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弦音樂

口弦起源於新石器時代,在樂器史上具有特殊的歷史地位。我國高山族、彝族、傈僳族、景頗族等四個少數民族的單片口弦音樂具有不同的調式、調性特徵,但其鏇律都有基音相伴。口弦的基音直接決定了鏇律的調性,也決定了調式的穩定性。單片口弦所採用的音階是在諧音系列中選擇而組成,諧音系列實際上是一種史前天然律制。

簡介

口弦是一種起源相當早的樂器,它被世界民族音樂學界確認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產物,我國古籍《世本》有“女媧作簧”的記載。口弦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勻,試以日本同中國的情況為例加以比較。1991年,日本冰川神社遺址中出土了兩枚馬蹄形鐵口弦,成了日本歷史上首次出土口弦的事例,他們除了北海道的阿依努族存有拉線口弦外,似乎未發現其他地方有口弦。在我國口弦分布地域要廣得多,據初步統計,在布朗、達斡爾、傣、獨龍、鄂倫春、鄂溫克、高山、哈尼、哈薩克、赫哲、回、景頗、基諾、柯爾克孜、拉祜、黎、傈僳、珞巴、滿、蒙古、苗、納西、怒、普米、羌、撒拉、塔吉克、維吾爾、錫伯、瑤、彝、藏等32個少數民族中,口弦仍然“存活”著。這是一大筆原始樂器財富,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

特點

高山族、彝族、傈僳族、景頗族等四個少數民族的單片口弦所演奏的鏇律片斷的調式依次為:宮調式、宮調式、羽調式、商調式。根據這些單片口弦基音的實際音高分別為:D、G、8c和G。各自樂曲的調性分別為:D大調、G大調、”c羽調(小調)和g商調。不言自明,這裡的基音和調性主音、調性是完全一致的。

1.口弦的音階是在特殊的音律環境中汲取的,這個音律環境就是自然諧音系列。既然在自然諧音系列中能選取不同的音階,諧音系列應該被視作一種史前律制,它同其他泛音樂器一樣,採用的是真正的自然律制,它不必用計算產生,屬“非演繹律”,我們暫定名為“諧音律”。而到目前為止我們所研究的律必須靠汁算獲得,都屬“演繹律”。
2.口弦在演奏鏇律音的同時必有基音持續相伴,換言之,口弦音樂演奏的總是雙音。雙音中,基音的音量較強,泛音的音量較弱,以至於初聽者往往較難發現鏇律音。是基音決定了口弦曲的調式穩定感。
3.雖然口弦音樂具有自己的特殊音階、特殊調式和調性關係,但至今未發現它有自己的音階唱名。它的傳承方式值得我們繼續探索。
4.迄今所知的口弦音樂,特別是單片口弦的基音決定了音階的調式主音,基音的絕對音高決定了一枚單片口弦的調性。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統音樂

進一步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認真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為弘揚中華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新的貢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