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貞觀

玄貞觀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玄貞觀的公布所在地為遼寧省,公布類型為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公布批號為312800,公布地址為遼寧省蓋州市。建於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大殿前有清雍正四年(1726年)重修碑記。大殿面闊五間,廡殿式屋頂,梁枋及斗拱上均有彩畫,清晰艷麗,檁下有墨書“大明洪武十五年四月廿九日吉日立,闔郡官庶人等監造”題記,還有後金天聰九年,清乾隆五十四年、同治四年、民國十一年四次修繕題記,是研究玄貞觀修建歷史的重要資料。

基本信息

玄貞觀又名玄帝廟、俗稱上帝廟。中國古代道教宮觀。在遼寧省蓋縣西大街路北。現存大殿和山門。位於中國東

玄貞觀玄貞觀
北地區的南部,即東經118°53′—125°46′,北緯38°43′—43°26′之間。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玄貞觀的公布所在地為遼寧省,公布類型為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公布批號為312800,公布地址為遼寧省蓋州市。建於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大殿前有清雍正四年(1726年)重修碑記。大殿面闊五間,廡殿式屋頂,梁枋及斗拱上均有彩畫,清晰艷麗,檁下有墨書“大明洪武十五年四月廿九日吉日立,闔郡官庶人等監造”題記,還有後金天聰九年,清乾隆五十四年、同治四年、民國十一年四次修繕題記,是研究玄貞觀修建歷史的重要資料。

地理位置

玄貞觀 玄貞觀
玄貞觀又名玄帝廟,遼寧省蓋縣西大街路北,大殿保留元代的建築風格。大殿前方的前殿,結構簡潔,有明末建築風格。廟內彩色圖片原供奉"玄武大帝"即"玄天上帝",簡稱"玄帝"。玄貞觀建築氣勢雄偉,工藝精巧,頗為壯觀。關於玄貞觀的建築,歷來有很多傳說,有人說:"上帝廟建築技術登峰造極,出類拔萃。但在架最後一根平梁時,出現差錯。眾人一籌莫展,工程功虧一簣,幸而魯班趕到,不費吹灰之力即刻完成。"玄貞觀在遼寧省古廟建築中占有重要位置,國家文物管理局公布為金、元時期所建,是省內現存元時期寺廟建築中保存較好的一處。雖歷經600多年,仍然宏偉可觀,不負盛名。硬山式建築,推測為明以前遺物。大殿建造於明洪武十五年(1382)。據其他梁坊下題記及殿前重修碑記,清代曾多次修繕。也有些學者認為該建築應早於明代,具有金元時期的建築特點和風格。玄貞觀原有正殿、東西配殿、鐘鼓樓、山門、耳房、僧房、佛閣等建築,現僅存正殿(大殿)、山門、僧房、會房。

走進寺廟

禪岩山之名本身就饒有風趣,耐人尋味。禪岩山上創修的廟宇,人們習慣呼作“禪岩寺”,本是道家廟,卻用佛家

玄貞觀 玄貞觀
名,也會使人迷惑不解,其實廟內供奉的是玉皇大帝和關帝,這座廟的正式名字叫玄貞觀卻鮮為人知。此處在地形上屬於“八寶鎖水口”,觀內有一岩洞,有石鐘乳滴水,稱“金龍滴水”,舊時,小北江是南下的運輸水路,從湖南永州(江華)一帶的山貨從這條水路南下廣州,在西岸碼頭上貨啟航,經過水路6公里左右,就到玄貞觀,這裡,就成為眾多船工休息的地方玄貞觀的名字,反映了廟宇在陡峭的山巒石壁上,懸空而起的非凡氣勢,又隱含了禪岩風光的幽奇翠聳和霧鎖雲封。玄貞觀中國古代道教宮觀。俗稱上帝廟。在遼寧省蓋縣西大街路北。現存大殿和山門。山門三間,硬山式建築,推測為明以前遺物。大殿建造於明洪武十五年(1382)。據其他梁坊下題記及殿前重修碑記,清代曾多次修繕。
玄貞觀 玄貞觀

