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像

菩薩像

梵文音譯“菩提薩埵的簡稱。

基本信息

簡介

菩薩

菩薩像菩薩像
是梵文音譯“菩提薩埵的簡稱。其“菩提”漢譯是“覺悟”,“薩埵”漢譯是“眾生”,或“有情”(一切有感情的動物),全譯應是:“覺有情”,“道眾生”,“覺悟的眾生”之意。根據這個詞意,中國古代翻譯的佛經中,還把菩薩譯為“開士、大士、聖士、法臣”等名稱。如把觀音菩薩稱為“觀音大士”,把普賢菩薩稱為“普賢聖士”。在佛教初創的小乘時期,僅把釋迦牟尼累世修行的前身和尚無成佛的悉達多王子稱為菩薩。大乘佛教創立後,根據“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論,把凡是立下宏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都都稱之為菩薩。後來這個名稱更加擴大化、世俗化,人們把那些精通佛法,德高望眾的寺院高僧和在家居士也稱作菩薩。菩薩的任務是將所有輪迴中的眾生度化成佛

觀音文化

菩薩像菩薩像
渴望平安,追求幸福,趨吉避害,求福免禍,萬事如意……這是人類從古至今日古不變的心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傳統文化的主流是積極和健康的,反映了人們嚮往福運、友善、祥和人願望及真城、純樸的品質。其中佛教文化蘊藏著極深的智慧,對宇宙人生的洞察,對人類理性的反省,對概念的分析,有著深刻獨到的見解。
普陀山是我國惟一以佛教名山為特色的海島型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與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合稱中國四大佛教名山,是世界佛教界公認的觀音、文殊、普賢、地藏四大菩薩的道場聖地。
佛教觀念認為菩薩的含義是“覺有情”、“大道心眾生”,旨在協助佛普度眾生轉迷成悟,了卻一切煩惱,永遠清淨自在。
在佛教的信仰中,有相當多的菩薩,例如當釋迦牟尼佛在法華會上講《法華經》時,在座聽佛說的菩薩就有八萬之眾,其中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四位是人們熟知的四大菩薩,而以觀音菩薩與娑婆世界的眾生因緣最深。千百年來,觀音信仰逐漸形成民間習俗,至今在我國供奉觀音菩薩聖像仍較普遍,“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普陀山在東南亞亦具重大影響,至今日本、韓國、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國每年都有眾多的觀音信徒來山朝拜。
據史料記載,觀音信仰在普陀山的歷史可回溯到約一千七百年前,西晉太康年間(280-289)已有觀音信仰。有關觀世音菩薩的經典很多,最流行的是《法華經》中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品中敘述了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度眾生的功德和法力,該品問世不久就被廣泛傳抄,人們稱為《觀世音經》。觀世音菩薩能給處於危難中的眾生以無畏的力量,使人們不畏恐懼,逢凶化吉,遇難呈祥。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隨機示觀宣說佛法,點化眾生。在《觀無量壽經》等宣傳西方淨土思想的佛經中,還講到觀世音菩薩會隨同阿彌陀佛一起去接引希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因此對觀世音菩薩的信仰深得人心,為人們所崇奉歷朝有關傳說觀世音菩薩非同凡響的神奇靈異示跡的書冊很多,如劉義慶編著的《宣驗記》、傅亮編的《光世音應驗記》、王琰編的《冥祥記》等;而普陀山作為觀世音菩薩應化聖地,遺蹟甚多:“小姑道頭遇觀間”、“觀音說服梅福”、“三龜聽法石”、“磐陀講經石”、“觀音跳”、“千手觀音織錦屏”、“觀音收善財童子” ……
