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畫

界畫

界畫(jiè huà:即“界劃”。“畫”讀入聲):中國繪畫很特色的一個門類。在作畫時使用界尺引線,故名:界畫。起源很早,晉代已有。顧愷之有“台榭一足器耳,難成易好,不待遷想妙得也”的話。到了隋代,界畫已經畫得相當好。《歷代名畫記》中評展之虔的界畫說:“觸物留情,備皆妙絕,尤垂生閣”;評董伯仁的界畫,贊他“樓生人物,曠絕古今”。李思訓的《九成宮紈扇圖》、《宮苑圖》等,也是很高成就的,到晚唐出了尹繼昭,五代有衛賢、趙德義、趙忠義等人,宋初有郭忠恕。元代有王振鵬、李容槿,明代有仇英,清代有袁江、袁耀等。現存的唐懿德太子李重潤墓道西壁的《闕樓圖》是中國最早一幅大型界畫,宋代的著名界畫有《黃鶴樓》、《滕王閣圖》等。

界畫傳承

張孝友界畫張孝友界畫

唐代張彥遠認為,界畫的真正獨立歸功於隋代的兩位畫家,“楊(契丹)、展(子虔)精美宮觀,漸變所附。界畫的早期形式還不同程度地依附於人物畫和山水畫的創作,以及建築的設計。然而,獨立後的界畫立刻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眾多的畫家以工謹絢麗的畫筆,孜孜不倦地描繪著唐朝宮苑的華麗和帝王的奢移。其中最優秀的當推李思訓、李昭道父子。李思訓是唐宗室,因做過左武衛大將軍,世稱大李將軍,其子昭道亦稱小李將軍。他們父子繼承了隋代展子虔的畫風,並有較大的發展。界畫技巧更為成熟,建築的形式更富於變化,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幾件李派風格的作品,其中《宮苑圖》中的亭台樓閣,宮殿堂館,連綿環回于山間溪畔,或山樓重疊,或閣道相連,雕樑畫棟,彩紋綺幔,情景此起彼伏,令人目不暇接,且描畫工細,設色濃麗,金碧輝煌,洋溢著唐王朝欣欣向榮的時代精神。《湖亭游騎圖》是李昭道的代表作。作品生動地描繪了達官貴人閒適的生活。亭台妙巧、色彩細秀是李派界畫的一件重要作品。

五代是中國古代繪畫發展的重要時期。宋代郭若虛《國畫見聞志》曾記載這一時期畫家91人。其中畫佛道人物者最多,界畫家與山水畫家(包括兼善者)各11人,可見那時界畫已成為人們所喜愛的繪畫門類。這一時期最著名的畫家有尹繼昭、衛賢等,而最為顯著的特點是畫家具有一絲不苟的創作態度和卓絕的繪畫技巧。據記載,有一天蜀後主命畫院畫家趙忠義畫《關將軍起玉泉寺圖》,趙忠義植柱構梁,疊拱下昂,落筆似有神助。畫完後蜀後主命工匠校驗畫中的建築結構是否準確,工匠經過反覆檢驗,答道:“畫中建築如同真的一般,毫釐不差。”

宋代是中國古代繪畫的鼎盛時期,也是界畫發展的高峰期。這首先得力於統治階級的喜好與參與。宋太祖時皇家畫院就有相當的規模。宋徽宗《瑞鶴圖》中的屋頂就畫得神采奕奕。在畫院中界畫家的地位不低,有時甚至還高於其它畫家。《宣和畫譜》列界畫“屋木”為諸畫種中第三位。《宋史·選舉志》明確規定,界畫家能遷升“待詔”的職位。在宋代的幾百年里,畫院的多數畫家都能熟練掌握界畫技法。 故南宋鄧椿說:“畫院界作最工,專以新意相尚。”絕非虛言。

