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逸東

顧逸東

顧逸東,航天套用技術和浮空飛行器專家,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研究員。1946年9月生於江蘇淮安。197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現任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副院長,載人航天工程套用系統總設計師兼總指揮。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空間科學與套用領域的總體和專業技術工作。在中國高空科學氣球等套用氣球技術領域、載人航天套用等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

基本信息

個人資料

顧逸東顧逸東
顧逸東,航天套用技術和浮空飛行器專家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研究員。1946年9月生於江蘇淮安。197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現任中科院光電研究院副院長,載人航天工程套用系統總設計師兼總指揮。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空間科學與套用領域的總體和專業技術工作。領導建立了中國高空科學氣球系統,解決了氣球設計研製中的關鍵技術問題,推動了中國高空氣球科學探測,開拓了系留氣球等套用氣球技術領域。在載人航天套用系統工作中,領導建成了適應多任務的空間套用技術體系;提出了工程技術與科學研究有機結合的思路,主持制定了有效載荷研製技術流程和規範,通過地面和搭載實驗、航空校飛、系統聯試、全程演練等有效途徑,保證了各項科學和套用有效載荷測試驗證的完備性;嚴格把關,保證了方案合理性、系統可靠性和任務成功。

經歷

1964年9月-1970年3月,就讀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1974年2月-1993年6月,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從事高能宇宙線與氣球飛行器研究,歷任實習研究員、助理研究員、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研究員;
1992年6月-1993年6月,作為高級訪問學者赴日本文部省宇宙科學研究所訪問工作;1993年7月-1995年4月,在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套用總體部工作,任副主任、研究員,載人航天工程套用系統副總指揮,載人航天工程套用系統總設計師;1995年4月-2003年11月,在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套用中心工作,歷任該中心副主任、主任,載人航天工程套用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2003年11月,在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工作,任研究院副院長;載人航天工程套用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系留氣球系統總指揮。

結緣科學

顧逸東顧逸東
顧逸東曾經在中國科學院人材薈萃的中關村度過一段難忘的童年。1964年顧逸東進入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學習不久,傳來了中國第一顆核子彈爆炸成功的喜訊,作為一個學習核科學技術的青年學生,他激動不已,當時回到過中關村,體驗過那裡的人們神秘而又揚眉吐氣的氣氛。文革開始,校園裡再也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了,家庭和個人的命運隨國家的命運跌宕,顧逸東當過普通工人,也下過農場。
1974年,顧逸東進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他曾在雲南高山宇宙線觀測站工作過,參加了當時亞洲最大的高山雲霧室尋找重質量荷電粒子的工作和自動化改造,參加了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艙內輻射通量監測器的研製工作;為了開拓新的高能物理研究方向——高能天體物理實驗研究,他主動承擔起研製高空科學氣球的任務,與同志們合作建成了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高空氣球探測系統,組織實施了180餘次高空氣球科學和技術試驗。在高能所工作期間,他有幸接觸過錢三強、王淦昌、趙忠堯、張文裕、何澤慧等一大批著名科學家。
1993年顧逸東到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套用總體部,開始從事載人航天工程套用系統的技術總體工作和組織領導工作。載人航天工程套用系統是中國航天發展歷史上規模最大,學科面最寬,難度也是最大的空間科學與套用工程,包括對地觀測、空間科學等幾大領域29項任務,體現了國家的急迫需求和中國發展載人航天的根本目標。

成果貢獻

顧逸東顧逸東
顧逸東77年倡議和推動發展中國高空科學氣球,在氣球設計研製方面開展了長期系統的研究,研製和發放成功系列化的高空氣球並投入使用,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達40萬立方米大型氣球的國家;領導建成了中國高空氣球系統,組織指揮180餘次高空氣球科學探測和技術試驗,取得重要成果,促進了中國空間科學探測的發展,是中國高空科學氣球的開拓者、奠基者和主要學術帶頭人。

94年4月起任載人航天工程套用系統總設計師,99年4月兼任總指揮。他在載人航天套用方面的主要貢獻是創造性地解決了套用系統集成以及科學與工程的結合問題,領導套用系統高質量地、出色完成了五艘飛船全部預定的科學與套用任務。

他採用有特色的總體設計和系統集成模式整合分散的空間任務,領導建成了完整的載人航天套用技術體系,包括系統設計仿真平台、有效載荷公用設備、集成仿真測試平台、有效載荷地面套用中心等,解決了與飛船和測控通信系統接口統一和載荷測試充分性問題,開闢了多學科共同利用載人太空飛行器開展套用的技術途徑,成為航天多套用任務系統集成的成功範例。

提出並實踐了工程技術與科學和套用結合的新思路,在堅持載人航天工程研製階段的同時,將科學與套用研究,科學搭載試驗、科學樣品與設備匹配試驗、科學實驗全過程演練、同步天地對比科學實驗,對地觀測設備航空校飛和在軌地面配合試驗等列入工程研製流程,促進了科學研究與載荷研製的緊密結合,並將用戶需求、工程研製、驗證試驗和套用研究結合起來,既保證了工程質量,又顯著提升了空間科學套用研究和有效載荷研製水平。

建立了套用系統工程技術管理體系,將不同類型工作納入嚴格統一的航天工程軌道;全面主持套用系統的研製、試驗、測試發射和在軌運行;決策解決了研製試驗中出現的問題,使全部空間套用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推動中國空間科學與套用取得顯著進步。 顧逸東是空間科學與套用技術領域的優秀帥才,他成功地在科學與工程之間架起了橋樑,在航天航空系統工程的航天套用系統和氣球技術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系統性的重要貢獻。

社會兼職

顧逸東顧逸東
1987年6月-1996年7月,任國際空間委員會(COSPAR)科學氣球組委員;
1984年10月至今,中國空間科學學會,歷任理事、常務理事、副理事長;
1986年10月至今,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空間探測專業委員會,歷任副主任、主任;
2001年12月至今,空間科學學報,任副主編;
1999年12月至今,中國宇航學會,任理事;
1994年5月至今,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中國委員會(CNCOSPAR),任委員。

獲獎情況

2004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飛船套用系統)”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排名第1;
2003年,顧逸東與其他5位同志一起,並列獲得“求是科學基金會傑出科技成就集體獎”;
1985年,“中國科學院萬米級高空科學氣球技術系統”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排名第1;
2004年,“載人航天套用系統總體技術研究”獲部委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排名第1。
2004年,“神舟四號飛船留軌飛行綜合精密定軌”獲部委級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排名第1。

目前健在的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院士名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