大殿為廡殿頂,覆青瓦,面闊5間,長約15.3米,進深4間,寬約9.7米。檐柱為梭柱造,柱有側腳,兩側有升起,檐柱上有高厚的闌額與扁薄的普柏枋,出頭處做丁字形。普柏枋上施六鋪作斗栱,共30朵,第三跳華栱上,出交叉斜栱,並以斜栱代令栱,上托蟬肚形替木,承撩檐枋。殿內為徹上明造,各梁架榑枋間,分別置有隔架的駝峰、櫨斗、單栱、耍頭、替木等裝飾性的構件。內外檐的梁架和栱眼壁分別繪有和璽等彩畫。殿頂正脊前後立面有行龍雕飾,兩端有鴟吻。前坡瓦壠中間,鑲嵌菱形黃琉璃瓦心1方也有些學者認為該建築應早於明代,具有金元時期的建築特點和風格。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殿四周地面日久墊高,現台基與檐牆埋入地下深約 50 厘米。因翼角出檐深,後期維修時已加小柱支撐。

1988年開始對大殿進行落架大修。在道教中,寺廟的稱謂也很多:道教創立之初,其宗教組織和活動場所皆以

玄貞觀 玄貞觀
“治”稱之。又稱為“廬”“靖”、也稱為靜寶。在南北朝時,道教的活動場所稱呼為仙館。北周武帝時,道教活動場所的稱呼叫“觀”,取觀星望氣之意。到了唐朝,因皇帝認老子為祖宗,而皇帝的居所稱為“宮”,所以道教建築也稱為“宮”了。其它還有叫“院”、“祠”的,如文殊院、碧霞祠等。儒家則稱之為“廟”、“宮”、“壇”,如孔廟、文廟,雍和宮,天壇等。伊斯蘭教稱之為“寺”,如清真寺等。天主教稱之為“教堂”。在原始或民間中,稱之為“廟.“祠”,如舊時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賢哲的地方。叫太廟、中嶽廟、西嶽廟、南嶽廟、北嶽廟、岱廟等。如祖廟、祠堂(祭祀祖宗或先賢的廟堂),有武侯祠、韓文公祠等。

寺內建築

玄貞觀 玄貞觀
大殿為廡殿頂,覆青瓦,面闊5間,長約15.3米,進深4間,寬約9.7米。檐柱為梭柱造,柱有側腳,兩側有升起,檐柱上有高厚的闌額與扁薄的普柏枋,出頭處做丁字形。普柏枋上施六鋪作斗栱,共30朵,第三跳華栱上,出交叉斜栱,並以斜栱代令栱,上托蟬肚形替木,承撩檐枋。殿內為徹上明造,各梁架榑枋間,分別置有隔架的駝峰、櫨斗、單栱、耍頭、替木等裝飾性的構件。內外檐的梁架和栱眼壁分別繪有和璽等彩畫。殿頂正脊前後立面有行龍雕飾,兩端有鴟吻。前坡瓦壠中間,鑲嵌菱形黃琉璃瓦心1方。大殿四周地面日久墊高,現台基與檐牆埋入地下深約50厘米。因翼角出檐深,後期維修時已加小柱支撐。1988年開始對大殿進行落架大修。玄貞觀供奉玄天大帝,又稱上帝廟。玄貞觀正殿面闊五間,長15.3米,明間格外的寬大,長5.6米,超出次間寬2.7米一倍,進深四間,寬9.7米。正殿為廡殿式頂,屋頂較為和緩,出檐深遠。

大殿構架舉折不高,兩側有側角和升起。其中正殿斗拱碩大,布置疏朗,補間各間朵數不等,有交叉十字形斜

玄貞觀 玄貞觀
拱、翼形拱、駝峰等構造,個別有偷心造,具有金、元時期的建築風格。大殿構架舉折不高,兩側有側角和升起。其中正殿斗拱碩大,布置疏朗,補間各間朵數不等,有交叉十字形斜拱、翼形拱、駝峰等構造,個別有偷心造,具有金、元時期的建築風格。殿內有八根金柱,前金柱下有覆盆式柱礎兩方,梁枋和拱眼壁上都繪有宋綿、蟠龍、獅子鳳凰麒麟牡丹、博古和其它花卉紋飾。殿內部分彩畫間檔較長,畫面線條流暢生動。大殿明間脊檁下釘有木牌題記,牌上墨書“大明洪武十五年四月二十九日吉日立闔郡官庶人等監造”;梁檁子還有後金在聰九年即公元1635年、清乾隆五十六年即公元1791年、清同治四年、民國十一等四次修繕題記。原殿三座,現僅存大殿,殿面寬五間,長約15米;進深四間,寬約9.7米,屋頂為廡殿式,斗拱較大。原殿供奉真武祖師畫像,今已不存,殿前立有清雍正四年重修碑記。

