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公禪師塔

照公禪師塔

照公禪師塔又名“智照禪師塔”,位於山東省濟寧市市區人民公園內,原在舊城西北隅普照寺門前,1964年移至今址。塔建於金明昌七年(公元1196年),系普照寺住持智照禪師的靈塔,石結構,十三層,高10.5米。塔身逐層遞減,質樸端莊,屹然挺拔,引人入勝。塔旁有照公禪師塔銘石碑。清乾隆刻本濟寧直隸州志銘文記載智照生卒事跡,及建塔經過。

基本信息

照公禪師塔照公禪師塔
照公禪師塔又名“智照禪師塔”,位於山東省濟寧市市區人民公園內,原在舊城西北隅普照寺門前,1964年移至 今址。塔建於金明昌七年(公元1196年),系普照寺住持智照禪師的靈塔,石結構,十三層,高10.5米。塔身逐 層遞減,質樸端莊,屹然挺拔,引人入勝。塔旁有照公禪師塔銘石碑。清乾隆刻本濟寧直隸州志銘文記載智照生卒事跡,及建塔經過。新中國成立後於1985年又進行修復。

概況

照公禪師塔在濟寧市區人民公園土山的北側,金明昌七年(119

照公禪師塔照公禪師塔
6年)其弟子為紀念普照寺主持智照禪師,修建了這座墓塔,並銘文傳世至今。照公禪 師塔原位於濟寧普照寺內。該寺原位於濟寧舊城西北普照寺街(現光明街)北首。據《州志》《山東通志》記載,該寺為北魏始建,號為“齊梁古剎”,有殿堂200餘間。智照禪師塔就位於前院,院北還建有“天主殿”。中院北連“大佛殿”三楹。後院中央建有“八角羅漢殿”,內有大佛亭,後院北部還有“藏經樓”立楹,甚為精製典雅。殿後是客堂院,有假山亭廊、林木、花卉等,四季花香,景色怡人。普照寺歷經戰亂和歲月流失,遭到嚴懲破壞,三代佛像全遭毀壞。至20年代,僅存“藏經樓”內明代銅鑄鎏金“千手觀音”立像(俗稱“丈二金身”)。該像高約5米,甚為珍貴,後又殘遭日軍戰火焚燒熔化。解放後,寺院殘存部分改建為看守所。現為濟寧警校所在地。現立於人民公園內的智照禪師為八角形密檐式石塔。整座石塔通高10.5米,由塔座、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該塔早年傾倒,僅存塔石十餘塊。1985年,濟寧市人民政府撥款進行了修復,並遷立於人民公園土山上。現為濟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普照寺僅存的文物。

設計結構

照公禪師塔照公禪師塔
照公禪師塔通高10.5米,由塔座、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塔基為雙層須彌座,上面有許多小龕,龕內刻有佛禮故事,及山川、流水、松柏、祥雲、佛塔、寺廟、神獸、人物等等,栩栩如生。尤其是須彌座上部的笙、簫、 琴、瑟、雲板、銅鑼、鼓、笛等全行樂器及法輪、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長等吉祥八寶圖案精美絕倫,惟妙惟肖,整座石塔造型優美,精工細雕,反映出了宋金時期高超的石雕技藝水平。須彌座之上為三層仰蓮花瓣拱托塔身,塔身比較高大,塔身施密檐十三層,各檐角出挑。其上覆仰蓮座,塔剎設相輪。四面有磚雕的拱券門和半圓形雕窗。門上有匾額,因年代久遠,匾額上的字跡雖已模糊,仍可見“萬壽塔”五個字。但其他三面匾額上的字已不能看清。門窗兩側都有木胎金剛力士像和菩薩像,金剛力士體態威武雄渾,菩薩像儀態端莊秀麗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這些塑像歷經風雨,均已嚴重風化,有些泥塑都露出了木芯,儘管如此,仍可領略當年威武雄渾和俊美生動的風采。塔身每層還有佛龕24個,曾經供奉鎦金銅佛312尊。塔身四面雕券門,四面設券窗,門窗兩邊塑金剛神像,塔身八角雕盤旋飛龍。神像神形各異,威武雄渾;飛龍活靈活現,呼之欲出。只是經年的風吹雨浞,現已殘蝕不堪。佛塔層層密檐上懸掛著的風鍾,與天際邊的那抹白雲,相應相喚,微風中“叮咚”聲聲,分明是遙遙的心儀之音。塔下,有一老者,面善目慈,白髮蒼髯,長須輕飄,懷揣“阿彌佗佛”誦經音樂盒,圍繞佛塔緩緩轉走,每至佛塔的一面便駐足垂首,雙手合十,口頌佛經

