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氏

姓氏起源

出自韓姓。相傳西漢初年功臣韓信被呂后所殺,蕭何暗中派人將韓信的兒子送往南粵躲避,韓信的兒子為了避仇,以“韓”字的半邊“韋”作為姓氏世代相傳下來。
出自彭姓。以國為姓。根據有關歷史文獻所載,夏朝中興少康當政時,封大彭氏的別孫於涿韋,涿韋國又稱韋國,商時稱韋伯,周襄王時始失國,遷居彭城,子孫以國為姓,稱韋氏。史稱韋氏正宗。這就是河南韋氏。由此可見,四千多年前韋氏和彭氏同出一祖。
  是古代西北少數民族姓氏。據《漢書西域傳》記載,漢代疏勒國亦有韋氏。
家乘譜牒
江蘇:江都韋氏族譜八卷、丹徒京口韋氏族譜四卷、丹徒韋氏族譜六卷、宜興韋氏宗譜十二卷
浙江:東陽東春韋氏家乘三十二卷、松陽韋氏宗譜卷、太湖縣韋氏宗譜三十五卷首二卷末一卷
  湖南:姜華韋氏宗譜三卷
廣東:韋氏族譜一卷、韋氏族譜二房卷、中山香山翠微韋氏宗譜十二卷、中山香山翠微韋氏族宗譜十三卷
  廣西:寧明思陵土州韋氏家譜、容縣水源里覃韋氏族譜二卷、容縣自良韋氏族譜不分卷、延陵韋氏家乘十八卷

聚集地(遷徙分布)

韋姓的發源地雖在河南境內,但自稱韋氏已居彭城,即今江蘇境內。其早期的遷播情況大致如下:韋伯遐24世孫孟為漢初太傅,辭位後移居魯國鄒縣;孟四世孫賢為漢相,後遷杜陵。這就是說,早在漢代,韋氏就已經分布在河南、山東、山西、河北等地了,而且有韋氏南遷。三國以後,韋氏盛於今陝西省境內,唐朝時韋姓在陝西省境內得到了大舉繁衍,以至盛唐時期的韋氏大多在陝西省。與此同時,也有一些韋氏移居到今江蘇、四川、安徽登地,多為京兆郡望的分支。韋氏的大舉南遷卻是在晚唐以後。唐代以後,韋氏才遍及大江南北。總之,歷史上的韋氏是一個典型的北方姓氏。
堂號
扶陽堂:西漢的韋賢是鄒魯的大儒,本始初年官至宰相,封扶陽侯,是為此號。
  京兆:三國以後,韋氏盛於今陝西省境內,故韋姓有以“京兆”為其堂號郡望。

歷史名人

韋昌輝:壯族,廣西桂平人,太平天國運動領導人之一。被洪秀全封為北王,1851年金田起義時任後又護軍師,領右軍主將,十二月被封為北王,六千歲。因對楊秀清素懷不滿,1856年督師江西時,得洪秀全密詔,帶3000人回天京,利用洪、楊矛盾殘殺楊的部隊及家屬,引起公憤,被洪秀全處決。
韋孟:彭城人,第一個出現於史籍上的有影響的人物。西漢詩人,他精通魯詩,其子孫傳至韋賢,5世都是鄒魯的大儒。當時有韋學之說。今存有《在魯詩》。
韋以德:清廣西桂平人,韋昌輝之侄。參加太平軍,後封國宗,提督軍務。1854年參加太平軍克武昌,即奉命和石鳳魁、黃再興駐守。鏇返天京。武昌陷後奉命西援田家鎮,1854年戰死於半壁山。
韋雲清:清末廣西南寧人,壯族。光緒三十一年入清軍當兵。第二年參加同盟會。曾參加鎮南關起義和河口起義,進攻兩廣都督時被俘犧牲。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韋紹光:廣州北郊三元里人,鴉片戰爭時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英雄。1841年五月二十八日,盤踞四方炮台的英國軍隊流竄到三元里一帶,韋紹光組織民眾奮起反擊,被推舉為首領。後又聯絡一百零三鄉人民,誘敵至牛攔岡,伏兵四起,大敗英軍,殺敵200餘人。
韋應物:京兆長安人,詩人,其詩以寫田園風物著名,語言簡淡,有《韋蘇州集》。
韋昭 (204~273):字弘嗣,三國吳雲陽(今江蘇省丹陽縣)人。好學能文,孫皓時為侍中,領修國史,因持正敢諫為孫皓所殺。所注孝經、論語、國語,均有名於世。
韋莊:字端己,生卒年不詳,前蜀杜陵(今陜西省長安縣東南)人。本為唐末進士,後入蜀依附王建,掌書記。及王建據蜀稱帝,蜀開國制度皆莊所定,累官吏部尚書,同平章事,諡文靖,工詩詞。著有浣花集,所為秦婦吟長詩,尤有名於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