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中國民歌體裁中山歌類的一種,被稱為有《詩經》遺風的天籟之音,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客家山歌主要流行於它主要流傳於梅州、紫金、博羅、惠州、贛州、汀州各市、縣和台灣的苗栗、新竹、桃園等地及國內外客家人聚居地。用客家方言演唱,故稱“客家山歌”。客家山歌的內容廣泛,語言樸素生動。歌詞善用比興,韻腳齊整。歌詞句式為7字4句,每句為“2、2、3”的組合。詞曲不固定,一般都是即興編唱。可以一曲多詞,反覆演唱。

基本信息

簡介

客家山歌是客家民歌中影響最大也最為重要的一種,它用客家方言吟唱,它繼承了《詩經》中的傳統風格,受到唐詩律絕和竹枝詞的重大影響,同時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優秀成分,自成體系,風格卓特。從題材內容看,包括了勞動歌、勸世歌、行業歌、耍歌、時政歌、儀式歌、情歌、生活歌、兒歌和猜調、小調、竹板歌等等。曲調豐富,主要有號子山歌和正板山歌、四句八節山歌、快板山歌、疊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鏇律非常優美。各種歌詞的結構大體相同,每首4句,每句7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聲韻;善用比興手法,尤以雙關見長,語言生動通俗,押韻上口。
因其口頭傳唱與即興發揮的特性,山歌一直未得到應有的重視,也未被系統、有效地蒐集與整理,因而很難從史料或古書上找尋到山歌詞作的遺蹟。即使翻遍《嘉應州志》,也不見“山歌”二字。直到明朝,著名文人馮夢龍收集編著的《山歌》民歌集中,才出現了簡單的客家方言作品。清朝末年,詩人、外交家黃遵憲在《人境廬詩草》《人境廬集外詩輯》中稱讚山歌為“天籟難學”“妙絕古今”等,並為之創作多首詩句、民謠。 2006年5月20日,梅州客家山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客家山歌有勞動歌、勸世歌、行業歌、耍歌、逞歌、虛玄歌、拉翻歌、謎語歌和猜調、小調、竹板歌等。
各種歌詞結構大致相同,每首四句,每句七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聲韻。
她曲調豐富,大致有號子山歌、正板山歌、四句八節山歌、快板山歌、疊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

來源

客家山歌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客家民歌中影響最大也最為重要的一種,它用客家方言吟唱,上承《詩經》的傳統風格,繼受唐詩律絕及後世竹枝詞的重大影響,同時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優秀成分,自成體系,風格卓特。從題材內容看,包括了勞動歌、勸世歌、行業歌、耍歌、時政歌、儀式歌、情歌、生活歌、兒歌和猜調、小調、竹板歌等等。曲調豐富,主要有號子山歌和正板山歌、四句八節山歌、快板山歌、疊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鏇律非常優美。各種歌詞的結構大體相同,每首4句,每句7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聲韻;善用比興手法,尤以雙關見長,語言生動通俗,押韻上口。

社會背景

客家山歌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頭文學,它富有客家人的語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的獨立一支。客家人由於所處環境的關係,終日作業于田野山嶺之間,並且男女俱出,沒有“男子事於外,女子事於內”的嚴格差別。客家人的性格,大都簡樸耐勞,很少慵惰浮誇之態,保存著古代中原人的風氣。這些都頗和客家山歌的產生有點關係。任何一種藝術都有其社會背景和歷史源流。山歌之所以風行於客家地區,大約有下列四種原因:
第一,客家多分布於華東南各省山區地帶,日常生活與“山”發生關係,而且客家風俗是婦女與男子同樣擔任著山間的各種操作,在長期的山間共同工作中,男女互相傾訴衷曲是預料中事,而山歌是有音韻的言詞,比一般語言更能表達情意。
第二,客家因居住在山區地帶,工作較為辛勞,一旦走到山上或原野谷中,不免感到心花怒放,而欲唱幾首歌來發泄自己的感情。
第三,舊時客家因沒有其他較為完備而普遍的民俗娛樂,平時抑制的情感不能獲得適當的宣洩,而唱山歌正是一種大眾化的娛樂,所以一般男女對它都有共同的喜愛
第四,在客家社會裡,舊禮教束縛很嚴,平常在家庭中或鄉村里,男女之間保持嚴格的界限,除了夫婦關係,男女間的社交活動是非常稀少的。即使是夫婦之間,也很少有輕鬆的生活節目。由於在家裡拘束過嚴,所以到了山間就好像精神得到了解放,所以會自然地唱起山歌來。
就客家山歌的內容和性質來說,大致可分為下列三種:一是屬於自我陶醉或自我發泄的,唱時未必有對象,有時可以單獨一人隨口哼幾句來調劑枯燥的心情。二是屬於男女間調情的山歌,這是客家山歌的最主要部分。三是屬於戲謔性的歌謠,即男女之一方以戲謔態度先向對方唱一首山歌,對方如有反應則互相以山歌調鬧譏諷對方,如無反應,可知她(他)是一個老實可欺或不會唱山歌的人,那就更可以放任起來了。
屬於自我陶醉的山歌:
食煙愛食兩三筒,連妹愛連兩三宗,
第一就要言語好,又要人才蓋廣東。
放下擔子坐茶亭,敢唱山歌怕乜人。
阿歌好比諸葛亮,唔怕曹操百萬兵。
屬於戲謔性的山歌:
一陣雨來一陣風,看你衰鬼怕老公,
肚裡心事唔敢講,蛟子咬里(了)唔敢動。
摘茶阿妹真可憐,背囊拗得像梨圓,
茶頭繞到茶尾轉,幾多辛苦做無錢。
衰鬼唔使緊嫌,你個命水還個歪。
一日三餐食唔飽,一年四季著草鞋。
屬於情歌:
入山看見藤纏樹,出山看見樹纏藤,
藤生樹死纏到死,樹生藤死死也纏。
攬樹開花花攬花,阿哥攬上妹攬下,
牽起衫尾等郎攬,等郎一攬再回家。
新買扇子七寸長,一心買來送情郎,
囑咐情郎莫跌撇,兩人睡目好撥涼。
河邊楊柳嫩嬌嬌,拿起槳板等東潮,
阿哥搖船妹潑水,船浮水面任哥搖。

