皴法

皴法

皴法,中國畫表現技法之一。是表現山石、峰巒和樹身表皮的脈絡紋理的畫法。畫時先勾出輪廓,再用淡乾墨側筆而畫。表現山石、峰巒的,主要有披麻皴、雨點皴、捲雲皴、解索皴、牛毛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等;表現樹身表皮的,有鱗皴、繩皴、橫皴等。

釋義

倪雲林《漁莊秋霽圖》倪雲林《漁莊秋霽圖》

關於“”的解釋《說文解字》作:“皮細起也,從皮夋聲”。“皴”與繪畫的關係早在《梁書·武帝紀》中有:“執筆觸寒,手為皴裂。又繪法。”《湯垕書鑒》又有:“曹弗興善畫,作人物衣紋皴縐。又董元畫山石,作麻皮皴。”

《世說新語》記載顧愷之畫裴楷像,“頰上益三毛”,而“神明殊勝”,是說在畫像的頰上添三筆皺紋,而人物精神立現。這三筆皺紋就是早期人物畫中的表現皮膚質感的皴筆。

歷史

中國畫山水畫中,皴法的出現標誌著的山水畫真正走向成熟。隨著中國畫的不斷發展,千百年以來皴法已經從基本技法演化成了具有生命精神的藝術語言形式,它不僅有獨立的審美價值,隨著時代的發展,皴法還體現出不同時代的審美特徵。

表現山石的質感的皴法,最早出現是在唐末人物畫家孫位的傳世作品《高逸圖》中,圖中的湖石皴染周密,為我們提供了唐末山石皴法的實物資料。到了五代山水畫發生了關鍵性變化,用於表現山石質感與結構的皴法得到全面的發展, 五代到兩宋是山水畫皴法定型和發展的頂峰時期。從荊浩的“斧劈皴”、董源的“披麻皴”,到范寬的“雨點皴”、郭熙的“捲雲皴”等等。

到了元代又出現了王蒙的“解索皴”、倪瓚的“折帶皴”等。之後明、清兩代山水畫中的皴法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和創造。近代山水畫大家黃賓虹、李可染、傅抱石在傳統皴法的基礎上也都有新的創造,其中傅抱石在傳統的“亂柴皴”的基礎上融合了自己的筆法創造出著名的“抱石皴”。這些已有的皴法也成了中國山水畫史中一筆寶貴的財富。

形式

王蒙《春山讀書圖》王蒙《春山讀書圖

皴法是歷代山水畫家在師法自然造化的實踐中提煉出來的藝術語言形式,並在不斷發展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從而具有了獨特的價值地位。

隨著時代的發展,皴法也體現出各自不同的審美特徵,皴法是山水畫技法中最值得研究、也最能代表畫家審美取向的一個重要方面。無論是點皴、線皴還是面(塊)皴,它不但有自身線條、力度、肌理等形式美,山水渾厚、空靈、舒展等內在美也都蘊含在皴法形式之中。

皴法是藝術家審美意象的一種外化,它秉承“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也是畫家思想、情感的傾注。藝術家所運用的皴法,意不在本身,而是作為表達畫家審美意象的一個載體,是畫家自己通過對外在世界感悟來表達內心情感的審美追求。

特點

趙孟俯《鵲華秋色圖》趙孟俯《鵲華秋色圖》

皴法作為“程式化”的典型形態,具有形式美的因素。皴法的形式美主要體現線上條美、力度美、肌理美等方面,這是從皴法的外在形式因素而言。從皴法包含的深層美學內涵看,中國藝術秉承“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山水畫強調精神與物質的溝通,超越有形的物質,達到通過外在世界感悟到內心的審美追求。因此,皴法的價值超越了被描摹的自然物象,是藝術家審美意象的一種外化。

線條美

用線造型是中國畫的主要手段,山水畫的皴法也離不開用線。如“披麻皴”、“荷葉皴”、“解索皴”、“捲雲皴”、“牛毛皴”等,呈現出放射、修長、波動、活潑、流暢和升騰的韻律情致。我國的五代與元朝,是皴法中線條使用較多、較成熟的時期。巨然運用董源開創的表現土坡的“披麻皴”,以排列相對整齊、緊密的長線條表現長嶺,皴法舒展、輕鬆自然,畫風清秀淡雅,恰到好處的將線條的柔美、恬淡與筆墨的濕潤以“披麻皴”的形式發展成為表現江南山色的典型“符號”,其“淡墨輕嵐”抒情性畫意的表現方法也為後世所發揚。元代的黃公望,他筆下的“披麻皴”線條也具有柔美的特點,其作品《富春山居圖》中的線條排列疏鬆,略帶彎曲,用書寫化簡淡筆意概括,用筆蒼茫,寫意中體現出“以書入畫”的審美意趣。這種“披麻皴”的線條似疏而實,似松而緊,簡率秀雅中蘊含著渾厚韻致,透露出秀麗大方的美感。

