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話

評話

揚州評話,又叫揚州評詞,是以揚州方言說表的古老曲種。評話是只講不唱的,宜春評話卻說唱兼有、偏重於唱,最早流傳於袁州府的宜春、分宜、萍鄉、萬載、銅鼓境內。宜春評話作為一種說唱形式的曲藝,是隋唐說唱文學發展成元、明、清的鼓調中派生出來的,形成於清乾隆年間,據傳宜春曾有兩股乞丐幫派,即所謂“東行”和“西行”,兩行都有各自的技藝,“東行”唱評話,“西行”打蓮花落、打花棍、玩蛇等。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文藝方針的指引下,“宜春評話”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在挖掘傳統的基礎上,創造了大量的優秀作品,1989年11月全國長治杯曲藝大獎賽中,“宜春評話”《英台繡花》獲創作、音樂設計和表演各三等獎,另有“宜春評話”《送春》代表江西赴天津參加“首屆中國曲藝節”展演,深得專家、觀眾好評,從此,“宜春評話”這一曲種進入了《曲藝辭典》登上了文藝領域的“大雅之堂”。

宜春評話

宜春又名袁州,始建於漢,為歷代置州設府之地,是贛西重縝,西鄰萍鄉,南靠吉安,東臨南昌,北與湖北省接壤。袁州區為宜春市府所在地,總面積為2532平方公里,總人口有96萬。這裡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交通十分便利,是山珍富饒的魚米之鄉,歷代騷人墨客齊贊宜春為“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稱。

有著近三百年歷史的宜春評話,是深受宜春人民所喜愛的一個傳統曲種。評話是只講不唱的,宜春評話卻說唱兼有、偏重於唱,最早流傳於袁州府的宜春、分宜、萍鄉、萬載、銅鼓境內。宜春評話作為一種說唱形式的曲藝,是隋唐說唱文學發展成元、明、清的鼓調中派生出來的,形成於清乾隆年間,據傳宜春曾有兩股乞丐幫派,即所謂“東行”和“西行”,兩行都有各自的技藝,“東行”唱評話,“西行”打蓮花落、打花棍、玩蛇等。由於“西行”的乞丐大多數不是盲人,後來逐漸轉成其他行當的勞動者,於是西行這個組織也隨之很快解體。而“東行”的乞丐或送來學藝的小盲人,必須參拜八仙中的曹國舅和張果老兩們尊師,唱評話用的楠頭、漁鼓兩項道具就分別代表這兩們尊師。沒有加入“東行”的盲人,唱評話時只許敲打臉盆,不準擊楠頭、敲漁鼓。這個組織有管理乞丐的頭人,有傳授技藝的師傅,還有掌管收支的帳房。盲人學藝,全按這個行規章法辦事,長期以來經過許許多多民間藝人的創作、加工和教習,逐漸形成了具有宜春地方獨特風格的曲藝流派,故稱“宜春評話”。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文藝方針的指引下,“宜春評話”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在挖掘傳統的基礎上,創造了大量的優秀作品,1989年11月全國長治杯曲藝大獎賽中,“宜春評話”《英台繡花》獲創作、音樂設計和表演各三等獎,另有“宜春評話”《送春》代表江西赴天津參加“首屆中國曲藝節”展演,深得專家、觀眾好評,從此,“宜春評話”這一曲種進入了《曲藝辭典》登上了文藝領域的“大雅之堂”。2004年“宜春評話”《小平小道》獲第十三屆群星獎、金獎。“宜春評話”優美動聽的鏇律,引起了許多音樂專家的關注。著名作曲家解策勵先生曾將“宜春評話”中的“合調”改編為“江西評話”在全省流傳。其創作的全國28首廣播金曲之一的《請茶歌》,使用的音樂素材也是“宜春評話”。

“宜春評話”簡便靈活,通俗易懂,特色鮮明,幽默辛辣,啟迪智慧,植根人民,帶有鮮明的地方性、民眾性、傳承性,在當地歲月漫漫,源遠流長,為廣大人們民眾喜聞樂見。它們是我國民間藝術寶庫中不可分離的極其珍貴的一部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