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寶墓

王大寶墓

王大寶墓位於潮安區歸湖鎮神前村的神前山,其地俗稱沉江月,占地約4畝,築於宋乾道六年(1170)。墓地向西,墓碑高約2.3米,楷書陰刻“宋禮部尚書大寶王公墓”。墓前排列著南宋大型石雕群,計文武翁仲、石獅、石羊、石筍、石望柱、石馬等14件,石雕線條粗擴,工藝簡練古樸,反映了南宋的雕刻藝術水平和風格,是廣東省現存為數不多的大型宋代石雕。1989年王大寶墓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墓主介紹

王大寶王大寶
王大寶,字元龜,歸湖湯頭人,系“潮州八賢”之一,生於宋紹聖元年(1904年)。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廷試得中榜眼。初授南雄州教授,紹興初樞密計議,紹興八年(1138)差監登聞鼓院,主管台州(浙江臨海縣)崇道觀。後乞辭家居,適逢宰相趙鼎謫居潮州,大寶每天與之研習《論語》,其學識深得趙鼎的賞識。不久,王大寶又被任命為連州知州,在連州他又結識了另一位宰相張浚。張浚主張抗金,遭秦檜陷害,貶謫連州,大寶與他交往甚密。張浚欽佩大寶之為人和學識,命其子從大寶求學。連州任滿後,王大寶改知袁州,除國子司業兼崇政殿說書,直敷文閣,知溫州,後又先後提點福建廣東刑獄。孝宗即位,王大寶被起用為禮部侍郎,後累官至禮部尚書。王大寶在朝廷中敢於摸秦檜屁股與其鬥爭,有綽號“王老虎’之稱。乾道六年(1170年)卒,終年七十七歲。所著有《易經證人》10卷,《經筵講義》2卷,《讀垣奏議》6卷,《遺文》15卷及《易韋詩解》等。

建築結構

“潮州八賢”之一——王大寶辭世後歸葬歸湖神前山“沉江月”地,其墓碑高2.3米,占地約四畝。上刻“宋禮部尚書大寶王公墓”。墓前石翁仲四,石獅、石馬、石羊、石望柱、石筍各二,分別對稱排列於墓兩側。

古墓考古

王大寶墓王大寶墓
在大寶墓前石刻有羊有馬,但無豬。在歸湖山仔村洞口埔蛇地穴處王氏十四世祖的王贏湖墓前有一頭無頭跪地石刻豬,其雕刻手法與大寶墓石刻手法雷同。對此民間流傳一種說法:說原在王大寶墓前一對石豬跑到王瀛湖墓來了,傳說古時王大寶前的石豬經常夜間出來搗毀神前村農民的農作物,有一天被神前村民發現,神前村民聚眾追趕,二隻石頭豬驚惶失措,深知主人王大寶很愛護當地農民,意識到此事一旦被主人知道一定會大發雷霆,肯定會被挨打,更不可能想受到庇護,所以不敢往主人王大寶那裡跑,慌亂中想到在王氏地頭的十四世祖可能會庇護他們,所以狂奔到王瀛湖墓前下跪求情,速度比較快的一隻,被王瀛湖公庇護起來;而遲來的另一隻石豬正準備下跪求情時,被趕來的神前村民用鋤頭猛砍下去,豬頭落地,太陽一出變成現在的跪地無頭石豬。這個傳說,當屬無稽之談,但是這些傳說卻有個規律:內容莫不與被傳說者的為人處世息息相關。傳說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但其中反映出簡單的道理:為官者要勤政愛民、大公無私、不護短,剛直正氣,老百姓永遠都不會忘記他。有一點要說明的是現存的無頭石豬是明代風格的石刻,但與宋代的王大寶石雕群雷同,真實地反映明代承襲唐宋雕刻藝術手法的遺風。

