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袋足陶鬹

良渚袋足陶鬹

袋足陶鬹出土於江蘇省武進良渚文化遺址,乃東南沿海地區良渚文化居民常用的一種斟酒器具。器呈橘黃色,小口,口邊兩側內凹,前端小口成流,後端較大口徑者則為注入口。頸細而矮,上腹肥碩圓鼓,下有三袋足,後面一袋足上端安一寬扁的器把,前面二袋足較直,後一足後伸。

良渚袋足陶鬹規格: 高26.5厘米 Height 26.5cm 年代: 新石器時期良渚文化Liangzhu Culture of the Neolithic Age 類型質地類型:陶器 功用類型: 酒具 欄目關鍵字: 史前時期酒具 收藏地: 上海博物館 the Shanghai Museum 主題詞或關鍵字: 輔助分類項: 酒具 中文名稱:良渚袋足陶鬹 英文名稱: Pottery gui 介紹

良渚文化居民常用斟酒具

惟妙惟肖的象形酒具

在良渚文化遺址中出土有較多的肖形酒器,如禽鳥紋寬把黑陶壺、鴨形壺、鳥形漏斗流濾酒器等均是極為精美的肖形酒器。其實,這件袋足陶鬹也是一件惟妙惟肖的象形酒器,細細的脖頸,肥碩的腹部,寬把就像是高高翹起的尾巴,看上去很像鳥獸的樣子,酒從獸口流出,猶如取之不竭的酒泉,極富想像力。

刻畫繁縟的花紋圖象

良渚文化出土的酒器,大多製作精緻,並彩繪或刻畫繁縟的花紋圖像,主要是獸面紋、獸面??線條的技藝幾乎達到了完美無缺的境界,在酒器這一方寸之內,能用極細的線條將鳥和獸的特徵刻畫出來,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這類酒器亦多出在大墓之中,說明高級的酒器只有少數貴族才能擁有,它們和良渚文化出土的精美玉禮器具有同樣的功能,是身份和地位的標誌物。

與酒器相媲美的又一亮點

如果說以酒器為中心的陶禮器是良渚文化器物群一大特色的話,那么玉禮器則是良渚文化器物群中的又一亮點。寺墩第三號墓是規模較大的良渚文化墓葬之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禮器,堪稱良渚文化玉斂葬的代表。墓主乃二十歲左右的青年男性。墓中有大量精美的隨葬品,計陶質生活用具、玉石質生產工具、玉質裝飾器和玉質禮器璧琮等,共一百多件。該墓以隨葬玉質禮器璧琮為其特色,共五十七件。其中,玉璧二十四件,製作最精最大者置於腹部之上,另一件置於胸部之上,製作亦極精。其餘均置頭前腳後,各十餘件,部分壓在頭、腳之下。玉琮三十三件,一件鐲式玉琮置頭部右上方,餘三十二件方柱體玉琮圍繞人骨架四周。從發掘情況看,隨葬品多經燒烤。因此,有學者推測,這可能是良渚文化居民較為特殊的埋葬禮俗:即先於死者頭前及腳後鋪十餘件玉璧,然後放火燒烤,之後在死者四周放置玉琮,將最好的兩件玉璧放在胸腹部,最後掩埋。一般像寺墩三號墓如此規模的墓葬中,應該出土成套的酒禮器,像盛酒器、斟酒器、飲酒器和濾酒器等,但寺墩三號墓雖出土大量玉禮器,酒器卻僅出土一件盛酒器貫耳壺,情況特殊。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