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味

語文味

“語文味”在2001年上半年由語文味教學流派創立者程少堂正式提出之後,一直受到教育界的廠泛關注。所謂語文味,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在主張語文教學要返樸歸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導下,以共生互學(互享)的師生關係和滲透教師的生命體驗為前提,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為宗旨,主要通過情感激發、語言品味、意理闡發和幽默點染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富有教學個性與文化氣息的,同時又令人陶醉的詩意美感與自由境界。

基本信息

簡介

語文課語文課

“語文味”在2001年上半年由語文味教學流派創立者程少堂正式提出之後,一直受到教育界的廠泛關注。所謂語文味,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在主張語文教學要返樸歸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導下,以共生互學(互享)的師生關係和滲透教師的生命體驗為前提,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為宗旨,主要通過情感激發、語言品味、意理闡發和幽默點染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富有教學個性與文化氣息的,同時又令人陶醉的詩意美感與自由境界。

外延

從外延說,語文味是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特點的和諧統一,是教學過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諧統一,是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執教者、學習者的個性的和諧統一(這就意味著僅僅教出了一般意義上的學科特點的語文教學也不一定有語文味),是教師的教學激情和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綜合素質和學生的文化素養、教師的發展和學生的發展的和諧統一。語文味是語文教學應該具有的一種特色,一種整體美,是語文教師“自我實現”和“高峰體驗”的產物。

最高形式

語文課教學出語文味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準確地說,語文課教出語文味是手段,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學出語文味,最終具有人生幸福感才是目的(語文能力和素養本質上是一種獲取幸福生活的能力與素養)。因此,語文味的最高形式,主要體現在教師引導學生憑藉自己的經歷、閱歷和文化積澱,去體味、感悟作品,引導學生在充分的思維空間中,多角度、多層面去理解、鑑賞作品,產生對文本的情感美、文體美和語言美的認同與讚賞,並產生強烈的閱讀欲、創作欲,這樣,在長期的濡染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和美感,觸發學生的靈感,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涵養學生優美的文明氣質和優雅的文化風度。久而久之,學生身上洋溢著濃郁的語文味即文化味,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素養和文化品味、健全人格層次得到了提升,同時也就意味著,學生具有了獲取人生幸福(特別是精神幸福)生活的能力和素養。因此,語文味是語文教學的靈魂。語文味是有中國特色的語文教學美學體系的邏輯起點、歸宿點和立足點,以語文味為邏輯起點,有可能建立具有中國特徵的,因而與現有的移植西方的體系可以對峙互補的漢語文教育美學新體系。

這一界定有以下幾點值得強調:
(1)“語文味”是一種具有詩意美感和達到自由境界的教學,文化味是“語文味”的重要元素;
(2)“語文味”是語文教學給人的一種感覺,一種體驗,這種感覺或體驗具有令人歡愉的、吸引人的魅力;(3)具有“語文味”的教學是滲透了教師的生命體驗的教學;
(4)“語文味”只有在一種共生互學(互享)的師生關係中才能形成;
(5)“語文味”主要通過情感激發和語言品味、意理闡發和幽默點染等手段來獲得;
(6)“語文味”是文本、教師、學生和教學手段等教學要素在動態中形成的一種和諧的整體美,因此“語文味”包含了教師的教學個性和學生的學習個性、教師的教學激情和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意味著:如果缺乏這些個性因素,僅僅教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也不一定有語文味,或者說語文味不一定濃;
(7)“語文味”是教師的發展和學生的發展的和諧統一;
(8)“語文味”理論主張語文教學要返璞歸真。

理論意義

語文味概念提出的理論意義。
1.首先是辯證整合。提出語文味理論就是企圖把有關語文教學的各種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囊括進來,把古今所有優秀語文教師的教學藝術精華和語文教學改革中各家各派的長處吸收整合進來。
2.其次是科學構建。即嘗試建立具有中國特徵的,因而與移植西方的體系可以對峙互補的語文美學體系。中西美學體系是兩個不同的體系,而“味”是中國古代美學的一個基本範疇,是其邏輯起點、歸宿點和立足點。(朱立元主編:《天人合一:中華審美文化之魂》,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429頁。)據此應該可以認為,漢語文課程和教學的審美個性也應該是語文味。

實踐意義

語文味理論提出的實踐意義。
1.有利於準確理解、全面貫徹落實和發展《語文課程標準》。在新課程的推進中,廣大教師有三重任務:一是理解新課標,二是實踐新課標,三是發展(或完善)新課標。一方面,理解和實踐都要避免表面化、形式化、絕對化傾向。另一方面,新課標既需要通過實踐檢驗,更需要通過創造性的實踐加以發展,而語文味的理論和實踐,就是一種創造性的嘗試,有可能對新課標的發展做出創造性的貢獻。
2.其次,是對目前語文素質教育思想的一種完善或補充。語文味理論,既吸收了素質教育理念中的精華,又能避免語文教學的異化,即非語文化現象的產生。
3.有利於引領目前的語文教改走出歷史困境。語文味不拒絕模式,但堅決反對和拒絕一切模式化的東西,它更鼓勵教的個性和學的個性的張揚,因此有利於開拓語文教改的新局面。

提出者

程少堂,男,湖北省武漢市(原新洲縣)人,語文味教學流派創立者和核心人物,改革開放後中國語文教學界“新生代”名師代表,粵教版新課標高中語文教材分冊主編,華南師範大學特聘碩士生導師,南京師範大學特聘碩士生導師,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中學語文教研員。由於在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方面“做出重大貢獻和取得突出業績”,被深圳市人民政府評為深圳市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2008年開始享受“深圳市人民政府特殊津貼”。2009年被深圳市人民政府認定為高層次領軍人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