傳承與發展

客家山歌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鏇律優美,幾乎所有曲調中都有顫音、滑音、倚音等裝飾音,因而使鏇律變得迴環曲折、委婉動聽。客家山歌有多種唱腔,包括鬆口原板山歌、梅縣山歌、興寧羅崗山歌、蕉嶺長潭山歌、大埔西河山歌等。客家山歌題材廣泛,意境含蓄,善用比興手法,尤以雙關見長,語言生動通俗,押韻上口。如:“郎有心來妹有心,鐵杵磨成繡花針;郎系針來妹系線,針行三步線來尋。”這首山歌用比喻詞“恰似”直接把男女不分離的戀情比作始終不曾分離過的針和線,通俗易懂,形象可見,情真意切,生動傳神;“橄欖好食核唔圓,相思唔敢亂開言;啞子食著單只筷,心想成雙口難言。”這首歌利用形象生動的比喻,並帶雙關,用於抒發相思之情,訴說傾慕對方想與之結成一對夫妻但又難於開口,委婉含蓄、耐人尋味。
客家山歌有較強的藝術想像力。如:“新打戒指九連環,一個連環交九年;九九還歸八十一,還愛相交十九年。”客家山歌中萬事萬物都是有感情、有生命的,戒指本來是沒有感情的飾物,但它一般又多作“定情信物”,因此,歌中的戒指便成了愛情的見證,表現了男女同結百年之好的熾熱戀情;“見妹挑擔百二三,阿哥心頭著一驚;心想同你分多少,又見人多唔敢聲。”歌中敘述了客家妹子勤勞能幹,長途能挑擔一百二三十斤,使男的為之吃驚心疼的同時,細緻刻畫了男青年對情人既關心又怕羞的複雜心情,抒情敘事,渾然一體。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江西興國等革命根據地民眾,用客家山歌編唱新詞,歌頌革命,如《雞心嶺上金燦燦》等傳唱各地,人們稱為“興國山歌”。20世紀40年代來,廣東興梅地區的文工團,創作了《花轎臨門》、《回心轉意》等劇本,配以客家山歌的曲調,有唱有說,從而發展成為客家地區的方言劇種。
著名作曲家徐沛東認為,客家山歌流傳了千百年,保留了很多古語的成分,具有很高的鑑賞價值。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也應該與時俱進,要在原來山歌的基礎上有所創新,用今天的眼光和時代的特徵來審視山歌,以此為靈感,把客家風情融入到歌曲的創作中去。
著名作曲家陳小奇指出,客家山歌由於語言的局限性,限制了它在全國的傳播。但它的鏇律在全國卻是首屈一指,在編配上可以有較大的變化,結構也只有四五句,所以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他表示,客家音樂的創作素材非常豐富,目前藝術界對此開掘得還不夠充分。
著名詞作家閻肅認為,客家山歌極具藝術開發的潛力和價值。他說:“客家山歌的即興演唱和含蓄的意境、多達100多種的曲調觸動了大家的靈感。我們將運用客家山歌的音樂鏇律,創作出一批兼具時代感和客家風味的新山歌,將客家山歌發揚光大。”
專家們認為,當前要振興和繁榮客家山歌文化,應當走雙管齊下的路子:既要整理和保存原腔原板的山歌資料,又要鼓勵創作具有時代氣息的新山歌。把傳統和時代的東西糅在一起,使傳統山歌煥發出時代的藝術魅力,從而帶動和推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腔調特點

綜述

客家山歌的內容廣泛,語言樸素生動。歌詞善用比興,韻腳齊整。歌詞句式為7字4句,每句為“2、2、3”的組合。詞曲不固定,一般都是即興編唱。可以一曲多詞,反覆演唱。
客家山歌的曲調各地不同,即使是同一地區的曲調,也因不同歌手演唱而有差異。它有多種腔調的變化,並有不同的名稱。

類別

號子山歌 亦稱山歌號子。多採用“?喲嗬哈”等襯詞,只有一個長樂句,在高音區相鄰兩三個音之間進行,散板,節奏自由,用假聲唱,聲音高亢。
正板山歌 也叫四句板山歌。由4個樂句組成,結構工整對稱,是客家山歌中流傳最普遍的一種曲式。
四句八節山歌 歌詞4句,八節是指8個樂句。是把1句歌詞分作兩個樂句來唱,詞中夾以較多的襯詞。其曲調是在正板山歌的基礎上發展而成。
快板山歌 也叫急板山歌。歌詞無襯詞,曲調無拖腔。它是用正板山歌的曲調,把節奏緊縮,將速度加快來演唱。
疊板山歌 亦稱疊字山歌。歌詞中插上較多的疊字疊句,有時多達數10字。其曲調的開頭與結尾,基本上保留正板山歌的特點,中間則由於採用疊字疊句而擴充了曲調,演唱時近似數板。
五句板山歌 歌詞為7字5句,曲調是正板山歌的擴充。

調式

客家山歌調式多為羽調式和徵調式;一般多採用四聲羽調式為la-do-re-mi,徵調式為sol-la-do-re。曲調進行時,羽調式常採用la-re(反行是re-la)或la-mi(反行是mi-la);徵調式常採用sol-la-do-re(反行是re-do-la-sol)。用音非常簡練,有的山歌只採用兩個音,如福建寧化的《新打梭標兩面光》,江西銅鼓的《急板山歌》等,只採用re、la兩個音。

表現手法

客家山歌要把無形無影的思想情感化為具體可見、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常常運用各種形象生動的表現手法,主要有:比喻、雙關起興、重疊、直敘、對比、排比、對偶、頂真、誇張、拆字等十一種。如
郎有心來妹有心,二人恰似線和針;
銀針唔曾離絲線,絲線何曾離銀針。
這首山歌用比喻詞“恰似”直接把男女不分離的戀情比作始終不曾分離過的針和線,通俗易懂,形象可見,情真意切,生動傳神。
客家山歌題材廣泛,意境含蓄,善用比興手法,尤以雙關見長,語言生動通俗,押韻上口。如:“郎有心來妹有心,鐵杵磨成繡花針;郎系針來妹系線,針行三步線來尋。”這首山歌用比喻詞“恰似”直接把男女不分離的戀情比作始終不曾分離過的針和線,通俗易懂,形象可見,情真意切,生動傳神;“橄欖好食核唔圓,相思唔敢亂開言;啞子食著單只筷,心想成雙口難言。”這首歌利用形象生動的比喻,並帶雙關,用於抒發相思之情,訴說傾慕對方想與之結成一對夫妻但又難於開口,委婉含蓄、耐人尋味。

藝術特色

感情濃烈、想像豐富

新打戒指九連環,一個連環交九年;
九九還歸八十一,還愛相交十九年。
客家山歌中萬事萬物都是有感情、有生命的,戒指本來是沒有感情的飾物,但歌中的戒指成了愛情的見證,表現了男女同結百年之好的熾熱戀情
形象鮮明、意境清新

入山看見藤纏樹,出山看見樹纏藤;
樹死藤生纏到死,藤死樹生死也纏。
以山上藤樹相纏,死不分離的具體形象,比喻一對戀人對愛情忠貞不渝、生死相戀的高尚情懷和堅強意志。歌中不僅描繪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形象畫面,而且寓情於景、借景傳情,形成了情景交融、清新優美的意境。
抒情敘事、渾然一體