宋代產生了一大批傑出的界畫家,如郭忠恕、王士元、呂拙、李嵩、趙伯駒等。而其中最為優秀的當推郭忠恕。他的《唐明皇避暑宮圖》、《雪霽江行圖》工而不板,繁而不亂,清俊秀逸。他以“俊偉奇物之筆,以博文強學之資,游規矩準繩中而不為所窘”的方法畫界畫樓閣,令人流連忘返。南宋的界畫和山水畫發展同步,作者不斷探索新的構圖形式,注重對客觀景物作更為細緻的描寫。

趙子昂 仙山樓閣圖趙子昂 仙山樓閣圖

元代的界畫繼承宋代的傳統,但在精細工巧方面又有自己的特色。其中王振鵬的《金明池奪標圖》將元代界畫的特點展示得淋漓盡致。畫中錦旗插曳,金鼓喧天,樓閣一字排開,角連拱接,乘除相宜,毫釐之間清晰可辨,只是現存有六、七幅構圖近似的作品,令人不解。王振鵬的學生李容瑾,界畫也很出色,有《漢苑圖》傳世。夏永、孫君澤是元代存世作品較多的界畫家,他們的作品大都以風景名勝為題材,像《岳陽樓圖》、《蓮塘避暑圖》等,表現了文人士大夫歡悅閒散的興致,以及高闊雄奇,水天一覽的氣勢。元代是文人畫迅速發展的時期,畫家抱著不仕元的氣節,隱跡山林,寄情書畫,追求“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的創作原則。以工筆嚴謹、造型準確為創作宗旨的界畫遭到排斥,畫家急劇減少,出現了衰敗跡象。

《明畫錄》中列到界畫家僅二人:一為石銳,一為杜堇。其原因是“有明以來,以此擅長者益少,近人喜尚元筆,目界畫都鄙為匠氣,此派日就澌滅者。”這時,人們對界畫的偏見已十分明顯。“明四家”之一的仇英是明代最有成就的界畫家。他的界畫創作大都散見於山水人物畫中,獨立的倒不多見。他畫的宮殿樓台,嚴謹細秀,發翠毫金,絲丹縷素,獨樹一幟。這時期還有一些不知名的畫家,史無傳載但水平不低,像安正文的《黃鶴樓圖》、《岳陽樓圖》,繡窗雕欄,精細入微,是古代界畫中的佳作。在各地博物館,還存有許多明代界畫珍品,但卻不知道作者是誰,像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越王宮殿圖》,上海劉海粟美術館藏的《遊春圖》等。

清代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界畫發展史上的絕響。清代界畫家由兩部分組成。一是以袁江、袁耀為代表的聚集在江南一帶的界畫家,他們或師承,或朋友,勇於探索,創作活躍,是清代中前期界畫創作的主流;另一部分畫家居住京城,大都為清代如意館畫師,條件優越但作品內容多是為統治階級歌功頌德,技法上也過於板刻。袁江、袁耀為叔侄,畫史所載極為簡略。只知道袁江初學仇英,中年又得無名氏畫稿學習,使畫技大有提高,也曾在清如意館服務過,並被山西鹽商邀請到太原作畫。袁耀師學袁江,也有與袁江相類似的經歷。從他們現存的作品來看,宋代閻次平的界畫風格,影響了袁江、袁耀的創作。二袁的界畫樓閣描畫工整,雍容端莊,建築樣式較以前有更多的變化,而且能繪巨幅大作,傳世作品也很多,對後來的界畫家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界畫界畫

清宮的如意館雖不像宋代畫院那樣興盛,但也有一些畫風為統治者喜愛的畫家像焦秉貞、徐揚、冷枚等。他們既長於山水,又兼善樓閣,創作題材大都以清廷園林建築,皇帝出巡的宏大場景為主。作品嚴謹細密,但缺乏個性。畫史中有記載的界畫家,清代並不少,像高其佩這樣的文人畫家也能兼善界畫,北京故宮博物院存有其《仙山樓閣圖》。可見界畫藝術仍為畫家和民眾所喜愛,只是缺少像袁江、袁耀那樣富有創造性的畫家。