據傳,唐宣宗大中元年(847)有天竺(古印度)僧,在潮音洞前禮拜觀音,洞內忽放異彩,觀音現身,授予他七色寶石,這裡逐成為觀音聖地。公元859年日本高僧慧鍔大師從五台山迎奉一尊觀音像回國,經過蓮花洋時突遇阻不能行,他認為觀世音菩薩不願去日本,即把觀音像留在島上,建一座“不肯去觀音院”,普陀山從此成為觀音菩薩應化道場。公元967年宋太祖趙匡胤派太監王貴送香幡到普陀山供養,開創了朝廷降香普陀山之例,公無1080年宋神宗元豐年命王舜封出使三韓,在海上遇風浪,祈禱觀音保佑,得靈驗,因此詔改“不肯去觀音院”賜額賜銀建“寶陀觀音院”(今前寺),遂成為佛教淨土。南宋寧宗慶元年間(1195-1200)詔寶陀寺列為“江南教院五山十剎”之一。1214年南宋嘉定七年朝廷賜錢萬緡修圓通殿,並指定普陀山為專供觀音道場。元代自世祖起各朝曾十餘次派人目普陀山降香,修建佛殿,號稱普陀山“三寶”之一的多寶佛塔便建於元朝。明神宗萬曆十四年(1586),慈聖太后主持刊印十五部《大藏經》,其中一部即送至普陀山。清康熙六次南巡,每次都與普陀山聯繫,接見高僧,御書匾額,賦詩談禪,撥帑金,贈佛像,修殿宇,清代歷代帝王先後多次賜金普陀山。孫中山先生1916年游普陀山時,在慧濟寺前見到奇觀景象,遂作《游普陀山志奇》一文,傳於後世。觀音菩薩的濟世拔苦、大慈大悲的形象深入民心。普陀山與觀音緊密相連,大量的古剎梵宇、建築、塑像、書畫、詩文、音樂、碑文、石刻以及傳統的觀音香會、民間習俗、傳說、景點名稱等形成獨特的觀音文化。
菩薩像菩薩像
開創於唐末,盛於宋、元、明、清的普陀山佛教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歲月沉浮、煙波浩淼,雖多次興廢,最終仍然是“佛燈朗耀,祖道恆傳”。有千金年歷史的觀音的神秘傳說,給人們提供了馳騁想像的空間及人生的精神慰籍。全山至抗戰前形成三大寺、八十八禪院、一百二十八茅蓬和數千僧眾,有詩日:“深山藏古剎,僧眾聚如林”描寫其興旺景象。
解放後,尤其在十年浩劫以後,欣逢盛世又面臨改革開放大好機遇,“國運興則聖教隆”,1979年普陀山管理局成立,黨的宗教政策得到了認真貫徹,注入巨資對全山進行了修復,恢復佛教協會,宗教佛事活動興旺開展,使千年“震旦第一佛國”大放異彩,新建著名南海觀音大佛、五百羅漢塔、正法明如來銅殿、千步沙遊樂中心、索道以及正在動工興建的第四大寺寶陀講寺和萬佛寶塔等增輝海山,光耀佛國。海天佛國——普陀山先後榮獲邊級的“衛生山”、“安全山”、“文明山”,2000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2001年被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遊示範點”和“全國保護旅遊消佛者權益示範單位”等盛譽。
普陀山位於漸江舟山群島東部海域,距世界著名漁港沈家門6.5公里,面積12.5平方公里。普陀山四面環海,群島羅列、峰巒滴翠、氣候宜人,寺庵、亭碑、摩崖石刻、雕塑文物等濃郁的人文景觀和金沙、奇石、潮音、古洞、瀚海、古樹名木等壯麗獨特的海山風光融合一體,交相輝映,令人留連忘返。
普陀山遊人如絲,一年四季佛事不斷。1979年修復重新開放以來,21年間接待國內外香遊客二千多萬人次。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日十九日觀間三大香會期間,香菸日鼎盛,遊人日涌如潮,滿山皆是;香遊客通宵達旦“座夜”及露宿,寺院紅燭高燒,燈火通明;香雲路睡地人摩肩接踵、人聲鼎沸,長達一公里的石極通道上香客們拾級而上,持香朝拜、默誦聖號、普植善根;路畔香火密如繁星,秩序井然,一派佛國昇平氣象。
普陀山觀音文化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是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需要弘揚。“海天佛國”――普陀山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正重現異彩,蜚聲寰宇。千年佛國祈禱和平、幸福、康寧、昌盛、繁榮的祝願奉獻給人們

大勢至菩薩偈贊

菩薩像大勢至菩薩像
勢至菩薩德無疆,輔弼彌陀作慈航。救苦直同觀自在,導西不異普賢王。修因遍用根塵識,證果俱獲圓通常。攝念佛人歸淨土,此恩永劫莫能忘。
大勢至利生深,專主念佛法門。如子憶母憶世尊,直下即蒙恩。因心果覺兩相契,立刻返本還源。都攝六根妙難論,願遍界流存。