見妹挑擔百二三,阿哥心頭著一驚;
心想同你分多少,又見人多唔敢聲。
歌中敘述了客家妹子勤勞能幹,長途挑擔一百二、三十斤,使男的為之吃驚心疼的同時,細緻刻劃了男青年對情人既關心又怕羞的複雜心情
感物即事、自然流暢

新做大屋四四方,做了上堂做下堂;
做了三間又三套,問妹愛廊唔愛廊(郎)。
山歌借客家人的住房的結構試探戀人的意思,寓意含蓄、貼切生動。聽者仿佛看到一個憨厚的小伙子急於知道姑娘心意,便以物喻情,借“廊”與“郎”偕音雙關的手法,巧妙委婉地試探他心愛的姑娘

代表地區

梅州

客家山歌是梅州民眾喜聞樂見,具有地方特色的藝術形式。它包含中原音樂的韻致,又顯露出嶺南土著音樂的特色,大多比較高亢,節奏較自由,具有濃郁的山歌風味,頗富情趣。客家山歌豐富多彩,流行於我市各縣,各縣山歌唱腔有不同的風格特點,在一個縣內的山歌中,又有幾種不同腔調。山歌可以通過有才華的山歌手,運用一個基本腔調,隨著內容的變化而唱出不同的感情,曲調也有所變化,即情即景,出口成歌,隨編隨唱,對答如流。下面介紹我市各縣較有特色的山歌唱腔:
一、梅縣山歌:梅縣山歌較有特色的是“鬆口山歌”。鬆口山歌曲調豐富多彩,腔板多種多樣。如鬆口山歌號子:在男女對唱山歌中,一般唱完號子就轉入柔潤婉轉的山歌正板:
二、興寧市山歌:興寧市山歌中有羅崗山歌、石馬山歌、水口山歌等。具有特色的是石馬山歌《新繡荷包兩面紅》,風趣幽默,腔板羽調式,唱調特色明顯。
三、五華縣山歌:五華縣山歌中有華城山歌、水寨山歌、安流山歌、上山山歌、橋江山歌、長布山歌等。具有特色的是五華長布山歌《唱歌要上石馬峰》,音域寬、鬆散結構,抑揚頓挫,如行雲流水。
四、蕉嶺縣山歌:蕉嶺縣山歌中有蕉城山歌、三斷山刃山歌、新鋪山歌、長潭山歌等。具有特色的是長潭山歌《長潭行出公王陂》,兼有湖南音調特色,比較抒情優美,多表達幽怨,將節奏壓縮,又可表達歡快的情緒。五、大埔縣山歌:大埔縣山歌中有埔北山歌、三河山歌、茶陽山歌、西河山歌等。具有特色的是西河山歌《烏烏赤赤,還過甜》,比較優美抒情,落音在宮調式,音調較明亮、舒展。
六、平遠縣山歌:平遠縣山歌中大柘山歌、上山刃山歌、和田山歌、壩頭山歌等。具有特色的是上山刃山歌《上山刃唔得慢慢搖》,傳達勞動情緒、風趣,有特色。
七、豐順縣山歌:豐順縣山歌中有麻竹壢山歌、潘田山歌、湯坑山歌、豐良山歌等,具有特色的是豐順縣新山歌《心上沒樹變荒心》。徵調式,歡快、可塑性強,可通過移位,豐富音樂形象。
以上是簡略介紹各縣具有特色的山歌。客家山歌的調式主要是羽調式,大致分為:(1)沿江色彩區(包括梅縣、興寧、蕉嶺以及大埔、豐順沿梅江到韓江兩岸地域);(2)興平色彩區(包括興寧、平遠);(3)五華色彩區;(4)大埔色彩區。其次是徵調式豐順色彩區和大埔色彩區。客家山歌由於語言和生活習慣各有差異,邊遠地區或受鄰省影響又形成各自風格特點的山歌。
永定

永定是盛產山歌的地方,人稱“歌謠之鄉”。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們將中原文化與閩越文化互為交融,為傳遞心聲,抒發情感,創作出許多極富特色的客家山歌。
永定客家山歌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有如奼紫嫣紅的百花園,各種類型的山歌異彩紛呈,爭奇鬥豔,如“勞動歌”、“情歌”、“生活歌”、“時政歌”等等,從不同側面給人以不同的享受,韻味無窮。
勞動歌。勞動是辛苦的,可永定客家人卻善於用歌謠來激勵情緒、驅除疲勞,如流傳於湖雷、坎市等地的《船工歌》:“撐船工人真可憐,日日夜夜住河唇;大雨落來沒瓦擋,狂風吹來又沒門。”流傳於湖坑、古竹等地的《紙工歌》:“新做紙寮個個高,哪有紙寮唔唱歌;做盡人間常用紙,日日夜夜苦奔波。”這些歌詞聲淚俱下,反映了舊社會貧苦農民因貧窮而不得不從事艱辛勞動的狀況。
情歌。在永定客家山歌中,情歌占相當大的比例。它的熾熱、健康的情感,形象、生動的比喻,風趣、簡練的語言,有如山泉,沁人肺腑,如流傳於古竹、陳東等地的《走路好比風吹雲》:“阿妹生得白淋淋,好比高山紅林檎;講話好比黃鶯唱,走路好比風吹雲。”歌詞含而不露,娓娓動聽,如詩如畫,委婉地表達了少男少女初戀的情懷。流傳於高陂、坎市等地的《坐監好比逛花園》:“生愛戀來死愛戀,唔怕官司到衙前;殺頭好比風吹帽,坐監好比逛花園。”慷慨激昂的語句就像一團火,燒向封建禮教及其封建婚姻制度,頌揚了男女愛情專一,堅貞不渝。永定情歌,還有反映青年男女擇偶標準的。流傳於大溪、下洋等地的《情哥瞧妹會當家》:“高山頂上一枝花,情哥想妹妹想他;情妹看哥人品好,情哥瞧妹會當家。”流傳於培豐、虎崗等地的《有心戀郎莫講錢》:“有心戀郎莫講錢,兩人相愛才來戀;你若講起錢財事,好花難香月難圓。”坦然、直率,講述找對象只看人品,不講錢財。
生活歌。舊社會窮人的生活充滿了艱辛和不幸。永定生活歌,是以琅琅上口的歌謠形式,從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勸世等幾個層面,展現了舊社會勞動人民生活的立體畫卷,如流傳於仙師、洪山等地的《小生婢歌》:“細生婢子真冤枉,三餐食飯沒上桌;雞啼三遍還未睡,打個目花天大亮。”流傳於仙師、峰市等地的《十勸郎》:“……六勸郎,勸得多,南山勸到北山坡;賭博場上莫去混,婊子床上莫去坐,哥呀哥!弄壞心思害阿哥。”反映了妻子勸丈夫要走正道的急切情懷。
時政歌。永定是革命老區,土地革命時期,許多客家兒女為了翻身解放,浴血奮鬥,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革命歌謠。流傳於永定暴動策源地金砂、上湖等地的《打起紅旗呼呼響》:“窮苦工農商學兵,希望大家一條心;打倒軍閥國民黨,何愁天下唔太平。”流傳於西溪、湖坑等地的《窮人跟黨不變心》:“走路要走路中心,大樹底下好躲蔭;窮人跟著共產黨,千年萬載不變心。”這些革命歌謠表達了老區人民的心聲。
中山

