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行鎮

高行鎮

高行鎮位於浦東新區東北部,東鄰外高橋保稅區、高東鎮、南連曹路鎮、金橋鎮、西依黃浦江,北接高橋鎮。總面積22.85平方公里,戶籍43031人,常住人口106348人,下轄8個村民委員會,下轄18個居委會鎮域內楊高北路、軌道六號線、浦東北路縱貫南北;東高路、金京路、申江路和五洲大道、洲海路橫貫東西;有趙家溝、盧九溝等市、區級主幹河道。

基本信息

經濟發展

高行鎮慈雲綠竹
2006年,全鎮三業總收入141.6億元,工業產值60.8億元,稅收收入9億元,人均收入12343元。2007年,全鎮三業總收入163.65億元,第三產業總收入86.5億元,占經濟總量的52.9%,第二產業總收入76.64億元,占經濟總量的46.8%,工業產值68.74億元,稅收收入12.1億元。確立了以主題商貿為導向的產業結構。

現高行工業園區已成為新一輪工業發展基地,占地面積191.18公頃,園區布局合理,道路、綠化、市政公用配套設定基本到位。全鎮共有工業企業300餘家。主要有弗列加濾清器、羅德菸草、金鼎印刷、華意電器、太平洋鋼管、興佳印染等為龍頭的合資企業;有海螺集團高南製衣永久建築東方液壓、石化研究、商業機械汽車檢測、高南軋鋼等鎮村企業;有玉安藥業防偽油墨和光電腦等一批高科技企業,形成了以第二產業為支柱的經濟體系。高行鎮農業以發展綠化為特色,逐步向觀賞、休閒和都市旅遊的方向發展,生態林和牡丹觀賞園均建於鎮區中部。

街道人口

高行鎮高行鎮
高行鎮位於浦東新區東北部,東鄰外高橋保稅區、高東鎮、南連曹路鎮、金橋鎮、西依黃浦江,北接高橋鎮。總面積22.85平方公里,下轄9個行政村、19個居民委員會,常住人口8萬餘人,外來人口45520人。2004年12月全鎮農民納入鎮保,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1年的7927元增長到2006年的12000元,增幅達51.38%。鎮域內有楊高北路、浦興路、軌道六號線、浦東北路縱貫南北;東高路金京路申江路五洲大道、洲海路橫貫東西;有趙家溝、盧九溝等市、區級主幹河道。

社會事業

高行鎮高行鎮
鎮域內東部為高行集鎮,西部為東溝集鎮,北部為高南集鎮。中部11.01平方公里納入外高橋新市鎮的規劃,占外高橋新市鎮總面積的78.4%,鎮域內現有中、國小、幼稚園1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所、社區衛生服務分中心3所、敬老院1所。高行鎮成功創建首批05版上海市文明鎮,市一級衛生鎮、市雙擁模範社區,被評為全區“四五”普法先進單位,高行鎮黨委先後被評為上海市“五好鎮黨委”和浦東新區“五好鎮黨委”,高行鎮解放村被評為新區唯一的全國文明村。

鎮域內有高南、東溝、高行三大集鎮。高南集鎮為鎮工業集中點;東溝集鎮為生活居住園區;高行集鎮為小城鎮建設的規劃區,麗晶別墅華高新苑華高苑等為其亮點。鎮域內共有中、國小、幼稚園10所、衛生院4所、敬老院1所。

高行由來

高行鎮高行鎮

坊間有傳:高俅落難避禍於此,覺寶地之靈氣,乃遣子孫永久定居,遂稱高行。而《松江府志》中亦有記載,高行於南宋建鎮,因稱“千年高行”並不為過。

歷史沿革

高行鎮高行鎮
·1860年以前屬於上海縣高昌鄉二十三保管轄
·1860年改為上海縣東路團練合局高行學區
·1890年改為上海縣高行區
·1906年併入上海縣東涇鎮
·1910年原地域仍然劃出設立上海縣高行鄉
·1928年上海縣高行鄉改為上海市高行區
·1933年高行區與高橋區合併為新的高橋區
·1945年光復後仍為高橋區
·1956年高橋、洋涇、楊思三區合併為東郊區
·1958年轉為上海市浦東縣
·1984年撤銷人民公社,設立鄉的建制
·2001年恢復高行鎮的建制名稱

高行八景

高行鎮高行鎮
慈雲綠竹:出自南行鎮南緣的慈雲庵,又稱草庵,明代末年興建。壁間嵌有明陸深所書“來鶴詩”、清代吳中七子黃文蓮題誦“登眺間可攬東瀛雲日西浦風帆之勝”等碑記。庵內遍植翠竹,茂竹掩蔭,疏竹映輝,清幽雅致(今已廢)。

靈沼觀魚:城隍廟前殿與戲樓間,由過廊相連,廊下欄桿長椅。兩側建荷花池,池邊嵌以粗石,水清見底,游魚可數,遊人可憑欄觀賞,故曰靈沼觀魚。現已拆除填平,不復可見。

清暉歸鳥:清暉閣後有銀杏樹4株,高大挺拔,枝繁葉茂,亭亭如蓋,鬱鬱蔥蔥。群鳥築巢樹上,時至黃昏,歸鳥繞樹飛翔,鳴噪之聲經久不息,而得名。現尚有銀杏3株,樹上已無鳥築巢。

萬安望月:萬安樓居北行鎮中。乃一土地神社,登樓遠望,四周景物盡收眼底。東溝境內有齋月之俗習,在滿月之夜,登樓賞月觀景,則月色更美,故有萬安望月之稱(後為東溝銀行所用,2000年改為高行居委老年活動室)。

