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駒榮

白駒榮

白駒榮(1892年—1974年),原名陳榮,號少波,廣東順德大良人,著名粵劇小生表演藝術家,粵劇四大天王之一。是著名花旦白雪仙之父。白駒榮生於廣東順德區龍潭村,自小雙親去世,在大母韋氏身邊長大,他當過“紙紮店”學徒,還在鞋店站過櫃檯。直到1911年他19歲時,他才跟“天演台”志士班的男花旦鄭君可學戲。該班藝人吳有山見他聰明勤奮,認為有發展前途,便收他做徒弟。吳為培養和造就他成材,還親自為他編寫了首本戲《金生桃盒》。該劇上演時,又為他起了“白駒榮”這個響亮的名字。白駒榮擅演小生,對古老排場也頗為熟悉,先後加入“民壽年”、“國豐年”、“漢天樂”、“華天樂”、“周豐年”、“人壽年”等戲班。後搭班演出,成為省港名班國豐年台柱,與小生聰、千里駒齊名。1925年曾赴美演出。

簡介

白駒榮白駒榮
白駒榮出身貧苦粵劇藝人家庭,父親是一位普通粵劇演員。白駒榮與金山炳靚榮、千里駒、靚次伯等人同是把戲台演唱語言從官話改為粵語的前軀。20世紀20年代初期已有小生王之稱的白駒榮發展了“二黃”的腔調和板式,使唱腔更富特色,更以真嗓(平喉)代替假嗓演唱,音色優美清潤,自創“白派”的演唱方式。

他的嗓音清越明亮,行腔婉轉圓潤,吞吐跌宕自然流暢,尾音拖腔,一氣呵成,迴腸悅耳,經過不懈的磨鍊,二十年代初期已有“小生王”之稱。他發展了"二黃"的腔調和板式,使唱腔更富特色,自成流派。

1946年54歲的白駒榮患“視神經萎縮”眼病雙目失明,被迫離開舞台。1948年冬開始靠唱曲藝度日。解放後在政府的關懷下,1954年白駒榮出任廣州粵劇工作團團長。期間他克服雙目失明的障礙,靠著紮實的功底刻苦鍛鍊,熟悉鑼鼓經和舞台部位,依靠聽覺以及與同台演員的密切配合,終於重登舞台,繼續演出達10年之久。雖雙目失明但仍塑造了不少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令人讚嘆不已。1958年起,擔任廣東粵劇院藝術總指導,兼任廣東粵劇學校校長,悉心培養粵劇的接班人,為粵劇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代表作

有《風流天子》、《再生緣》、《泣荊花》、《二堂放子》、《龜山起禍》、《選女婿》、《金生桃盒》、《客途秋恨》、《落霞孤鶩》、《海角尋香》等。

任職

他歷任廣東省劇協主席、副主席、戲改會副主任、廣東粵劇工作團團長、廣東粵劇院藝術總指導、廣東粵劇學校校長等職。1956年他上京參加全國先進代表大會時,周恩來總理還親自過問關懷他的眼病,派人陪他到北京友誼醫院做檢查和醫治。

職業生涯

白駒榮《二堂放子》白駒榮飾劉彥昌

1892年生於廣東順德縣龍潭村,父親是一位普通粵劇演員,自小雙親去世,在大母韋氏身邊長大,他當過“紙紮店”學徒,還在鞋店站過櫃檯。19歲時,跟“天演台”志士班的男花旦鄭居可當學徒,該班藝人吳有山見他聰明勤奮,認為有發展前途,便收他做徒弟。吳為培養和造就他成材,還親自為他編寫了首本戲《金生桃盒》。該劇上演時,又為他起了“白駒榮”這個響亮的名字。白駒榮擅長演小生,對古老排場也頗為熟悉,先後加入“民壽年”、“國豐年”、“漢天樂”、“華天樂”、“周豐年”、“人壽年”等戲班。辛亥革命時在香港油麻地演出,不久回廣州。與師傅一起進“民壽年”大班,在四本《太平天國》中飾演“錢江將軍”,上演以後,受觀眾好評。後與寶昌公司訂了兩年契約,又成了“國豐年”班的第二小生。後又被邀到“漢天樂”班。

