巂,拼音為guī xī juàn,部首是山,部首筆畫有3筆,總筆畫共18筆。康熙字典筆畫( 巂:18), 五筆86為MWYK,五筆98為MWYK,倉頡為UOGB,四角號碼為22227,UniCode為U+5DC2。巂,[戶圭切 ],周燕也。清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巂,燕,鳦,拒象形”。另外,《雅爾·釋鳥》“ 巂周”云:“巂,蜀望帝化為子巂,今謂之子規是也”。著名詩人田間一九五六年應 沙汀先生邀請曾到郫縣訪問,回到成都後不無感慨地說道:“這次我從 杜鵑城回來,我深深地記著望帝變杜鵑的民間傳說。

基本信息

民俗參考

是否為常用字:否

姓名學:非姓氏

字形結構

[ 首尾分解查字 ]: 崔冏(cuijiong)

[ 筆順編號 ]:252324111212534251

[ 筆順讀寫 ]:豎折豎撇豎捺橫橫橫豎橫豎折撇捺豎折橫

音韻參考

[ 平水韻 ]:上平八齊

[ 國語 ]:suǐ,guī

基本字義

巂 guī

基本字義

1. 鳥名,即“ 子規”。

2. 古通“ 規”,指車輪轉一周。

巂 xī

基本字義

1. 〔越~〕古郡名。

2. 姓。

巂 juàn

基本字義

1. 古地名,在今中國山東省東阿縣西

南方閉巂、昆明。——《 漢書》

蜀人稱“巂”小考

蜀人稱“巂”小考

詳細字義

1. “ 越巂”( Yuèxī)縣名,在中國四川省。今作“越西”

2. 中國西南部的一個古族名 [Xi nationality

康熙字典解釋

【戌集中】【隹字部】巂; 康熙筆畫:18; 頁碼:頁322第06

【唐韻】戸圭切【 集韻】【韻會】懸圭切,音攜。【 說文】周燕也。從隹從屮,象其冠也。冏聲。【 通雅】 爾雅本文, 巂周, 燕燕乙。陸璣云: 巂周,子規也。 燕燕則乙。說文失 爾雅之 句讀,誤以周燕釋巂。【 玉篇】卽布穀。【 集韻】或作。又【禮·曲禮】立視五巂。【注】巂,猶規也。謂輪轉之度。巂,或為橤。【釋文】巂,惠圭反,車輪轉一周為巂。一周,一丈九尺八寸也。又【公羊傳·僖二十六年】公追齊師至巂。【釋文】巂,戸圭反。○按左傳作酅。又【 集韻】均窺切,音規。【 爾雅·釋鳥】 巂周。【釋文】巂音規。【 集韻】本作。或作鳺。又【 廣韻】【韻會】息委切【 集韻】選委切,音髓。郡名。【前漢·地理志】 越巂郡。【注】元鼎六年開。 應劭曰:故邛都國有巂水,言越此水,以章休盛也。師古曰:巂音先蘂反。【 集韻】或作嶲。又【 集韻】粗兗切,音吮。地名。【公羊傳·至嶲釋文】又似兗反。【 集韻】或作。

典故

中國古代蜀地之人維和自稱“巂”?歷代注家眾說紛壇,迄無定論。徐中舒先生對此雖有論述①,惜語焉不詳。今務儕不揣簡陋,抒一管見,以就教於同道及 大方之家。

許慎《 說文解字》:“巂,周燕也。從 佳山,象其冠也,冏聲。許氏定此為形聲字。

按,依“巂”字考定之,字從山,如象燕之冠毛也,從佳,象其首聲;從冏,象其枝尾。故知“巂”本為何體象形字,非 形聲字也。清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巂,燕,鳦,拒象形”。其說至確也。

清 段玉裁“ 巂周,燕也……”。段氏《 說文解字注》云:“各本周,上無巂,此淺人不得其 句讀,刪復舉之字也’。《雅爾·釋鳥》:‘ 巂周, 燕燕,鳦’。 孫炎, 郭舍人(璞)皆雲一物之名”。故知段氏依《爾雅》改《說文》也。

按:鳦,燕。《詩,邶風》:“ 燕燕:‘燕燕于飛’,《毛傳》:‘燕燕,鳦也’”。

再看看早於《說文》的古代典籍對“巂”的詮釋吧!

