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歌

茶歌

茶歌是由茶葉生產、飲用這一主體文化派生出來的一種茶葉文化現象。從現存的茶史資料來說,茶葉成為歌詠的內容,最早見於西晉的孫楚《出歌》,其稱“薑桂茶荈出巴蜀”,這裡所說的“茶荈”,就都是指茶。

茶歌茶歌
茶歌是由茶葉生產、飲用這一主體文化派生出來的一種茶葉文化現象。從現存的茶史資料來說,茶葉成為歌詠的內容,最早見於西晉的孫楚《出歌》,其稱“薑桂茶荈出巴蜀”,這裡所說的“茶荈”,就都是指茶。

茶歌的來源,一是由詩為歌,也即由文人的作品而變成民間歌詞的。茶歌的另一種來源,是由謠而歌,民謠經文人的整理配曲再返回民間。茶歌的再一個也是主要的來源,即完全是茶農和茶工自己創作的民歌或山歌。

茶歌

茶歌茶歌
是由茶葉生產、飲用這一主體文化派生出來的一種茶葉文化現象。從現存的茶史資料來說,茶葉成為歌詠的內容,最早見於西晉的孫楚《出歌》,其稱“薑桂茶荈出巴蜀”,這裡所說的“茶荈”,就都是指茶。
在我國有不少的以茶為主題的和與茶相關的歌曲,如《採茶歌》、《請茶歌》、《茶山小調》等等。從茶歌的歷史上來看,茶歌大都是勞動人民創造的口頭文藝形式,並以口頭形式在民間流傳,所以茶歌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 在現代出現得一些以茶為內容的流行歌曲,則大都是以茶為引子或襯托來表達某種情調或情誼。我真想在本網站加入這些歌曲的音影檔案,讓有興趣的茶友們閒來欣賞放鬆一下。但是這些檔案的磁碟空間都較大,既使是用MP3格式存放,也是以M為單位大小的,我租用的這點空間就顯得太不夠了。再者也需要下功夫蒐集這方面的資料,現在這方面還基本上是空白。

茶歌的來源

茶歌茶歌
一是由詩為歌,也即由文人的作品而變成民間歌詞的。茶歌的另一種來源,是由謠而歌,民謠經文人的整理配曲再返回民間。茶歌的再一個也是主要的來源,即完全是茶農和茶工自己創作的民歌山歌
江西、福建、浙江、湖南、湖北、四川各省的方誌中,都有不少茶歌的記載。這些茶歌,開始未形成統一的曲調,後來,孕育產生出了專門的“採茶調”,以至使採茶調和山歌、盤歌、五更調、川江號子等並列,發展成為我國南方的一種傳統民歌形式。當然,採茶調變成民歌的一種格調後,其歌唱的內容,就不一定限於茶事或與茶事有關的範圍了。
在我國有不少的以茶為主題的和與茶相關的歌曲,如《採茶歌》 、《請茶歌》、《茶山小調》等等。從茶歌的歷史上來看,茶歌大都 是勞動人民創造的口頭文藝形式,並以口頭形式在民間流傳,所以茶 歌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
在現代出現得一些以茶為內容的流行歌曲,則大都是以茶為引子 或襯托來表達某種情調或情誼。
我真想在本網站加入這些歌曲的音影檔案,讓有興趣的茶友們閒 來欣賞放鬆一下。但是這些檔案的磁碟空間都較大,既使是用MP3 格式存放,也是以M為單位大小的,我租用的這點空間就顯得太不夠 了。再者也需要下功夫蒐集這方面的資料,現在這方面還基本上是空 白。

