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陵縣路國小

青島陵縣路國小

青島陵縣路國小位於陵縣路中段,於1960年2月建校。

基本信息

發展歷史

解放初期

陵縣路國小位於陵縣路中段,於1960年2月建校。建校時,共有教職工36人,文化程度都較低,高中畢業15人,國中畢業超過半數,國小程度1人,共有18個教學班,八百餘名學生,都 是從恩縣路、包頭路、臨清路、上海路國小調撥來的。學校成立後,行政領導實行民主集中制,設校長室、教導處、事務處,第一任校長是林效純,主持學校的行政工作;第一任教導主任是左文然,主持全校教學工作,直接領導下的部門有各教研組、圖書室、教具室;事務處負責全校的後勤工作。學校初建時,教學設備簡陋,只有一座二層教學樓,上下院兩個小型操場,面積約六百平方米。在市場一路三十四號有一分校,共有教室五間,約二百平方米。

1962年底,學校進行擴建,在原有二層樓的基礎上增加一層,新增教室8個,辦公室3個,面積約為七百餘平方米。

1963年至65年一段時間,學校上下回響黨中央的號召開展學雷鋒做好事活動,好人好事不斷湧現,教學秩序穩定,學校有了較大發展,到65年底,共有教職工68人,54個教學班,學生人數達到二千餘人,教學設備得到充實。

文革時期

(1966-1976)

1966年5月9日,學校進駐“四清”工作組,正常的教學秩序受到衝擊,各行政組織、黨工會工作陷入癱瘓狀態,規章制度遭到破壞。同年年底,學校教工成立了“火線”“兵團”兩大民眾組織,並開始到外地串連,在這期間,有五名教師被無事遣返。

1967年初,學校成立了革命委員會。同年,上海支路國小建校,該校有10名教師調到上海支路國小工作。下半年,中央提出“複課鬧革命”的號召,學校的教學工作有所恢復,但由於受“左”的思潮的影響,仍處於不正常狀態。

1968年上半年,學校進駐“軍宣隊”,下半年進駐“工宣隊”,幫助工作。

1970年根據“計批改”的指示,學校面向社會,經常組織學生到工廠、社會參加勞動。1971年恢復黨支部,於德清任黨支部書記兼校長。同年,民辦四小併入本校,10名教師連同一部分學生納入本校編制。

1973年,“批林批孔”運動、“四人幫”大樹交白卷的典型,批“白專道路”、“智育第一”,學校教學工作受到干擾,但廣大教師仍能盡職盡責地做好教學工作。1974年一段時間內根據上級指示精神,學校教學工作有所恢復,但後來受“反擊右傾翻案風”地衝擊,學校各項工作又一次受到干擾。

1974年上級撥款,學校新建一幢教學三層樓,面積約五百餘平方米,上下院兩操場經擴建達二千一百平方米。分校改為區局教工宿舍。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1977年-1994年)

1976年“文革”結束,“工宣隊”撤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學校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恢復了文革前的行政體制,學校設黨支部,分管團、少先隊、工會工作;設校長室,校長分管教導處、事務處工作。

改革開放時期的發展

1978年下半年,林德利擔任學校黨支部書記兼校長的職務,全校共有二十二個班級(包括初一戴帽班),共一千餘名學生。

1981年7月劉文香任學校副校長。1983年上半年林德利調出,劉文香任學校副書記兼校長。同年,入學新生減少,學校共有17個教學班,學生700餘人,教職工由78年的66人減為57人,文化素質有了提高,其中大專肄業1名,中專31名,高中10名,國中以下15名。

1984年學校進入了整頓發展時期,添置了新的教學儀器,語文、算術、自然等學科的教具基本配套。

1985年2月,劉文香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賈玉芬任副校長。同年,該校被評為市北區文明單位。文體衛生工作取得較大發展,成立了口琴隊、豎笛隊、合唱隊、小話劇隊,利用課餘時間進行活動,82年至86年連續四屆獲市文藝演出一等獎。84年被列為山東省桌球傳統項目學校,桌球隊刻苦訓練,連續獲得省市比賽優勝,85年囊括全市小學生桌球比賽的全部冠軍。衛生工作狠抓宣傳普及,落實計畫,校容校貌大有改觀,85年、86年被評為區衛生達標先進單位。85年評為教育局先進單位、區文明單位,獲得省市各項評比十二個第一。

1986年,學校投資二萬五千餘元進行大規模的校園翻建和美化工作,操場全部鋪上水泥六棱磚,另修大小花壇10個,拱形園門一座,學校圍牆全部修整、加固。同年,學校在區教育局、區委組織的教學檔案、文書檔案、財會檔案、自然實驗室教具、電教設備、幼兒工作、衛生工作、綠化工作檢查中獲得優勝,並被評為青島市文明單位。

