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

跪,漢字,為動詞,動作的一種。

基本信息

基本字義

跪

1、兩膝著地,腰和股都伸直:~拜。~叩。

2、足:“蟹六~而二螯”。

3、新網路名詞:跪了。多含義,完了,輸了,壞了,死了。

例句

作業沒寫完,這下跪了。”

“甲一個大招下來,乙直接跪了。”

詳細解釋

動詞

(1) (形聲。從足,危聲。本義:屈膝,單膝或雙膝著地,臀部抬起,伸直腰股)

(2) 同本義 [kneel]

跪,拜也。從足危聲。去委切。——東漢·許慎《說文》

跪,兩膝拄地所以拜也。——《說文通訓定聲》

仲宣跪而稱曰。——《文選·謝莊·月賦》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戰國策·魏策》

遙望老子杖藜而來,先生且喜且愕,舍狼而前,跪拜啼泣。——馬中錫《中山狼傳》

(3) 又如:授立不跪;長跪,半跪;跪拜;跪射;跪下祈禱;跪香拜佛(為長輩祈福壽的一種拜佛儀式)

(4) 指足

門者刖跪。——《韓非子·內儲說下》

(5) 又如:蟹六跪(螃蟹六支腳)

(6)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說:“跪,《釋名》云:“跪,危也,兩膝隱地體危阢也。”即兩膝著席,上體聳直之坐法。唯《說文》云:“拜也,從足危聲。”段玉裁疑之,謂“所以為拜也”。究不知誰是?又《說文》跪之外,有“跽”字,各書皆作“長跪也”。段氏特改為“長跽也”。《史記·范雎列傳》“范雎入秦見秦王”之條:“秦王跽而請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間,秦王復跽而請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卒不幸教寡人耶?”’《索隱》:“跽其紀反,跽者長跪,兩膝枝地。”蓋為段氏所本。“跪”與“跽”,同為兩膝著地,或病,立尻聳體,唯“跪”則“首至手”,系拜之形,“跽”蓋不為拜,解為“長跽”,恐即為此。觀范雎與秦王問答之後,“范雎拜,秦王亦拜”,已可知之。“跪”與“跽”之意義,本有區別,然作同義用之,亦復不少。

宋朝以前有跪,但古人‘席地而坐’,就是跪坐,又叫正坐,這是一種雙膝著地的坐姿。從先秦到五代,跪都是一種坐禮,對坐時表示感激、敬意,行跪禮,如站立時行揖禮。

但那時相互叩拜是對等的,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君王與百官也平等,都採用跪坐姿勢見面,只分主次、並不分高下。除非祭拜天地祖宗,才是單方面的拜叩,那也是因為,天地和死人是無法還禮的。

到了宋朝,高腿坐具凳子椅子,徹底取代了矮腿坐具,正坐廢棄,作為正坐的副產品‘跪禮’,也變了味道,使相互叩拜的禮節出現了不對稱。坐者高高在上,跪者五體投地,俯於坐者腳下。在宋朝人看來,這充滿了屈辱的意味。除了拜祭祖先、天地,只有投降、認罪的時候才會用。

什麼人才跪?奴隸和罪犯!對於普通人,天地君親師,只用跪到第二位,就是見了君主……宋朝人親切的稱為‘官家’……也是只需要作揖即可。後面的親與師更不用說……

至於中國人什麼時候有了跪下禮呢?要誠摯感謝,蒙元那位耶律楚材的發明。蒙古人原本尊卑觀念比較淡薄,這位天才的耶律大哥,決定用跪禮來修正這一點。窩闊台登基,他對察合台說:“你雖然是大汗的哥哥,但是從地位上講,你是臣子,應當對大汗行跪拜禮。你帶頭下跪了,就沒有人敢不拜。”於是,察合台就率領蒙古各部向大汗窩闊台行雙膝跪拜大禮。從此,跪拜在蒙元一發而不可收,從中國原本最莊重的謝禮變成見面禮,越跪越多,動輒便跪,見到級別高一點的就要跪,跪軟了膝蓋,跪斷了風骨、跪軟了氣節……

所謂‘崖山之後無中國’,跪禮的濫觴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面。

拼音是gui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