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民歌

維吾爾族民歌

維吾爾族民歌蘊藏極為豐富,就其內容可分為傳統民歌和新民歌兩大部分。傳統民歌包括愛情歌、勞動歌、歷史歌、生活習俗歌等類別。2008年6月7日,維吾爾族民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信息

歷史淵源

維吾爾族民歌蘊藏極為豐富,就其內容可分為傳統民歌和新民歌兩大部分,民歌是人民的心聲的反映。傳統民歌包括愛情歌、勞動歌、歷史歌、生活習俗歌等類別。但其精神實質基本上是“苦中作樂”。
傳統音樂的發展:
維吾爾族的傳統音樂繼承了古代西域的龜茲樂、高昌樂、伊州樂、疏勒樂、回紇樂和阿拉伯樂的藝術傳統,保留著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新疆各地的維吾爾民間音樂都融注了本地生活的乳汁,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南疆、東疆、刀郎色彩區。南疆色彩區範圍較廣,內容、形式又因地而異,和田民歌古樸短小,富有鄉土氣息;喀什民歌節奏複雜,調式豐富;庫車民歌熱烈活潑,具有鮮明的可舞性,隱隱透露著古龜茲樂聲舞姿的遺風;東疆色彩區包括哈密、吐魯番等地,民間歌曲在結構、調式等方面,都同漢族、蒙古族民間歌曲有許多近似之處;刀郎色彩區的民歌風格粗獷,保留著古代從事遊牧的刀郎人所喜愛的牧歌情調。

在維吾爾族音樂史上,馳名中外的維吾爾族大型古典音樂套曲《十二木卡姆》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一部維吾爾民族音樂舞蹈完美結合的藝術瑰寶。它包括了古典敘誦歌曲、民間敘事詩歌、舞蹈樂曲和即興樂曲等三百四十多首,流傳於南北疆各地。木卡姆因地區不同而分為“刀郎木卡姆”、“哈密木卡姆”、“伊犁木卡姆”等。其中以“喀什木卡姆”的規模最宏大,形式曲調最為完整。對這木卡姆的發展與規範化,16世紀葉爾羌第二代君主阿布都熱西提汗的王后阿曼尼莎汗曾起了不可磨滅的貢。

《十二木卡姆》於新中國成立後經系統整理正式出版。全套木卡姆共包括170多首歌曲和歌舞曲,72首器樂間奏曲,連續演奏時間長達24小時之久,具有有樂、有舞、有詞的民族特點。這是一部巨大而完整的,幾乎概括了維吾爾族數百年鬥爭生活及其所有民族藝術形式的音樂史詩。維吾爾族音樂的鮮明特點還表現在民族樂器的多樣性。

藝術特色

傳統民歌

勞動歌

勞動歌主要有獵歌、牧歌、麥收歌、打場歌、挖渠歌、紡車謠、砌牆歌等。許多愛情歌中表達了青年男女對愛情的無比忠貞和熱烈追求。習俗歌生活習俗歌與各種儀式和民族傳統習俗關係密切。在婚喪嫁娶、慶典、祭禮及民間節日中都要吟唱習俗歌。這類民歌有婚禮歌、迎春歌、迎雪歌、喪歌(又稱“輓歌”)、封齋歌等。流行在東疆的催眠歌(如《睡吧,孩子》)是典型的短調徒歌。相和歌也可分為兩小類。第一類以獨唱的自彈自唱為主,演唱抒情、敘事性民歌。第二類相和歌採用固定節奏型,節拍規整,節奏鮮明,氣氛熱烈,常用以伴舞。表演形式以對唱、齊唱或領唱、幫唱為主。歷史歌歷史歌是反映維吾爾族人民歷史上一些重大事件的歌曲。如北疆流行的《築城歌》、《往後流》等;有的歌頌農民起義,如《英雄沙迪爾》、《馬車夫之歌》、《鐵木爾海力派之歌》等;有的揭露帝國主義侵略者的醜惡面貌,如鞭笞阿古柏的歌和《迫遷歌》。歷史歌主要是關於維吾爾族歷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的歌謠,有的反映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殘酷壓迫及農民的英勇反抗和暴動起義,有的反映了維吾爾族人民反抗外來侵略,保衛家鄉、保衛邊疆、維護祖國統一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其中流傳較廣的有北疆伊犁地區的《諾孜古姆》、《築城歌》、《英雄沙迪爾的歌》。愛情歌愛情歌在維吾爾族民歌中占有很大比重,青年男女間熾熱的戀情往往通過富有維吾爾民族心理特徵和地域特色的比興手法來加以表達,因此具有一種獨特的藝術魅力。

新民歌

新民歌則是維吾爾族人民對於社會主義新生活的熱烈頌歌,表現了人民對黨、對領袖、對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熱愛。維吾爾族民間歌曲內容廣泛,數量眾多。民歌的歌詞多數不固定,往往選擇能套用歌曲曲調的民謠,襯詞有短有長,起著加強語氣,渲染氣氛,深化詞意,唱詞多採用比、興等手法,寓意深刻。