地藏菩薩像贊

猗歟大士,誓願宏深。愍念眾生,長劫沈淪。悲運同體,慈起無緣。常處地獄,冀解倒懸。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成佛無期。由此因緣,諸佛讚嘆。況彼六道,能不悲戀。虛空有盡,誓願無窮。欲報深恩,特印尊經。願見聞者,同生淨信。展轉流通,利益無盡。

地藏菩薩偈贊

菩薩像地藏菩薩像
大士誓願不可測,運悲周遍塵剎國。眾生盡後誓方休,地獄空時願始息。受化多成無上道,自身猶示聲聞跡。只緣生佛性唯一,欲令同獲究竟即。(天台智者,以六即釋佛。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三觀行即佛,四相似即佛五分證即佛,六究竟即佛。)
地藏大慈悲,誓願永無了期。所化成佛數難思,猶秉聲聞儀。直待獄空生度盡,方肯示證菩提。懇祈冥顯施恩資,海會預蓮池。

彌勒菩薩偈贊

菩薩像彌勒菩薩像
慈無能勝補處尊,常居兜率演圓音。現身塵剎有誰識,融心法界許彼親。袋中寶藏全傾出,笑顏等付者個人。願偕彌陀垂接引,好令三會證一真。

文殊師利菩薩偈贊

菩薩像文殊菩薩像
文殊菩薩德難量,久成龍種上法王。因憐眾生迷自性,特輔釋迦振玄網。為七佛師體莫測,作菩薩母用無方。常住寂光應眾感,萬川一月影鹹彰。(龍種上佛,乃文殊過去劫中成佛之名,出首楞嚴三昧經。龍種上尊王。另是一,須知。
文殊輔法王,智慧非佛莫量。圓頓教中振玄綱,妙義徹底彰。聞者直下亡情見,達本菩提道場。願如善財沐恩光,究竟證真常。

普賢菩薩偈贊

菩薩像普賢菩薩像
菩薩慈悲不可陳,聖凡悉使證圓因。一心不住超諸位,十願導歸繼能仁。三乘鹹令契果覺,群萌速得脫煩塵。恪遵大士清明誨,決定即生達本真。
普賢行願深,勸發菩提大心。三賢十地諸聖倫,令見彌陀尊。十大願王若遵循,利益非佛莫陳。果覺因心相符泯,證清淨法身。

智積菩薩像贊

久侍多寶佛,來禮釋迦尊。遍游塵剎佛國土,偏憐娑婆世界人。畫像顯通,助闡梁朝之佛化。現僧醫病,大啟唐相之信心。殿踞塔陰,登者即入如來之秘藏。井開山頂,飲者鹹通般若之玄津。趺坐欲起,示行向上一路。拄杖卓豎,直指不二法門。雖非靈岩傳心之嫡祖,實為苦海度生之嘉賓。

智積菩薩贊

菩薩像智積菩薩像
緬維菩薩,悲智洪深。下方常侍多寶尊,示跡遍剎塵。畫像現身,靈岩道長存。 靈岩智積

靈岩靈跡有永夫,足顯輪迴曠遠;
智積智謀啟陸相,用彰佛道淵深。
(聖德難思,特現像身說法要;悲心無既,永留本寺作帡幪。)

藏經閣

(一)如來廣運慈悲,暢譚三藏甚深之妙典,普使眾生,開發菩提,銷鎔惑業,盪昏迷而復常寂照,攝果覺而總作因心,直同露滴滄溟便是汪洋大海。甄陶化育,利益難名!我輩欣逢明誨,敢不卒年矻矻、依教修行、徹底窮源、飲茲一味?自此,罄空後際,導怨親以共出畏途,用冀仰酬夫佛力。
(二)皇帝不忘付囑,頒布五時秘密之真詮,悉令含識,聞熏般若,清淨根身,了罣礙兮獲本圓通,即凡情兮全彰聖智,無異塵投華岳頓成岌嶫高山。護念保綏,功勳罔測!吾儕幸遇指南,固當終日乾乾、竭誠持誦、登峰造極、觀彼太虛。由斯,周遍十方,扶胞與以齊臻道岸,永期上報於君恩。
(1)法堂(慧焰重重,爍破千年之暗室;法源混混,滋生五性之靈苗。)
藏經閣
法海汪洋,深探徹底之源,方可謂無孤佛化。
義山峭峻,直上絕高之頂,始堪雲不負己靈。
(1)藏經閣佛殿(佛光普照十方界,法雨均滋五性根)
藏經閣
五時言教,非異非同,為實施權開權顯實,有如海孕百川川赴海;
三乘諦理,即多即一,由性現相,攝相歸性,直似空含萬象象依空。
講堂
(一)法會宏開,教行並進,欲得千機普育、利鈍齊修,是故,略資通途,
偏崇持別,以華嚴圓滿菩提之妙因唯在導歸淨土;
(二)講筵大啟,理事雙詮,擬求萬派朝宗、聖凡等益,由茲,揀去自力,
注重佛加,冀娑婆具足惑業之含識現生同赴蓮池
(仗自力者,名通途法門;仗佛力者,名o;特別法門。佛教淨業社講堂落成,命撰楹聯,因標示宗旨。)
念佛堂
何必問是誰?此道於今昭日月。
但能常繫念,佛心無處不慈悲!
(決志求生,效昔賢將錯就錯;一心憶念,至今日人云亦云。)