南朗
南朗的客家山歌是中山市的第二種流行面廣的民歌。據史籍和客家人的族譜(家譜)記載,南朗鎮的客家人多在北宋末年至清代從黃河流域一帶陸續遷徙而來,在五桂山下逐漸形成多個客家村落。這些客家人所唱的民歌就是客家山歌。
南朗一帶的客家山歌主要有盤歌、蠻歌、採茶歌、打柴歌、堂歌、嘆歌、斗歌、說唱(過街溜或順口溜)、蓮花落等,一般是出於客家人生產和生活的需要,主要靠口頭創作,隨意而出,流行較廣的是採茶調和蓮花落。合里村老民歌手凌記歡演唱的《採茶歌》是一首較有代表性的南朗客家山歌:
春季採茶茶發芽,姐妹雙雙去採茶,
大姐采多妹采少,多多少少轉回家。
夏季採茶茶葉青,姐妹房中繡手巾,
兩頭繡出茶花朵,中間繡出採茶人。
秋季採茶秋風涼,風吹茶花滿山香,
大姐小妹一齊去,茶園樹下再商量。
冬季採茶茶葉黃,采完茶葉好過冬,
更望來年春三月,老茶不及嫩茶香。
石門村甘金友創作的《勸戒賭》也是一首較流行的客家山歌:
(男唱)昨晚賭博輸了錢,唔曾寫信話妹知。
唔曾打電話妹聽,好想投河自計死。
(女唱)唔好死來唔好死,慢慢改品也唔遲。
小小生意允(注①)來做,如果無本挨②被汝③。
(男唱)多得汝來多得汝,繳本挨哥做生意
等得兩年有允到,連本帶利還轉汝。
(女唱)還唔還來無相干,汝真戒賭挨心安。
若不戒賭壞下去,借銀還金心唔安。
註:①允,即找。②挨,即我的意思。③汝,即你的意思。
五桂山
在中山的民歌中,客家山歌是第二大和流行較廣的民歌歌種。客家人源於黃河流域地區,其原居住地是在中原,而中原地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從原始文化產生的同時,開始就有客家民歌的流行。五桂山客家山歌分為採茶調、嘆情調、白口蓮、順口溜(兒歌)等4種。採茶調音調柔揚、易學易唱,適宜表達各種主題的內容,老少皆宜,是山區客家人最普遍傳唱的歌種;嘆情調音調低沉悲悽,感懷身世,哀怨纏綿,多在女子出嫁或哭喪時,邊哭邊唱;順口溜則多為客家兒歌歌謠,順口顯淺,易學易記,唱時猶如念書一般,內容上,洋溢童趣且富有教育意義,多為長輩教小孩傳唱的歌謠。而白口蓮山歌與採茶調、嘆情調、順口溜等歌調完全不同,接近於沙田區的鹹水歌調。相傳,在很久以前,中山有一小山村,鄰近著河涌交錯的一條沙田圍村,由於當時的沙田圍村所吃、用的水都是鹹水,而那條小山村卻有一條泉水山溪。因此,因日常用水的問題,造成這兩個鄉村經常發生爭執和械鬥,小山村居住的客家人,訂下鄉規族約:“女不嫁沙田圍,男不娶艇家妹”。這一鄉規族例世代沿襲,直至有一年,客家村的一位男青年出海捕魚,在回村途中,不慎被海蛇咬傷而中毒暈倒在沙田圍村的堤圍上。此時,剛好一位“艇家妹”從田裡除草收工路過,見此情況,動了憐憫之心,不顧男女授受不親和鄉規族約的禁示,將其背回家中,讓其父親(當地一位鄉土蛇醫)幫忙救治。受蛇傷的男青年在沙田圍村昏迷數天,其家人四處尋找未見,都認為已死於海潮之中。山村青年經沙田圍的蛇醫父女悉心照顧,經過半個月的治療後康復,康復後經常在農閒之時,自覺去幫“艇家妹”的父親上山采草藥,拜師學藝。從此山村青年與“艇家妹”互生愛慕之情。在古代,談情說愛多以對歌的形式進行,由於艇家話和客家話的差異,山村男青年就採用了鹹水歌的鏇律來唱山歌,兩位不同語系又互相愛慕的年青人用鹹水歌曲調的山歌來傾吐心聲。兩人的戀情被山村客家族人發覺,便用歷代沿襲的族規戒律來阻止他們自由戀愛和結婚。這兩位情人逼於無奈,只有以“私奔”的方式來反抗,最後從沙田圍和小山村一帶輾轉出逃到當時還是人跡稀少的五桂山區安居,並繼續以同化了的艇家話(白話)形式唱山歌,從而逐漸形成了白口蓮山歌,在五桂山區的客家村中流行至今,成為廣泛傳唱的客家山歌的另類韻律。建國初期,五桂山人唱山歌風氣最為興盛,歌唱內容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建國前及建國初期多以歌唱生活,傾訴對生活的看法以及歌唱愛情,表達對愛情的渴望為主。歌唱形式上,有獨唱,有對唱、有盤唱等。歌唱的場面十分熱烈和感人,尤其是在月朗之夜,村邊山頭擠滿了人。未婚年青男女,也有30~45歲左右的已婚男女,這裡一堆,那裡一群,亮起歌喉唱出悠揚而充滿激情的山歌。有時是一個村中分成幾組對唱,更多的是一個村落與相鄰較近的另一個村落的人對唱,還有從一個村跑到另一村去唱的,對唱者多為一男一女。每一組都由若干人組成,組中推選出歌喉較好的幾個代表輪流唱,其他人當參謀幫忙想歌詞。更有大批人在場聽歌助興。整個夜晚,歌聲此起彼落,聲聲相連,環繞山間田園,直到盡興方休。那時山歌唱得好的人,自然受到別人的讚譽和青睞,許多青年男女從唱山歌中認識,到加深了解,互相愛戀,最後結為終身伴侶。但也有已婚男子唱山歌欺騙女性的,據傳,馬溪村中有一個男子家中貧窮,靠結髮妻子辛勤耕種維持家中生活。他山歌唱得好,但很花心,每到夜晚就穿戴著妻子買的草鞋、黃衣帶,上山唱情歌,欺騙那些不經世面的小姑娘。妻子知道此事後,感到很氣憤。於是,在一個晚上,丈夫出門後,她就緊跟著丈夫上山。當丈夫吹起口哨的時候,她就唱起山歌,訴說他身上穿戴的來歷,家貧與花心。丈夫聽後,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已被妻子識破,就羞愧地下山,再也不敢上山唱情歌了。建國後至70年代初,農村經歷了個體到集體化的改變。歌唱的內容多以新生活為主題,表達對共產黨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對幸福婚姻的祈求。如“積肥幹勁大”、“鋤頭歌”、“採茶歌”、“興修水利歌”、“哥妹心雄似座山”等民眾創作的歌謠應運而生。有在田間、會上唱的,也有在夜晚約上幾伙人唱的。80年代之後,社會文化生活不斷豐富,人們的觀念也逐漸改變,年青一代已不大願意傳唱客家山歌了。只有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在文藝會上或在家裡偶爾唱唱傳統的山歌。
傳統的客家山歌圍繞人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主要是口頭創作,隨意而出,出口成歌。在傳唱之中,湧現出周金泉、周錫良、劉永榮、萬潤好、陳玉池、邱家仁、呂華基、周慶基等一批優秀民歌手。其中周金泉的山歌曾在省民間文藝匯演中演唱,其子周錫良因山歌唱得好而被中山文化局所招聘,劉永榮、萬潤好的山歌還被錄入《中山文藝》CD片中。
