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足陶鬹

袋足陶鬹

袋足陶鬹出土於江蘇省武進良渚文化遺址,乃東南沿海地區良渚文化居民常用的一種斟酒器具。器呈橘黃色,小口,口邊兩側內凹,前端小口成流,後端較大口徑者則為注入口。頸細而矮,上腹肥碩圓鼓,下有三袋足,後面一袋足上端安一寬扁的器把,前面二袋足較直,後一足後伸。

良渚文化出土的酒器,大多製作精緻,並彩繪或刻畫繁縟的花紋圖像,主要是獸面紋、獸面鳥組合紋和幾何紋等。這些幾千年前的藝術家刻畫線條的技藝幾乎達到了完美無缺的境界,在酒器這一方寸之內,能用極細的線條將鳥和獸的特徵刻畫出來,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這類酒器亦多出在大墓之中,說明高級的酒器只有少數貴族才能擁有,它們和良渚文化出土的精美玉禮器具有同樣的功能,是身份和地位的標誌物。

袋足陶鬹規格: 通高30.6厘米 Total Height 30.6cm年代: 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 類型質地類型: 陶器 功用類型: 酒具 欄目關鍵字: 史前時期酒具 收藏地: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主題詞或關鍵字: 輔助分類項: 酒具 中文名稱:袋足陶鬹 英文名稱: Bag-legged pottery gui 介紹

西夏侯人肖形酒器

該器系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居民遺留下來的酒器精品,1962年出土于山東省曲阜市西夏侯遺址。夾砂陶,呈橙紅色,橢圓形侈口,敞口流的根部明顯收斂,上粗下細的高頸向前傾斜。腹體呈三角形。低襠,襠頂較寬平。足尖里加泥球。三足尖的間距大體相等。有仿索狀和寬頻狀兩種把手。表面修磨得較光滑。腹間加一周繩索狀附加堆紋,面及頸下都裝飾方形泥突或泥餅。

陶鬹發展中期的標準器形

山東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常見的陶鬹,經歷了三次大的器形變化。最早是平底實足形鬹,後發展為細頸高襠大袋足鬹,龍山時期呈高流、長粗頸、袋足,腹部不如以前那么肥碩,整體勻稱可愛。西夏侯遺址出土的這件陶鬹,就是陶鬹發展到中期時的標準器形。西夏侯遺址發現的二十餘件陶鬹,普遍施有陶衣,表面修磨平光,沒有煙燻的痕跡,器腹內壁也沒有粘附水銹。這說明,陶鬹在早期和中期偏早階段,主要當作斟酒器使用,其溫酒的功用只是到後來才出現的。

中國歷代酒具鑑賞

酒大約產生於距今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時期,酒器的產生應與酒的產生大致相同,亦應是距今六千年前後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從酒器的產生到公元前21世紀我國第一個國家——夏王朝的建立,大約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時間,這段時間正處於我國原始社會時期,此間所使用過的酒器,我們稱之為“史前酒器”。目前可確知的人工史前酒器,從質料上可分為陶酒器和漆酒器兩種。其中以陶酒器為大宗。
褐釉雙龍耳壺
“內府”梅瓶
金釦玉碗
鬥彩高士杯
“醉鄉酒海”經瓶
金花鴛鴦銀羽觴
青花海獸高足杯
仿哥窯高足杯
項聖思蟠桃形紫砂杯
帶托金酒注
黑釉剔刻花瓷扁壺
“君幸酒”漆耳杯
鑲琉璃銅
朱碧山銀龍槎
鑲金牛首瑪瑙觥
褐釉刻花瓷瓶
越窯鳥形杯
白釉金釦瓜形注子
鴛鴦蓮瓣金碗
三彩雙魚壺
鳥篆紋銅壺
宣徽酒坊銀酒注子
論語玉燭銀籌筒
雙獅金鐺
黃釉帶蓋雞冠壺
登封窯虎紋經瓶
金甌永固金杯
仕女狩獵紋八瓣銀杯
褐釉剔刻花瓷瓶
八棱人物金杯
影青溫碗注子
掐絲團花金杯
鳳首龍柄青瓷執壺
銅斝
魚形提梁銀壺
鸚鵡杯
金托玉爵
鳳凰紋瓷執壺
青花松竹梅三羊杯
青花梅瓶
金箭壺
金托金爵杯
青花纏枝蓮紋杯
蓮花白玉杯
犀角槎杯
五彩十二月花卉杯
琥珀荷葉杯
彩漆鳥形杯
伎樂紋雙人耳玉杯
鏤空折枝花高足杯
灰陶大口尊
白釉蓮花溫碗注子
耀州窯青瓷倒裝壺
釉里紅高足轉杯
“平素有酒”青釉四系壺
白釉黑花葫蘆形倒裝壺
“清沽美酒”經瓶
鹿紋銀馬鐙壺
青銅冰鑒
鴻雁折枝花紋銀杯
狩獵紋高足銀杯
鸕鶿杓
雙身龍耳白瓷瓶
瓜棱紋黑釉瓷執壺
花鳥紋鎏金三足銀樽
帶蓋白瓷樽
鎏金胡人頭執壺
雙魚大雁紋荷葉金杯
瑪瑙羽觴
春字詩執壺
海棠花形滑石杯
藍釉雙耳壺
白瓷執壺
雙聯漆杯
綠釉聯體壺
胡騰舞黃釉扁壺
鎏金熊足銅樽
夔鳳玉卮
四神溫酒爐
白玉觥
銅酒筩
青銅合卺杯
溫酒爐杯
漆畫枋
雲紋高足玉杯
偃師商城銅尊
龍耳虎足銅方壺
象形銅尊
象牙觥杯
偃師商城銅斝
青銅方尊
管流爵
黑陶象鼻盉
藍釉爵杯
彩陶雙聯壺
舞馬銀壺
蓮鶴方壺
銅爵
黑陶罍
白陶鬹
黃陶鬹
蛋殼黑陶高柄杯
獸形灰陶鬹
彩陶觚
豬形灰陶鬹
袋足陶鬹
灰陶大酒尊
人形彩陶壺
船形彩陶壺
瀆山大玉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