近現代擅長界畫者更少,十多年前江西的畫家黃秋園先生才被人們發現,對此潘茲先生曾評價道:“秋園先生潛研六法,山水之外,兼及它科,界畫尤為精絕,並世莫儔”。他的界畫遠宗唐宋,雍容典雅,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拍賣價位

規格為69厘米×137厘米的《漢宮春曉》2000年7月終於在中國嘉德廣州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的拍場上以8.8萬元人民幣(約合1.1萬美元)成交了。而在此之前的1998年5月,位於北京的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還拍出了黃秋園的另一件界畫作品《漢宮圖》,成交價為9.02萬元人民幣,相當於預估價的3倍。

隨著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不斷繁榮,當代界畫大師黃秋園界畫作品的交易價格已經漲了差不多10倍,他的《蓬萊仙境》在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的秋季拍賣會上以90.2萬元人民幣成交。另外,在上海崇源藝術品拍賣有限公司的拍賣會上,他的只有44厘米×40厘米的《煙雲宮闕圖》的成交價更高達每平方尺16.5萬元。

黃秋園《蓬萊仙境》黃秋園《蓬萊仙境》

由於遺留下來的作品數量不多,所以黃秋園的界畫經常反覆出現在拍賣市場上。根據拍賣資料庫雅昌藝術網的統計,從1995年至今,黃秋園的界畫作品一共被拍賣過32件次,其中至少有5件不止一次被收藏者送上拍場。例如,除了《漢宮春曉》,《蓬萊仙境》和《煙雲宮闕圖》都是第二次出現在拍賣市場上。所不同的是,《煙雲宮闕圖》2004年12月在中貿聖佳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時的名稱為《宮闈煙雲》。

在再度走上拍場時,《蓬萊仙境》和《煙雲宮闕圖》都升值了,成交價分別比原來高7.7萬和8.8萬元,漲幅為9%和50%。《煙雲宮闕圖》描繪的是牛郎、織女七夕在漢宮相會的古代傳說故事。畫面上,氤氳瑞靄中的漢宮雕樑畫棟、金碧輝煌,而岩巒、樹木則被刻畫得精細縝密。描繪中國古代傳說中一座海上仙山的《蓬萊仙境》的畫面也一樣。它上一次是今在北京榮寶拍賣有限公司的春季拍賣會上易手的。

正像《蓬萊仙境》和《煙雲宮闕圖》一樣,界畫的創作宗旨就是工整寫實、造型準確。有一個例子是,在公元10世紀的五代時期,後漢畫院畫家趙忠義受命畫《關將軍起玉泉寺圖》。畫完後,皇帝責成工匠校驗畫中的建築結構是否準確。經過反覆檢驗,工匠復命說:“畫中的建築如同真的一樣,毫釐不差。”“工匠說的未必是真話,”江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兼作家協會主席陳世旭說,“但卻可以使後人看出傳統界畫的美學時尚。”

歷代界畫

東晉顧愷之的《論畫》中有我國關於界畫的最早記載:“台榭,一定器耳,難成而易好。”南朝王微在《敘畫》中說:“宮觀舟車,器以類聚;犬馬禽魚,物以狀分。”說明六朝時建築舟車已成為繪畫中的一大種類。到了隋代,界畫已發展得相當完備,當時的畫壇名匠展子虔和董伯仁都擅長界畫,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說:“董則台閣為勝,展則車馬為勝。”唐竇蒙在《畫拾遺》中評董伯仁:“樓台人物,曠絕今古。”可想當時界畫之水準。董展之界畫作品已無傳世,通過展子虔的《遊春圖》中所繪之屋宇橋樑,方可略窺其貌。

隋朝

隋展子虔遊春圖絹本設色縱43厘米橫80.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展子虔(約550-604),渤海(今山東陽信)人。歷北齊、北周、隋三朝。人物、山水、樓閣無不精湛,是一位承前啟後的大家。