深圳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聚居的地區流傳著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間歌謠。“山歌是有音韻的語言”,由於客家人較本地人遷徙晚,多數“客居”山區地帶,“開門見山”,衣食住行無不與山有關;他們在山間的勞動和生活歲月中,從胸臆中呼出勞動號子,在大自然的舞台上流出情感豐富樂曲,長年累月創造出璀璨的口頭文學,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歌。客家山歌,是我國民歌中較為情濃、放達的一種歌謠。
深圳客家山歌,和贛南、湘南、閩西、粵東的山歌相比較,從源流上來說,同宗共脈;但是,由於深圳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不同,有三種地方山歌特點:一如大鵬、南澳等沿海山歌,靠近廣府、香港,吸收了粵曲、鹹水歌、漁歌等音樂元素,用帶有粵語、客家話、北方話混合成獨特的“大鵬話”唱,形成了大鵬山歌。二是鹽田、沙頭角、葵涌、坪山、石岩、龍華、觀瀾、布吉和香港九龍的山歌,由於面向海洋,因此山歌的音域多一、兩度,唱腔上沒那么高腔嘹亮,唱得平實婉轉;曲調形式除了掌牛歌、情歌、儀式歌、勞動歌、生活歌外,還有哭嫁歌、哭喪(叫哀)歌和敘事性“仙歌”。三是龍崗皆歌,主要流行於龍崗鎮和周邊坪山、坪地、橫崗和惠陽永湖等客家地區,特色在於七言二句或七言四句歌詞後面,有一定式的襯詞和曲調,襯詞如快板節奏,整個音樂跳躍歡快,可對唱、獨唱、齊唱和民眾一起幫腔襯唱,非常適合節慶、大型歌詠活動,氣氛熱鬧,場面喜慶。
大鵬山歌、龍崗皆歌、石岩山歌,2007年1月入選深圳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同年6月,其中石岩山歌入選廣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大鵬山歌
大鵬山歌用大鵬“軍話”演唱,當地稱“軍話”也叫“千音”,也就是大鵬古城有千戶人家千種口音。《寶安縣誌》載有:“在惠陽專區舉辦的1956年民間藝術匯演中,寶安客家山歌演唱獲獎。”同時載有《大鵬地名歌》:“七娘山上起雲頭,打落楊梅坑下求,兄弟齊全鹿嘴角,馬尿河前見日頭,舂白米頭系大碓,寫字唔成系碧洲,狗獵黃猄(野獸)大嶺下,朝朝霞霧半天雲,愛飲甜茶雞公篤,愛見灑蓮(即靚女)荔枝山,上洞田唇夾下洞,土洋行出系溪涌,下沙地福王母洞,龍歧對面水頭沖,行出布錦系水貝,行過窯坳系烏涌,松山隔離系田心,田心前面系大鵬。”一首地名歌,把大鵬各地地名全串起來了,山歌一唱,親切,明了。
《大鵬掌牛歌》唱出掌牛仔的辛酸:“掌牛阿哥好淒涼,戴頂笠麻也沒框,食入幾多笠麻水,淋濕幾多爛衣裳。放牛阿哥真吃虧,戴頂笠麻過嶺飛,食魚食肉沒你份,生水芋頭搏命推(吞)。命中生來苦又苦,打爛犁頭篾來箍,牛唔見時頭也大,惹爐香火怕煨烏。”(《羅湖區民間文學三套集成資料本》1987年)。
大鵬情歌男女對唱中,唱到關鍵時刻,每首第一句由工整的七言簡略為三言,加上“妹——”拖腔,使唱起來反駁對方簡潔有力。例如:女唱“有歌唔唱漚肚中,有馬唔騎爛馬鞍,爛了馬鞍有得換,莫來漚爛妹心肝。”男唱“嫁涯好呀嫁涯好,嫁涯單身有‘錢’佬,灶頭食飯唔使油燈火,自有明珠屋裡照。”女唱“涼帽爛喲——妹,等哥有錢買頂新,涼帽新來人又靚,賽過當年穆桂英。”男唱“快的嫁喲——妹,涼帽羅裙件件新,頭上有簪手有軛(鐲),房中又有解愁人。”大鵬哭嫁歌,雖“哭”,但不悲,是內心歡喜,難捨父母養育之情,同時擔心嫁到夫家,不知家婆家公好不好相處,心情難受。這時,在閨女房間由同村好姊妹(未婚青年)陪伴7天(當地俗稱“伴坐嬌”)里,互相唱山歌安慰、鼓勵。這哭嫁歌,把七言四句更加簡為三言或五言一句,每句根據情緒用“啊哈——噫”襯詞唱成拖腔,如“爹娘好呀……啊哈——噫”,“對我有恩情哪……啊哈——噫”。唱“噫”時,帶深呼吸,發出抽泣的“噫”聲,演唱風格很獨特。
鹽田山歌
鹽田山歌,也叫九龍山歌,是流行於鹽田、沙頭角和香港九龍新界一帶。最大的特點是唱腔中有好幾節切分音、四分之一休止符和裝飾音,好像浪潮湧來時碰到海岸礁石,嘎然止住,然後又跟水退、水漲一樣,起伏流淌……例如《割草歌》:男唱“阿妹割草在山嶺,阿哥砍柴石壁攀;有心等妹來坐嬲,等妹等到日落山。”女唱“看白等到日落山,葛藤攔路嶺隔嶺;阿哥柴擔先挑轉,你系有心轉頭行。”“阿妹”和“看白”的第一個字是後半拍起,“割草”和“等到”、“在山”和“日落”的第一個字是切分音,表達語氣果斷、態度堅決,這種充分表現情緒的山歌唱法,是鹽田山歌的獨特之處。
演唱鹽田山歌最有名氣的,是沙頭角山歌手薛觀帶、吳彪、鹽田的黃繼娣。1958年鹽田村村民薛觀帶,改編客家山歌劇《劉三姐》並主演男主角,全劇需村民演員數10人,參加廣東民間藝術匯演獲優秀獎。1959年慶祝國慶10周年吳彪、薛官帶被選拔參加廣東省文藝演出團赴北京演唱山歌,成為寶安山歌唱到北京第一人,在當地傳為美談。吳彪是早年參加我游擊隊的老戰士,在發動民眾、鼓舞士氣時開口就用山歌宣傳,直至解放初期當上深圳鎮領導,由於文化程度不高,大會講話講了沒多久,沒詞了,但他很快用唱山歌方法幽上一默:“阿叔年老眼草花,頂高那行看腳下,講來講去車車轉,大家聽到蒙查查……”頓時,大家尷尬全無,會場輕鬆活潑。薛觀帶在上世紀60年代移居香港,又成為香港新界山歌王。黃繼娣也移居英國,把鹽田山歌帶往海外華人社區。
羊台山山歌
石岩、觀瀾、龍華、布吉山歌,也叫羊台山山歌,這一帶的山歌形式和曲調基本一樣,除了情歌、兒歌、生活歌、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外,也有較獨特的哭嫁歌、哭喪歌(叫哀歌)和仙歌。
羊台山山高587米,比不上梅州陰那山1297米高,深圳少崇山峻岭,所以山歌表現的內容、題材也較生活化,少“入山看見藤纏樹,出山看見樹纏藤”之類的描寫,山歌唱腔也沒有梅州山歌高昂激越。