《呂氏春秋·本味篇》云:“肉之美者,巂燕之翠”。由此可知,燕又名巂,一名周燕,故又可合稱之為“巂燕”也。

又看看《說文》以後的文獻對此的詮釋。

《說文義證》:“《夏小正》於二月云:‘燕及睇’。燕,鳦也。於九月云:‘玄鳥者,燕也’。俱單稱 燕燕,至《爾雅》當別有讀。蓋《爾雅》‘ 巂周, 燕燕、鳦’。上燕字當連周字為句”。《說文句讀》:“《太平御覽》引孫炎云:‘巂者,周曰燕,越曰巂,猶雅者,楚曰鳥,秦曰雅也’”。

又舊《辭源》釋“巂”為鳥名:“《玉篇》子巂,(圭鳥)也,即子規”。按子(圭鳥)即子規 郭璞《爾雅注》:“子規鳥,出蜀中”。舊《辭源續篇》“子(圭鳥)”;“子雉為鳥名,通作子規”。路佃《埤雅·釋鳥》:“杜鵑——名子規”。《玉篇》:“子雉,子鴂鳥,亦作子巂”。新修訂《辭源·子巂》:“鳥名,即子規”。

在浩如煙海的典籍中“巂”又為杜鵑、鶗鴂、 杜主、 杜魄、 催歸、鵜鴃、姊歸、鷤(圭鳥)等名稱,真可謂舉不勝舉。但是以上文獻中沒有點出它又叫 杜宇,以下的典故道出了它的出處。

記載上古 蜀人歷史的古籍首推西漢 揚雄的《蜀王記本》,其中有云:“後有一男子名 杜宇,從天墜,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從江源共中出,為 杜宇妻。乃自立為蜀王,號曰 望帝,治汶山夏,邑曰郫,化名往往復出。”

“望帝積百餘歲。荊有一人名 鱉靈,其屍亡去,荊人求之不得。 鱉靈屍隨江水上至郫,遂活,與望帝相見。望帝以 鱉靈為相。時玉山出水,若堯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 鱉靈決玉(壘)山,民得安處。 鱉靈治水去後,望帝與其妻通,慚愧,自以為德薄不如鱉靈,乃委國受之而去,如堯之禪讓。 鱉靈即位,號曰明帝。”

上文說道:“望帝 去時,子(圭鳥)-(巂通歸)鳴,故蜀國人悲於(圭鳥)鳴而思帝。望帝 杜宇也”。另外,《雅爾·釋鳥》“ 巂周”云:“巂,蜀望帝化為子巂,今謂之子規是也”。

按:《雅爾·釋鳥》既雲 巂周即燕也,據此則單稱“巂”,也可指燕,也可指子規;至於“巂周”則專指燕。此謂 子鵑或曰 巂周,亦可。

從以上文獻中我們得知:這是一個十分離奇而又古怪的神話傳說。那么,蜀中之人為什麼一定要追懷以為“ 荒湎”之君呢?其中必有一段隱情未曾披露出來。

在古代傳說之中, 杜宇死後,其魂魄化為杜鵑。在四川到處都可以聽到他化為杜鵑的原因,正如《四川通志》云:“望帝自逃之後,欲復位不得,死化為杜鵑。每 春月間,晝夜悲鳴。蜀人聞之曰:‘我望帝魂也’”。該書又云:“杜鵑,《華陽風俗錄》:大如鵲而烏羽:聲哀而吻有血;春至則鳴,本草杜鵑,小如鷂,呼鳴不已。熟人件鵑而思 杜宇,故名”。

