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族洞簫音樂

朝鮮族洞簫音樂

“洞簫”是一種竹製吹奏樂器,也是朝鮮族古老的民間樂器之一。其音色情調傷感,強弱自如,不僅能表達含蓄哀婉之意,也能表現慷慨激揚之情,獨特的音律形成了“洞簫”演奏的重要特色。內在、含蓄、發聲美的簫在表現哀婉、慷慨的情緒時比其它樂器更勝一籌,形成簫演奏的重要特色之一。能歌善舞的朝鮮族人民每逢喜慶之日就會伴隨著激昂的長鼓聲和悠揚的洞簫聲翩翩起舞。該項目於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樂器簡介

洞簫簡稱簫,又名雅簫、頌簫、籟、比竹、參差、鳳簫、雲簫。多用紫竹製作,也可用白竹製作,是古代流行於中國民間常見的民族樂器之一。 洞簫同笛子一樣,屬於八度超吹樂器。單管簫當時多稱“笛”,洞簫的音色同笛子相比,音量小、發音不及笛子敏銳,但顯得格外恬靜、悠揚,具有純厚長者及君子之風,這就賦予了洞簫特有的聲音穿透能力和使人感到“三日繞樑,不絕於耳”的底蘊。

音色特點

“洞簫清吹最關情”。洞簫的音色情調傷感,低音區沉悶,中音區柔和優美,高音區尖銳,聲音持續不斷,強弱自如,能生動地表現出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內在、含蓄、發聲美的簫在表現哀婉、慷慨的情緒時比其它樂器更勝一籌,形成簫演奏的重要特色之一。能歌善舞的朝鮮族人民每逢喜慶之日就會伴隨著激昂的長鼓聲和悠揚的洞簫聲翩翩起舞。

歷史沿革

朝鮮族洞簫音樂朝鮮族洞簫音樂
朝鮮族洞簫的歷史
中國朝鮮族的傳統音樂藝術在其發展過程中,受自身發展規律制約的同時,也受他民族的影響,特別是受中國古代音樂藝術的影響尤深,在對他民族的不斷接受和排擠、對自我不斷否定與肯定、對他者和自我不斷融合和整合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顯現自身特徵的朝鮮傳統音樂藝術的最後類型。
洞簫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原始社會就已有用蘆葦編制的葦龠。相傳虞舜時期有“瀟韶”樂舞;“瀟”即原始排簫。夏商時期有編管的龠,甲骨文中的龠字,即象編管樂器之形。後來,簫被載入《詩經》。今天的簫在漢代就有了,當時被稱為“羌笛”,公元前1世紀時流傳到黃河流域,經過發展逐漸演變成六孔,和今天的簫非常相似。
洞簫也是朝鮮族古老的吹奏樂器,據史料記載,在4世紀中葉的高句麗壁畫中,有吹奏簫樂器的畫面,據此有一種說法,認為這種樂器在高句麗以前就早已開始製作並使用過;而另外一種說法認為,在高句麗史《樂志》記載,洞簫屬於中國唐代樂器,在李朝世宗時期,從西亞經中國傳入朝鮮半島。
由此可知,自14世紀開始簫被改良成洞簫而用於音樂實踐以來,洞簫便成為朝鮮民族的傳統樂器,堪稱朝鮮族民俗藝術中的一朵奇葩。之後洞簫一直流傳於朝鮮民間,主要是在朝鮮半島的鹹鏡道和慶尚道地區廣泛流傳,深受民眾喜愛,洞簫愛好者眾多,普及面也很廣。
“洞蕭”在移住初期至解放前這一時期,中國朝鮮族居住區,有一些民間藝人進行過“洞簫”演奏活動,卻因演奏人數不多,分布面也不廣,因此影響力也不大,沒能形成器樂藝術發展的良好氛圍。直到20世紀三十年代,由於琿春市密江鄉一位韓姓老人的到來,才使洞簫這門民間樂器以它獨特的音樂魅力再次在中國延邊朝鮮族中間興盛發展起來。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統音樂

進一步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認真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為弘揚中華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新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