2006年9月,我和深圳市文化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公室的同事,曾到石岩、觀瀾、龍崗、大鵬等地和當地老山歌手座談,採風,見到這幾個地方的老山歌手,全都六七十歲。其中68歲的“石岩客家山歌王”池官華老人一連唱幾個小時山歌,聽到我多年未聽的原汁原味鄉下山歌。原來,池官華的爺爺、爸爸很會唱山歌,愛唱“花箋”(歌冊,敘事山歌),舊陣時,他們出門下田時一架(扛)犁耙就唱,收工時一放擔竿也唱。池官華為我們唱起原生態的《死同死來生同生》敘事山歌:
男唱:火燒竹頭嗶啪聲,阿妹得病哥著驚,上擺(次)搭聲下午轉,三日路頭一日行。女唱:轉到哩,坐緊床邊話你知,初一晨早擔水轉,灑濕衫裙搭壞哩。男唱:阿妹你有病自家知,如今要請醫生醫,若是阿妹無錢用,阿哥甘願當(賣)棉被。女唱:阿哥唔冒(不要)醫,使了錢銀枉心機,將你錢銀娶過只,賤命嬌蓮(自已)耽擱你。男唱:阿妹涯愛醫,使開錢銀唔計其,我十二街坊尋下轉,無只嬌蓮(女子)當得你。女唱:阿哥唔冒講柬好,一山還有一山高,番鬼(外國)銅錢冒(無)隻字,我介人樣哪裡冒。男唱:十七十八嫩枝枝,七嫩八生唔冒死浪你,身中懷有細晚仔(小孩子),涯點燭燒香服侍你。女唱:阿哥心莫焦,蛇死路邊有人挑,觀音菩薩泥作怪,長年月久有香燒。女唱:豬肝好食對摺腰,家婆打罵氣難消,丈夫怕娘冒開解,黃泉路上有幾條。男唱:一腳踏落外間房,聽妹講來真淒涼,爺娘那有百歲命,終歸有日做家娘。女唱:阿哥真有情,兩人講話心貼心,早晨洗面共盆水,晏晝(午飯)同挾一菜芯。男唱:阿妹兩人好,兩人好到白頭毛,好到羅浮山轉向,好到黃河水倒繞。合唱:新做書桌釘同釘,死同死來生同生,在生兩人同枕睡,死了兩人共金罌(骸骨裝入瓦罐)。
石岩、龍華、觀瀾、布吉山歌,有七言四句和七言五句兩種,第一句起子喜歡用“阿妹——”拖腔,趁拖腔這幾秒鐘想好下面的唱詞,接駁或反駁對方山歌。這種唱法,多數由男人唱,帶撩人、挑逗式的,比如“阿妹——要涯唱歌涯就唱,唱出日頭對月光,唱出麒麟對獅子,唱出公雞對鳳凰。”“阿妹——涯歌多呀涯歌多,床頭放便三四籮,唱得涯贏系我嫂,唱涯唔贏做我老婆。”石岩鎮羅租村在解放初期至人民公社時期,每逢中秋有大規模山歌會,對歌對到晚上十一二點,第二天不過癮還對到河對面的官田村。1964年他們新編山歌《嫁錯郎》參加寶安縣文藝匯演。2004年9月廣東衛視專程錄製石岩鎮“羊台之歌”山歌擂台賽和池官華唱山歌專題播放。
觀瀾是個著名的僑鄉,當地人再窮也要繳子女讀書。觀瀾山歌的修辭手法豐富,樟坑徑村山歌手陳瑞強一口氣唱了賦體山歌、比喻山歌、起興山歌、疊字山歌和雙關語山歌等。比如《椒妹追後生》:“過了一坑又一坑,看到鋪狗(狐狸)逐黃猄(野鹿),看到黃猄逐鋪狗,看到椒妹(女子)逐後生。”這是一首直言敘述,層層遞進,生動描述的賦體山歌。《行路就像搖船槳》是首比喻山歌:“冤枉淒涼就系涯,嫁只老公腳又跛,行路就像搖船槳,企緊又像馬張蹄,睡緊又像奉神雞。”船槳、馬張蹄、奉神雞都比喻得非常貼切、生動。起興山歌《吱吱呀呀心花開》:“三間鋪頭涯唔開,願跟阿哥挑石灰,左肩挑來右肩轉,吱吱呀呀心花開。”“嫁郎唔嫁燒炭郎,錐烏凌炭得人狂,嫁郎要嫁劏豬郎,至少有啖骨頭湯。”疊字山歌:“山谷山坑起山坡,山前山後樹山多,山間山田滲山水,山民山上唱山歌。”這首疊“山”字烘托“山民山上唱山歌”,重複“山”字,但意思不重,景致不同,意境優美。雙關語山歌:“新郎新席新阿嬌,新船新槳任哥搖,阿哥搖妹搖出水,阿妹搖哥魂魄消。”“阿哥莫怨妹冒(無)心,上巷下巷眼針針(看著);燈草拿來綁門板,一出一入系關心。”雙關歇後語:“燈草綁門板——關心。”
龍崗皆歌
龍崗皆歌,是龍崗鎮一帶用客家話唱的一種山歌。
2006年我和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公室的同志,一起與龍崗區客家民俗博物館人員,深入了解龍崗皆歌的淵源和傳承情況。龍崗皆歌,始於清末民初時期龍崗圩鎮周邊的“八音仔”的演唱。“八音仔”是由村里會唱歌、彈奏的人組成的音樂隊,一般由有錢人家請去為婚宴、壽誕、添丁演唱助興,祝賀鬧氣氛。也有人請去為70歲以上逝世的“喜喪”善後事吹打彈唱。1950年在龍崗圩一個叫“老鼠塘”的地方,闢建一個空坪,種上大榕樹,後來成為龍崗人聚集唱山歌的小廣場。龍東橋背村於1876年出生的邱其樂,跟隨過龍崗“八音”隊大佬林潭四處演唱過“搵食”。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盛行在龍崗圩大榕樹頭唱皆歌、斗山歌。1953年龍崗皆歌改編、演唱《半夜雞叫》參加粵東行政區專員公署在汕頭市大同劇場演出,獲得好評。《惠陽地區民歌集》選入龍崗鎮解放初期描寫人民翻身的《皆歌一唱鬧洋洋》一曲。《惠陽縣誌》記載:“1954年中秋節夜晚,惠陽縣文化館在龍崗區(1958年以前屬惠陽縣管轄,1959年後劃歸深圳市)舉辦山歌擂台賽,有竹板山歌、皆歌、漁歌等。”1959年皆歌《歌唱蔡嬌娘》參加了廣東省業餘民間匯演。
龍崗皆歌是由“八音”調演變而成。最大的特點是第一句歌詞後面,接著一句襯詞:“金牡丹哪!”,第二句歌詞後,同樣有一句襯詞:“牡丹花,一對鴛鴦賽紅花羅咧!”例如:
阿哥有情妹有心(金牡丹哪!),
唔怕山高水又深(牡丹花,一對鴛鴦賽紅花羅咧!),
山高妹會來開路(金牡丹哪!),
水深哥造船載人(牡丹花,一對鴛鴦賽紅花羅咧!)
唱歌唔系比聲音(金牡丹哪!),
總愛唱來情義深(牡丹花,一對鴛鴦賽紅花羅咧!),
戀妹唔系論相貌(金牡丹哪!),
總愛兩人心貼心(牡丹花,一對鴛鴦賽紅花羅咧!),
雞嘴就比鴨嘴尖(金牡丹哪!),
阿妹嘴比阿哥甜(牡丹花,一對鴛鴦賽紅花羅咧!),
去年同妹親個嘴(金牡丹哪!),
甜到今年三月三(牡丹花,一對鴛鴦賽紅花羅咧!)。
皆歌歌詞一般七言兩句或四句為一段,歌詞通俗,押韻,上口,民眾易傳易唱。唱詞後面兩句富有特色的襯詞,固定不變,緊隨變化的山歌唱詞後面,特別是在對唱中,引起共鳴的台下民眾情不自禁地集體幫腔,同唱襯詞“金牡丹哪!”和“牡丹花,一對鴛鴦賽紅花羅咧!”現場氣氛相當熱烈。
龍崗皆歌雖然基本一個曲調、兩段襯詞,但根據內容和情緒的變化,可變成快板式歡快、激昂鏇律,或低沉、傷感、緩慢節奏。由深圳市本土文化藝術團,根據龍崗皆歌音樂創作演出的《客家妹嫁老公》舞蹈,該舞蹈較好選用龍崗皆歌哭嫁時的委婉哀怨、出嫁時的歡快跳躍以及搶逗新娘中的幽默諧趣音樂元素,再現了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受到民眾和專家的好評。該節目參加2004年2月“中國梅州首屆國際山歌節”和深圳市鵬城金秋藝術節比賽,雙雙榮獲金獎。
東莞(鳳崗)