茶歌的歷史

茶歌茶歌
茶歌、茶舞,是一種茶文化現象。從現存的茶史資料來說,茶葉成為歌詠的內容,最早見於西晉的孫楚《出歌》,其稱“姜桂荼荈出巴蜀”,這裡所說的“茶荈”,就是指茶。至於專門詠歌茶葉的茶歌,此後從何而始?已無法查考。
從皮日休《茶中雜詠序》“昔晉杜育有荈賦,季疵有茶歌”的記述中,得知的最早茶歌,是陸羽所作。但可惜的是,這首茶歌也早已散佚。不過,有關唐代中期的茶歌,在《全唐詩》中還能找到如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飲茶歌送鄭容》、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等。尤其是盧仝的茶歌,常見引用。在我國古時,如《爾雅》所說:“聲比於琴瑟曰歌”;《韓詩章句》稱:“有章曲曰歌”,認為詩詞只要配以章曲,聲之如琴瑟,則其詩也亦歌了。
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在唐代是否作歌還不清楚,但至宋代,如王觀國《學林》、王十朋《會稽風俗賦》等著作中,就都稱“盧仝茶歌”或“盧仝謝孟諫議茶歌”了,表明至少在宋代,這首詩就配以章曲、器樂而唱了。宋時由茶葉詩詞而傳為茶歌的這種情況較多,如熊蕃在十首《御苑採茶歌》的序文中稱:“先朝漕司封修睦,自號退士,曾作《御苑採茶歌》十首,傳在人口。……蕃謹撫故事,亦賦十首獻漕使。”這裡所謂“傳在人口”,就是歌唱在人民中間。
上面講的,是由詩為歌,也即由文人的作品而變成歌詞的。茶歌的另一種來源,是由謠而歌,民謠經文人的整理配曲再返回民間。如明清時杭州富陽一帶流傳的《貢茶鰣魚歌》,即屬這種情況。這首歌,是正德九年(1514)按察僉事韓邦奇根據《富陽謠》改編為歌的。其歌詞曰:“富陽山之茶,富陽江之魚,茶香破我家,魚肥賣我兒。採茶婦,捕魚夫,官府拷掠無完膚,皇天本聖仁,此地一何辜?魚兮不出別縣,茶兮不出別都,富陽山何日摧?富陽江何日枯?山摧茶已死,江枯魚亦無,山不摧江不枯,吾民何以蘇?!”歌詞通過一連串的問句,唱出了富陽地區採辦貢茶和捕捉貢魚,百姓遭受的侵擾和痛苦。後來,韓邦奇也因為反對貢茶觸犯皇上,以“怨謗阻絕進貢”罪,被押囚京城的錦衣獄多年。
茶歌的再一個也是主要的來源,即完全是茶農和茶工自己創作的民歌或山歌。如清代流傳在江西每年到武夷山採制茶葉的勞工中的歌,其歌詞稱:
茶歌茶歌
清明過了穀雨邊,背起包袱走福建。
想起福建無走頭,三更半夜爬上樓。
三捆稻草搭張鋪,兩根杉木做枕頭。
想起崇安真可憐,半碗醃菜半碗鹽。
茶葉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賽過雞。
採茶可憐真可憐,三夜沒有兩夜眠。
茶樹底下冷飯吃,燈火旁邊算工錢。
武夷山上九條龍,十個包頭九個窮。
年輕窮了靠雙手,老來窮了背竹筒。
類似的茶歌,除江西、福建外,其他如浙江、湖南、湖北、四川各省的方誌中,也都有不少記載。這些茶歌,開始未形成統一的曲調,後來,孕育產生出了專門的“採茶調”,以至使採茶調和山歌、盤歌、五更調、川江號子等並列,發展成為我國南方的一種傳統民歌形式。當然,採茶調變成民歌的一種格調後,其歌唱的內容,就不一定限於茶事或與茶事有關的範圍了。
採茶調是漢族的民歌,在我國西南的一些少數民族中,也演化產生了不少諸如“打茶調”、“敬茶調”、“獻茶調”等曲調。例如居住在滇西北的藏胞,勞動、生活時,隨處都會高唱不同的民歌。青年男女相會時,唱“打茶調”、“愛情調”。又如居住金沙江西岸的彝族支系白依人,舊時結婚第三天祭過鬥神開始正式宴請賓客時,吹嗩吶的人,按照待客順序,依次吹“迎賓調”、“敬茶調”、“敬煙調”、“上菜調”等等。說明我國有些兄弟民族,和漢族一樣,不僅有茶歌,也形成了若干有關茶的固定樂曲。
當代,茶歌創作活躍,湧現出一批膾炙人口的好歌,如《採茶舞曲》、《挑擔茶葉上北京》等。

