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勒

捉勒,中國畫術語。專指花鳥畫中以猛禽獵食為題材。南唐郭乾暉有《蒼鷹捕貍圖》,北宋崔白有《俊禽逐兔圖》,南宋李安忠、李猷、趙子厚等皆以“捉勒”著名於時。論者謂:“世所作多搏狐兔鳧鷺之屬,流血淋漓,頗乖好生之意。李猷盡反之,其畫二鷹棲於枯枝之上,貌甚閒暇,略無鷙猛慘烈之狀,而不失英姿勁氣。”明代呂紀、林良也擅長之。

基本信息

類別

中國畫術語。

介紹

捉勒,專指花鳥畫中以猛禽獵食為題材。南唐郭乾暉有《蒼鷹捕貍圖》,北宋崔白有《俊禽逐兔圖》,南宋李安忠李猷趙子厚等皆以“捉勒”著名於時。論者謂:“世所作多搏狐兔鳧鷺之屬,流血淋漓,頗乖好生之意。李猷盡反之,其畫二鷹棲於枯枝之上,貌甚閒暇,略無鷙猛慘烈之狀,而不失英姿勁氣。”明代呂紀林良也擅長之。

詞語解釋

基本解釋:

1.中國畫術語。專指花鳥畫中以猛禽獵食為題材。如南唐郭乾暉的《蒼鷹捕狸圖》,北宋崔白的《俊禽逐兔圖》。南宋李安忠﹑李猷趙子厚等皆以“捉勒”著名於時。

詞語分開解釋:

拼音: zhuō

筆劃: 10

部首: 扌

五筆輸入法: rkhy

基本解釋:捉

zhuō

抓,逮:捉拿。捉姦。捉賊。捉弄。捕捉。捕風捉影。

握:捉筆。捉刀(代人作文)。捉襟見肘。

捕逮抓放

筆畫數:10;

部首:扌;

筆順編號:1212512134
詳細解釋:捉

zhuō
【動】

(形聲。從手,足聲。本義:握,持)

同本義〖hold;grasp〗

捉,搤也。——《說文》

捉,持也。——《廣雅》

伊便能捉杖打人。——《世說新語·方正》

叔武將沐,聞君至,喜,捉髮走出。——《左傳》

孫權捉預手,涕泣而別。——《三國志》

又如:捉髮(手握頭髮);捉秤(拿秤,掌秤);捉手(握手);捉身(把握身體);捉船(撐船,划船);捉筆(執筆)

〖到唐代引申出〗捉拿,擒拿;追捕〖catch;arrest〗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唐·杜甫《石壕吏》

往日用錢捉私鑄,今許鉛錫和青銅。——杜甫《歲晏行》

遍捉鄉民。——《廣東軍務記》

不能行捉。——《聊齋志異·促織》

迅不可捉。

余捉蟋蟀。——清·袁枚《祭妹文》

又如:捉事人(捉拿罪犯的公人);捉生替死(陷害無罪之人為有罪者抵死);捉生(活捉敵人);捉取(擒拿;捕捉)

戲弄〖makefunof〗

張珙新來,受了別人家捉。——董解元《西廂》

又如:捉掐(捉弄);捉狹(捉弄);捉搦(戲弄)

撿,拾〖pickup〗

若見女人一發在地,自言持戒,不肯捉之。——《百喻經》

找,趁〖find〗

當日權且歡天喜地,並無他說。明日捉個空,便一逕到臨安府前叫起屈來。——《京本通俗小說》

你瞧,太太們老在一起,哪有我捉空兒跟他說話的機會。——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

又如 捉個空(找個空子);捉冷眼(趁人沒看見);捉脈(堪輿家據地勢,尋找所謂龍脈);捉空(趁空);捉破(抓出破綻)

控制〖control〗

那小二不曾提防,捉腳不定,翻筋斗直跌出門外,磕碎腦後,鮮血直淌。——《醒世恆言》

原來楊志吃的酒少,便醒得快,爬將起來,兀自捉腳不住。——《水滸全傳》

又如:捉不住(控制不住);捉兵(提調軍隊);捉店(守護店鋪)

zhuō

【介】

相當於“把”、“將”