90年代初,學校被命名為市北區首批規範化學校。

1992年,賈玉芬調走,曲芷華任副校長。

1993年,教育局投資,學校又新建教學樓一幢,面積331.74平方米,並在上院建假山一座,雕塑一座,壁畫兩幅,美化了校院環境。同年,學校被評為山東省教育先進單位,“巾幗建功”先進單位。

市北和台東合區後(1994年-2002年)

1994年5月老市北和原台東區合併為新市北區。同年劉文香退休,曲芷華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學校被評為青島市優秀家長學校。

1995年年恩縣路國小解散,有8名教師和一部分學生合併到該校。同年學校被命名為市北區勞動特色學校。

1997年,學校在對離異及特殊家庭子女的教育中取得較好成績,《用愛心滋潤單親子女的心田》被列為青島市精神文明建設的十件好事之一,《青島日報》《青島晚報》青島電視台、青島二台都予以報導。

1998年,《對離異家庭子女心理情況的調查及教育對策的研究》被確定為青島市“九五”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進行研究,2001年7月青島市教育科學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批覆同意結題。該課題的研究報告被編入市北區“九五”優秀科研成果集。

1998年,學校獲得青島市“三八”紅旗集體。

2000年8月曲芷華退居二線,刁景榮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何偉琳任副校長。

青島陵縣路國小 青島陵縣路國小

2000年學校在普及實驗縣檢查中達市級一類標準,同年評為市中國小勞動技術教育先進單位、區警民共見建單位、區巾國文明示範崗先進單位、團支部被評為區“紅旗團支部”自1993年起學校連續十年評為省級精神文明單位。

2002年3月,學校大隊部組織的“紅太陽,綠太陽”服務崗位實踐活動在青島電視台“小白帆”節目中播出,6月,在市北區德育實踐活動觀摩會上作經驗交流。

隨著城市擴建,老城區居民外遷,學校的生源逐年減少,現有16個教學班,學生約500人,每班約30人左右,基本呈小班化規模。教職工45人,全部達到中師以上文化水平,35歲以下青年教師大專在讀率100%,已取得大專文憑的19人,大本畢業的有9人,大本在讀的有10人,占青年教師的73%。近幾年,學校有 12 人先後獲市、區優秀教師、優秀專業人才、教學能手等稱號。

學校自80年代即重視音、體、美教學,有比較紮實的基礎,實施素質教育以來,學校更重視通過音、體、美活動,開發學生智力,培養高尚情操。校美術小組多次在全國、省、市、區美術比賽中獲獎,美術教師也多次獲得優秀組織獎、優秀輔導獎等。96年至2002年連續7年在市北區藝術節舞蹈比賽中獲一等獎,98年在區器樂比賽中獲一等獎,99年合唱隊在合唱比賽中獲區一等獎,市二等獎。學校連年被評為藝術教育先進單位。年年獲得市北區體育先進單位。在教體局歷年對所屬學校素質教育量化考核中,學校均獲得優秀等級。

辦學宗旨

多年來,學校以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為宗旨,積極探索,勇於創新,贏得了廣泛的社會讚譽。實施課程改革以來,學校樹立了“以人為本、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和“高標準, 創一流”的總體發展目標,堅持 “面向全體,全面提高,突出特色”的辦學思想,構建了以教學為依託,以藝術為載體,以教師、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實踐為平台,實現學校有特色,教學有特點,學生有特長的最最佳化發展。幹部教師齊心協力,辛勤耕耘,使老城學校煥發了青春的活力。

學校活動

“愛在陵縣,情滿校園”是幹部教師的承諾和行動,更是大家為之奮鬥的源泉和動力。爭當事業型、育人型、綜合型、科研型教師已成為教師們不懈的追求。集“學——思——研——行”為一體的“案例培訓”有效地解決了教師課改中的困惑,提升了教師的業務素質。針對學校中堅力量——青年教師,制定的“開方子——引路子——壓擔子——搭台子”的系列培訓方案,充分開發了青年教師的潛能,促使他們迅速成長起來。

學校開發了以“民族藝苑”為主題的校本課程,教師帶領學生自主探究民族節日、民族風情、民族建築、民族音樂、民族工藝,學生在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中開闊了眼界,陶冶了情操,培養了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一幅幅精美的剪紙、篆刻作品、一串串造型別致的彩棕……都出自學生靈巧的雙手。伴著悠揚的古箏聲,學生展示著自己設計、製作的民族服裝,在金剪子大賽上,在青島市啤酒節、服裝周上盡情揮灑著民族自豪感。藝術走廊上那一面面“會說話的牆壁”,已成為學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每天,師生徜徉其間,感受到的是汩汩的人文氣息和藝術薰陶。

學校榮譽

不懈的耕耘贏得了教師隊伍的滿園春色,催開了一朵朵艷麗的奇葩,學校在歷年的市北區持續發展辦學水平督導評估中均獲得優秀等級。學校更是捷報頻傳,青島市文明單位、青島市教師教育先進單位、青島市藝術示範學校、青島市教代會先進星、市北區德育工作先進單位、市北區女明星崗。百餘人次教師在全國、省、市、區級論文比賽中創出佳績,十餘位教師被授予市、區教學能手、專業人才、德育先進、優秀班主任等榮譽稱號。

