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寺

碧山寺

碧山寺位於山西省台懷鎮東北2公里北台山麓,始建於明英宗年間,是五台山最大的十方禪寺。所謂十方,是指凡出家僧人和四方居士到此,都可以免費食宿,如果從這裡啟程時缺少路費,寺內還會周濟一些。所以很多朝山教徒都把這裡作為必朝之地。寺院四周環境清幽,景色殊佳。寺內主要建築有天王殿、雷音殿、戒堂殿、彌勒殿等,各殿塑像均為清代重塑。在寺中心石壇上有釋迦像,刻工細緻,姿態端莊。

概況

碧山寺碧山寺
碧山寺始建於明英宗天順年間,當時稱普濟寺,此廟宇地處北台葉斗峰之下,故亦名北山寺,寺周“群峰凝碧”,因而又稱碧山寺。現在的全稱是“碧山十方普濟禪寺”。碧山寺建築宏偉,環境幽美。寺區林蔭蔽日,寺前流水潺潺,景色絕佳。古人有游普濟寺詩云:“落日碧山寺,蕭然古澗邊。白雲生翠崦,明月下寒泉。”

凡是出家僧尼和居士信徒到了碧山寺,一律免費食宿,任何人無權逐客。啟程時如果缺少川資路費,寺中還得周濟盤纏,碧山寺這種廣濟十方僧人的做法,非常為人們所樂道和讚賞,因此人們亦稱碧山寺為“廣濟茅蓬”。茅蓬是寺院的謙稱。那么,碧山寺供應十方僧人食宿的資金是怎樣籌措起來的呢?主要有以下幾個來源:一,經營土地。解放前,碧山寺同五台山的其它寺廟一樣,擁有很多土地莊產;二,經營工商業;三,接受布施和施捨。碧山寺作為聞名遐邇的十方禪寺,深受朝山佛教徒的仰慕,是他們必定要朝禮的寺廟,如果碧山寺能住下,他們絕不去其它寺廟掛單(借宿暫住)。

出於對碧山寺“廣濟十方僧人”精神的贊助,國內外佛教徒給碧山寺捐獻了許多財物。其中,最珍貴的當數“緬甸玉佛”和“華嚴經字塔”。緬甸玉佛,現安置在寺中的戒壇殿中。華嚴經字塔長(高)一丈七尺(6.1米),是一幅寫在白綾子上的佛經字塔。懸掛起來一看,宛如一座七級玲瓏寶塔,飛檐風鈴,猶如工筆畫成。近前細看,方知是由綠豆大的楷書毛筆字組成。全塔正好寫了一部《華嚴經》,計600043字。是由許德興沐浴焚香用了十二年時間書寫而成的。這幅華嚴經字塔現在陳列在顯通寺的後高殿內。

歷史

碧山寺碧山寺
按照佛教的規定,十方院是專為招待遊方僧人設立的寺院。“十方叢林,不準剃度”,任何人也不得把它攫為私家寺院。1935年,長期住在碧山寺的隆福師徒等人,自恃住寺日久,人多勢眾,企圖改變碧山寺“十方禪寺”的性質,把這座頗負盛名的十方叢林變成他的子孫廟。為此,以廣慧和尚為代表的住院十方僧與之展開了激烈的鬥爭。最後,全國佛教界的代表和政府的代表在台懷鎮專門開會解決碧山寺十方僧與子孫僧的糾紛。參加會議的有:當時的國民黨中央政府蒙藏委員會副委員長趙丕廉的代表田乃登、太原綏靖公署總參議趙戴文的代表力宏、太原綏靖公署最高參謀台林逸、國民政府委員黃復生、五台山區長杜能寬、中國佛教會監事鬍子笏、南京佛學會職員劉根塵、四川重慶佛學社常務董事米叔、山西省佛教會常委委員力宏、五台山僧會長寂富、碧山寺東房主任廣慧、西房主任隆福。經過會議研究,與會者一致批評隆福的錯誤行為,出於對同道者的友情,與會者湊了一些錢給隆福師徒,讓他們離開碧山寺去另建道場。碧山寺的事情竟然引起全國佛教界和有關方面的如此關注,由此可以知道碧山寺在全國的影響和地位。

