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經樓

藏經樓

藏經樓又名孫中山紀念館,位於中山陵墓之東,靈谷寺之西的茫茫林海中,是孫中山先生奉安中山陵後修建的紀念性建築物,專為收藏孫中山先生的物品而建。

藏經樓位於江蘇南京,在中山陵靈谷寺之間的茫茫林海中。藏經樓的“藏”,讀zàng,是指佛教里的三藏:經藏、律藏、論藏,另外還有分類的意思。藏經樓是中國佛教協會於1934年11月發起募建的,次年10月竣工。是孫中山奉安中山陵後修建的紀念性建築物,專為收藏孫中山先生的物品而建。還展出奉安大典珍貴史料。是一座仿清代喇嘛廟的古典建築。

簡介

藏經樓包括主樓、僧房和碑廊三大部分。藏經樓包括主樓、僧房和碑廊三部分。面積達3000多平方米,主樓為宮殿式建築,外觀又像一座寺院樓,藏經樓以及碑廊、碑刻是中山陵一處重要的紀念性建築。在三樓屋檐正中懸有一方直額,上書"藏經樓"三字,黑底金字,由當代著名書法家武中奇題寫。1987年5月7日經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將藏經樓闢為孫中山紀念館。民革中央名譽主席屈武親筆題的"孫中山紀念館"楷書陰刻六個鎏金大字橫匾,懸掛在主樓底屋正門上方。

主樓

主樓是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重檐歇山式宮殿建築,屋頂覆綠色琉璃瓦,屋背及屋檐覆黃色琉璃瓦,正脊中央豎有紫銅鎏金法輪華蓋,梁、柱、額、枋均飾以彩繪,整座建築內外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氣勢雄偉,極為壯觀。共三層,底層為講經堂,並有夾樓聽座;二樓為藏經、閱經及研究室;三樓為藏經室總面積1600平方米。一樓中部大廳上高懸一座火炬形大吊燈,廳頂部飾有鎏金的八角形蓮花藻井,顯得豪華宏麗。樓後有迴廊式建築,長125米,壁面鑲砌的是馮玉祥將軍捐贈送的“三民主義”學說全文碑刻,共青團6講138塊,計15萬5千餘字。每講分別由當時的書法家張乃恭、陳天錫、連聲海、李啟琛、葉恭綽、鄭洪年、陳仲經、蔡允、胡滌、彭醇士、王宜漢、李宣倜、王賢、鄧糞翁等人書寫,是一組書刻俱佳的珍貴文物。

僧房碑坊

僧房五間,建在中軸線上,僧房後建有東西廂房四間,東西碑廊各長125米,左右對稱,環繞主樓與僧房。東西碑廊各25間,廊壁鑲嵌愛國將領馮玉祥捐獻的河南嵩山青石碑138塊,碑高1.90米,寬0.9米,碑文為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全文,計15.5萬餘字,都出於國民黨元老名家手筆。由蘇州吳縣石刻藝人唐仲芳帶領弟子用了一年半時間完成。由於書寫者不同,因此刻出的碑文風格各異。138塊碑刻是近代文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37年,日本侵略者侵占南京後,將主樓、僧房及碑廊付之一炬,主樓系用鋼筋水泥構造,幸免於難,而碑廊因用磚瓦木結構,當時化為灰燼,僅剩碑廊基礎及碑刻。''文革"期間,碑廊、碑刻與藏經樓一樣也遭到嚴重破壞。戰火中倖存的9間碑廊被拆,138塊碑刻無一倖免。碑文被鐵錘"過堂''無一完好,碑毀字滅,見者無不哀嘆。要使這組技術複雜且又珍貴歷史文化遺產按原貌再現,任務甚是艱巨。經文物部門和專家學者多次研究修複方案,又經四個單位試修,最後確定選字刀法、風格、做法力爭與原構件相符,在不準更新、不失原貌的前提下制訂能粘接的粘接,能修補的修補的修複方案,基本恢復了原貌。

廣場

 藏經樓前廣場,矗立著一尊孫中山先生銅像,這尊銅像是孫中山先生生前的日本好友梅屋莊吉先生贈送的。早在1895年1月孫中山從美國檀香山到香港,組織興中會總部,這時與香港"梅屋照相館"的老闆梅屋莊吉相識,曾多次接受梅屋捐助的活動經費。不久袁世凱竊國稱帝後,孫中山先生被迫去日本,就住在梅屋莊吉家中。1915年10月25日,孫中山與宋慶齡的結婚典禮也是在梅屋家中舉行的。

歷史

藏經樓是中國佛教協會於1934年11月發起募建的,1935年3月動工,次年10月竣工。抗日戰爭中藏經樓曾遭到嚴重破壞,1955年修復。十年動亂中再遭劫難。1982年江蘇省和南京市人民政府撥出專款,將藏經樓按原貌修葺一新。主樓後面僧房兩側的碑廊。1986年1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修復,由國家財政部撥專款,於1989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64周年前夕竣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