青島市國小名錄(2)

隨著青島市經濟的突飛猛進,基礎教育失業蓬勃發展,現在我們一起看看青島市都有哪些國小。
青島市城陽區夏莊街道丹山國小
青島山東路國小
青島北仲路第一國小
青島市城陽長城路國小
青島市市南區國小
城陽區棘洪灘鎮南萬國小
青島市城陽區河套街道羅家營國小
青島市城陽區上馬街道李仙莊國小
青島市北區實驗國小
青島市城陽區城陽街道國小
青島市城陽區城陽街道大北曲國小
青島市城陽區紅島街道辦事處韓家國小
青島市城陽區上馬街道下馬哥莊國小
青島市城陽區流亭街道雙埠國小
青島市城陽區惜福鎮街道金村國小
青島市城陽區惜福鎮街道傅家埠國小
青島市城陽區上馬街道上馬哥莊國小
青島上海路國小
青島吉林路國小
青島市少年兒童藝術國小
山色峪海爾希望學校
青島上海支路國小
青島天山國小
青島市城陽區紅島街道辦事處東大洋國小
青島海利豐學校
青島市城陽區河套中心國小
青島市城陽區城陽街道仲村國小
青島市城陽區旺疃國小
青島市城陽區國小
青島市嶗山區東韓國小
青島市嶗山區寧真海爾希望國小
青島市嶗山區青山國小
青島立德國小
青島市嶗山區枯桃國小
青島市嶗山區沙子口國小
青島華僑學校
青島市市南區太平路國小
青島市嶗山區登瀛國小
青島市南區第二實驗國小
青島市嶗山區南宅國小
青島市嶗山區實驗國小
青島北京路國小
青島燕兒島路第一國小
青島市嶗山區黃山國小
私立青島新育英學校
青島市嶗山區中韓國小
青島市富源路國小
青島市嶗山區東泰國小
青島洮南路國小
青島市嶗山區國小
青島莘縣路國小
青島集美學校
青島重慶中路第一國小
青島東川路國小
青島新世紀學校
青島永和路國小
青島四流中路第三國小
青島唐山路國小
青島櫸園學校
青島金水路國小
青島振華路國小
青島順興路國小
青島市李滄區實驗國小
青島李滄路國小
青島無棣四路國小
青島北山國小
青島市南區實驗國小
青島北仲路第二國小
青島天水路國小
青島惠水路國小
青島台東六路國小
青島長陽路國小
青島廣水路國小
青島四流中路第一國小
青島徐水路國小
青島大名路國小
青島重慶路第二國小
青島四流南路第一國小
青島台湛路國小
青島鄭州路第二國小
青島人民路第三國小
青島河西國小
青島育新國小
青島洛陽路第二國小
青島淮陽路國小
青島四方國小
青島長沙路國小
青島重慶路第三國小
青島市市北區國小
青島北山二路國小
青島四方第二實驗國小
私立青島大路國小
青島湖島國小
青島雙山國小
青島銀海學校
青島定陶路國小
青島洛陽路第一國小
青島四方區國小
青島東仲路國小
青島南仲國小
青島九水路國小
青島壽光路國小
青島寧夏路第二國小
青島湘潭路國小
青島市嶗山區華樓海爾希望國小
青島同安路國小
青島嘉峪關學校
青島市城陽區夏莊街道古鎮國小
青島市城陽區流亭街道春雨國小
青島安國路國小
青島市實驗國小
青島遵義路國小
青島大棗園國小
青島市嶗山區曉望國小
青島貴州路國小
青島東勝路國小
青島長江國小
青島市城陽區城陽街道田村國小
青島樺川路國小
青島德縣路國小
青島市城陽區惜福鎮街道牟家國小
青島市城陽區城陽街道京口國小
青島市城陽區流亭街道仙家寨國小
青島大學路國小
青島萊蕪一路國小
青島福州路國小
青島市嶗山區鳳凰台國小
青島市嶗山區漢河國小
青島福林國小
青島香港路國小
青島虎山路國小
青島李滄區第二實驗國小
青島汾陽路國小
青島李村國小
青島李滄區國小
青島延安二路國小
青島鞍山二路國小
青島陵縣路國小
青島平安路第二國小
青島市城陽區正陽路國小
青島市城陽區流亭街道空港國小
青島市城陽區城陽街道古廟國小
青島市城陽區上馬街道程哥莊國小
青島市嶗山區西韓國小
青島基隆路國小
青島白珊學校
青島永寧路國小
青島書院路國小
青島人民路第一國小
青島鄭州路國小
青島芙蓉山國小
青島寧安路國小
青島敦化路國小
山東省青島師範學校附屬國小
青島遼源路國小
青島南京路國小
青島新昌路國小
青島金門路國小
青島市嶗山區張村河國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