身邊銅錢又無,吃了卻捉什麼還他?——《警世通言》

好得合頭痴。向吾宅里坐,卻捉主人欺。——《敦煌變文集》
捉刀

zhuōdāo

〖ghost-write〗《世說新語·容止》記載,曹操叫崔季珪代替自己接見匈奴來使,自己持刀站立床頭。後因稱代人作文或頂替人做事為“捉刀”

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世說新語·容止》

捉刀人

zhuōdāorén

〖ghost—writer;onepersonwhowriteforsb.else〗指曹操。引申頂替人做事或作文的人

捉鬼放鬼

zhuōguǐ-fàngguǐ

〖double-dealing〗[方言]∶比喻又做壞事又裝好人的兩面派行為

捉姦

zhuōjiān

〖capturethepersonswhoareinadultery〗捉拿正在通姦的人

捉襟見肘

zhuōjīn-jiànzhǒu

〖havetoomanydifficultiestocopewith;pulldownone'sjackettoconcealtheraggedness,onlytoexposeone'salbows〗衣服破爛,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兒,比喻生活困難或處境窘迫

捉摸不透

捉拿

zhuōná

〖arrest;catch〗擒捉;緝捕

捉拿歸案

捉弄

zhuōnòng

〖tease;makefunof;embarrass〗戲弄,使人為難

你別捉弄人好不好?

拼音: lè,lei,lēi

筆劃: 11

部首: 力

五筆輸入法: afln

基本解釋:勒

套在牲畜上帶帽子的籠頭:馬勒。

收住韁繩不使前進:懸崖勒馬。

強制:勒令。勒索。

統率:勒兵。

雕刻:勒石。勒碑。勒銘。

reinintiesth.tight

lēi

用繩子等捆住和套住,然後用力拉緊:勒緊。

方言,強制,逼迫。

reinintiesth.tight

筆畫數:11;

部首:力;

筆順編號:12212511253

詳細解釋:勒

【名】

(形聲。從革,力聲。從“革”,表示與皮革有關。本義:套在馬頭上帶嚼子的籠頭)

同本義〖bridle〗

勒,馬頭絡銜也。——《說文》

勒面績總。——《周禮·巾車》

案勒一具。——《漢書·匈奴傳》。注:“馬轡也。”

弓矢鞍勒。——《後漢書·烏桓鮮卑傳》

纓轡貝勒。——《儀禮·既夕禮》

又如:馬勒;勒面(古代馬面飾)

對數能量損失,中子能量損失的一種量度,等於中子初始能量與在慢化過程中任一點上能量之比的自然對數值

〖lethargy〗

勒克司的簡稱(照度單位)〖Lux〗

姓。

【動】

約束;收緊韁繩以止住馬騾等或使馬轉身〖restrain;reinin〗

勒騏驥而更駕兮,造父為我操之。——《楚辭·九章·思美人

揚桴上隴坂,勒騎下平原。——虞世南《出塞》

又如:勒馬;勒帛(系帛作腰帶);勒限(給一定的期限);勒口(套上帶嚼口的籠頭);勒子(婦女用的,由形如兩片葉子連線起來的帽圈)

雕刻〖carve〗。如:勒功(把記功文字刻在石上);勒石(刻字於石);勒銘(勒碑,勒石。鐫刻銘文);勒巧(把記巧文

字刻在石上);勒碑

統率〖command〗

勒兵,下令軍中。——《史記·魏公子列傳》

又如:勒兵(治軍,操練或指揮軍隊,陳兵。檢閱軍隊);勒卒(部署、操練士卒);親勒六軍

強迫;強制〖compel;force〗。如:勒取(強行索取);勒迫(強迫);勒停(強制停止;勒令停職)
割,劃〖cut〗

宋江按住那婆娘,右手卻早刀落,去那婆惜嗓子上只一勒,鮮血飛出。——《水滸傳》

勒索〖extort;blackmail〗。如:勒掯(掯勒累掯。勒索,剋扣)