普照寺

照公禪師塔照公禪師塔
照公禪師塔原來所在地“普照寺”,傳為六朝古剎,又據清聶劍光《泰山道里記》載,普照寺為唐宋時古剎。金 大定五年(1165)奉敕重修,題為“普照禪林”,有敕牒石刻勒殿壁。後屢遭兵燹,基址獨存。明宣德三年(1428)高麗僧滿空禪師登泰山、訪古剎,在泰山20餘年,重建普照寺,復興普照寺,四方受法者千餘人。現存明正德十六年《重開山記碑》記此事。清康熙初年名僧元玉建石堂,並於佛誕之日依古制建壇傳戒。道光年間(1821-1850)建佛閣(今摩松樓)。光緒六年(1880)重修正殿和東西配殿。建國後多次修繕。1984年將後院闢為“馮玉祥在泰山”陳列室。普照寺屬禪宗臨濟派,是華北著名叢林。寺為四進院落,以雙重山門、大雄寶殿、摩松樓為中軸線,左右配以殿廡、寮房花園等,面積6150平方米,形成一個完整的建築群。一進山門面闊3間,門樓式建築,門前左右置石獅一對,進門為一院,鐘鼓二樓分列東西,鐘樓內置石柱鍾架及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鑄蓮瓣口形鐵鐘。二進山門為二院,門內兩山牆各開發券拱門。西拱門外有元代經幢一尊,記僧法海於元貞年間(1295-1297)重修普照寺的情況。沿階而上為三院,中為大雄寶殿,五脊硬山頂三開間,前後廊式,端莊雄偉,內供釋迦牟尼鎏金趺坐銅像。東西配殿各3間,院內銀杏雙挺,油松對生,並有清道光年間(1821-1850)住持僧明睿及弟子所造雙檐蓋罩鐵香爐1尊。大殿東西側有垂花門通後院。後院有著名的 “六朝松”,古松粗達數抱,枝密盤曲四伸,樹冠如蓋。上有摩松樓,可摩頂觀松;松下有“篩月亭”,取“古松篩月”之意。亭居高台,方形,四檐飛翹,四柱均有楹聯。亭下有方形石桌,敲擊四角和中央,則發出清脆如磬的五種聲音,因名“五音石”。中軸線之東,有禪院石堂院;之西為菊林院,山房門額懸“菊林舊隱”橫匾,院內有“一品大夫”松。清代主持僧元玉是位頗有成就的詩僧,別號“石堂老人”,著有《石堂文集》,其時遍植菊花,號稱“菊圃”。今寺東南尚有其墓塔遺址。普照寺為岱陽唯一的四方叢林,明洪武年間濟寧府僧綱司設於此。建國後,遊人很多,進香者來往不斷。

旅遊價值

照公禪師塔照公禪師塔
照公禪師塔的四周修建了天王殿、意珠心鏡殿、七佛寶殿、具六神通殿等建築,是照公禪師塔內主要的旅遊資源,每年吸引了大量的遊人來這裡旅遊。照公禪師塔前天王殿、意珠心鏡殿、東配殿和北側廂房內都有文物、史 料展出,天王殿為“佛殿瑰寶展”,意珠心鏡殿為“藏傳萬佛造像藝術展”,東配殿及北側廂房,此外,照公禪師塔內還藏有一些元、、清時代的唐卡佛像匾額等。主要建築有法輪殿正覺殿普安殿配殿廊廡鐘鼓樓等。自下而上,依山勢而築。正覺殿前,建有“滌靄”、“引勝”、“雲依”、“意遠”四亭,對稱而典雅美觀。由此可拾級登上佛塔。西北面有閱古樓,樓記憶體放自魏晉至明代的法帖340件,題跋210多件,刻石495方。內壁嵌存的摹刻故宮中的《三希堂法帖》,堪稱墨寶,為清乾隆年間原物。附近還有琳光殿,延南熏亭和山腰中的“銅仙承露盤”。東北坡古木參天,這裡便是“燕京八景”之一的“瓊島春蔭”,景物如畫,美不勝收。據《大清會典》記載起報警的作用,在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五日(燃燈節),塔頂到山下都會燃照公禪師
照公禪師塔照公禪師塔
燈,並請喇嘛舉行法事,祈求國泰民安。在塔前的高台上還建有一座小殿,名善因殿。殿四周嵌砌琉璃磚制小佛455尊,殿中供千手千眼佛,在普照寺東還有兩塊石碑,分別是順治八年(1651年)的《建塔諸臣恭紀碑》和雍正十一年(1731年)的《重修白塔碑》,照公禪師塔周圍和島上的其他地方有著許多玲瓏剔透的太湖石,是金朝時從北宋汴京(開封)的艮岳御花園內運來的。照公禪師塔西的悅心殿是皇帝臨時理政之所,殿後的慶霄樓為冬日觀景的佳處。整個照公禪師塔所在的普照寺建築群從山頂的佛塔開始,房屋鱗次櫛比,直達岸邊的牌坊,再以堆雲積翠橋跨過水麵,與南面的團城遙相呼應。

相關詞條

中國古塔大全2

古塔,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載體之一,古塔為祖國城市山林增光添彩,塔被佛教界人士尊為佛塔。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譽為中國古代傑出的高層建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