碧山寺現在是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寺觀”。寺廟規模十分壯麗,有天王殿、雷音殿、戒堂殿、彌勒殿四重大殿。山門前彩色牌坊上的對聯寫道:“敷演清涼,四時瑞雪常飄,幻出銀裝世界”,“恢宏極樂,六月蓮花始放,翻成金色乾坤”。詞美,字好,意更佳,是對碧山寺奇特、瑰麗自然風光的絕妙寫照。

典故

碧山寺碧山寺
《清涼山志》有一首描述碧山寺的詩道:“落日碧山寺,蕭然古澗邊,白雲生翠崦,明月下寒泉。”仔細品賞,會覺得碧山寺清靜優美,簡直是一幅絕妙的工筆畫。實地遊覽,觸景生情,則另有一番詩情畫意。未入寺院,即見密林掩映下,一座雕工極其精細的木牌樓上,懸著一塊書有“清涼震萃”的匾額。向寺院的靠山瞻望,但見中間大、兩邊小的高山,就象是天工造就的一個立體形“山”字。入寺環顧,又見寺院開闊,殿宇宏偉,一派莊嚴整肅景象。

碧山寺創建於北魏,重修於明代,曾名為普濟寺護國寺北山寺等,清代乾隆年間改名為碧山寺,宣統年間,又稱為廣濟茅蓬宣統二年,有乘參、恆修兩位老修行朝禮五台山,上到北台頂時,天氣突變,朔風凜冽,把他倆的腳凍傷了。他們還在北台的華嚴嶺,見到兩個被凍死在半路的人。乘參和恆修心想,朝拜北台頂,需要有個食宿的處所。兩位老修行誓建一座茅蓬,供朝禮北台的僧人和居士們歇腳和飲居,於是,創立了“廣濟茅蓬”,並從北台頂下的碧山寺買了一部分房產,使山上山下聯成一體。後來,廣濟茅蓬又與碧山寺合成一體,碧山寺由子孫廟改為十方叢林。這個寺廟有如下三個特點:凡南來北往的游訪僧到此,都管吃管住;方丈和尚實行選賢制;叢林師父們度的弟子不得在本寺常住。由於上述原因,碧山寺廣結善緣,聚集高僧名師,影響越來越大,不僅在全國佛教界有名氣,而且在東南亞國家也有一定的聲譽。過去每年農曆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碧山寺都有高僧名師給各地來的僧人開講經法。到冬天,又是給寺內僧人講經說法。民國年間,在國內外佛教界頗負眾望的虛雲圓瑛印光三位法師都曾在碧山寺開座講經,他們還出國講經傳法,美國的禪宗就是由虛雲弘揚的。

廣濟茅蓬名傳海外,現在。寺記憶體有新加坡馬來西亞教徒捐贈的銅牌、火典,有從緬甸請來的玉佛像。

布局

碧山寺碧山寺
碧山寺中軸線上有四座大殿,占地面積二十四畝,有殿堂樓房五十餘間。

第一進大殿是天王殿,殿內正中的佛龕內,供有彌勒佛,兩側立四大天王,繞過彌勒佛,後門正中的龕內立有護法神韋馱。所有聖像都裝在龕內和壁窗內。與其它寺院天王殿的裝置不同。元代名僧金壁峰、明代名僧古月禪師,都曾在這裡講述經法。至今,寺院對面的山上尚有金碧峰和古月禪師的墓塔。

第二進大殿是毗盧段,又稱雷音寶殿。殿內正中供毗盧佛,兩壁供十二菩薩,左壁從後牆角向門窗前依次排列妙德普眼彌勒威德自在淨諸業障圓覺六菩薩;右壁從後牆角向門窗前依次排列普賢金剛藏清淨慧辯音普覺賢善首六菩薩,門兩邊各立一尊金剛,所有菩薩的後背都飾有靈光,妙德和普賢二菩薩身邊又有待理菩薩,殿內設定顯得莊重而有氣派。大殿左山牆外壁,嵌有一塊明萬曆年間的石刻題詩,題為:五台北山寺觀百歲老僧。有詩四首,第二首寫道:“眼錯不辨天花落,口說前朝事可憑,鐵棒五郎曾護駕,銅台大顯五台僧。”民間傳說五台山是楊家將活動過的地方,楊五郎出家是先投碧山寺,後又到離碧山寺不遠的太平興國寺。太平興國寺為宋太宗時修建,因楊五郎是這個寺院的第二代當家和尚,老百姓就把它叫成“五郎廟”。廟外山上有一處高台,人們管它叫“五郎閱兵台”。現在,五郎廟雖已不復存在,但五郎教練五百僧兵,抗擊遼兵,棒殺韓昌的故事仍廣為流傳。民國時女居士施劍翹,為任山東省軍務幫辦兼第一軍軍長的生父施從濱報仇,於一九三五年親手擊斃殺害他父親的大軍閥孫傳芳後,就來此修行。