力度美

馬遠《踏歌圖》馬遠《踏歌圖》

其特點是力度感強,在紙上形成有衝擊力的筆痕,其力度、速度感給人具有藝術的威懾力和感染力。重力度美的“面皴”與柔美的“披麻皴”等形成了鮮明對比。

“斧劈皴”、“亂柴皴”、“帶水斧劈皴”等用線肯定、靈變,更著重力度、速度的構成因素。如李唐運用“大斧劈皴”,用大筆飽蘸水墨,沿著山石結構順勢揮掃,頭重尾輕,不足處稍加渲染,山石水墨淋漓,酣暢勁健,有一氣呵成之感。馬遠“斧劈皴”下筆更加猛利、迅速,如暴風驟雨,更加剛勁、簡潔。他們的皴法中透出一種硬朗、堅凝的力度美。

還有肌理美,程式化的皴法是塑造不同物質的紋理、質感與典型特徵的一種特殊方式,通過肌理的變化可以表現出形狀、紋理粗細、山石凹凸的具體差異,因此,肌理美體現出皴法形式的重要審美功能。山水畫皴法的其他美感因素如渾厚、開闊、舒展等也都蘊含在皴法形式之中。

類別

王原祁《雲山圖軸》王原祁《雲山圖軸》

中國水墨山水畫的皴法,在繪畫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中國土地廣大,地質也因地域而不同。以描線為基本來表現山嶽的明暗(凹凸)的方法比較多。不過,主要的方法可分為下面九種:

斧劈皴

即唐李思訓所創之勾聽方法,筆線遭勁,運筆多頓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故稱為斧劈皴,這種皺法宜於表現質地堅硬、稜角分明的岩石。唐代的青綠山水多勾所而少破染。南宋的山水畫家以斧劈披用於水墨山水,加重了披染,出現水墨蒼勁的風格,畫斧劈披常用中鋒勾勒山石輪廓,而以側鋒橫刮之筆畫出皺紋,再用淡墨渲染。筆線細勁的稱小斧劈,筆線粗闊的稱大斧劈。

披麻皴

由參差鬆軟的條形墨線組成,用筆要靈活,皴擦並用,注意濃淡乾濕的豐富變化。筆線長的稱長披麻,筆線短的稱短披麻。這種披法常用來表現土質山,或質疏鬆的岩石。董源多用披麻效描寫江南山水,淡墨輕嵐,不裝巧趣,具有渾樸自然的風格。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披麻的運用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捲雲皴

筆多屈曲迂迴,向中心環抱。如“夏雲多奇峰”,故稱雲頭皴。這種效法創自北宋山水畫家郭熙,他的山水煙雲隱現,奇峰多變,“獨步一時”。

雨點皴

陸儼少《深山積雪》陸儼少《深山積雪》

亦叫豆瓣披,為長點形的短促筆觸,常用中鋒稍間以側鋒畫出。它能表現山石的蒼勁厚重。在畫史上運用雨點披的成功範例是北宋范寬,他的皺法被人稱為“槍筆”,他的山水具有“峰巒渾厚,勢狀雄厚今的獨特風格。

荷葉皴

皴筆從峰頭向下屈曲紛披,形如荷葉的筋脈,故名。用來表現堅硬的石質山峰,經自然剝蝕後,岩石出現深刻的裂紋。當你遠望黃山的蓮花、蓮芯二峰時,可以看到偷葉效在自然界中的情景。

折帶皴

用側鋒臥筆向右行,再轉折橫刮,向左行可逆鋒向前,再轉折向下。畫出的墨線如“折帶”故以名之。這種皴法用以表現方解石和水層岩的結構。“元四大家”之一的倪雲林喜畫折帶皴,用“渴筆”(筆頭含水很少)畫出,虛靈秀峭,極有藝術魅力。

解索皴

是披麻皴的變法,行筆屈曲密集,如解開的繩索,故名解索皴。元代山水大家王蒙喜用此法,清代王概說他是“用古篆隸法雜入皴中,如金鑽摟石,鶴嘴劃沙。”故“尖而不稚,勁而不板,圓而不成毛團,方而不露圭角。”可見王蒙的解索皴是筆筆中鋒,寓剛於柔的,難怪倪雲林稱讚道:“叔明(王蒙字叔明,號黃鶴山樵)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如果把解索皴畫成疲軟的亂麻團,就是失敗。