挑動,挑逗〖provoke;tantalize〗。如:勒戰(挑戰)

另見lēi;lei

勒逼

lèbī

〖coerce;force;press〗強迫;逼迫

勒逼鄉下人入伙

勒戒

lèjiè

〖force(s.o.)togiveupdrug〗勒令戒毒

要求檢方將他送去勒戒

勒掯

lèkèn

〖createdifficulties〗∶刁難

被那裁縫勒掯,只推生活忙,不肯來做。——《水滸傳》

〖embezzlepartofwhatshouldbeissued〗:剋扣;勒索

我若要哥哥銀子時,便是兄弟勒掯哥哥。——《水滸傳》

〖stop;resist〗:推託;阻擋

那劉秉義只推女兒年紀尚小,勒掯不許。——《醒世恆言》

勒令

lèlìng

〖compelbylegalauthority〗不管對方願意與否,強令從事

勒令下筆

勒馬

lèmǎ

〖neck-rein;reininthehorse〗拉緊馬韁繩,使馬或賓士向前,或緩步徐行,或回頭轉向,或臨崖急剎

陳留王勒馬向前,叱曰…——《三國演義》

兀朮與哈迷蚩、黃炳權,上了金山,勒馬徐行。——《說岳全傳》

關勝無心戀戰,勒馬便回。——《水滸全傳》

舍著命提刀仗劍,更怕甚勒馬停驂。——元·王實甫《西廂記》

勒索

lèsuǒ

〖extort;compeltogive;frythefatoutof;exactfrom〗以威脅強迫手段索取財物

騙子們假裝要逮捕士兵以便勒索他們

勒索金錢

勒抑

lèyì

〖forcesb.toreducetheprice〗∶強行壓抑物價

〖extortandsuppress〗∶勒榨抑制

lēi

【動】

〖口〗:捆住;套住;或捆住或套住後再用力拉緊(多單用)〖straportiesth.tight〗

擅直勒死平民。——關漢卿《竇娥冤》

又如:勒緊褲帶

另見lè;lei
勒脖子

lēibózi

scrag〗粗暴地掐住脖子

勒緊

lēijǐn

〖screw〗用帶子系得很緊

勒緊褲帶

lēijǐnkùdài

〖tightenone’sbelt〗節制,尤指節制飲食壓低生活水平;嚴格控制經濟

中國畫術語一覽

中國繪畫藝術歷史悠久,淵源流長,經過數千年的不斷豐富、革新和發展,以漢族為主、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畫家和匠師,創造了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豐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獨具中國意味的繪畫語言體系,在東方以至世界藝術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與影響。
指畫| 南北宗| 淺絳山水| 青綠山水| 幀畫| 頂相| 白描| 十八描| 雙鉤 | 鉤勒| 五筆七墨| 寫意| 工筆| 變相| 雜畫 | 界畫| 濕筆| 減筆| 博古[繪畫]| 墨分五色| 鉤斫| 皴法| 顫筆| 乾筆| 線畫法| 折枝| 鋪殿花| 衣冠像| 十三科| 畫分十門| 凹凸畫| 木簡畫| 無聲詩| 點簇| 積墨 | 落墨| 沒骨| 山水林石 | 小景| 七觀法 | 礬頭| 捉勒| 水法 | 繡像| 三遠 | 攢聚| 點苔| 渲染| 點垛| 宿墨 | 繪宗十二忌| 六要| 四難 | 七候 | 六氣| 六彩 | 單線平塗| 漬水| 鋪水| 吳裝 | 謹毛失貌| 解衣盤礴 | 三品 | 意到筆不到| 小品[繪畫]| 八格 | 曹衣| 三到| 書畫同源| 起結 | 九朽一罷| 不似之似| 敗牆張索 | 六長| 金錯刀| 三病| 留白 | 長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