江西婺源茶歌

茶歌茶歌
初臨白鷺原,雅客如雲聚。這蓋碗青花臉,雪映淑嫻時。
首泡雙助手,南昌演藝啟。那晚上應邀座,就在貴賓席。
步履走溫良,徐登道具齊。將融春藏笑靨,身段恰合宜。
運腕乾坤轉,池缽沐玉指。畢恭恭畢敬敬,聞儒仕女集。
襟懷著漢唐,焚香拜素禮。泉沸後茶初醒,鑑定毛尖綠。
扶搖甌蓋浴,夢潛春閨處。細靈湯緩高注,捲起韻無數。
二九從職校,紅專愛研習。師資深女院長,南昌哺桃李。
四人同品啜,翠色恐沾衣。段香氣沉海碗,痛飲醉心脾 。
暮日停車旅,雲遊上曉起。太熱情東道主,美味出河魚。
古曲小村繞,風情老徽居。走蜿蜒青石路,印履轍痕疲。
茶坊原始處,吱喳水車急。要炒青陳年鼎,成索揉捻機。
焙烘木炭火,嫩葉毛尖胚。聽古曲萌千韻,天香溢百里。
山水皆是畫,所攝張張宜。奏春江花月夜,壩頂波流積。
橋平雞敢過,水暖鴨先知。閒狗王無聲調,老少都客氣。
桃紅映皂旗,柳綠浣紗溪。撐竹蒿學仕女,慧眼寫光祺。
良宵民枕夢,鉛華墨素居。聽教授開講壇,文化數第一。
子夜雲霧雨,敞戶不拾遺。有一條毛圍巾,揀掛主人椅。
田園好景致,疑是陶翁居。油採花黃橙橙,片片可裁衣。

採茶行壟上,斜陽照亭西。贛省會日報社,記者採訪期。
教授呼陳老,淵博歲古稀。新農村合作社,入股創佳意。
米酒山泉釀,自造腐乳靡。持家婦茶客棧,餐餐變樣子。
採風食宿浴,價位太便宜。人民幣一百元,單間很愜意。
夏日荷花池,對月比高寂。古婺源多情趣,熱鬧旅遊區。
童讀弟子規,兒歌脫口離。幼稚園開雙語,可愛農家女。
品質因環保,毛尖韻味余。原生態高科技,全國探花居。
贊助種梅海,石榴赤欲滴。繪藍圖描願景,爽朗續唐詩。
歌唱上曉曲,驢人不肯辭。千百年古樟樹,依偎綠茶溪。
茶歌春色喊,一曲婺源迷。連老外都攬勝,險做上門婿。

茶歌---請茶歌

茶歌茶歌
請茶歌簡介請茶歌是井岡山一帶流傳的民歌。《請茶歌》演唱:張也 請茶歌歌詞同志哥請喝一杯茶呀請喝一杯茶井岡山的茶葉甜又香啊甜又香啊當年領袖毛委員啊帶領紅軍井崗啊茶葉本是紅軍種風裡生來雨里長茶樹林中戰歌響啊軍民同心打豺狼羅喝了紅色故鄉茶同志哥革命傳統你永不忘啊同志哥請喝一杯茶呀請喝一杯茶井岡山的茶葉甜又香啊甜又香啊前人開路後人走啊前人栽茶後人嘗啊革命種子發新芽年年生來處處長井崗茶香飄四海啊棵棵茶樹向太陽向太陽羅喝了紅色故鄉

唱《請茶歌》是廣泛流傳於贛閩邊際客家人當中一種特殊的茶文化。1999年大學畢業,我被選拔到瑞金市最窮最邊遠的下壩鄉政府鍛鍊。正當行走在九曲十八彎的山路上,提包攜囊,累得大汗淋漓、氣喘吁吁的時候,一陣悠揚的山歌似從天際傳來:“同志哥,請喝一杯茶喲,喝它一杯解那渴喲,喝它兩杯精神足喲,喝它三杯喲,趕路勝過呂洞賓喲……”我抬眼一望,在進山必經的隘口上有座小小的茶亭,一名中年農婦擔著一對桶,在遠遠地熱情地向我招手。我落座後,發現那是山里土製的大葉子茶泡清泉水,又甘甜又解暑,便仰起頭“咕咚咕咚”地喝了個飽。閒聊中,得知這位叫宋發娣的農婦義務為路人服務已經有三十多年了,她是接替婆婆這樣做的,當年婆婆送公公當紅軍,就是在這半路茶亭上唱著《請茶歌》為小伙子們壯行的,可惜公公再也沒有回來過。說著,她亮開嗓門又給我來了一段:“同志哥,請喝一杯茶喲,喝它一杯權當酒喲,精神抖擻當紅軍喲;喝它兩杯膽氣豪喲,殺得白匪哇哇叫喲;喝它三杯不忘鄉喲,早日得勝把家返喲……”以後,我在央視電影頻道《流金歲月》欄目和贛南採茶戲中還聽到過幾次《請茶歌》,雖然歌詞進行了完善,場景也進行了美化,可是畢竟不是原汁原味,後來我也就再也沒有體驗到那種抑揚頓挫的韻味和甜美如詩的境界。

