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文廟

贛州文廟

贛州文廟位於贛州市厚往路東段,清乾隆元年(1736)年,知縣張照乘將縣學遷於此,因縣學又為祭孔之場所,故又稱文廟。建築群整體布局和主要建築均保存完好,是江西省現存的形制等級最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縣學校址。

基本信息

概述

贛州文廟贛州文廟
贛州文廟位於老城區的東南,現厚德路東段的北側,這一帶自宋代以來就是贛州古城的宗教文化區,至今仍是贛州城保存名勝古蹟最集中的地方。文廟的東側是慈雲寺及其附屬建築舍利塔,西側是武廟;與文廟隔街相望,從東到西依次是光孝寺廉泉夜話亭濂溪書院。文廟具有雙重功能,一是作為祭祀孔聖人的場所,二是作為贛縣縣學的學宮。文廟的舊址是道教宮觀,同治年編的《贛縣誌》“宮觀志”載:“紫極宮在府城隍廟右,唐時建,宋改大中祥符宮,又改無妙觀,明道士劉淵然受法於此,後改祝聖道場,地踞高阜,殿宇宏敞,像設三清。康熙六年丁未贛鎮姚自強倡城中文武紳士重修,乾隆元年丙辰知縣於殿下左側。”大銅鐘現由贛州市博物館收藏,鐘身上鑄有銘文:“大明永樂四年丙戍春劉淵然命工鑄造銅鐘一口”與縣誌記載相符。贛州文廟原占地約10000平方米,整個建築群分為三組,採用平行軸線方式布局。目前除少部分建築不存在外,其餘絕大部分仍保存完好,計有位於中軸線上的大成門、名宦祠、鄉賢祠、東廡、西廡、大成殿崇聖祠;位於東軸線上的魁星閣尊經閣;位於西軸線上的節孝祠

建築

贛州文廟贛州文廟
現存建築物總面積3000平方米,占地(包括廣場)約7000平方米,整個建築群仍不失當年殿宇宏敞、氣勢雄偉的風貌。根據實物和資料兩方面進行分析,文廟現存建築物的主體,大約建成於乾隆四十二年左右,以後經過多次維修。《贛縣誌》中的“學宮志”載:“乾隆元年丙辰知縣張照乘仍遷於紫極觀舊址,二十五年庚辰知縣沈均安倡邑人重修,四十二年丁酉知縣衛謀允邑紳請,撤新之,移東南向。”從上面這段文字記載可以得知,文廟建築群在清代乾隆四十二年(1778年)之前並非東南向,是知縣衛謀在重建時,將原有建築拆除,重新布局構築,才形成了東南向的格局。根據實測,文廟建築群的中軸線為南偏東37度,由此可以認為,現存建築群的主體應是在乾隆四十二年左右構築的。據調查,贛州城內有相當一部分古建築的中軸線,都是南偏東30度以上,象郁孤台就屬一例,究其原委,是為了使建築物的中軸線正對峰山主峰,以構成對景。文廟建築群的平面布局採用傳統的中軸線對稱方式,主要建築構築於主軸線上,並由圍牆結合建築物形成院落。值得一提的是,在大成門與大成殿之間,利用東廡和西廡及名宦祠、鄉賢祠,將屋面連成一片,形成了一座具有南方建築特色的天井式院落。文廟建築群除大成門和大成殿這兩棟建築採用完整的木樑架 結構外,其餘均採用木構架與承重牆相結合的結構方式,這樣既可充分利用磚牆的有效載荷,又能節省木材。位於文廟中軸線和西軸線上的建築,都使用紅石柱作為建築物的檐柱,以減少檐柱因日照雨淋而發生腐朽。但是,位於東軸線上的魁星閣和尊經閣兩棟建築,卻沒有使用紅石檐柱。經過實地勘察,現已在魁星閣的大樑上找到了有建築年代的墨書題記,全文共29個字:“調署贛州府知府曹秉睿率闔郡重建,大清光緒伍年歲次己卯李秋旦。”光緒五年為公元紀年的1879年,很顯然,現存的魁星閣尊經閣這兩棟建築,較之文廟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其構築的年代要晚了許多年。大成殿是整個文廟建築群的精華之所在,大殿構於高1.5米的台基之上,占地面積為31×24米。大殿面闊七間,進深六間,正前方有一露天月壇面積為15.4×13米。
大成殿的木樑架結構與文廟建築群的其它建築有所不同,系採用大木作使用了斗拱,木拱頗具地方特色,全部使用異形雕花,不僅起到了承重構件的作用,而且有著極強的裝飾效果。整個木樑架體系共使用了54根立柱,其中檐柱全部使用截面為36×36厘米的四方抹角紅石柱,其餘28根為木柱,直徑在41—45厘米之間。
大成殿的高度從地面至正脊頂端為14.95米,是贛南地區高度最高,空間體量最大的單層木構建築。屋面採用重檐歇山頂形式,用26×26厘米的大青瓦作為板瓦,用28×20厘米的色釉瓷瓦作為筒瓦蓋面。瓷瓦有兩種顏色,並作剪邊處理,構成規整的菱形圖案,脊瓦則使用釉下裝飾的青花瓷製成,正脊正中是由紅、藍、綠、豆青4種高溫彩瓷組成的瓶式空頂,兩側是高達1.2米的青花瓷鰲魚。8條戟脊的轉角處還安放有8隻小青花瓷鰲魚,整個屋面色彩富麗,構圖華美。目前,在文廟還保存有一套較大成殿屋面構件形制規格要小的殘件,也有鰲魚、寶頂和色釉瓷瓦,甚至還有極少量的青花瓷瓦。據分析,這部分構件原為大成門上的屋面構件,因為在歷代的維修過程中,由於瓷構件沒有來源,便將大成門的瓷構件逐漸轉移到大成殿使用,而大成門則成了現在所見的樣子——用小青瓦蓋面了。
贛州文廟是贛南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古代木構建築群,也是江西省目前保存最好的古代縣學校址,整個建築群山牆多為曲線且變化有致,明顯是受嶺南建築風格的影響。大成殿的木構件中採用異形雕花木拱,具有顯著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大成殿的屋面採用瓷質高溫黃綠釉瓷瓦,並配以彩瓷寶頂和青花瓷屋脊及吻獸(即鰲魚),僅見於江西的部分地區,且就目前保存的情況來看,在全國亦屬孤例。這樣一組保存基本完好,又具有明顯地方風格特色的清代建築群,不失為我國古代建築中的珍貴遺存。贛州文廟於1987年被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從1990年起,國家文物局江西省文物局,及贛州市人民政府撥出專款,對文廟大成殿進行維修,由贛州市博物館組織施工。在維修過程中,嚴格按照文物的維修原則,不改變其原貌,所更換的木構件,全部按原樣復原。對於缺損的青花瓷屋脊、鰲魚、彩瓷瓶式寶頂,全部在景德鎮按原樣訂燒。缺損的瓷瓦則按照原來的尺寸和顏色,改為陶質。

