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國寺金剛殿

護國寺金剛殿

護國寺金剛殿在西城區護國寺大街11號。寺創建於元代,寺坐北朝南。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石門額書“大隆善護國寺”。是北京市著名的文化景點。

基本信息

景區介紹

護國寺金剛殿在西城區護國寺大街11號。寺創建於元代,原為元丞相託克託故宅,初名崇國護國寺金剛殿寺(北寺)。
明宣德四年(1429)更名大隆善寺,明成化八年(1472)賜名大隆善護國寺。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蒙古王公貝勒修繕此寺,為聖祖祝厘,名護國寺,又稱西寺,與東寺隆福寺相呼應。寺坐北朝南。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石門額書“大隆善護國寺”。
第二層殿為金剛殿;第三層殿為天王殿;第四層殿為延壽殿。東配殿曰文殊殿,西配殿曰秘密殿;第五層殿富壽殿,東配殿為曰伽藍殿,西配殿曰無量殿;第六層殿為千佛殿,東配殿曰大悲殿,西配殿曰地藏殿;垂花門後為第七層殿,是護法殿;第八層殿為功課殿;第九層為後樓菩薩殿。
今僅存金剛殿和寺西北角的廊房以及垂花門後一層殿。寺原有石碑多已無存。過去每月初七、初八,護國寺有廟市。護國寺金剛殿定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護國寺小吃

說起護國寺小吃店,還得從老北京的護國寺廟會護國寺金剛殿說起。 據史料記載,護國寺始建於元代。舊時,每月陰曆初八有廟市,匯集了京城有名的絕活小吃攤商。據老輩兒人回憶,護國寺廟會最招人的是拿繞世界的小吃浮攤。攤主們支個布棚,亮出字號,擺上條案、長凳,有的索性把肩挑的擔子或手推獨輪車找個地兒,廟裡一停,邊安爐邊坐鍋,鍋旁擺上調料罐、碗筷,這就拉開了“陣勢”準備開賣:“豆面糕來,要糖錢!”、“滾糖的驢打滾啦”……廟會上的小吃、茶食等是最受歡迎的食品。年糕、灌腸、煮羊霜腸、扒糕、涼粉、爆肚、茶湯等小吃品種在食攤上應有盡有。護國寺廟會在20世紀30年代十分熱鬧。各式京味小吃食品在此爭奇鬥豔,各展風姿。 1956年政府部門將廟會上頗具名氣的茶湯英、扒糕年、白薯王、經營羊霜腸的張大戶等十多位攤商組織起來,在緊鄰護國寺的93號現地址(人民劇場對過兒),開辦了護國寺小吃店,聚集了京城小吃之精華,經營艾窩窩、豌豆黃、豆面糕、蜜麻花、豆汁、焦圈、麵茶等100多個品種的北京傳統小吃。 50年來,護國寺小吃店保留著老店的京味傳統品種,但店容店貌隨著北京城市改造而應時,就餐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而且出售的小吃也既保持老北京風味,又要調整適應現代人口味變化的需求。特聘請老技師楊伯儒進店傳授技藝,將原有的大、黑、粗、糟的食品改變為小巧玲瓏的精美小吃。雖然環境改變了,但經濟實惠為百姓服務的宗旨沒變。由於就餐環境變化,小吃質量上乘,品種繁多,吸引了大量的中外食客。2001年,護國寺小吃店進一步裝修改造,不僅突出老北京風格特色,還讓顧客在品嘗老北京小吃的同時,領略老北京風情。將店內房頂四周裝飾了綠瓦房檐,牆壁掛上護國寺廟會畫框,屋內四柱掛有小吃典故和名人影跡,專設了老北京面人張的麵塑展框。 另外,華天飲食集團也對旗下小吃店給予了特殊政策,包括斥資對小吃店門臉、環境進行統一裝修、統一標誌等,並不斷挖掘、改良傳統品種:豌豆黃過籮加細、驢打滾加層兒,螺絲轉、薩琪馬、蛤蟆吐蜜規範工序,精工準料不走味。小吃講究應時入季,於是春季的豌豆黃兒、艾窩窩,夏季的“冰碗”扒糕、漏魚兒,秋天的牛筋兒窩窩、脆麻花兒,冬季的盆糕、碗糕、果料年糕、元宵等都應季入市。同時根據顧客口味變化讓小吃也趕“時興”,黃油口兒的糯米糕、什錦炒疙瘩兒、麻辣雞絲麵、牛眼包、奶油炸糕、薑汁排叉兒、鴛鴦酥、蝴蝶卷、牛肉燒餅、蘭花盞等乾稀甜鹹葷素應有盡有。目前,經過挖掘、引進和創新,護國寺小吃的品種已經達到100個,可謂琳琅滿目、精彩紛呈。

交通提示

公車22、105、111、47路護國寺下車路東護國寺街內護國寺東巷。

相臨景點

中國科技館

【護國寺金剛殿】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西城區護國寺大院11號。始建於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初名崇國寺。明宣德四年(1429)更名大隆善寺,成化八年(1472)賜名大隆善護國寺。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重修,名護國寺,又稱西寺,與東寺隆福寺相對應。寺規模宏大,是京都名剎。現存金剛殿是寺中主要建築,面闊5間24.7米,進深11.3米,單檐歇山式,黑琉璃瓦綠剪邊。其餘尚存後寢殿、藏經樓、西殿及東西配房。護國寺廟會也是老北京著名廟會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