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南關清真寺

臨夏南關清真寺

臨夏南關清真寺,中國最著名的清真寺之一,西北地區的伊斯蘭教聖地之一,位於甘肅省臨夏市解放路,在南門廣場南側,北瀕紅水河,是臨夏穆斯林民眾禮拜的宗教活動場所。始建於元代末年,以後隨毀隨修,相延至今。禮拜大殿為磚木結構,坐西向東,是前卷後歇山頂式混合結構,周圍迴廊由30根大型圓柱托起,影壁均飾以水泥浮雕。

基本信息

寺院簡介

臨夏南關清真寺臨夏南關清真寺
臨夏南關清真寺是臨夏穆斯林民眾禮拜的宗教活動場所。現存清真寺經1979年重修,由前廳和禮拜堂兩部分組成。前廳為平台式,台基高2米,廳高8米,前豎10個圓柱。禮拜大殿為磚木結構,坐西向東,是前卷後歇山頂式混合結構,周圍迴廊由30根大型圓柱托起,氣勢雄偉,莊嚴肅穆。影壁均飾以水泥浮雕,古樸典雅,別具特色。

大殿前部屋頂修有三座圓拱頂綠色尖塔,是“木拿乃”和“望月樓”,高22米。望月樓塔頂裝有寶瓶和彩月;中間的木拿乃雕刻有古體阿文“清真言”。寺內整個建築集中國古典建築藝術與阿拉伯建築風格於一體,造型別致,氣派宏偉,是東西方民族文化交融薈萃的結晶。

歷史沿革

最早創建於元朝(1206—1269)末年,後常遭到破壞,又不斷得到修復。
現存的南關清真寺建築是1979年時重修的。
南關清真寺占地面積2180平方米。

主要建築

臨夏南關清真寺臨夏南關清真寺
禮拜大殿,坐西向東,是前卷後歇山頂式混合結構,周圍迴廊由30根大型圓柱托起,氣勢雄偉,莊嚴肅穆;影壁,上面有水泥浮雕,古樸典雅;大殿前部屋頂修上有三座圓拱頂綠色尖塔,高22米;望月樓,塔頂裝飾有寶瓶和彩月;經堂,雕刻有古體阿拉伯文經文,是宗教專職人員學習伊斯蘭教經典和信徒們進行宗教儀式的場所。現南關清真大寺占地3畝多,建築面積為2O74平方米。主體建築分上下兩層,建築面積1300多平方米。禮拜大殿位於上層,沿著弧形階梯拾級而上,是二層平台,平台與大殿之間有一道漢白玉貼面的雙心圓券柱廊。大殿呈正方形,邊長各21米,窯殿用漢白玉做成圓心複葉型壁龕形式,上刻《古蘭經》。大殿中部有4根綠色瓷磚貼面的方柱。

大殿頂部為一大穹頂,直徑為9.5米,四角各為一小穹頂。大小穹頂通體全綠,頂部均有寶瓶裝飾,其中大穹頂上的新月距面22米。大穹頂底部與殿內的方柱之間為圓柱形的鼓座,開設有24扇天窗,加上大殿內南北兩側各開6扇大窗,增加了殿內之光照亮度。此外,殿內還是19盞大宮燈,牆壁置雙管玉蘭燈。禮拜大殿下層為小禮拜殿、阿訇住房、會客室等,以迴廊相連線。以後,該寺在大殿前又添建了兩座方柱形的“邦克樓”和兩側長廊,使整個清真寺的風格渾然一體,典雅華美,莊重宏偉。

宗教文化

在臨夏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人口102.7萬人,約占全州總人口的56%。伊斯蘭教在這塊神奇而古老的土地上有著悠久的傳播歷史和深遠影響。早在唐朝時期,伴絲綢之路悠悠駝鈴聲,穆斯林教職人員涉足,歷經宋元明清朝代,伊斯蘭教在這裡深深紮根,傳播廣大,發展成為中國西北伊斯蘭教中心,教派分支日益詳細、系統而全面,伊斯蘭教“四大教派”,即格的目、伊赫瓦尼、西道堂和色來非耶在臨夏俱全,“四大門宦”,即哲赫忍耶虎夫耶庫布忍耶尕德忍耶在臨夏頗有影響。“四大門宦”下屬30多個支派。臨夏成為了人們研究伊斯蘭教在中國傳播和發展的歷史勝地。

臨夏穆斯林與各民族一起生活,伊斯蘭教起了重要的紐帶作用。經過經濟、文化交流,長期融合,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穆斯林學中文、讀儒書、按中國習俗定姓取名。同時,篤信伊斯蘭教,有信真主、信聖人、信天仙、信前定、信經典、信後世六大信仰,“念、禮、齋、課、朝”五大功課,由宗教規定形成的婚姻、喪葬、飲食等習俗,世代相傳,逐步形成了穆斯林民族的民俗風情。

甘肅旅遊景點

甘肅歷史悠久,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很早以前華夏始祖伏羲氏曾在這裡推八卦、授漁獵。甘肅作為我國東南部通向西北的交通要道、漢唐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甘肅大地上,散布著上千處人文景觀,其中有堪稱世界石窟壁畫藝術寶庫的敦煌、萬里長城的最西端嘉峪關、以泥塑著稱於世的天水麥積山石窟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