歷史由來

玄貞觀 玄貞觀
玄貞觀雖為州之勝境,名聞暇邇,但傳世文獻資料卻不多,廟內的遺存只是三通小碑而已。通過對歷史名人呂思誠、普惠、喬宇在獅子山遊覽寄居時間的考證,推導出普惠園寂的時間約在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禪岩廟的創修約在明成化年間(1465--1487);玄貞觀的冠名最早見於康熙十六年(1677)這是從《補修禪岩小引》碑文中有:“。。。。。。玄貞觀基趾頹損將半。”字裡行間見到的。在道教中,寺廟的稱謂也很多:道教創立之初,其宗教組織和活動場所皆以“治”稱之。又稱為“廬”、“靖”、也稱為靜寶。在南北朝時,道教的活動場所稱呼為仙館。北周武帝時,道教活動場所的稱呼叫“觀”,取觀星望氣之意。到了唐朝,因皇帝認老子為祖宗,而皇帝的居所稱為“宮”,所以道教建築也稱為“宮”了。其它還有叫“院”、“祠”的,如文殊院、碧霞祠等。儒家則稱之為“廟”、“宮”、“壇”,如孔廟、文廟,雍和宮,天壇等。伊斯蘭教稱之為“寺”,如清真寺等。天主教稱之為“教堂”。

明朝後期,玄貞觀住進了一位有名氣的道士叫汪真一,字健陽,在他的主持期間,禪岩廟舊貌換新顏,從殿廡

玄貞觀 玄貞觀
閣樓以及齋廚靜室,皆裝飾一新,同時整頓了廟紀,完善了廟規,使禪岩古剎得以中興。大功告成後,健陽就在禪岩谷底一塊巨石上修了個非門非廟的兩層房子,後來人們按其造型稱作“笛廟”,之後他就在這裡“閉關”不出,靜養一室,在內修煉,由小道士給送飯達三年之久。《平定州志》載文曰:“汪真一,字健陽,束鹿人,善修煉術,築室州之禪岩,僅可容身,竇進食者三年。”清順治庚子(1660)《再修禪岩小引》的碑文中有:“。。。。。。繼而成功告竣,健陽閉關修煉,靜養一室,守山事悉附之常貫,常悅,常碧諸弟子。”州志載文和碑文記述相互印證了汪健陽在玄貞觀的行蹤。

氣候環境

遼寧省屬我國東部溫帶大陸季風氣候區的一部分。地跨中溫帶和暖溫帶兩個溫度帶,又跨越濕潤、半濕潤、半乾旱三個乾濕地區。氣候的主要特點是:四季分明,春季短促多風沙,夏季炎熱多雨水秋季涼爽多晴日,冬季寒冷而漫長。可將全省劃分為暖溫帶半濕潤區、溫帶濕潤區、溫帶半濕潤區和溫帶半乾旱區四個氣候區。遼寧省的主要河流有遼河鴨綠江、大凌河、小凌河、太子河、渾河、繞陽河等。遼河水系和鴨綠江水系是遼寧省兩個最大的水系,遼東半島分割黃、勃二海,也構成遼河水系和鴨綠江水系的分水嶺。遼河是遼寧省的第一大河。

人文景觀

玄貞觀自汪健陽後,廟內一直都是道士來主持,民國初年(1913)廟內還住著一個“拐道士”,他的生活由大陽泉村來供給,最後一次由姚某送糧至禪岩廟時,發現了拐道士已死,後來廟內就由“老善友”來負責管理。禪岩玄貞觀,作為平定古州名勝,歷代的文化名人都留下不朽詩篇和文章,摘錄如下:

1.游禪岩明張修已

玄貞觀 玄貞觀

逃禪應自愛深林,跌坐何嫌抱滕吟。

山聳危岩渾妙根,鳥啼空谷即園音。

偶離火宅陶幽興,幾向清池照素心。

世事浮雲安足憶,好從惠遠照廬岑。

張修已:字君吉,自號買山子,平定人,清初卜居義井村,擅長詩歌,兼嫻書法,其詩與白孕彩齊名,為傅山密友,傅山先生曾題其居室為“詩陶”“隘龕”。《游禪岩詩》前四句論述了深林、聳崖、清池,空谷是這裡的四大“妙根”,後四句抒發了自己遠離世事,結廬深山的志向。

2.登禪岩山寺清李錦書

玄貞觀 玄貞觀

峻峭不可攀,盤曲度前彎;

面石疑無徑,崖回更有山。

苔痕新雨跡,秋色老丹顏;

放眼千峰外,天圍指顧間。

李錦書:平定人,康熙五十年辛卯科舉人曾任隰縣學正。《登禪岩山寺詩》前四句描寫了登攀的艱辛,襯託了山的陡峭險峻,後四句寫出了美麗的禪岩秋景:翠苔,紅葉,峰高,雲淡。

3.游禪岩山偶成清周吉謙

玄貞觀 玄貞觀

獨步禪岩上,崎嶇石徑斜;

槐枯心欲努,柏老背先爬。

地僻難行路,雲深不見家。

願將凡骨洗,泉水淨無暇。

周吉謙:(----1908)字地山,平定人,甘願居鄉野山村,喜亦耕亦讀,安於貧陋,獨嗜於書,著有《典故蒙引》,《中學啟蒙》皆付梓流行,尚有《讀易一解》未能問世。《游禪岩山偶成詩》前四句描寫了作者晚年努力獨自登攀崎嶇的禪岩山;後四句通過對山阻,雲深和清泉描述,表達出自己的超凡脫俗隱士情懷。

4.《游禪岩記》清張佩芳

玄貞觀 玄貞觀
蒲台山在平定之西,狀若屏風,其西南深隱處為禪岩。巨石攢列,屋皆在岩下,有泉自石罅出,匯為小池,冬夏不竭。乾隆戊戌余以俸滿引見,乞假常至其地,壬寅至泗州歸,蒲台歲一往游,而禪岩徑陡仄,余又艱於行。今丙午夏乃再往。張佩芳:(1732---1793)初名汝芳,字孫圃,號卜山,出生於平定州城,後遷居陽泉村,乾隆二十一年中舉,次年中進士,歷任安徽歙縣、合肥縣令,壽州、泗縣知州,官至朝議大夫。此文是作者五十五歲時,在協助知州金源明修葺《平定州志》期間,夏遊禪岩山所寫,該文章被收入《希音堂集》。蓋州上帝廟本名玄貞觀,又稱玄帝廟,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清以來幾次修繕。上帝廟以融匯元明兩代的建築風格和民間特點、建築雄偉壯觀而著稱,全木架結構,形制奇特,工藝精湛,彩繪傳神。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全天開放,免費參觀。

寺內文化

寺廟文化它完整地保存了我國各個朝代的歷史文物,在國家公布的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中,寺廟及相關設施約占一

