蹶

蹶:【釋義】跌倒。比喻失敗或受挫折:一蹶不振。蹶,在唐宋時代又是腳氣(病)的雅稱。’唐宋時代,有人把蹶當作腳氣,除王注外,宋臣《新校千金方·例》云:‘古之經方,言多雅奧,以利為滯下,以蹶為腳氣。篇中寒厥熱厥,其證皆從足起,寒厥的‘下氣上爭’,熱厥的心胸煩滿,都說明這個厥是氣逆上之厥,而不是腳氣病之蹶,說寒厥熱厥皆從足起,從足起並不等於足不能行,于氏指為腳氣,無一例證,乃以王注為偏說,又以‘廣飾方’三字為書名,誤之甚矣。

基本信息

簡介

拼音:jué juě

注音:ㄐㄩㄝˊ ㄐㄩㄝˇ

部首:足

筆畫:部首7,部外12,總19

筆順:2512121134315233534

四角:61182

五筆:KHDW

倉頡:RMMTO

統一碼:U+8E76

字義

一、基本字義:

蹶(jué)

1. 跌倒。

蹶

2. 挫折,失敗。如:一蹶不振。

3. 竭盡,枯竭。如:天下財產,何得不蹶?

4. 踏,踩。

蹶(juě)

[尥蹶子](liào juě zi)騾、馬等用後腿向後踢。

二、詳細字義:

蹶(jué)〈動〉

(1) (形聲。從足,厥聲。本義:倒下,跌倒)

(2) 同本義。

蹶,僵也。——《說文》

小人之行,不蹶于山。——《呂氏春秋·慎行》

處足則為萎,為蹶。——《呂氏春秋·盡數》

毅恐蹶仆地。——唐· 李朝威《柳毅傳》。又如:蹶角(額角叩地,表示恭敬誠懇);蹶躓(跌倒,顛仆);蹶躄(顛跌,奔波);蹶踣(顛仆,跌倒);蹶跌(跌倒)

(3) 折損。

蹶上將軍。——《史記·孫吳傳》。索隱:“斃也。”

(4) 又如:一蹶不振;蹶衂(衰敗;損傷)

(5) 用一腳或雙腳猛踢,尤指馬、騾等動物用後腿向後踢 [kick]。如:蹶踢(指騾馬跳起來用後腿向後踢)

(6) 疾行,跑。

臣聞從時者,猶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趨之,唯恐弗及。——《國語·越語》

(7) 踏;蹈。

子胥兩祛高蹶而出於廷。——《呂氏春秋·知化》

(8) 又如:蹶張(用腳踏來發射強弩);蹶弩(用腳踏強弩發箭)

(9) 挖掘;拔出。

蹶穴其中。——《大戴禮·曾子疾病篇》

是謂蹶其本。——《左傳·襄公十九年》。注:“猶拔也。”

(10) 又如:蹶拔(掘取;拔出);蹶穴(掘洞穴)

(11) 竭盡,枯竭。

財產何得不蹶。——《漢書·食貨志》引漢· 賈誼《論積貯疏》

蹶(jué)〈形〉

急遽的樣子。如:蹶然(受驚而疾起的樣子);蹶蹶(驚動的樣子);蹶劣(疾起的樣子)

三、詞組:蹶角、蹶子、一蹶不振、尥蹶子、蹶躓、蹶躄、蹶踣、蹶跌、蹶衂、蹶踢、蹶張、蹶弩、蹶拔、蹶穴

四、英文:stumble, fall down; trample

腳氣(病)的雅稱

《呂氏春秋·盡數》:“流水不腐,戶樞不螻,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郁……處足則為痿、為蹶(蹷)。”

蹶,在唐宋時代又是腳氣(病)的雅稱。如唐·王冰注《素問·厥論》:“厥,謂氣逆上也,世謬傳為腳氣,廣飾方論焉。”宋臣(高保衡、孫奇、林億等)《新校備急千金要方·例》:“古之經方,言多雅奧。以利為滯下,以蹶為腳氣。”

森立之《素問考注·厥論》:“[眉]《捧心方·卷六·腳氣篇》曰:‘黃帝時名為厥,兩漢之間名為緩風,宋齊之後名為腳氣。’[眉]宋臣《千金方·凡例》曰:‘古之經方言多雅奧,以蹷為腳氣。’”

胡天雄《素問補識·厥論》:“于鬯云:‘厥本有二:有腳氣之厥,有氣逆上之厥。王注云:厥,謂氣逆上也,世謬傳為腳氣,廣施方論焉。要兩說皆可存,廣飾方今不傳,不知其論云何?第就篇中言之,其云:熱厥之為熱也,必起於足下;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指而上膝,非明明指腳氣乎?其云: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非明明指氣逆上乎?故即《素問》它篇諸言厥,亦當分辨觀之。《五臟生成篇》云:凝於足者為厥,是腳氣之厥也。《調經論》云:厥則暴死,氣復返則生,是氣逆上之厥也。然此《厥論》之厥,實賅二義,世傳腳氣,原為偏說,而不可為謬,王氏謬之,而專主氣逆上之說,亦為偏也。’天雄按:《釋名·釋疾病》云:‘厥,逆氣從下厥起,上行入心脅也。’《厥論》之厥,多具此義。另有蹶字,本為跳躍、跌倒、顛復、疾走各義,也有作足癱不能行的,如枚乘《七發》:‘出輿入輦,命曰痿蹶之機。’是說經常的乘車坐轎,就隱藏著將來兩足癱廢的可能性。腳氣原叫腳弱,《外台》引《千金》云:‘考諸經方,往往有腳弱之論,而古人少有此類,自永嘉南渡,衣纓之士多有遭者,世人號為腳氣。’唐宋時代,有人把蹶當作腳氣,除王注外,宋臣《新校千金方·例》云:‘古之經方,言多雅奧,以利為滯下,以蹶為腳氣。’實際上當時的腳氣,就是腳弱不能行。蹶,即腳氣的雅稱。厥與蹶,音相近,形相似,古書常互相通假使用,其義遂紊淆不清。痿蹶,腳弱不能行也,而《素問》皆作痿厥;屍厥,氣逆上之病也,而《史記》作屍蹶,即是此故。于氏所謂‘有腳氣之蹶,有氣逆上之厥。’不知腳氣之厥,當作蹶;而氣逆上之厥,乃是厥。從這個意義上說,蹶是病名,厥言病機,二者實未可混。不得以‘厥賅二義’籠而統之也。王注‘世謬傳為腳氣,廣飾方論’,是說世人誤把氣逆上之厥當作腳氣病之蹶,而大做其文章,正是不誤。篇中寒厥熱厥,其證皆從足起,寒厥的‘下氣上爭’,熱厥的心胸煩滿,都說明這個厥是氣逆上之厥,而不是腳氣病之蹶,說寒厥熱厥皆從足起,從足起並不等於足不能行,于氏指為腳氣,無一例證,乃以王注為偏說,又以‘廣飾方’三字為書名,誤之甚矣。”

拼音是gui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