥、獸的倩影……這種如旅桃源般的心緒,很快就釋解在這蕩漾的春水裡了。
幽之甌江,在於幽雅。雲舞輕紗天盡藍,牛羊滿坡垂柳青。甌江的性情是幽雅的,這種幽雅尤其體現在兩岸的人
居村落,夜盡晨曦初現,草露沾襟微寒,雞啼曉霧輕散,裊裊炊煙,檐下雛雀呢喃,耕讀傳家,悠然自得。地處甌江中游的麗水古稱處州,意為未經開墾之地,亘古歷世,處州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民生安逸。“處州處州,屋裡鬏鬏”就是源自對甌江中游幽雅氛圍的留戀,極有意味地表達了處州人依戀故土的情結。甌江的幽雅在於民風和江景的呼應,在於古樸村落和優美景致的合一。
威之甌江,在於威壯。江流關不住,眾水向東流。甌江自青田連續折彎,從源頭的涓涓細流,演化為下游的江天一色,頓時顯得十分壯寬,“萬壑江流滿,群山迎朝陽”,江流似蛟龍翻騰,群山似雲展雲舒,直目遠眺,煙雨浩淼,百帆爭流,浩浩蕩蕩直向東去。甌江能把柔媚蛻變為張揚,把秀色曼延成宏偉,真是基於這種磅礴的氣勢。
兩岸群山綿延,群山起伏,山轉水轉,松濤起伏,綠草茵茵,蘆花搖曳,卵石閃金,田園毗鄰,炊煙裊裊,景色十分美麗,可與桂林灕江相媲美,有“華東灕江”之稱。江中灘多潭深,甲魚、石斑魚、娃娃魚等魚類資源豐富,而且還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黿。沿江南北兩岸金溫鐵路、330國道貫穿而過,有省級風景名勝區石門洞以及陳誠故居、鯉魚山、太鶴山、石郭坑底、溫溪榕堤、洲頭古民居群等眾多景區景點,是浙南奇山秀水旅遊線上的黃金地段。
相關文化
昨夜春水深,半沒山腰樹,奇灘五十九,頃刻下東甌
甌江歷來有龍之江之稱,其名所得不僅是源從地圖上的形狀,或是龍泉、龍游、龍港等名謂的巧合,在我們這些遊歷者看來,是更應了甌江的自然形態和人文歷史的和諧。憑藉“為有源頭活水來”的天成造勢,形成了甌江上游清醇甘滋、纖細淡雅的幽靜;舉目“一折青山一扇屏”的秀麗,迎面而來的是甌江中游的蒼鬱恬美、潤厚緩漫的天性原形;領略“浩浩蕩蕩向東去”的磅礴氣勢,折射青田十八彎的迂迴激盪,甌江頓顯一股雄渾和豪壯。如此一看,不正是:豪邁的龍頭揚頜昂首向大海,蜿蜒的龍身盤踞穿越過崇山,而百溪匯流的上游猶如龍尾龍爪的縱橫交叉,真可謂:綿延八百里,盤踞千嶺間,氣宇含寶珠,奔騰向東海。
晉代名人謝靈運、葛洪、王羲之的登臨遊歷,浪漫主義戲曲代表作《牡丹亭》作者湯顯祖的臨江而作;歷代書法家如唐朝的李陽冰、李邕,宋代的米芾、沈括,元代的趙孟,當代的沙孟海等都在這裡留下摩崖石刻;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預言家劉伯溫曾在境內的石門洞研讀兵書,他在幾百年前即對今天的許多事情作了預言,據說都被一一證驗。畲族文化匯聚的天籟之音、山哈舞藝,華僑文化擴散的商賈周轉,工藝流傳;所有這些無不在訴說:一方山水養一方人的經典。燦如明珠的人類文明依賴著甌江,豐富著甌江。
嘉陵江水系
嘉陵江水系是長江水系中流域面積最大的支流,因流經陝西省鳳縣東北嘉陵谷而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