我國古代詩文之中吟詠杜鵑者不少,但多疑其有冤。 左思《蜀都賦》:“鳥生望帝之魂”。杜甫:“兩邊合山木,終日子規啼”。“古時 杜宇稱望帝,魂作杜鵑何微細。” 胡曾:“杜宇曾蜀帝王,化禽飛去舊城荒。年年來叫桃花月,似向東風訴國亡。” 杜牧:“ 杜宇竟何冤,年年叫蜀門。” 羅隱:“一種有冤猶可報,不如 銜石疊滄溟”。 羅鄴:“蜀魂千年尚怨誰,聲聲啼血滿花枝。滿山 明月東風夜,正是愁人不寐時。” 劉禹錫:“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屈原《離騷》:“恐鵜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 武元衡:“望鄉台上秦人去,學射山中 杜魄哀。”李白:“又 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李義府:“ 望帝春心托杜鵑。” 白居易:“其間旦幕聞何物, 杜鵑啼血猿哀鳴。”張維斗:“ 亂墜天花選佛場,沙欏借得大峨香,黯黯 鵑魂繞夜月, 猩紅點點灑山岡……”唐司空曙《杜鵑行》:“古時 杜宇稱望帝,魂作杜鵑何微細。跳枝竄葉樹木中,搶翔 瞥捩雌隨雄。毛衣慘黑自憔悴,眾鳥安肯相尊崇。 隳形不敢棲華屋,短翮唯願巢深叢。穿皮啄朽觜欲禿,苦飢始得食一蟲。誰言養雛不自哺,此語亦足為愚蒙。聲音 咽噦若有謂,號啼略與嬰兒同。口乾垂血轉迫促,似欲抗訴於蒼穹。蜀人聞之皆起立,至今相效傳遺風。乃知變化不可窮,豈知昔日居深宮,嬪妃左右如花紅。”唐察京《子規詩》:“千年冤魂化為食物,永逐悲風叫遠林。愁血滴花春艷死,月明飄浪冷光沉。凝成紫塞風前淚,驚破紅樓夢裡心。腸斷楚詞歸不得, 劍門迢遞蜀 江深。”。

王維:“別後同 明月,君應 聽子規。”這些都是抒亡國之恨,夭國之恥的詩文。哪裡有一星半點“禪讓”的影子?這是開明部族與 杜宇部族激烈鬥爭的 真實寫照。

傳說 杜宇曾在四川郫縣治水化農,遺址至今猶存。據清同治《郫縣誌》記載:“杜鵑城在今縣北郊,即杜鵑城也”。

他在 郫縣間,教民耕稼。雖死後,猶念蜀人父老。魂魄化為杜鵑,啼血催春。其聲哀切, 通宵達旦,聞者無不悽然。蜀人感念其恩德,遂將郫邑譽之為“ 杜鵑城”。並立廟以奉祀。每至孟春,在此舉行歌詠大會,用以追思 杜宇化蜀之遺澤。正如清廖大亨《佛現鳥賦》云:“ 杜宇化蜀,靈鷲開山”②。

蜀人郭沫若在《杜鵑》中一往深情地說道:“杜鵑,敝同鄉的魂,在文學上所占的地位,恐怕任何鳥都比不上。我們一提起杜鵑,心頭眼底好像有說不盡的詩意。它本身不用說,已經是望帝的化身了,有時又被認為是薄命的佳人,憂國的志士,聲是滿腹鄉思,血是遍山躑躅,可憐,哀惋,至誠……在國民的心目中成了愛的象徵,這愛的象徵感染了國民的感情。

而且,這種感情超越了“國民的範圍”,東方諸國大抵都受到它的感染。例如日本,杜鵑在文學上所占的地位,並不輸於本國。……

著名詩人田間一九五六年應 沙汀先生邀請曾到郫縣訪問,回到成都後不無感慨地說道:“這次我從 杜鵑城回來,我深深地記著望帝變杜鵑的民間傳說。杜鵑啼血,就是為了喚醒居功自傲遺棄人民的 叢帝。李白到了安徽——我的家鄉,寫過一首《宣城見杜鵑花》的詩,這詩是動人的。‘蜀國曾聞子規啼,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迴腸一斷,三春 春月憶三巴’。傳說子規鳥就是杜鵑,它叫得悽厲,‘一叫一迴腸一斷’其實這是詩人李白懷念人民的心潮。我擬寫一首《望帝的夢》故事詩”……

由此看來,以杜鵑為題材的詩文,歷數千年而不衰,久久地與中華悠久的傳統文化相始終!

所以,古代蜀地之人盡皆自譽為“巂”,我看原因正是如此。

注釋:

① 見《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五輯《<交州外域記>蜀王子安陽王史跡箋證》。

② 清嘉慶《四川通志·藝文志》。

③ 一九四六年《簡明新編國文讀本》。

④ 一九九一年八月二十七日《晚霞報》白峽《我自田間來》。

說文解字詳解

【卷四】【隹部】 編號:2273

巂,[戶圭切 ],周燕也。從隹,屮象其冠也。㕯聲。一曰蜀王望帝,婬其相妻,慙亡去,為子巂鳥。故蜀人聞子巂鳴,皆起雲“ 望帝”。

拼音是gui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