《請茶歌》作為穿越時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見證了從鄉村小調到勵志民歌的一種升華,見證了當年母送子、妻送郎當紅軍戀戀難捨的出征場面,見證了老區人民為革命所作出的巨大犧牲。不久前,瑞金市政府專門請作家到民間去收集整理,目前已編進採茶劇團的節目中,在瑞金沙洲壩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舊址現場表演。最讓人感動的是,居住在附近的大媽大嬸們會邊唱著《請茶歌》邊給您斟茶,體現了沙洲壩民眾淳樸好客的民風和紅都兒女一脈相承的情懷。很多老外在喝完茶後始終無法理解,為什麼享受了這么好的服務就是不要錢,甚至不要小費!他們只好無奈地聳聳肩,伸出大拇指贊道:“紅井太偉大了,紅都人民太偉大了!”

唱茶歌----宋祖英

茶歌茶歌

“綠水青山映彩霞,彩雲深處有人家;家家戶戶小背簍,背上藍天來採茶……”這首《古丈茶歌》飛出宋祖英的歌喉,傳遍了全國,傳向了海外。古丈的毛尖茶,也隨著宋祖英的歌聲,走出了湖南,走向了海外。

歌中的“小背簍”,宋祖英難以忘懷。她的童年,就是在母親的小背簍里度過的。她成長在盛產毛尖茶的苗寨,養成了喝茶的習慣,也願意品評各種各樣的茶。

有一次,她與敬一丹、成方圓、於文華等來到周莊,主人給她們沏上了碧螺春茶,還有當地的鄉土茶點:鹹莧菜、毛老薑、薰青豆、筍毛豆、茴香豆、醉棗、花生酥、青糰子。對這些五顏六色的茶點,宋祖英不停地問這問那。

主人告訴她:“這是周莊的特色茶——阿婆茶。過去男人在外面做事,老人和婦女呆就在家裡一起邊喝茶,邊聊天,不知不覺就把一下午時間打發了。如今這阿婆茶,不只是本庄的阿婆喝,已經走出了周莊,正在走向更加廣闊的天地……”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來自苗寨茶鄉的宋祖英,由此聯想到她的故鄉。古丈縣有茶園4萬畝,全縣有70%的人口直接或間接從事茶葉生產和經營。但長期以來,優質的古丈茶葉卻“養在深閨人未識”。

從周莊歸來,正好家鄉來人看望她,特意給她帶來了古丈的毛尖茶。喝著清香的家鄉茶,品味各地的茶文化,她心生一念:用自己的歌聲把家鄉的毛尖茶唱出去!

1994年春天,宋祖英自籌資金,請來中央電視台和湖南電視台的一班人馬,來到古丈縣,拍攝音樂電視《古丈茶歌》。一首《古丈茶歌》出了名,也把古丈毛尖茶唱出了名,越來越多的人與古丈結下了茶緣。