玄貞觀 玄貞觀
半,謂之“歷史文物的保險庫”,乃當之不愧。玄貞觀院內現存清雍正四年捐資碑一通,雍正四年重修玄貞觀碑一通。正月初四的玄貞觀內熱熱鬧鬧,歌舞昇平,人頭攢動,亂亂鬨鬨……廟內彩色圖片原供奉"玄武大帝",即"玄天上帝",簡稱"玄帝"。玄貞觀建築氣勢雄偉,工藝精巧,頗為壯觀。關於玄貞觀的建築,歷來有很多傳說,有人說:"上帝廟建築技術登峰造極,出類拔萃。但在架最後一根平梁時,出現差錯。眾人一籌莫展,工程功虧一簣,幸而魯班趕到,不費吹灰之力即刻完成。"玄貞觀在遼寧省古廟建築中占有重要位置,國家文物管理局公布為金、元時期所建,是省內現存元時期寺廟建築中保存較好的一處。雖歷經600多年,仍然宏偉可觀,不負盛名。在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土地上,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以及民間信仰和睦相處,歷經千餘年的發展,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強烈民族色彩和民間風格的文化瑰寶。我國宗教大多離不開名山秀水,無論在喧囂的都市,還是在邊遠的民族地區,都留下宗教活動的烙印,充分體現著宗教信仰自由與和諧發展。遼寧省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的發祥地。至今,這裡的一宮三 陵,即瀋陽故宮和新賓永陵(埋葬著努爾哈赤的先祖)、瀋陽福陵(埋葬著努爾哈赤)、瀋陽昭陵(埋葬著努爾哈赤的兒子清太宗皇太極)仍然保存完好。
玄貞觀 玄貞觀
寺廟建築與傳統宮殿建築形式相結合,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民俗特色。同時,寺廟文化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築、繪畫書法雕刻、音樂、舞蹈、文物、廟會、民俗等等.各地一年一度的廟會如火如荼,不僅豐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圍,同時促進了地方旅遊業的發展。遼寧省是中國文物大省之一,人文歷史、自然景觀資源都很豐富。這裡有距今近30萬年的營口金牛山遺址;這裡有與北京故宮齊名的瀋陽故宮和清初陵;三陵;永陵、福陵、昭陵;這裡還有以雄奇險峻和戰略位置重要而遐邇聞名的九門口長城。名山、秀水、奇石、異洞遍布遼東半島和遼西走廊。千山、醫巫閭山、鳳凰山、冰峪溝、鴨綠江、金石灘和亞洲最大的本溪地下水洞等風光名勝久負盛名。大連丹東的近代戰爭遺址和西部的秦、漢、魏、晉、遼、明、清史跡馳名海內外。

禮佛意義

玄貞觀 玄貞觀
寺廟文化它完整地保存了我國各個朝代的歷史文物,在國家公布的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中,寺廟及相關設施約占一半,謂之“歷史文物的保險庫”,乃當之不愧。寺廟建築與傳統宮殿建築形式相結合,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民俗特色。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場所,古稱叢林,通常在寺院大雄寶殿上供奉的叫釋迦牟尼佛,是古印度淨飯王的太子,後出家修行,在菩提樹下證道。成為大徹大悟的覺者,是佛教的創始人,被佛弟子尊為“世尊”、“本師”等。燒香禮佛的真實意義在於表達對佛陀的尊敬、感激與懷念。去染成淨,奉獻人生,覺悟人生。如此而行,自然福慧具足,心想事成。按照我國的傳統習俗,每年春節及農曆初一、十五等日期,廣大民眾有到寺院香禮佛、祈福求安的習慣。為使十方善信種植福田、廣獲法益、正善正行,以滿所願,故將燒香祈福的正確方法簡要的介紹給大家,以祈共沾法益。寺廟--我國的藝術瑰寶庫,它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徵。遼寧承襲著優秀中華文明的血脈,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上占有漫長而輝煌的篇章。

從廣義上來說,寺廟不僅僅與佛教一家有關。但在佛教中,寺廟就有許多種稱謂:如“寺”,最初並不是指佛教寺

玄貞觀 玄貞觀
廟,從秦代以來通常將官舍稱為寺。在漢代把接待從西方來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稱為寺,從此之後,“寺”便逐漸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稱。“寺”是佛教傳到中國後,中國人為尊重佛教,對佛教建築的新稱呼。如白馬寺、大召寺等。除此之外,如庵,那是尼姑居住的寺廟。還有石窟,那是開鑿在山崖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築的一種形式。印度早期佛寺多用這種形式。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兩種,一種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正面開門,三面開鑿小龕,供僧人在龕內坐地修行;一種為支提窟,山洞面積較大,洞中靠後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會拜佛。在蒙古語中稱“寺”為“召”。如大召、五當召等。另外,有稱之為布達拉宮、普陀宗乘之廟等。

相關詞條

天寧萬壽觀玉龍觀桃源觀、 天成觀響水觀紫陽觀三清觀園道觀天書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