此圖描寫士人們春季外出踏青的情景,人物或在岸邊漫步,或泛舟暢遊。山石以單線勾勒,青綠染出山石結構,山上叢樹用墨綠罩染,近樹雙勾填色,白粉點出梨花。隱約可見的朱紅色山門與身穿紅衣人物在畫面青赭色的色調中格外醒目,起到了點晴的妙用。整個畫面華而不艷,古樸典雅,讓觀者如沐春風之中。畫家在此圖中著力描繪山水風光,人物只作點綴,是我國山水畫走向獨立畫科的開端。

唐代

唐李重潤太子墓壁畫《闕樓圖》,1971年陝西乾縣懿德太子墓出土,高280厘米,寬280厘米。

墓道的東、西側各有一幅,以母闕為構圖主體,各以一座母闕,二座子闕排成“三出闕”形式,母闕最高。台基由磚築成梯形,闕樓為廡殿頂,頂置鴟屋.屋身的面闊、進深各為三間,四周迴廊環繞。闕後背景襯以林木、山巒。此圖為了解唐代闕樓建築藝術提供了極好的例證。

佚名《宮苑圖》絹本設色,縱23.9厘米,橫77.2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此圖描繪大型皇家宮苑,建築群落規模宏大,參差坐落於山巒之間,其間河流蜿蜒,橋樑密布,遊人如織,樓閣之中燈火交映,宛如人間仙境。畫面設色濃艷,富麗堂皇。建築的細節刻畫不夠精細,建築或顯得向右傾斜,或結構稍有扭曲,體現出當時界畫技術的局限性。

五代

衛賢《高士圖》絹本淡設色,縱134.5厘米,橫52.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此圖描繪《後漢書梁鴻傳》中“舉案齊眉”的歷史典故。簡陋的瓦舍中,隱士梁鴻端坐榻上,妻子孟光雙膝跪地,飲食盤盞高舉齊眉。作者以深山、叢樹、溪流、竹籬為背景,襯托出隱士高潔的品格。宋郭若虛在《五代名畫補遺》中列衛賢為屋木鬥神品第一,圖中屋舍描繪準確,篇幅不多,可略見作者界畫技巧。

宋代

郭忠恕《雪霽江行圖》,立軸,絹本設色,縱74.1厘米,橫69.2厘米,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雪霽江行圖》用白描法繪冬季江面上大船兩隻,船隻比例恰當,透視準確,用線精準,船上物品交待有序。作者通過線、墨的濃淡輕重將畫面分出主次,畫面物品繁多卻層次分明,一目了然。

郭忠恕《明皇避暑宮圖》立軸,絹本墨筆,縱161.5厘米,橫105.6厘米,日本大坂市立美術館藏。《聖朝名畫評》評郭忠恕畫:“為屋木樓觀,一時之絕也。上折下算,一斜百絕。”《德隅齋畫品》說他所畫建築:“增而倍之,以作大宇,皆中規度,曾無小差。”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長卷,絹本設色,縱24.8厘米,橫528.7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明上河圖》描繪東京汴梁清明時節的景象,畫面用散點透視法,從郊外一直描繪到城中,場面浩大,氣墊恢弘,包羅當時社會之萬象。圖中人物有仕、農、商、醫、卜、僧、道、婦女、船夫等,情節有趕集、買賣、閒逛、飲酒、聚談、推舟、拉車、乘轎、騎馬等,建築有大街小巷、百肆雜陳、橋樑舟輯、宮府宅第、茅蓬村舍,生動準確地展現了當時的城市規模和社會生活。

劉松年《四景山水圖》絹本設色,四段,每段均縱41.3厘米,橫69.3厘米。《四景山水圖》分繪四季景色,每卷都由山水、屋舍、人物組成。

元代

王振鵬《龍舟圖》長卷,絹本,白描,縱32.9厘米,橫178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龍舟圖》是一白描長卷,描繪皇家宮苑中龍舟競渡的場面。用線精細準確,所繪建築皆合尺度,龍舟呈不同角度排列於江中,其他數隻龍舟陸續趕來,為畫面增添了動感氣氛。