古墓石刻

王大寶墓王大寶墓
最能體現石刻文化的是墓園的整體構成和排列的石像生及石刻組合所反映的民俗意義。大寶墓占地4000平方米,墓室坐東朝西,墓碑高2.3米,墓面陰刻“禮部尚書大寶王公墓,夫人鄭氏,夫人黃氏”的字樣,王大寶居中,左側黃氏右側鄭氏,此墓是王大寶和夫人黃氏、鄭氏的異穴合葬墓。神道長約45米,寬約7.5米,神道依山勢高低錯落,平緩的坡道兩側自西向東對稱排列著石馬、石柱、石石羊、石獅,文武石翁仲各一對,共14件。守著文相的前庭約長4.8米,站著武勛的中庭長約5.1米,後庭長約2.5米,前中後庭寬都約7.5米。後庭通往拜桌兩邊有石階連著,拜桌兩側是長方形墓圍,刻有石鼓各一,石鼓下邊左右有彌雲頭裝飾,襯托鼓面。人獸像惟妙惟肖,雖是同一對,但神情各異,面面相對,有遠望、俯首,線條中能刻劃出雌雄之別,形神兼備。使觀眾觀看以後有獅子露牙裂口,威猛怒吼,石馬石羊溫馴可親,武官威嚴可怖,文臣卻彬彬閒雅,沉思熱慮,躍然於石雕藝術形象之中,以至幾百年以後的今天,仍然令人覺得其呼之欲活,代表著嶺南宋墓石刻最為傑出藝術成就。石馬高1.6米,鞍座鞍頭高翹,披鞍繫繩,忠誠站立,帶有聽從主人呼喚的靈性,準備隨時為主人效忠;石柱高2.5米,神道柱是中國古代貴族墓葬的標誌,也叫牌坊柱,在牌坊柱前再立竹筍形的墓表柱是南宋時代的先例,竹筍是南方特有的植物,繁殖能力強,有繁榮謙遜的美稱;石羊高1.4米,一對中有昂首靜臥的,有俯首屈膝的,形態優美,古代石“羊”讀音均同“祥”,有吉祥之義。石獅後腿蹲踞,前腿直立,裂口露牙,令人敬畏。
王大寶墓王大寶墓前石雕
大寶墓的墓前石刻中的珍品應是文武石翁仲,特別是武士石刻,不僅是雕刻藝術,也是研究南宋衣冠服飾文化的寶貴資料。武士高2.1米肩寬0.8米,文臣高1.8米,肩寬0.6米,文臣和武士相距4.8米。文武臣像也都健壯渾實,文臣雙手誠惶誠恐地棒著朝笏,頭戴無梁帽。鎮陵將軍雙手按劍恭立,身材魁偉,形象威猛,斜眉豎眼,神情震怒,體現雄健氣宇軒昂,另一方面還刻畫出人像的愁眉苦臉,翹唇閉口的表情,強調墓前文武侍者對墓主逝世的哀傷之情,真實而生動。武士頭戴護耳冠,頂部有,下額有系帶,長披及肩,說明官階高。是南宋墓前石刻武士的最好實例。武士的長袖則有縛袖之制,束繫上半部露出肘腕和手,愈顯勇武神氣,武士的甲冑,勒帛與飄動翻卷子裙邊垂帶相映襯,刻畫精細,胸前左右有雙人面護心鏡,兩護肩飾復龍首(獸頭)披膊。石刻武士的手腕部還戴有十分精緻的皮革護腕,飾有花紋增加了武士的肅穆和威風,擺出一副隨時作戰的姿勢。在後庭上拜桌的墓圍的兩側有二石鼓,石鼓是中國吉祥物,中國民間有“除邪辟惡鎮宅大吉”的說法,顯示威嚴。鼓面下面左右刻祥雲襯托,鼓面如冉冉旭日,鼓座又刻如意祥雲,祥雲托日之意。武士的衣冠服飾,真實反映了南宋繼承漢唐北宋遺制,這是由於南宋建都臨安,因江南河道縱橫,戰車戎馬不利於作戰,故大力發展甲冑,使南宋的鎧甲製作和套用推向精密細緻。南宋石刻中侍衛武士的長靴,既可禦寒,又不怕兵器,靴面幫腿裝飾十分華麗,既反映南宋物質生活之充裕,又顯示服飾手藝之精湛。唐和北宋堅實的服飾傳統文化到了江南為主要地域的南宋,融入了江南的水土風情,南宋墓前石刻成為研究南宋衣冠服飾文化的寶貴依據。由於封建迷信,導致靈魂不滅和“視死如生”的思想存在。墓前石刻也是一種直接體現帝王貴族靈魂觀念,禮儀觀念與審美觀念藝術的形式。
王大寶墓前石雕王大寶墓前石雕
