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剛毅

馮剛毅

馮剛毅,男,粵劇名演員,中共黨員,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47年出生,馮剛毅自小酷愛粵劇藝術,堅持獻身粵劇事業,1963年4月起投身粵劇事業,曾先後得到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陳笑風,羅家寶的傳授,是深圳市粵劇團一手裁培出的粵劇藝壇新人,現任深圳市粵劇團領銜主演、副團長,深圳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深圳市第三屆政協委員。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馮剛毅馮剛毅
1963年4月考入博羅縣東樂粵劇團學藝,1965年底調入寶安縣粵劇團,1971年因劇團解散,調入該縣文藝宣傳隊,1974年調回重新組建的寶安縣粵劇團,即現在的深圳市粵劇團至今。

20世紀60年代回國,以養蜂為業,歷遍大江南北。

1979年來澳門,曾開設咖啡室,後從事新聞工作。任《華僑報》副刊編輯。

1980年主演傳統劇《鴛鴦淚灑莫愁湖》一舉成名。

1981年主演《情僧偷到瀟湘館》、1982年夏,他隨團赴上海演出《偷祭瀟湘館》中的賈寶玉時特地向越劇名家徐玉蘭拜師求教。

1983年10月,中國音樂學院民扶聲樂歌唱家王玉珍到深圳演出,馮剛毅得此機會,便向她請教民族唱法,從中得許多有益的啟迪。

1984年馮隨團到北京演出時,曾到中央辦公的所在地中南海演出這兩齣“戲寶”,受到首長的讚揚,也深受北京觀眾的好評。

1989年他憑藉粵劇《風雪夜歸人》摘取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成為中國粵劇界摘“梅”第一人。

1990年籌建澳門中華詩詞學會,任理事;1993年主持全球漢詩第四屆年會;

1994年榮獲台灣中國文藝協會頒授海外文藝獎。創作了大量舊體詩詞、新詩及散文,著有《天涯詩草》、《鏡海吟》、《詠蘭詩五百首》等。

2001年,憑藉《駝哥的旗》“梅開二度”,獲中國第十九屆戲劇“梅花獎”。曾擔任深圳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深圳粵劇團副團長等職,2007年退休。

主要作品

作品特色

馮剛毅馮剛毅

馮剛毅的音域寬,音色美,尤長於真假嗓結合,唱腔清脆明亮、圓潤柔和,其表演樸實,真實自如,灑脫而不輕佻,同時,他追求在傳統的基礎上,結合現代人的欣賞習慣和審美趣味,大膽突破。

1980年他成功地創造了《鴛鴦淚灑莫愁湖》中的多情公子徐澄的形象,嶄露頭角,觀眾對他的表演評價頗高,1982年夏,他隨團赴上海演出《偷祭瀟湘館》中的賈寶玉時特地向越劇名家徐玉蘭拜師求教。

作品賞析

粵劇《情僧偷到瀟湘館》在震撼人心的寶黛愛情悲劇上,發掘出新的感人力量,它不僅讓人看到殘酷的封建勢力對美好愛情無情的摧殘,而且集中筆力描劃賈寶玉不肯就範於封建勢力的倔強性格和美好的情操。

古典名著《紅樓夢》中,曹雪芹描寫寶、黛,是以一個飲恨歸天,一個憤然出家,來表現他們對封建禮教的反抗。粵劇《情僧偷到瀟湘館》,則別出心裁地描寫出家為僧的賈寶玉,不忘“木石前盟”,穿了袈裟,還要逃禪回來,偷祭瀟湘館。這個奇巧的藝術構思和獨特的情節是《紅樓夢》中所無的,正如曹雪芹自稱他的巨著“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一樣,看來近於荒誕,但他卻是“寓真實於荒誕”,相當真實地顯示了賈寶玉對封建禮教不妥協的抗爭和對於愛情自由的強烈追求,進一步深化了賈寶玉的叛逆性格。劇中賈寶玉一首“偷祭瀟湘館”,深沉凝練,既有對“木石前盟”深切的懷念,更有對“金玉良緣”的厭惡與憎恨。整首曲有怨有訴,有愛有恨,淒楚悲酸,委婉動情。