東莞鳳崗的山歌以客家山歌為主,雁田等村也有本地山歌。客家山歌是客家人抒發感情、表達理想、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種形式。歌詞以七言為主,可以襯字。以獨唱(也稱放唱)、駁唱(也稱對唱)為主要演唱形式。唱歌的地點不限,以山野、田頭、禾坪等地為多。客家人喜歡唱山歌,以唱山歌為樂事。新中國成立前,鳳崗排沙圍、竹塘、黃洞、塘瀝、油甘埔、官井頭等地都有對歌的專門場所,以排沙圍、兩渡河中間的空曠地為最著名。對歌時,人們打著火把、扛著板凳,匯集在歌場上。山歌手即興駁唱,歌詞簡練,寓褒貶,別善惡;客家話悠揚悅耳,詞句貼近生活,聽者如醉如痴。各村都有善唱的客家山歌手。竹塘村有張仁和,黃洞村有洪官祥,三聯村有房新雲,五聯村有廖來興,塘瀝村有何官粦、曾春娣,鳳德嶺村有阮官嬌,油甘埔村有張竹英,官井頭村有李金等。新中國成立初,人們用客家山歌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歌唱新生活。改革開放後,由於娛樂的方式增多,加上客家山歌的演唱曲調單一、無新意,唱客家山歌的人越來越少。
鳳崗客家山歌選錄
以愛情為題材的客家山歌:
韭菜打花細濃濃,阿妹戀哥唔嫌窮。
只要二人情意好,冷水泡茶慢慢濃。
阿妹割草落嶺崗,想起山下駛牛郎。
唔怕石頭踢腳趾,只罵路狹唔罵郎。
硬硬石頭打得開,打開石頭燒石灰。
哥系石灰妹系水,石灰見水心花開。
口唱山歌腳步輕,三步當作二步行;
只愛高興心歡喜,唔怕肩頭百斤擔。
哪個愁來冇妹愁,著件爛衫冇肩頭;
日晨換衫冇衫換,夜晚洗衫冇日頭。
別人有錢哥唔貪,阿妹窮來哥唔嫌;
鐵打鍋嫲任你煮,冇魚冇肉也鮮甜。
客家山歌系出名,條條山歌有妹名;
條條山歌有妹份,一條冇妹唱唔成。
曉唱山歌歌駁歌,曉織綾羅梭駁梭。
妹拉胡弦哥扯線,曉彈曉唱花樣多。
八月十五月亮圓,生果月餅層數層。
阿妹有情哥有義,交個人情萬萬年。
阿哥出門去南洋,唐山隔番路途長。
鴛鴦枕上無雙對,壁上燈草掛心腸。
鳳崗出海七洲洋,七日七夜水茫茫。
行船三日唔食飯,記妹言語當乾糧。
想見情郎夜難熬,見到情郎面發燒;
鐵打荷包難開口,石板劏魚難落刀。
白白淨淨我不貪,烏烏黑黑我不嫌;
好比小孩摘稔食,一隻烏來一隻捻。
八月草來花耀耀,一群亞妹割草燒。
中間被哥挑減只,我家柴草任你挑。
敢唱山歌敢大聲,敢放白鴿敢響鈴。
你系有心同厓講,燈草搭橋也敢行。
你莫嫌厓耕田郎,耕田阿哥情義長。
厓唔抽菸唔賭博,家中有事齊商量。
阿哥好比番薯苗,被妹攔腰割一刀。
割來做種還過得,割來煮潲命都冇。
以生產生活為題材的客家山歌:
高攀富貴厓冇心,一生安樂在山林。
朝嘗甘露夜帶月,整日山歌伴百禽。
放牛早起日暮歸,短笛冇腔信口吹。
人愛暖飽牛愛肥,唔管閒是與閒非。
掌牛阿哥好淒涼,番薯芋仔作口糧;
風吹雨打冇人問,晚睡牛欄到天光。
掌牛阿哥好淒涼,戴頂笠麻又冇框;
喝盡幾多田溝水,淋濕幾多爛衣裳。
日出東邊一點紅,有人富貴有人窮;
有人擔柴路上走,有人戴笠在田中。
今朝早起亂如麻,不知柴米在誰家;
擔起擔竿路上走,肚裡餓得唔曉行。
撿柴割草過嶺崗,插秧割禾我在行。
擔竿鋤頭不離手,從早做到日落光。
做人媳婦真系難,朝朝都愛起五更。
灶頭鑊尾愛洗淨,擔水舂米無時閒。
淒涼淒涼淒涼淒,掌牛阿哥受人欺。
手拿牛繩長七尺,飢餓寒冷無人知。
手中葵扇畫麒麟,兩人講過千年情;
亞哥勇敢去殺敵,阿妹在家你放心
雕仔冇翼難過山,大船冇水擱淺灘;
木頭唔硬難燒炭,亞哥唔窮唔“過番”。