茶歌-----茶戲曲

茶歌茶歌
我國是茶文化的肇創國,也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發展產生獨立的劇種——“採茶戲”的國家。
所謂採茶戲,是流行於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的一種戲曲類別。在各省,每每還以流行的地區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來加以區別。如廣東的“粵北採茶戲”,湖北的“陽新採茶戲”、“黃梅採茶戲”、“蘄春採茶戲”等等。這種戲,尤以江西較為普遍,劇種也多。如江西採茶戲的劇種,即有“贛南採茶戲”、“撫州採茶戲”、“南昌採茶戲”、“武寧採茶戲”、“贛東採茶戲”、“吉安採茶戲”、“景德鎮採茶戲”和“寧都採茶戲”等。這些劇種雖然名目繁多,但它們形成的時間,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這一階段。
採茶戲,是直接由採茶歌採茶舞脫胎髮展起來的。如採茶戲變成戲曲,就要有曲牌,其最早的曲牌名,就叫“採茶歌”。
再如採茶戲的人物表演,又與民間的“採茶燈”極其相近,茶燈舞一般為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所以,最初的採茶戲,也叫“三小戲”,亦是二小旦一小生或一旦一生一醜參加演出的。另外,有些地方的採茶戲,如蘄春採茶戲,在演唱形式上,也多少保持了過去民間採茶歌、採茶舞的一些傳統。其特點是一唱眾和;即台上一名演員演唱,其他演員和樂師在演唱到每句句末時,和唱“啊嗬”、“咿喲”之類的幫腔。演唱、幫腔、鑼鼓伴奏,使曲調更婉轉,節奏更鮮明,風格獨具,也更帶泥土的芳香。因此,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採茶和其他茶事勞動,也就不會有採茶的歌和舞;如果沒有採茶歌、採茶舞,也就不會有廣泛流行於我國南方許多省區的採茶戲。所以,採茶戲不僅與茶有關,而且是茶葉文化在戲曲領域派生或戲曲文化吸收茶葉文化形成的一種燦爛文化內容。
其次,採茶戲的形成,不只脫穎於採茶歌和採茶舞,還和花燈戲、花鼓戲的風格十分相近,與之有互動影響的關係。花燈戲是流行於雲南、廣西、貴州、四川、湖北、江西等省區的花燈戲類別的統稱;以雲南花燈戲的劇種為最多。其產生的時間,較採茶戲和花鼓戲稍遲,大多形成於清代末葉。花鼓戲以湖北、湖南二省的劇種為最多,其形成時間和採茶戲大致相差不多。這兩種戲曲,也是起源於民歌小調和民間舞蹈。因為採茶戲、花燈戲、花鼓戲的來源、形成和發展時間、風格等等都比較接近,所以在這三者之間,自然也就存在相互吸收、相互營養的交叉關係。
茶對戲曲的影響,不僅直接產生了採茶戲這種戲曲,更為重要的,也可以說是對所有戲曲都有影響的,茶文化浸染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以至戲劇也須臾不能離開茶葉。如明代我國劇本創作中有一個藝術流派,叫“玉茗堂派”(也稱臨川派),即是因大劇作家湯顯祖嗜茶,將其臨川的住處命名為“玉茗堂”而引起的。湯顯祖的劇作,注重抒寫人物情感,講究辭藻,其所作《玉茗堂四夢》刊印後,對當時和後世的戲劇創作,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在這點上,茶使湯顯祖在我國戲劇史上所起的作用,當不會限於流派的一個名字上。
又如過去不僅彈唱相聲大鼓評話等等曲藝大多在茶館演出,就是各種戲劇演出的劇場,又都兼營賣茶或最初也在茶館。所以,在明、清時,凡是營業性的戲劇演出場所,一般統稱之為“茶園”或“茶樓”。因為這樣,戲曲演員演出的收入,早先是由茶館支付的。換句話說,早期的戲院或劇場,其收入是以賣茶為主;只收茶錢,不賣戲票,演戲是為娛樂茶客和吸引茶客服務的。如上一個世紀末年北京最有名的“查家茶樓”、“廣和茶樓”以及上海的“丹桂茶園”、“天仙茶園”等等,就均是演出場所。這類茶園或茶樓,一般在一壁牆的中間建一台,台前平地稱之為“池”,三面環以樓廊作觀眾席,設定茶桌、茶椅,供觀眾邊品茗邊觀戲。現在的專業劇場,是辛亥革命前後才出現的,當時還特地名之為“新式劇潮或“戲園”、“戲館”。這“園”字和“館”字,就出自茶園和茶館。所以,有人也形象地稱:“戲曲是我國用茶汁澆灌起來的一門藝術。”另外,茶葉的生產、貿易和消費,既然已成為社會生產、社會文化和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自然,也就不可能不被戲劇所吸收和反映。所以,古今中外的許多名戲、名劇,不但都有茶事的內容、場景,有的甚至全劇即以茶事為背景和題材。如我國傳統劇目《西園記》的開場詞中,即有“買到蘭陵美酒,烹來陽羨新茶”,把觀眾一下引到特定的鄉土風情之中。

中國民歌

中國民歌是中國人民在社會實踐中為表情達意而口頭創作的一種歌曲形式。通過口傳心授在民眾世代相傳中不斷得到加工提煉,具有集體創作和不斷變異的特點。它源於生活,對中國人民生活有著廣泛深入的作用。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粹,集中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性格、氣質、心理素質、風土人情和審美情趣等。民歌的音樂語言簡明洗鍊,音樂形象鮮明生動、短小精幹、易於傳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和地方色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