1916年由“國豐年”轉入“華天樂”當正印小生。一年以後,又轉入“周豐年”大班當正印小生。1917年在澳門演出《再生緣》,受到觀眾熱烈歡迎。後又在香港高升戲院演出該戲,從此名震省、港、澳。1925年秋應馬傅之的邀請,從香港到美國舊金山演出。一年後回到廣州,加入“入壽年”班,與千里駒、靚少鳳等合作演出,次年又與小丁香合作在“高升樂”班演出。1938年又和薛覺先同往香港組成“覺先聲”劇團。他的嗓音清越明亮,行腔婉轉圓潤,吞吐跌宕自然流暢,尾音拖腔,一氣呵成,迴腸悅耳,經過不懈的磨鍊,二十年代初期已有“小生王”之稱。他發展了“二黃”的腔調和板式,使唱腔更富特色,自成流派,後患“視神經萎縮”眼病,終至失明,被迫離開舞台。 1948年冬開始靠唱曲藝度日。解放後在政府的關懷下,重登舞台演出,雖雙目失明但仍塑造了不少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令人讚嘆不已。

1953年曲藝大隊改組為粵劇團,被任命為團長。1958年起,擔任廣東粵劇學校校長,悉心培養粵劇的接班人,為粵劇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1960年曾與郎筠玉等在香港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南國紅豆》。1962年被任命為廣東粵劇學校校長,專職培養後一代的粵劇藝術人才。1974年逝世。 白駒榮解放前演出的劇目很多,主要有《金生桃盒》、《再生緣》、《泣荊花》等;還灌錄有《客途秋恨》、《落霞孤騖》、《海角尋香》等不少唱片,至今尚膾炙人口。解放後則有《琵琶上路》、《二堂放子》、《選女婿》、《龜山起禍》等。他在粵劇界較早將觀眾難以聽懂的舞台官話改唱白話(即廣州方言)。他的念白,有聲有味,富有音樂感,演唱吐字玲瓏,感情細膩,運腔簡樸流暢,跌宕有致,令人感到韻味無窮。

他經過反覆實踐,發展了金山炳的“平喉”(即小生演唱由假嗓改用真嗓),成為粵劇的一種主要唱法,對發展粵劇唱腔藝術做出了貢獻。白駒榮尤擅唱功,他把粵劇小生唱法從假嗓改為真嗓(平喉),創造了“四門頭二王”、“八字二王”等新板式,特別是尾音拖腔,一氣呵成,迴蕩悅耳,加之嗓音清越明亮,行腔婉轉圓潤,表演自然流暢,所以他所刻畫的人物準確細膩,灑脫飄逸,生動傳神。 他歷任廣東省劇協主席、副主席、戲改會副主任、廣東粵劇工作團團長、廣東粵劇院藝術總指導、廣東粵劇學校校長等職。1956年他上京參加全國先進代表大會時,周恩來總理還親自過問關懷他的眼病,派人陪他到北京友誼醫院做檢查和醫治。

作品簡介

白駒榮白駒榮
《二堂放子》
故事很簡單:書生劉彥昌與華山聖母結合,生下兒子沉香,後來聖母被天帝懲罰壓在華山底下。劉續娶後妻並生下另一兒子秋兒。一天,兩個小兄弟與當朝權貴之子嬉鬧,失手打死了權貴之子,這個權貴要劉送一個兒子過府償命。時限已到,兄弟二人爭著要去,但在劉彥昌與後妻之間卻進行著激烈的思想鬥爭。聖母的恩情使劉不忍讓沉香前去殉葬,但後妻又怎捨得讓自己的親生嬌兒受此苦難呢?劉費盡唇舌,後妻總是不願鬆口。沒辦法,劉彥昌只有長嘆一聲:“未知是否秋兒所為,抑或禍起沉香,誰叫你有娘生無娘養!”這樣一句斷腸詞是用“長句滾花”的曲牌唱的。粵劇曲牌中“滾花”最為自由,因此粵劇作者也用得比較隨便。