歌曲賞析

下面這首就是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特出名,條條山歌有妹名。
條條山歌有妹份,一條無妹唱唔成。
河唇洗衫劉三妹,借問先生哪裡來?
自古山歌從口出,哪有山歌船載來?
山歌又好聲又靚,畫眉難比妹歌聲。
上崗過坳唱一首,百斤擔子也變輕。
一朵紅花路邊生,花又紅來葉又青。
甘好紅花哥唔識,手攀花樹問花名。
你愛交情儘管交,切莫交到半中腰。
大風吹斷麻竹筍,有頭無尾得人惱。
郎有心來妹有心,鐵尺磨成繡花針。
郎系針來妹系線,針行三步線來尋。
食盡生果唔當梨,看盡妹子唔當你。
赤孽打花千百朵,唔當薔薇開一枝。
新打茶壺七寸高,人人都話系難挑。
人人都話系好錫,到底唔知有鉛么?
嶺崗頂上種布驚,唔使淋水也會生。
總愛兩人心甘願,唔使媒人也會成。
竹篙曬衫拉拉橫,兩人相好盡心行。
誰人系敢來干涉,官司打到北京城。
新打剪刀唔使磨,有情阿妹唔使多。
有情阿妹連一隻,當得月光照大河。
變個後生眼甘歪,翻去翻轉來看崖。
放個大方畀你看,日後相思莫怨崖。
正月過了二月來,處處花園有花開。
別樹有花崖唔采,此樹無花等到開。
茶樹葉子尖稜稜,茶樹頭下好談情。
遇到路邊有人過,兩人假作拈茶仁。
郎系有心妹有心,唔怕山高水又深.
山高自有人開路,水深自有探橋人。
深山肚裡一株梅,經霜捱雪紅花開。
明知深山有老虎,因為尋梅捨命來。
欖樹打花花攬花,郎就欖上妹欖下。
掀起衫尾等郎欖,等郎一欖就歸家。
新打茶壺錫溜鉛,妹話錫來哥話鉛。
妹話鉛來哥話錫,總愛有錫正有鉛。
新繡荷包兩面紅,一面獅子一面龍。
獅子上山龍下海,唔知幾時正相逢。
入山看見藤纏樹,出山看見樹纏藤。
樹死藤生纏到死,樹生藤死死也纏。
再舉一例:
客家山歌遠傳揚,條條唱出情意長,條條唱出郎心事,聲聲唱出妹衷腸。
哥系綠葉妹系花,哥系綾羅妹系紗,哥系高山石崖水,妹系山中嫩細茶。
一些山歌的賞析:
橄欖好食核唔圓,相思唔敢亂開言;
啞子食著單只筷,心想成雙口難言。
歌中利用“成雙”語義雙關,構成整首山歌的歇後雙關,一方面指啞子食著單只筷,想要一雙筷子卻又說不出來,一方面則用於抒發相思之情,訴說傾慕對方想與之結成一對夫妻但又難於開口,委婉儲蓄、耐人尋味。
嶺崗頂上一株梅,手攀梅樹望郎來;
阿媽問涯(我)望脈介(什麼)?涯望梅花幾時開。
歌中起興“嶺崗頂上一株梅”是寫景,借眼前之景,引起下面的故事情景,借母女問答,表現了姑娘的機智聰穎、愛情真摯。
哥系綠葉妹系花,哥系綾羅妹系紗;
哥系高山石崖水,妹系山中嫩細茶。
這首情歌寫的是熱戀,青年男女熱烈的愛情,用排比的手法表現出來,別有一番情趣。

中國民歌

中國民歌是中國人民在社會實踐中為表情達意而口頭創作的一種歌曲形式。通過口傳心授在民眾世代相傳中不斷得到加工提煉,具有集體創作和不斷變異的特點。它源於生活,對中國人民生活有著廣泛深入的作用。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粹,集中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性格、氣質、心理素質、風土人情和審美情趣等。民歌的音樂語言簡明洗鍊,音樂形象鮮明生動、短小精幹、易於傳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和地方色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