江西旅遊景點

江西省地處中國東南偏中部長江中下游南岸,古稱“吳頭楚尾,粵戶閩庭”,乃“形勝之區”。自古以來江西地區人文薈萃、物產富饒,素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譽。 江西共擁有2處世界遺產;11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36處國家級森林公園;3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5個國家重點保護寺觀(滕王閣:江南三大名樓之一);52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省各類風景名勝區(點)多達2400餘處。
玉簾泉瀑布| 諾那塔院| 好漢坡 | 柘林湖 | 胡耀邦陵園 | 安義古村群| 八一公園 | 南昌人民公園| 象湖風景區| 南昌青山湖 | 銅鈸山國家森林公園| 徽饒古道 | 鳳凰湖景區| 疊山書院| 雙塔公園| 明月山溫泉風景名勝區 | 大蓮| 銅鼓紀念館| 玉華山| 宜春鐘鼓樓| 新余仙女湖 | 抱石公園| 羅坊會議紀念館| 花園山莊 | 嚴嵩洞| 高嶺瑤里風景名勝區 | 景德鎮陶瓷歷史博覽區 | 高嶺山| 古市街古瓷客遺址| 武功山| 瑤金山寺| 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 萍鄉岩溶博物館 | 楊岐山| 渼陂古村| 文天祥紀念館| 吉安鐘鼓樓| 領袖峰景區 | 青原山風景名勝區| 葛仙山| 寶方寺| 從姑山| 翠雲山| 沸珠泉| 沙洲壩革命舊址群 | 羅漢岩| 譚邦古城| 上堡梯田 | 三疊泉| 三清山| 龍虎山| 寶葫蘆農莊 | 白鹿洞景區| 疏山寺| 天花宮 | 仙都觀| 雲居山真如寺| 湘洲| 九曲 | 聚星塔 | 碑林| 瑞金革命遺址| 湖田古窯遺址| 水口塔 | 宋應星紀念館| 煙水亭| 牯嶺街| 贛州文廟| 翠岩禪寺| 石鞏寺 | 三爪侖| 南浦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