鹹塘紅蓼:鹹塘浜是一個通潮浜,時漲時落,終日流水潺潺。兩岸紅蓼叢生,夏日花開,岸邊綠叢中紅花點點,頗有詩情畫意(今部分溝面已填平,建街道)。

高行鎮高行鎮
四通觀潮:高行北鎮之盧九溝、鹹塘浜交會處形成十字形。明嘉靖年間建橋4座,呈口字形,四方可通,故稱四通橋。舊時,每當大潮或大雨之際,潮水驟升,浪花四濺,行人於橋上止步觀看(今因填平鎮內鹹塘浜,僅1座西邊改建之水泥橋)。

真境黃花:南宋所建之真鏡庵。在高行北鎮西北里許處,四面環水,曲徑通幽,庵後有數百年古銀杏,枝繁葉茂。庵內種菊,以黃菊為最,每當金風送爽,蓓蕾初綻,千姿百態,一片金黃,居民時結伴前來賞菊。

李溝碧桃:李支龍溝彎彎曲曲,流水潺潺,連綿2里許。邑人沿溝種碧桃,花開之際紅綠相間,漫步其間,別有一番情趣(今已廢)。

發展格局

“一心、兩軸、八片”新格局
一心:指新市鎮的中心,即洲海路張楊北路交叉口附近及張楊北路東側楔形綠地內的公共中心,包括行政辦公、商務商業活動、文化娛樂、社會教育等多種功能。

兩軸:洲海路軸線定位為商務發展軸線,是新市鎮未來的產業脊樑,而定位為生活軸線的張楊北路,穿越和連線了自南向北幾個居住區

八片:包括高橋集鎮C區、原高行經濟園區、新市鎮中心居住區以及東溝楔形綠地等

高行交通

公交:774、843、815、625、936、995(楊高專線)
泰高線、滬合線、川張高、欽東線、高南線
軌交:軌道交通6號線

文物古蹟

高行鎮高行鎮
高行鎮是浦東地區的一個古鎮,它沿著鹹塘浜兩岸成市,在明代就已經非常繁榮了,房屋相接,連綿數里,鎮中集中了非常多的鄉土民居,到清代已成為上海縣東部著名市鎮之一,舊鎮上有宋代尼姑庵清代老街上海縣衙門告示牌明代古井等遺蹟。可是隨著近年來,城市化的步伐加快,這個浦東地區曾經的古鎮已經面目全非了,一幢幢拔地而起的現代化樓宇不斷蠶食著古鎮的老民居,現在鎮上只有為數不多的老民居還保留在那裡。境內的名勝古蹟主要分布在高行鎮周圍,有宋代古庵,明代古字、古碑、古樹和古橋。民國初年,文人墨客用一座(四通)橋、兩條水、五座廟宇,題名謂之“高行八景”。

一、歷史建築
墨華樓在高行南鎮大街,系清代名士黃雲師(布政司理問)故居,中有“酬志堂”,堂前和東側部分毀於日軍轟炸,西側為墨華樓,其孫黃銘書曾藏書萬卷於樓上。樓下大廳東壁間所嵌之石碑4塊尚在,樓前庭院鑿池、疊石、種竹、栽花,布局雅致,為黃家讀書、觴詠之所。因幾經變遷,又欠修理,樓前景物全廢,樓房亦改作居民住宅。

南印大屋:古梁南印家橋82號印士興家祖傳200多年房屋,歷來稱之為大屋,一連7間,共闊28米,深9米,計中間客堂開闊6米,可擺18桌酒席,東西各連2間正屋,均闊4米,又各連歪屋1間均3米。7間屋系用28米長的獨根杉木正梁連貫,梁圓直徑約60厘米。據傳說,這樣的建築,在浦東僅二棣半,南印占了一棣,還有一棣半究在何處,已失傳聞。推斷此柱原樹當時高40米,樹蓬20多米,樹圍直徑將近70厘米,樹齡500多年。

喻氏民宅:該民宅原坐落於浦東新區浦城路、東昌路交匯處,2000年在舊城改造中,由上海仁恆房地產有限公司出資百萬元人民幣進行了落架遷址修復工程,現位於浦東新區高行鎮解放村牡丹園內,與楊氏民宅相鄰,兩者均為浦東新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民國初年,坐北朝南,系浦東早期中西合璧建築,面積約460平方米;正門及院內布局,呈中式風格,一正兩廂,磚木結構,落地門窗,飛檐雕梁,做工精細,格調古樸,所鐫人物花草,刀法細膩,栩栩如生;外兩側風火牆採用西式裝飾,塊面簡潔,線條明快。因其具有一定的歷史、建築藝術價值,於2002年1月14日,被浦東新區人民政府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楊氏民宅:位於解放村西金家宅,建於20世紀20年代初,為一幢較為完整的四合院式傳統民居建築。木雕精美,局部為鋼筋水泥結構,是在傳統的上海地方民居基礎上略加一些西洋風格,有極高的建築歷史、藝術及民俗研究價值。為浦東新區文物保護單位。

萬安樓:位於高行村萬安路1號。建於民國初年。混合結構。門樓為西洋裝飾,室內為中式,為中西合壁。舊時,為高行八景之一萬安望月。後該樓為東溝銀行所用,2000年改為高行居委老年活動室。

寶善堂:在高行南鎮大街,為百年老宅,是與墨華樓同在一條街上,為朱姓老宅。有保存尚完整的雕花木窗、門廳、石雕柱、彩色地坪等。曾被列為新區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縣市四

中國的耕地不到美國的1/3,而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4倍以上,人多地少是中國的基本國情,人口對應的就是城市的規劃問題,了解中國的城市區劃,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

浦東新區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