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竹關

綿竹關

《三國演義》中的名關之一。隸屬於綿竹縣,在鹿頭山。今天地址屬於德陽市羅江縣白馬關鎮。綿竹關控扼川陝古道,而且地勢雄峻,易守難攻。魏景元四年( 蜀景耀六年,公元263年), 司馬昭命征西將軍 鄧艾、鎮西將軍 鍾會、雍州刺史 諸葛緒等五道伐蜀(其中鍾會大軍由斜谷、駱谷、子午谷三路進攻漢中,故與鄧艾、諸葛緒合稱“五道”)。此時,駐守漢中的蜀漢大將軍 姜維上表後主,建議“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任乃強先生《華陽國志校補圖注·劉後主志》注云: “(諸葛瞻)住綿竹,為守鹿頭關。

地理位置

“江鎖雙龍台,關雄五馬侯。益州如肺腑,此地小咽喉。”鹿頭山,東麓納羅江縣城而抵紋江,西麓觸綿遠河(古稱綿陽江)與綿竹故城(鹿頭山西十里的綿遠河西岸,今 德陽市 旌陽區袁家鄉境)隔水相望,羅紋江水蟠於東,綿遠河西繞;東之流下注涪水,西之水環平原聚為沱江,緣此,逶迤綿綿的山嶺因兩側江河流向各異而被古代朝廷定為東、西兩川的分界,獨特的區位又使它成為蜀都北部的“門戶”、四川著名的古戰場。

歷史沿革

南北朝至隋唐置鹿頭關;五代時,移鹿頭關戍於綿江(今綿遠河)西岸,另置 白馬關於鹿頭山。因此,今天人們熟知的白馬關,就是原先的鹿頭關。

人文歷史

“享享山獲影,落落路招魂,”年年載載,載載年年。“鹿頭關,百戰人堆瓦。”“至今松柏夜哀號。”今天,鹿頭山不再有血雨腥風,那眾多的歷史故事與傳說也大都被人們淡忘。但是,古代政治家,軍事家 龐統輔助蜀漢先主 劉備得益州卒葬山頭,與龐統共佐劉備的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之子 諸葛瞻及劉備義弟 張飛之孫張遵等,為保衛蜀漢疆土、匡扶後主 劉禪戰死關上的史跡仍在這裡 熠熠發光,“南州冠冕芳名在,坡上猶余浩氣浮。”“相門父子全忠孝,不愧先賢武忠侯。”關上古柏森森,驛道轍痕依舊;龐統冢墓啾啾,祀祠莊嚴肅穆;淒涼蕭殺的落鳳坡,血戰曹魏徵西將軍鄧艾的倒灣、將台,千百年來仍然默默地講述著三國鼎立時蜀漢“忠烈”的壯舉,講述著蜀漢風雲開闔的五十年。“英雄千古恨,父老歲時思。”這可歌可泣的史實,這保存完好的三國蜀漢遺蹟,不斷吸引著眾多的政治家、軍事家、史學家、企業家、文人學子和海內外遊人來此訪古尋蹤,來此觀瞻、憑弔。

相關信息

《三國演義》、《 三國志》中均提及綿竹關之戰。諸葛瞻父子魂壯綿竹關,留下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 至今,在綿竹市仍有清代建築諸葛雙忠祠和諸葛瞻、諸葛尚衣冠冢。

血戰綿竹關

魏景元四年( 蜀景耀六年,公元263年), 司馬昭命征西將軍 鄧艾、鎮西將軍 鍾會、雍州刺史 諸葛緒等五道伐蜀(其中鍾會大軍由斜谷、駱谷、子午谷三路進攻漢中,故與鄧艾、諸葛緒合稱“五道”)。此時,駐守漢中的蜀漢大將軍 姜維上表後主,建議“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然而,操縱朝政的宦官黃皓卻“徵信鬼巫,謂敵終不自致,啟後主寢其事,而群臣不知”。致使喪失了大好戰機。鍾會攻取漢中後,姜維會合廖化、張翼、董厥,退保劍閣。“冬十月,(鄧)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先登至江由,蜀守將馬邈降”。蜀漢朝廷聞訊大驚,急遣行都護衛將軍諸葛瞻率兵抵禦。 “瞻督諸軍至涪停住,前鋒破,退還,住綿竹”。這裡所說的“綿竹”,不是指位於平原地區的綿竹縣城,而是指與縣城隔水相望,隸屬於綿竹縣的綿竹關(鹿頭山)。這裡實為抵禦鄧艾的最佳陣地。

關於諸葛瞻

任乃強先生《華陽國志校補圖注·劉後主志》注云: “(諸葛瞻)住綿竹,為守鹿頭關。上引《鍾會傳》所謂‘蜀軍保險拒守,(鄧)艾遂至綿竹’者是也。涪距劍閣二百里,僅隔梓潼一縣,兩軍易於併力。而瞻退綿竹者,蓋與(姜)維、(張)翼、(董)厥、(廖)化等商為保據險阻困敵於平之計。翼、化等蓋亦已分軍出馬鳴閣與江油等處截擊田章,斷艾後援。上引《鍾會傳》雲‘破蜀伏兵三校’可證。”又云:“綿竹之戰,(鄧)艾軍死中求生,存亡所系。《艾傳》云:‘(諸葛)瞻自涪還綿竹,列陣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馬司纂等出其左。忠、纂戰不利,並退還,曰:“賊未可擊。”’……蓋瞻等憑山險為陣,故忠與纂言未可擊也。”這一判斷是正確的。

今龐統祠西北 300米處的山上有一座高10米、寬10米、長30餘米的平台,《羅江縣誌》稱為“諸葛將台”,應該就是當年諸葛瞻扼守鹿頭山的指揮部所在。可惜諸葛瞻將略不足,不善用兵,本應憑險固守,等待姜維大軍回援,以便前後夾攻孤軍深入的鄧艾,卻氣盛易怒,死拼硬打,“遂戰,大敗,臨陣死,時年三十七。眾皆離散……瞻長子尚,與瞻俱沒”。

諸葛瞻敗亡後,鄧艾大軍直逼雒城(今四川廣漢)。蜀漢已無險可守,後主及其親信更是鬥志全無,於是倉促採納譙周之策,遣使請降。至此,姜維等人已無法再戰,只得詐降鍾會,欲伺機復國,惜乎失敗被殺。可以說,鹿頭山是蜀漢政權的最後屏障,鹿頭山之戰是蜀漢政權的最後一戰,鹿頭山的失守也就標誌著蜀漢政權的最後滅亡。

中國古代關隘

說明 關隘,又稱關卡,是在交通要道設立的防務設施。關隘文化以其厚重深沉的歷史積澱和豐富燦爛的人文內涵,給人以感受和啟迪。
名稱 居庸關|玉門關|嘉峪關|仙人關|陽關|天井關|雁門關|石嶺關|平型關|娘子關|潼關|蒲津關|武關|大散關|山海關|函谷關|虎牢關|瞿塘關|大勝關|獨松關|仙霞關|鬼門關|古嚴關|鎮南關|下關| |倒馬關|紫荊關|葭萌關|汜水關|劍門關|涪水關|綿竹關|昭關|陽關|蕭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