而整個墓園的設定,則暴露了整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墓園石雕群排列有序,形象壯實穩重,氣勢宏大,有一種雄厚的力量內蓄著,顯示了當時南宋早中時期國力之強盛,物質生活之充裕,雕刻藝之精湛,封建勢力之強大。那些俯首屈膝的石馬石羊,則喻義馴服與祥瑞,是孝順、忠勇、義氣的象徵,最能體現地方特點的是墓前那對聳立的石筍生長於南方,人們觀察到雨後春筍,生生不息的無窮生命力。陰宅植竹筍,寓意主人對後世子孫繁榮昌盛、節節長青高升、世代相傳的祈盼,那些獰厲威猛的石獅是封建不可能犯的象徵,那裡捧笏掛劍的文武侍官當是墓主的護衛;在後庭通往拜桌的兩側上有石階,在墓碑前明顯形成有差別的堂、階、地。活生生地體現了自漢唐以來,“人主如堂,臣為階,庶人為地”(漢賈誼)的封建等級制度。這種種觀覺形式因素所造成的樸素不浮華但又莊嚴冷峻、威武、宏偉的氣勢,暴露折射著森嚴的宗法秩序觀念。令拜謁者崇敬的心情在感覺巨大壓抑的同時,自覺卑微,望而生畏,這不正是陵墓設計者得到授權後刻意宣揚封建法權的用意所在嗎?江南特有的植物竹筍擺上石刻之列,文武官的衣冠服飾的變化,以及墓葬著力選背山面水,山坡平緩特有江南的墓葬環境,是南宋偏安江南特定歷史背景的奇觀,是前所未有的,是南宋墓葬文化的特有產物先賢已逝,但大寶墓保存相對完整的宋墓建築及整齊劃一的石刻陳設,加上美麗的“藏風得水”山水畫,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沉浮。使整個墓園成為一個完美的藝術珍品,可垂久遠。同時大寶墓前石刻的擇地和構成的民俗,凝聚著特有的文化內涵和複雜的理倫觀念,成為反映南宋時代社會墓葬文化的一面鏡子。它既體現了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思想,也充分反映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智慧和藝術才能。值得一議的是解讀王大寶墓前刻著“廣東省重點之物保護單位”的石碑,背面內容告知王大寶墓面是坐南朝北,筆者於2009年7月偕同鄉人風水師陳華中先生,用羅盤測得為“甲山庚面式(兼寅)丙寅丙申坐,尾縮五度分金。”按度數正北為零度,正東為九十度,該墓坐東為七十二度,確定墓向為坐東朝西為主,而非坐南朝北,石碑碑刻內容有誤,應儘快糾正,以免以後世人被權威誤導。這一點再一次提醒我們,田野考古比歷史文獻更真實可靠,田野考古是檢驗歷史文獻的試金石。另外據《後漢書•光武十王傳》載,中山簡王死後,“大為修冢塋,開神道”。李賢注曰 “墓前開道,建石柱為標,謂之神道。”現存大寶墓前石柱在石馬之後,不知對否?或許在修復時期錯亂了。第三,南宋時代的王公大臣墓前石刻在浙東有統一的規制,主要石像生幾乎都以五對十件為一套,排列依次為羊、馬、虎、武士和文臣,只有石虎像,沒有石獅像;每一組石像生都以象徵孝道石羊為先導,體現宋代“百善孝為先”的觀念;文官的排列在武官之上,即文臣石刻像最接近墓主人,體現宋朝“抑制武將,推崇文臣”的體現。而大寶墓前石刻只有石獅像,沒有石虎像,文官排在武官之,這或許是地方差異吧。

文物價值

王大寶墓王大寶墓地
由於歷史原因以及歷代的盜掘,大多數南宋時期的陵墓石刻早已毀滅無存,成為歷代皇陵及大墓前石刻的空白,導致上起漢唐下至明清的陵墓石刻藝術長卷在此出現了不應有的斷層,成為歷史的缺失,幸運的是在中國的南粵大地上還僥存著一座有大量墓前石刻的王大寶墓,這些倖存的歷史文化遺產彌合了“斷了珠鏈的藝術史”,填補了南宋墓前石刻的空缺,是中華大地上珍貴的南宋墓道石刻的藝術瑰寶,有著不可言喻的考古文物價值。

2004年夏,為更好地考證和研究廣州大學城工程建設中發現的宋代家族墓,著名的考古學家麥英豪帶領廣州文物考古研究所一批專家專程親臨王大寶墓考察、論證。

潮州市主要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