李容瑾《漢苑圖》絹本水墨,縱156.6厘米,橫108.7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此幅《漢苑圖》與宋代郭忠恕《明皇避暑宮圖》極為相似,疑為畫家臨習之作。

明代

安正文《黃鶴樓圖》絹本,設色。

仇英《蓮溪漁隱圖》絹本設色,縱126.5厘米,橫66.3厘米。

清代

袁江《觀潮圖》絹本設色,縱97厘米,橫131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袁江《梁園飛雪圖》絹本設色,縱202.8厘米,橫118.5厘米,京故宮博物院藏。

袁耀《阿房宮圖》絹本設色,縱128厘米,橫67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袁耀《邗江勝覽圖》橫軸,絹本設色,縱165厘米,橫263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新派畫家

蓬萊仙境  高福海 作 婁師白 題蓬萊仙境 高福海 作 婁師白 題

高福海,1961年生於北京,中國當代山水畫家,界畫家。北京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孔子基金會文化產業辦公室顧問,世界華人華僑社團聯合總會藝術委員會理事,北京聯合大學師範學院客座教授,北京工筆重彩畫會會員,中國東方書畫藝術研究院院長,北京知秋苑書畫院院長。師從北京畫院著名畫家古一舟、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黃均。

1992年,創作新派界畫八米長卷《頤和園全景圖》。

1994年創作《滕王閣圖》,啟功、白雪石、黃均賦詩題畫贊賀。

1995年出版<高福海畫集>。建國五十周年之際,為天安門城樓繪製《頤和園圖》。

2001年創作界畫《松鶴樓閣圖》入選《聯合國世界和平大展》。曾在北京等十餘個城市舉辦個展。2002年隨靳尚誼、沈鵬、婁師白等藝術家一同出訪港澳地區、越南、泰國、日本等國舉辦書畫聯展和美術交流活動。

2005年9月中國集郵總公司出版《中國當代美術家高福海》專題郵票一套16枚。

2008年5月、2009年2月兩次應邀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舉辦個人書畫展,並為中國駐歐盟使團大宴會廳繪製春、夏、秋、冬四季山水畫。

2009年10月創作2米×8米巨製界畫山水《武當山圖》。

中國畫術語一覽

中國繪畫藝術歷史悠久,淵源流長,經過數千年的不斷豐富、革新和發展,以漢族為主、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畫家和匠師,創造了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豐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獨具中國意味的繪畫語言體系,在東方以至世界藝術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與影響。
指畫| 南北宗| 淺絳山水| 青綠山水| 幀畫| 頂相| 白描| 十八描| 雙鉤 | 鉤勒| 五筆七墨| 寫意| 工筆| 變相| 雜畫 | 界畫| 濕筆| 減筆| 博古[繪畫]| 墨分五色| 鉤斫| 皴法| 顫筆| 乾筆| 線畫法| 折枝| 鋪殿花| 衣冠像| 十三科| 畫分十門| 凹凸畫| 木簡畫| 無聲詩| 點簇| 積墨 | 落墨| 沒骨| 山水林石 | 小景| 七觀法 | 礬頭| 捉勒| 水法 | 繡像| 三遠 | 攢聚| 點苔| 渲染| 點垛| 宿墨 | 繪宗十二忌| 六要| 四難 | 七候 | 六氣| 六彩 | 單線平塗| 漬水| 鋪水| 吳裝 | 謹毛失貌| 解衣盤礴 | 三品 | 意到筆不到| 小品[繪畫]| 八格 | 曹衣| 三到| 書畫同源| 起結 | 九朽一罷| 不似之似| 敗牆張索 | 六長| 金錯刀| 三病| 留白 | 長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