演出《情僧偷到瀟湘館》,是由當年參與此劇編撰的編劇家陳冠卿重新整理的。新本在保留原著精華的基礎上,對劇本結構和人物性格做了調整與補充,清除了粵劇因人成戲的陋習和常見的陳詞濫調,使劇本結構更加緊湊,人物性格更加豐滿,唱詞語言更有文采。全劇以“失玉風波”開頭,直至最後一場“偷祭瀟湘”,起伏變化有如層巒疊嶂,浪滾波翻,一場更比一場緊緊地掀動觀眾的心潮,曲終人散,仍止不住縈繞迴蕩。

代表劇目

《山伯臨終》、《胡不歸》、《玉佩菱花》、《狀元打更》、《天之嬌女》、《鴛鴦淚灑莫愁湖》、《偷祭瀟湘館》(或《寶玉祭瀟湘》)、《寶玉哭晴雯》、《風雪夜歸人》、《駝哥的旗》等。

個人榮譽

1989年獲中國第六屆戲劇“梅花獎”,2001年又獲中國第十九屆戲劇“梅花獎”,是粵劇界第一位“梅花獎”暨第一位“二度梅”得主。

2001年,在現代劇《駝哥的旗》中,他使出“新招”,以文丑詮釋“貌醜心美”的駝哥,亮出了粵劇藝術的獨特韻味。馮剛毅也因此劇一舉奪得“二度梅”,並獲中宣部第九屆“五個一工程”獎。

生平事跡

新鳳霞排戲

馮剛毅馮剛毅

馮剛毅16歲就考入博羅縣東樂粵劇團學藝,1965年底調入寶安縣粵劇團。

1971年因劇團解散,調入該縣文藝宣傳隊,1974年調回重新組建的寶安縣粵劇團(深圳粵劇團前身),直至2007年退休。
上世紀70年代末,深圳粵劇團還是一個寂寂無名的縣級小劇團。為了能培養鎮得住台的當家文武生和花旦,劇團領導推出了《鴛鴦淚灑莫愁湖》,全劇大膽創新,運用了餓馬搖鈴、夜深深、柳搖金等廣東音樂填詞。一上演,該劇就獲得了觀眾好評。

《風雪夜歸人》就是這樣一部好劇。該劇是我國著名劇作家吳祖光的代表作,早在上世紀50年代演出時就引起轟動。

1982年,深圳粵劇團決定移植該劇。當時的編劇兼團長曾文炳和原廣東省藝術研究所張雲青承擔了改編工作。市領導也非常重視,特地請來吳祖光和其夫人、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新鳳霞現場指導。尤其令我感動的是,新鳳霞老師拖著病殘的身軀從北京來到深圳,坐在輪椅上幫我們拍戲。馮剛毅現在還記得排“風雨送傘”這一幕時,在露天的排練場上,新鳳霞老師邊講劇情邊示範動作的情形。

一度梅開

1983年,《風雪夜歸人》正式推出並獲得成功。第二年,粵劇團赴中南海禮堂演出,受到李鵬等中央領導同志接見。隨後,這部戲在新加坡、澳門、香港等地巡迴演出,盛況空前。粵劇開始走出廣東,進入全國乃至海外觀眾的視野。

