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恩寺塔林

大慈恩寺塔林

大慈恩寺塔林位於陝西省西安城南郊大慈恩寺內。有《成純公塔》、《覺科塔》、《治寬塔》、《清悟塔》、《然通塔》、《憨月圓禪師塔》等8座塔。最高8米,最低4.5米,為磚石結構。塔建於清代。其中憨月圓禪師塔,為八面五層幢式石塔。由石塊疊壘而成,通高4.5米,塔體均有殘刻及浮雕圖案花飾,各層出平檐,塔頂為八角拈尖寶頂。塔身銘文“傅曹洞正宗第三十一世憨月圓禪師塔”。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建。

基本信息

簡介

慈恩寺是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為了追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而建。大慈恩寺塔林初建時只有五層。武則天時重修,後來又經過多次修

大慈恩寺塔林大慈恩寺塔林
葺。現在的塔是七層,共64米,呈方形角錐狀。塔身為青磚砌成,各層壁面作柱枋、欄額等仿木結構。每層四面都有券砌拱門。這種樓閣式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築藝術的傑作。
大雁塔底層南門兩側,鑲嵌著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兩塊石碑。一塊是《大唐三藏聖教序》;另一塊是唐高宗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側蔓草花紋,圖案優美,造型生動。這些都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它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唐三藏--玄奘,曾在這裡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創立佛教宗派。寺內的大慈恩寺塔林又是他親自督造的。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國內外的重視。寺門內,鍾、鼓樓東西對峙。、鼓是寺院的號令,俗有”晨鐘暮鼓”之說。東側鐘樓內懸吊明代鐵鐘一口,重三萬斤,高三米多。唐代學子,考中進士後到慈恩塔下題名,謂之”大慈恩寺塔”,後沿襲成習。唐代畫家吳道子、王維等曾為慈恩寺作過不少壁畫,惜早已湮沒。但在大慈恩寺塔下四門洞的石門楣、門框上,卻保留著精美的唐代線刻畫。西石門楣上的線刻殿堂圖尤為珍貴。大慈恩寺塔林東南側,有和尚墓塔群。其中六座是清代建造的。大雄寶殿是寺院的中心建築,殿內有三身佛、菩薩和羅漢泥塑像。是禮佛誦經之所。法堂是講經說法的地方。堂內有阿彌陀佛銅像
今日的慈恩寺是明代以來的規模,
大慈恩寺塔林大慈恩寺塔林
而寺內的殿堂則是清代末年的建築。現在大慈恩寺塔林經過修復,古塔雄偉,寺殿香火繚繞,庭院鮮花爭艷,是一處特別吸引國內外遊人的遊覽勝地。大慈恩寺是世界聞名的佛教寺院,唐代長安的四大譯經場之一,也是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的祖庭,迄今已歷1350餘年。“大慈恩寺塔林”,相傳是慈恩寺的第一任主持方丈玄奘法師(唐三藏)自天竺國歸來後,為了供奉和儲藏梵文經典和佛像舍利等物親自設計並督造建成。唐高宗和唐太宗曾御筆親書《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和《述三藏聖教序記碑》。寺院山門內,有鍾、鼓樓對峙,中軸線之主體建築依次是大雄寶殿、法堂、大雁塔、玄奘三藏院。鐘樓內懸掛明代鐵鐘一口,嘉慶二十七年十月(公元1548年)鑄造,重三萬斤,上鑄有“雁塔晨鐘”字樣。為著名的關中八景之一。
寺內牡丹亭種植有名貴牡丹70多種。全塔採用磨磚對縫,磚牆上顯示出稜柱,可以明顯分出牆壁開間,具有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風格。附近還有曲江池、杏圓和樂遊原等景點,風景秀麗。大慈恩寺塔是西安市的標誌性建築,是必游之地。近年來,由於西安市區環境等方面的因素,大慈恩寺塔已傾斜了1米有餘。大慈恩寺塔林系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由唐三藏玄奘,為安置從印度帶回的經像、舍利,奏請高宗允許而修建。現塔高64.5米,共七層,塔底呈方錐形,底層每邊長25米,塔內裝有樓梯,供遊人登臨,可俯視西安全貌,令人心曠神怡。塔上有精美的線刻佛像,有著名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有中國名塔照片展覽、佛舍利子、佛腳石刻、唐僧取經足跡石刻等。大慈恩寺塔林北面的玄奘三藏院,殿上供奉有玄奘法師的頂骨舍利和銅質坐像,殿內壁面布滿唐代高僧玄奘法師生平事跡巨幅壁畫,為銅刻、木雕和石雕。是當前規模最大的玄奘紀念館,供遊人瞻仰參觀。聯合國教科文組來此參觀,譽玄奘三藏院為當代敦煌。