木卡姆

木卡姆是維吾爾族的古典音樂,它包含有器樂、聲樂、舞蹈等成分。維吾爾族的木卡姆大致可
1
分為五種:第一種是流行在喀什、庫車、阿克蘇、莎車一帶的十二木卡姆;第二種是流行在哈密、伊吾地區的哈密木卡姆;第三種是流行在吐魯番的木卡姆;第四種是伊犁木卡姆;第五種是刀郎木卡姆。除了吐魯番的木卡姆為9套外,其餘均是12套,總計57套。流行在各地的木卡姆結構不完全相同,其中結構最完整、最龐大的是十二木卡姆。十二木卡姆包括170多首歌曲和70多首器樂曲,演奏一遍需要20多個小時。每套木卡姆包括三個組成部分:“窮納克曼”、“達斯坦”和“麥西萊普”。每部分又由若干不同的段落組成。“窮納克曼”意為“大曲”,由一首感情深沉的散板序唱開始,緊接“太孜”,經過“努斯赫”、“賽勒克”、“朱拉”等段落,一直到興奮熱烈的“賽乃姆”(和歌舞“賽乃姆”不同)和“大賽勒克”達到高潮頂點,最後以輕快的“太喀特”結束。“達斯坦”是由三至五首節拍與速度不同的敘事歌曲組成的,每首敘事歌曲之間插有間奏曲,維吾爾語叫“瑪熱古里”。“麥西萊普”是一位古代詩人的名字,他的詩通俗易懂,婦孺皆知,所以常常被填在民間曲調中演唱並配上舞蹈。久而久之,這位詩人的名字也就變成木卡姆中這一部分的名稱了。1983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了木卡姆藝術團,木卡姆的研究工作也走上了正軌。

主要樂器

彈弦樂器:彈撥爾、熱瓦甫、獨它爾、卡龍。拉弦樂器:薩它爾、艾捷克、胡西塔爾。
1
吹奏樂器:笛、巴拉曼、嗩吶。打擊樂器:手鼓、那格拉、薩巴依、它石。維吾爾族樂器很發達,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維吾爾族的樂器製作精細,按其結構和演奏方式,有吹奏、拉弦、彈撥、打擊樂器等數十種。吹奏樂器中有笛子、嗩吶、喀爾納依(長喇叭)、巴拉曼等,都是使用範圍較廣,有悠久歷史的樂器。拉弦樂器有薩塔爾、艾捷克等。薩塔爾大約於10至12世紀在(今多朗熱瓦甫)和突厥古老樂器庫布茲的基礎上創製而成的,是演唱古典音樂《十二木卡姆》的專用樂器。艾捷克是維吾爾族傳統樂隊伴奏和合奏中的主要樂器。彈撥樂器有都塔爾、熱瓦甫、彈布爾、卡龍和揚琴等,都是維吾爾族男女老幼喜愛的樂器。都塔爾裝有兩根弦,在維吾爾族中比較普及,家庭普遍備用,多用作自彈、自唱。熱瓦甫也是維吾爾族中比較普及的樂器之一,在南疆地區更為多見,常常與其它樂器一起為歌舞伴奏,也用作獨奏和合奏。喀什的熱瓦甫琴身、琴桿和琴頭上部以獸骨鑲嵌出美麗而豐富的民族圖案,既是民族樂器,又是精緻的工藝品。彈布爾是民族風格鮮明,聲音響亮而優美的樂器,常作獨奏和伴奏。卡龍也是維吾爾族古老樂器之一,多在演奏木卡姆時使用,在演奏中起領奏作用。打擊樂器有達甫(手鼓),納格拉(鐵鼓)、薩巴依和恰赫恰克(對石)。達甫是維吾爾族古老的樂器之一,遍布天山南北,是樂隊合奏和歌舞中不可缺少的打擊樂器。納格拉用於樂隊合奏,音量洪大,傳音很遠。薩巴依與恰赫恰克,是本身碰擊發聲的樂器。薩巴依在民間多數為演唱“麥西來甫”伴奏,另外它也是巴克西,用作為病人“驅邪”治病的樂器之一。恰赫恰克可以奏出多種節奏,能豐富樂隊的表現色彩。

代表作品

聞名中外的維族民歌有《阿拉木汗》、《半個月亮爬上來》、《達坂城》、《送我一朵玫瑰花》等。

傳承意義

由於維吾爾族在音樂方面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悠久的傳統、和獨特的感情和熱情,近些年,維吾爾流行音樂發展迅速。維吾爾流行音樂繼承了維吾爾傳統音樂的一些元素,但也大膽的進行創新和改革,隨著電子樂和現代樂器的出現,使得維吾爾流行音樂有了更大的選擇空間,比如對於西班牙弗拉門戈風格的嘗試。代表人物:艾斯卡爾,維吾爾族,"灰狼"(90年代初新疆第一隻民謠風格的樂隊)樂隊的主唱。艾斯卡爾在繼承和發展維吾爾民族音樂的同時又融入了現代的許多音樂理念。他的歌曲膾炙人口被許多的年輕人接受,先後發行了多版專輯,成為新疆原創音樂中一種風格的代表。

中國民歌

中國民歌是中國人民在社會實踐中為表情達意而口頭創作的一種歌曲形式。通過口傳心授在民眾世代相傳中不斷得到加工提煉,具有集體創作和不斷變異的特點。它源於生活,對中國人民生活有著廣泛深入的作用。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粹,集中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性格、氣質、心理素質、風土人情和審美情趣等。民歌的音樂語言簡明洗鍊,音樂形象鮮明生動、短小精幹、易於傳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和地方色彩。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統音樂

進一步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認真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為弘揚中華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新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