碧山寺碧山寺
第三進大殿叫戒壇殿。殿內正中設有青石砌成的戒壇,長五點一米,寬五米,高一點二米,是五台山唯一的一座戒壇。戒壇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最早弘揚律宗的法聰曾於這裡開講《四分律》。後來各代,這裡一直傳戒的地方。現存的戒壇為明代遺物。戒壇上供有一尊緬甸石雕玉佛。玉佛盤腿坐在蓮台上,服裝簡樸,髮髻隆起,面頰豐滿,神情開朗,凝目下視、若有所思,看去還是英俊的青年形象。這尊歷史人物的傳神鵰刻,跟真人盤坐在那裡一樣大小,不用說雕刻藝術的逼真、精湛,就說當初的玉石原料也是十分難得的。據說,民國十七、八年,有一名江西老修行同一位老僧去朝印度,經過緬甸,共請了三尊玉佛回國,一尊置於上海,建了玉佛寺,一尊置於武漢歸緣寺,另一尊即此。大殿兩旁排列的十八羅漢。都是一色的金身,系由特珠工藝製成,稱為漆紗羅漢。塑制時,先做好沙模,再在外面用紗、布、膠層層貼上,成型後把內里的沙掏空。採用漆紗工藝製成的羅漢,體輕而質固,很適於遠途請運駕遷。據第二進大殿左前側的五台山碧山寺募造羅漢聖像功德碑記載,清順治年,戒壇殿戒壇上供有佛像,“兩傍猶空,本寺化緣僧妙像發心募緣,遊歷盛京,慶遇大都憲佟公諱國胤東居巨族,世修善因,現宰官身而作佛事,隨緣倡施,命往姑蘇處造奇特羅漢、觀音大士、韋陀聖像共二十尊,水陸跋涉四千餘里,仍由京都送供戒壇,列龕設座,莊嚴甚麗。”可見,碧山寺戒壇殿內的漆紗十八羅漢,頗費了一番周折。

最後一進大殿在靠山腳下的一處高台上,單另為一個小院,大殿坐西向東,有南、北兩側的堂屋陪襯。大殿面寬五間,上下兩層,原為藏經殿,曾存有雍正十三年四月八日刊印之三藏經全部,計七千五百餘卷。大殿正中靠後牆,塑有一座高大的彌勒佛像,頭部伸到了二層大殿上。彌勒佛的塑法,不是盤腿打坐,而是作坐的姿勢,雙腿自然下垂,腳蹬地上,稱為“彌勒下生”。按佛家的說法,釋迦牟尼佛是現在佛,彌勒佛是未來佛。《彌勒上生經》說彌勒佛現住在兜率天,《彌勒下生經》說他以後將從兜率天下生此世界,在龍華樹下繼承釋迦牟尼而成佛。這尊“彌勒下生”塑像,當然是取了後一種說法。

碧山寺碑記較多。除前面引述的以外,戒壇殿前,有明成化丁未正月立的重修碑記,有明弘治元年立的石刻經幢,有明正德申戍庚午月碑記,雷音殿後牆北側,有康熙十九年御製五台碧山寺碑。由此可見,歷史上碧山寺就是五台山的一處大寺。

相關條目

山西旅遊五台山

山西名勝

山西作為中國的文物大省,不僅在數量上居全國前列,而且以品類全、內涵博、價值高享譽海內外,山西複雜多變的地質、地貌、水文、氣象條件,造就了許多雄偉壯觀、引人入勝的自然景觀,文物古蹟遍布全省,這些得天獨厚、古今兼備的旅遊資源,是發展山西旅遊事業的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