興建背景

大慈恩寺塔林大慈恩寺塔林
大慈恩寺的興建,不能不說到文德皇后。名垂青史的太宗貞觀之治,除了有賴於房玄齡魏徵這樣的良臣輔佐,也和後宮文德皇后的支持分不開的。文德皇后是皇太子李治的生母,也是長孫無忌的姐姐。她常常感念先主得江山不易,總結歷史上宦官後戚做亂的教訓,讓太宗不要重用其哥哥長孫無忌,而推薦太宗重用魏徵、房玄嶺等賢臣。她還採寫古之婦人得失事,寫就《女則》三十卷,以教後宮,深得太宗讚許。文德皇后雖然尊貴顯赫,但其“仁孝恭儉、少好讀書,贊成內政、裨益弘多,訓諸子常以謙儉為先”的賢良品性,德孚朝野,為李唐家族及世人所敬重。

唐貞觀年十年(636年)六月,文德皇后崩,十一月葬昭陵。到了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某日,太子李治在春宮想起其母文德皇后,風樹之切,刻骨冥深,不能自已,遂而一心思報昊天,追崇福業。於是命所司於京城內“挾帶林泉,務盡形勝”的舊廢寺,妙選一所,奉為文德聖皇后願寺。於是這座處在唐大明宮南北軸線南端,從大明宮高地上可以望見的、南面曲江的隋代舊寺有幸被選中。至當年十月,大慈恩寺即將建成,奉太宗皇帝敕旨,度僧300人,另外還請了50名大德“同奉神居,降臨行道”,同時正式賜新寺寺名為“大慈恩寺”,並增建翻經院。隨後,太子李治從長安弘福寺請玄奘法師來到大慈恩寺翻經院繼續從事佛典翻譯,並主持寺內事務。此後,大慈恩寺在玄奘的主持下,增建慈恩寺大雁塔,最終成為長安三大譯經場之一,開始了其光彩侖煥、民族文化脊樑般的成長曆程。

設計風格

大慈恩寺塔是樓閣式磚塔,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米,塔身呈方形角錐體,坐落在底面積42.5×48.5米,高4.2米的方形磚台上,青磚砌成的塔身磨磚對縫,結構嚴整,外部由仿木結構形成開間,大小由下而上按比例遞減,

大慈恩寺塔林大慈恩寺塔林
塔內有螺鏇木梯可盤登而上。每層的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整個建築氣魄宏大,格調莊嚴古樸,造型簡潔穩重,比例協調適度,是唐代建築藝術的傑作。唐代許多著名詩人登臨大慈恩寺塔都留下傳誦至今的佳句,如杜甫的“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章八元的“卻怪鳥飛平地上,自驚人語半空中”等。尤其是岑參的《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鹼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四角礙自日,七層摩蒼穹。下窺指高鳥,俯呼聞驚風;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青槐夾馳道,宮觀何玲瓏;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五陵北原上,萬古青蒙蒙。淨理了可悟,騰因夙所宗;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詩人氣勢磅礴的描寫與富於哲理的感嘆,常常在人們登塔時引起共鳴。早在唐中宗神龍年間,大慈恩寺塔題名就已形成風俗。凡新科進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園游宴,然後登臨大慈恩寺塔,並題名塔壁留念。當年27歲的白居易成為進士,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劉滄更豪邁的題下“及第新春選勝游,杏園初宴曲江頭;紫豪粉壁題仙籍,柳色簫聲拂玉樓”,把大慈恩寺塔題名與登仙並提了,可見他們洋溢著春風得意的喜悅心情,把大慈恩寺塔題名視作莫大的榮譽了。到後來大慈恩寺塔已形成“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題名”的情景,可惜北宋神宗年間一場大火毀掉了珍貴的題壁。