1989年第六屆梅花獎頒獎晚會在深圳體育館舉行,馮剛毅獲得了粵劇界首個“梅花獎”。這對於粵劇來說,是零的突破。領獎的時候,粵劇名伶“紅線女”親自來到現場為馮剛毅鼓勁。
在獲得梅花獎後,有很多人問他有何感受、碰到了哪些困難等等。其實,獲獎令馮剛毅有些措手不及。他從來沒想過演戲還可以獲獎。這么多年來,他不需要考慮別的,只需運用好聲腔,把握好表現人物特徵的手、眼、身、步等身體語言,將戲演好就行了。獲獎了,所有榮譽都來了。比如,此次獲獎是“深圳粵劇的里程碑”、“代表著深圳粵劇的至高榮譽”等溢美之詞全加諸於我身上。實際上,一部戲獲得成功並不只是一個演員的事,這離不開整個劇團對藝術的堅持和創新,更離不開當時深圳為劇團提供的寬鬆、開放的創作氛圍。可以說,粵劇當年的藝術探索和經濟特區的經濟建設一樣“紅紅火火”,充滿著“敢闖敢試”的精神。

暫別舞台

1991年,馮剛毅和深圳小汽車公司簽訂了兩年契約,開始了馮剛毅的“的哥生涯”。起先開車的確有些尷尬,因為在駕駛室的右上方貼著他的照片和名字。經常會有乘客問馮剛毅是不是演粵劇的名演員,是不是來體驗生活的,馮剛毅總是說“同名同姓”而已。除了有些不自在,收入上還不錯。當時馮剛毅在粵劇團每月的工資才400多。但他開計程車每月最少也能賺1000多塊。而且他還是“三不”司機:周末不開、晚上不開、下雨不開。
馮剛毅開了一年零八個月28天的出租,因為劇團要赴新加坡演出,市領導和劇團領導找馮剛毅談話,希望馮剛毅能回來演出。開了一年多的計程車,他知道自己有多么眷戀粵劇舞台。就這樣,馮剛毅又回來了。原本想著只要有戲演就行,沒想到還有機會第二次獲得“梅花獎”。

梅開二度

馮剛毅馮剛毅

2000年,團里邀請著名編劇劉雲程創作了現代粵劇《駝哥的旗》。馮剛毅扮演劇中的“駝哥”。這對於馮剛毅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劇本中,駝哥屬於“醜生”,這與馮剛毅一直擅長的“小生”相距甚遠。為了詮釋“貌醜心美”的“駝哥”,馮剛毅剪了個“鍋蓋”,摳肩駝背、相貌醜陋的小人物取代了過去那個唇紅齒白的英俊小生。為了展現“駝哥”委曲求全到奮起反抗的心路歷程、刻畫他逆來順受、卻不失幽默的性格特點。在演唱上,馮剛毅則融入了“馬腔”、“凡腔”,以表現角色的辛酸與無奈。
就是這樣一個丑角卻成為了粵劇舞台上的“明星”。該劇不但獲得了第七屆中國戲劇節曹禺戲劇獎,還將第19屆梅花獎收入囊中。很多人說馮剛毅又獲獎了,“梅開二度”。但在馮剛毅看來,這個獎應該頒給所有參與創作的人。這部戲的劇本在排演之前就改了11次,排演後又三易其稿,沒有大家的通力合作,他摘不了“這朵梅花”。

人物評價

馮剛毅馮剛毅
馮剛毅隨團長期活躍在兩廣地區,多次遠赴北京、上海、香港、澳門等地和美國、新加坡演出,深受海內外觀眾歡迎和專家、同行的讚譽。其所演劇目大部分被錄製成電視節目和唱片。

馮剛毅從學藝以來,一直遵循不諭的宗旨,就是在傳統的基礎上,結合現代人的欣賞習慣和審美趣味,他大膽突破,革新創造,使粵劇得到枝繁葉茂的發展,獲得青年觀眾的支持。

一九八O年前後,馮剛毅成功地創造了《鴛鴦淚灑莫愁湖》中的多情公子徐澄的形象,使他在南國藝苑嶄露頭角,觀眾對他的表演評價頗高。他的音域寬廣,迂迴曲折,運用假嗓結合的發音方法,唱腔清脆明亮,圓潤柔和,流暢自然,他的表演樸實,重灑脫不輕佻,力求真實自如。

粵劇名家(一)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源自南戲,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這些粵劇名家都為粵劇的繁榮發展奉獻了自己的青春。

粵劇明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