《再生緣》
本故事就是始於江南翠竹鎮上,鎮上有戶孟家,其女孟麗君聰明絕頂,喜作男裝打扮,瞞其父孟士元在外求學,結交朋友。機緣巧合下男裝的麗君結識微服下江南的王孫鐵穆耳及忠直少年皇甫少華,三人從此結下不解緣。而麗君早被某人笛聲打動,誤以為吹笛人是鐵,由此芳心暗許。天意弄人,麗君父卻將麗君許配世交皇甫敬之子皇甫少華(因華之前化了名,麗君未知二者同為一人)。朝廷命官劉捷之子劉奎璧一次機緣巧合,錯誤了與麗君情同姊妹的近身侍婢蘇映雪為孟家小姐,仗勢求親,元無計可施,遂以比箭定親事。麗君苦無對策,只好約會鐵穆耳,欲坦白一切,可惜鐵穆耳父親病危,必須立刻返京,遂將麗君約會之事交託少華,麗君大為失望,斥走少華。為了自己終身幸福,麗君決意與侍婢榮蘭離家暫避。

麗君四處闖蕩,遇上一班自稱梁山後人的烏合之眾,期間竟又遇上被劉奎璧陷害落難的少華,麗君知道眼前人就是自己的未婚夫皇甫少華,因對華無好感,只好繼續隱瞞自己真正身份。 另一方面,鐵穆耳回朝只能見父親真金最後一面,皇上忽必烈把太子之位傳於鐵,令覬覦皇位之九王爺對鐵諸多針對,鐵陷於煩惱之中,幸得青梅竹馬的闊真郡主加以勸慰。麗君於往京師路上,巧遇樂不思蜀的太皇太后,雙方成為忘年之交。鐵穆耳南下找尋離宮遠去的太皇太后,又遇上正頗感失意的麗君,二人相處過程中,真正燃起愛火。麗君回復女兒身打扮決向鐵表白,可惜湊巧鐵要火速回京,鐵唯有再次找少華替自己赴麗君約。結果被少華得知麗君女兒身份,麗君對鐵再次失約亦只有再一次的失望,二人遂聯袂上京。

過程中,麗君發現少華種種好處,而少華亦愛上麗君,但因有婚約,只好收心底。當麗君得知少華正是“吹笛人”,愛情火花,一觸即發。 鐵穆耳初登帝位,決開科考試,招攬人才,並恩準漢人參與。麗君望能一舉高中,替其父伸冤。鐵得知麗君及少華皆欲參與是屆恩科,暗中相助,鐵多番試探麗君身份,皆不得要領,遂設計令麗君被九王爺招為女婿,一場擾攘,知道王爺女兒竟是失散多時的映雪。麗君遂將錯就錯,以作隱瞞身份的幌子,來一場假鳳虛凰。蘇映雪成為麗君妻子後,在有意無意間,左右她對少華和鐵穆耳之間的感情。少華為了逃避已暗暗愛上麗君的事實,不辭而別,留書出走,說自己要守諾,忠貞於髮妻“麗君”,麗君甚是感動。麗君考上狀元,獲悉鐵穆耳乃是當今天子,隨之為孟家和皇甫家平反。鐵穆耳出巡期間,九王爺派來的殺手亦同時到來,幸得少華及時相救。華救駕有功,封為將軍得以入宮,與麗君相處機會更多,但礙於以為麗君和鐵穆耳存有微妙關係而不敢表白。但麗君卻開始分清少華就是自己至愛。偶然機會下,麗君的真正身份被人發現。又或是忍心孟麗君身份被揭,要負上欺君殺頭之罪……

粵劇明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