相關名人

到了慈恩寺,人們自然會想起唐代名僧玄奘,他是這裡的第一任主持方丈。
玄奘,河南偃師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旅行家、翻譯家、佛學家,他於公元628年自長安西行,歷經艱難險阻到達印度,得到戒賢法師的精心指導,公元645年回到祖國,朝廷在慈恩寺舉行了空前盛大的歡迎儀式,出動了1500多輛軒車、200多幅刺繡佛像、500多幅以金線繡出的經幡,入寺和送行的高僧分坐500輛莊
大慈恩寺塔林大慈恩寺塔林
寶車,盛況空前。玄奘帶回佛經657部,先後在弘福寺、慈恩寺、玉華寺等處翻譯佛經74部,總計1335卷,在我國佛教四大譯家中譯書最多,譯文最精。玄奘還應唐太宗的囑託,由他口述,其弟子筆錄,將他17年旅途中經歷的110個城邑和傳聞的28個地區和國家的歷史、山川交通、民俗風情、物產氣候、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等,整理成《大唐西域記》12卷,給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這位傳奇式的人物被尊稱為“三藏法師”,他不畏艱難,排除九九八十一難前往西天取經的故事,自唐代以來以來廣為流傳。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在此基礎上寫成了膾炙人口的中國古代四大小說之一《西遊記》。大慈恩寺塔確是盡收佛學經典之家,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有著顯赫的地位和宏大的規模,更是您西安之行不可忽略的名勝。

觀光旅遊

大慈恩寺塔林大慈恩寺塔林
【塔座】大慈恩寺塔塔底皆有石門,門楣門框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及磚雕對聯。在南門東西兩側的碑龕內鑲嵌著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均為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碑文高度讚揚玄奘法師西天取經,弘揚佛法的歷史功績和非凡精神。為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國家保護的珍貴書法碑刻。

【一層】在唐時新進士及第後,有大唐天子於杏園賜宴,於曲江聚會飲酒,大慈恩寺塔下題名等風俗活動,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曲江流飲”和“雁塔題名”。進入南門,洞壁兩側鑲嵌有多通明代題名碑,其中大慈恩寺塔,天地間第一流人第一等事也”,乃是當時“大慈恩寺塔”之風光寫照。此外,描寫玄奘輝煌一生的《玄奘負笈像碑》、《玄奘譯經圖碑》也是值得一觀。在塔內一層通天明柱之上,懸掛著四幅長聯,寫的唐代的歷史、人物、故事,身臨其境,呤誦一番,頗有原詞原句的感受。一層塔內,還設有古塔常識及中國名塔照片展,展示了佛塔的起源與發展,佛塔的結構和分類。塔座登道的動測墁磚處,平臥有一通“玄奘取經跬步足跡石”,所刻圖案生動反映了玄奘當年西天取經的傳說故事,以及他萬里征途、始於跬步、追求真理的奮鬥精神。

