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桂茶園

第二年8月譚鑫培到此演出,使茶園名噪一時。 光緒十七年再邀譚鑫培演出,夏氏班底為輔,故丹桂茶園一直是滬上最有影響的清末京劇茶園之一。 光緒三十四年夏氏遷往南市演出,此處不久改建為丹桂第一台。

丹桂茶園(丹桂軒) 清同治六年(1867年)夏,甬人劉維忠在廣東路湖北路口開設戲園。邀北京三慶班名角參加開張演出,引起轟動。第二年又聘周春奎等名角演出,從此北京名角南下不絕,其中不少人長期滯滬,不僅使茶園營業日盛,而且為京劇南下,為上海成為南方京劇中心奠定基礎。同治十一年夏奎章在此排演10本《五彩輿》(又名《小紅袍》),為滬上早期連台本戲代表作。同治十三年首有西方魔術師瓦納表演魔術一個多月,被稱為“海上盛事”。清光緒元年(1875年)初因同治帝喪,戲園停止演出,邀英國人以煤氣燈演影戲維持生計,至年底復演京戲,光緒二年茶園易主,後又多次更換招牌,為“新記”、“衡記”、“德記”等,後改名丹桂軒,易主時又添“星記”、“仙記”、“成記”等名號。光緒六年後班底雜亂,無號召力,營業不善,影響日趨減弱。光緒九年底劉維忠在福州路湖北路轉角新建一戲園,稱新開老丹桂茶園,即新丹桂,原處則稱老丹桂,開業時請孫瑞堂、田際雲等演出。第二年8月譚鑫培到此演出,使茶園名噪一時。光緒十一年易主田際雲改名天成茶園。光緒十六年由李春來經營,又恢復原稱。以後又易主多次,為“桐記”、“瑞記”、“勝記”等。夏月潤、夏月珊主持添名“月記”。光緒十七年再邀譚鑫培演出,夏氏班底為輔,故丹桂茶園一直是滬上最有影響的清末京劇茶園之一。光緒三十四年夏氏遷往南市演出,此處不久改建為丹桂第一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