米點皴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這是北宋書畫家米芾,米友仁父子所獨創,它是用飽含水墨的橫點,密集點山,潑墨、破墨、積墨井用,最能表現江南山水間晨初雨後之雲霧變幻、煙樹迷茫的景象。米芾的點形闊大,稱大米點,米友仁畫出的點形略小,稱為小米點。米點破不是臆造的,據米友仁自題《瀟湘奇觀圖》道:“此圖乃庵上(指海岳庵)所見,大抵山水奇觀,變態萬層,多在晨晴晦雨間,世人鮮復如此,餘生平熟瀟湘奇觀,每於觀臨佳處,輒復得其真趣,成長卷以悅目。”可見米家山水來源於寫生,米點皴是米氏父子對大自然的長期觀察體驗的產物。

墨塊皴

這是現代山水畫家陸儼少所創造。古人也有用大塊水墨的,但多以點拓遠山或拖出沙岸、淺渚,未曾入皴。陸伊少則以大塊水墨作為皴法運用,收到了峰巒厚重,雲氣蒸騰,水墨淋漓,大氣磅酵的藝術效果。這種大塊水墨如何運用?陸儼少說:“畫大塊水墨,飽蘸墨水,必須筆筆鋪開,筆根著力,起手處更依附山石或叢樹邊緣,順勢連續點去,積大點而成塊。下筆宜快,如疾風驟雨,合沓而進,順勢屈曲,不宜僵直,墨痕邊緣宜毛,以便裝點他物,如山石、林木等,可以少露痕跡,即使不畫他物,邊緣便是雲氣,也宜松毛,可得雲蒸霞蔚之致。”

其他皴法還很多,據不完全記載尚有:亂柴皴、亂麻皴、牛毛皴、馬牙皴彈渦皴骷髏皴礬頭皴芝麻皴、破網皴、拖泥帶水皴等,不下數十種。至於有的兩破合用,有的三破合用,如披麻夾小斧劈,或斧劈加馬牙夾折帶,全由畫家活用,不勝枚舉。因為皴法是從大自然中提煉得來,有的畫家完全以自然為依歸,用自己創造的表現方法加以描繪,“人乎規矩之中,而又超乎規矩之外”,那就看不出具體用的哪種皴法了。

藝術意義

中國山水畫藝術呈現出了藝術風格的紛繁多樣性,藝術家通過大膽探索創新,拓展了現代中國山水畫的審美領域,極大豐富了現代中國山水畫的藝術表現語,從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現代中國山水畫的審美觀是隨著時代進步而發展的,它反應著特定時代人的思想觀念和審美意識。

從中國繪畫美學發展史來看,注重畫家的人品和文化修養,一直是繪畫發展的主流。多表現為畫家重意而略象,重神而略形。山水畫的皴法是一種工具或手段,畫家將其心中的審美意象藉助於皴法表現出來,從而形成了畫面獨具特色的藝術形象。因此,深入探索山水畫皴法的內在價值對中國畫的創新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畫術語一覽

中國繪畫藝術歷史悠久,淵源流長,經過數千年的不斷豐富、革新和發展,以漢族為主、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畫家和匠師,創造了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豐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獨具中國意味的繪畫語言體系,在東方以至世界藝術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與影響。
指畫| 南北宗| 淺絳山水| 青綠山水| 幀畫| 頂相| 白描| 十八描| 雙鉤 | 鉤勒| 五筆七墨| 寫意| 工筆| 變相| 雜畫 | 界畫| 濕筆| 減筆| 博古[繪畫]| 墨分五色| 鉤斫| 皴法| 顫筆| 乾筆| 線畫法| 折枝| 鋪殿花| 衣冠像| 十三科| 畫分十門| 凹凸畫| 木簡畫| 無聲詩| 點簇| 積墨 | 落墨| 沒骨| 山水林石 | 小景| 七觀法 | 礬頭| 捉勒| 水法 | 繡像| 三遠 | 攢聚| 點苔| 渲染| 點垛| 宿墨 | 繪宗十二忌| 六要| 四難 | 七候 | 六氣| 六彩 | 單線平塗| 漬水| 鋪水| 吳裝 | 謹毛失貌| 解衣盤礴 | 三品 | 意到筆不到| 小品[繪畫]| 八格 | 曹衣| 三到| 書畫同源| 起結 | 九朽一罷| 不似之似| 敗牆張索 | 六長| 金錯刀| 三病| 留白 | 長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