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苔

點苔

點苔,中國畫技法名。用毛筆作出直、橫、圓、尖或破筆(筆毛散開,無一定形式)或如“介”、“個”等字的點子,表現山石、地坡、枝幹上和樹根旁的苔蘚雜草,以及峰巒上的遠樹等,在山水畫構圖經營中廣為套用。

概述

歷代畫家重視點苔,明代唐志契《繪事微言》說:“畫不點苔,山無生氣。昔人謂:‘苔痕為美人簪花’,又謂:‘畫山容易點苔難’”。

詳細

清代方薰《山靜居畫論》曰:“古畫有全不點苔者,有以苔為皴者,疏點密點。尖點圓點、橫點豎點、及介葉水藻點之類,各有相當,斟酌用之,未可率意也。”原濟(石濤)則提出:“點有雨雪風晴,四時得宜點, 有反正陰陽襯貼點。有夾水夾墨一氣混雜點,有含苞藻絲纓絡連牽點,有空空洞洞乾燥沒味點,有有墨無墨飛白如煙點,有焦似漆邋遢透明點,更有兩點,未肯向學人道破,有沒天沒地當頭劈麵點,有千岩萬壑明淨無一點 ,噫!法無定相,氣概成章耳。”現代潘天壽補充:“點上積點之法”說:“一,醒目點;二,糊塗點;三,錯雜紛亂點。此三種點法,工於積墨者,自能知之。”

技法要求

一幅畫是由點,線,面三者結合構成的一個整體。作為筆墨的造型手段,是整體畫面的組成部分,因此畫面加點不能孤立的游離於造型整體之外,單純的去追求局部的藝術效果,要達到“融合自然成一片”的造型美得要求,使點苔不鬆散,不凌亂。

基於自然景象的不同,土山,石山的皴法和點法也不一樣,苔點應適應皴法的變化。在山水畫中,常見點苔於“石嘴山脊處”以明確結構關係,點苔於“山巔石隙”處以幫助顯示陰陽相背起伏,點苔於“山水互動處”,以加強層次變化,點苔於“界線未清”處以分出空間層次,點苔於“分界凹凸”處,以醒脈絡轉折。

點苔方法

山水畫中的點苔,是表示山石縫隙中的雜草,和山間、溪畔的灌木叢,以及遠山上隱約可見的樹木。點苔的形狀,不外圓點、平點、豎點三種,大概與點葉法中的胡椒點,平頭點與尖頭點相似。

點苔用筆要輕靈,古人形容為“如蜻蜓點水”,在紙上輕輕一啄,迅速提起。用墨要富於變化,苔點密集的地方要濃濃淡淡,蒼蒼茫茫,表現出豐富的筆墨內容。用以提神的苔點要濃如墨漆,黃賓虹常以焦墨、宿墨點出,使全幅畫神彩倍增。

點苔要審時度勢,切不可輕率下筆。一是要審度一幅畫該不該點。有的畫勾與都十分精到,全幅神完氣足,不著一點苔,更覺得清靈純淨,神韻悠然。有的畫苔點密集,鋪夭蓋地,有的畫家甚至“以點代皴”倍覺勃鬱蒼茫,一片生機。一幅畫點苔好,還是不點苔好,點多好,還是點少好,這都要認真考慮。二是要置陳布勢,對苔點作出全面安排,切忌東點西擢,胸無成竹。“意在筆先”的原則要貫串到作畫的每個環節,點苔也不例外。點苔分布一要聚散得宜,二要氣脈連貫。何處該聚,何處該散,氣脈怎樣連貫,要事先有個周密的計畫。有的沿山勢脈絡落筆點去,有起有伏,有曲有折,勢若游龍,這樣點苔能增強畫面的氣勢;有的于山石重疊處,或於峰巒交接處,層層加點,以此增加景色的蒼茫幽深。所以古人說,恰當的點苔如“美女贊花”,益增嫵媚。當然,反過來說,不恰當的點苔則有如“佛頭著糞”令人可憎了。

點苔的時機可在著色之前,也可在著色之後,可根據畫的意圖而定。未著色時點苔,則點與皴相結合,筆墨之跡交融,易產生淋漓渾化的效果;著色後點苔,則紙面為水色膠結,著色處變為熟紙,墨色不能滲入,這時如用濃墨點苔,更能收提神醒目的作用。

中國畫術語一覽

中國繪畫藝術歷史悠久,淵源流長,經過數千年的不斷豐富、革新和發展,以漢族為主、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畫家和匠師,創造了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豐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獨具中國意味的繪畫語言體系,在東方以至世界藝術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與影響。
指畫| 南北宗| 淺絳山水| 青綠山水| 幀畫| 頂相| 白描| 十八描| 雙鉤 | 鉤勒| 五筆七墨| 寫意| 工筆| 變相| 雜畫 | 界畫| 濕筆| 減筆| 博古[繪畫]| 墨分五色| 鉤斫| 皴法| 顫筆| 乾筆| 線畫法| 折枝| 鋪殿花| 衣冠像| 十三科| 畫分十門| 凹凸畫| 木簡畫| 無聲詩| 點簇| 積墨 | 落墨| 沒骨| 山水林石 | 小景| 七觀法 | 礬頭| 捉勒| 水法 | 繡像| 三遠 | 攢聚| 點苔| 渲染| 點垛| 宿墨 | 繪宗十二忌| 六要| 四難 | 七候 | 六氣| 六彩 | 單線平塗| 漬水| 鋪水| 吳裝 | 謹毛失貌| 解衣盤礴 | 三品 | 意到筆不到| 小品[繪畫]| 八格 | 曹衣| 三到| 書畫同源| 起結 | 九朽一罷| 不似之似| 敗牆張索 | 六長| 金錯刀| 三病| 留白 | 長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