【二層】大慈恩寺塔二層的塔室內,供奉著一尊銅質金鎏的佛祖釋迦牟尼佛像,系明初寶貴文物,被視為“定塔之寶”。到此遊覽的遊客均爭先禮拜瞻仰。在兩側的塔壁上,還附有文殊、普賢菩薩壁畫兩幅及現代名人書法多幅。多是唐代詩人登臨大慈恩寺塔有感而發的詩句,琅琅上口、意味悠長。
【三層】在三層塔室的正中,安置一木座。座上存有珍貴的佛舍利及大慈恩寺塔模型。有關舍利的由來有著一段美麗的故事,系印度玄奘寺住持悟謙法師所贈,屬一乘佛寶。大雁塔的模型是嚴格按照1:60的比例,請名家製作,選材上乘,惟妙惟肖。

【五層】大慈恩寺塔五層上,陳列著一通釋迦如來足跡碑,該碑是依據唐代玄奘法師晚年於銅川玉華寺請石匠李天詔所刻制的佛足造像複製而成。上有諸多教圖案,內涵十分豐實,素有“見足如見佛,拜足如拜佛”之說

大慈恩寺塔林大慈恩寺塔林
法。在五層的塔室內,還收集展出有玄奘鮮為人知的數首詩詞。可窺見玄奘很高的詩詞藝術造詣。

【六層】六層懸掛有唐代五位詩人詩會佳作。公元752年晚秋,詩聖杜甫與岑參、高適、薛據、儲光羲相約同登大雁塔,憑欄遠眺觸景生情,酒籌助興賦詩述懷,個個才華橫溢,詩句出神入化。每人賦五言長詩一首,流傳千古不衰。

【七層】來到大慈恩寺塔的最高處,您可向四周遠眺,古城四方四景盡收眼底,恰如置身於理想而神奇的佛國仙境。七層的塔頂,刻有聖潔的蓮花藻井,中央為一碩大蓮花,花瓣上共有14個字,連環為詩句,可有數種念法。壁上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中,記載了他在印度所聞的僧人埋燕造塔傳說,向遊人解釋了最可信的大慈恩寺塔由來之論說。

地宮

2008年5月,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所長王亞榮日前表示,和陝西法門寺寶塔下有地宮一樣,大慈恩寺塔下

大慈恩寺塔林大慈恩寺塔林
可能也藏有千年地宮。由此推測玄奘自印度取經歸來後,所帶回的珍寶有可能藏於大慈恩寺塔下的地宮內。據史料記載,唐貞觀十九年,玄奘從印度取經歸來後,帶回大量佛舍利、上百部貝葉梵文真經及八尊金銀佛像。為了供奉和珍藏帶回的佛經、金銀佛像、舍利等寶物,經朝廷批准,玄奘親自設計建造了大慈恩寺塔。但直到現在,玄奘所帶回的珍寶到底珍藏在哪裡,卻無人知曉。王亞榮認為,古塔地下一般情況下都有地宮,和法門寺寶塔下有地宮一樣,大慈恩寺塔地下肯定也藏有千年地宮,只是大慈恩寺塔地宮尚未發掘而已。由此推測,大慈恩寺塔下的地宮裡極有可能藏有玄奘當初帶回的珍寶。大慈恩寺塔保管所所長解守濤介紹說,2007年有關部門曾對大慈恩寺塔的內部結構進行探測,探地雷達曾經探測出大慈恩寺塔地下有空洞,這些空洞應該就是大慈恩寺塔的地宮。

旅遊信息

大慈恩寺門票:40元,學生票20元(旺季50元,學生票25元)
登塔門票:20元,學生票10元(旺季30元,學生票15元)
開放時間:早8:00-17:00
公交站點:建議到雁塔南廣場站,離山門最近。19、21、22、游4、609、500路等
附屬景點:大雁塔南廣場、北廣場(每天定時有音樂噴泉演出)
攝影建議:最好早晨8:00就進慈恩寺,此時遊人稀少,適合拍照或16:00以後
附近景點:大唐芙蓉園、陝西省歷史博物館、曲江南湖、寒窯、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鐘樓、鼓樓、碑林、明城牆、書院門、關中書院、唐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