菩薩像菩薩像
念佛堂
因戒生定,定慧圓明菩提本;
由教入淨,淨禪貫徹覺道成。
(1)力修戒定慧空,則無我見;常念慈悲喜舍,方契佛心。
了君大事唯修淨,暢佛本懷在往生
念佛堂
三業相應,往生有分;
六根都攝,見佛無難。

(1)照見五蘊皆空,遠離顛倒夢想;都攝六根淨念,上合本妙覺心。(五蘊皆空,六根俱寂;一塵不染,萬德圓彰。)

菩薩如何分工

菩薩像菩薩像
菩薩眾多,人們最熟悉的莫過於“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或稱“觀音大土”。也許有人會問:“佛門以慈悲為懷,為什麼偏偏觀音菩薩人稱‘大慈大悲’,而其他菩薩卻沒有這個冠詞呢?”原來菩薩是有分工的。中國佛教有四大菩薩;一個是駕獅子站在釋迦牟尼佛左面的文殊,一個是乘白象站在釋迦牟尼佛右面的普賢,一個是阿彌陀佛的大弟子觀音(有的說觀音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還有一個是活躍於釋迦既滅,彌勒未生之時的地藏。這四位菩薩的分工,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悲、智,行、願。“悲”的主持者就是聲名遐邇的觀世音菩薩。所謂“悲”,就是惻愴他人之苦而欲救濟之心。《大乘義章》曰:“愛憐名慈,惻愴曰悲。”那為什麼叫“觀世音”呢?《法華經》解釋:“苦惱眾生,一心稱名菩薩,即時觀其聲音,皆得解脫,以是名‘觀世音’。”於是大凡信佛的人,遇到苦惱,危險,災難,便會口中念念有詞:“觀音菩薩保佑!”有的人想繼香火,也去拜觀音以求其送子了。“智”的主持者是文殊菩薩。所謂“智”,就是理智相即的意思。他頂結五髻,以表大日之五智,手持劍,以表智慧之利劍;駕獅子,以表智慧之威猛。“行”的主持者是普賢菩薩。所謂“行”,就是行證相應的意思。他為一切行德之本體,所以在華嚴之席說十大願;又為諸法實相之理體,所以在法華之席,誓於法華三昧之道場自現其身。“願”,的主持者是地藏菩薩。所謂“願”,就是要盡度六道眾生,救人於苦難之中。據說他就是閻羅的化身,曾揚言“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延命地藏經》說:“我每日晨朝入諸定,入諸地獄令離苦,無佛世界度眾生,今世後世能引導。”因此善男信女們,對地藏菩薩是極為敬重的。為什麼叫“地藏”呢?因為他“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實在是可敬畏的。菩薩無論分工如何,均以普渡眾生同登彼岸為宗旨,使眾多的信徒對菩薩萌生出特殊的信仰。

菩薩像

菩薩像菩薩像

即指「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修諸波羅蜜行,於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圓滿、勇猛求菩提者。簡言之,求大菩提的有情;發了菩提心就是「菩薩」。何謂發菩提心?廣說如四弘誓願∶「無邊眾生誓願度,無盡煩惱誓願斷,無量法門誓願學,無上佛道誓願成。」但是發菩提心,並非偶然想起成佛利生,而是要一番修習,達到堅固成就的。又《佛地論》有三義∶「1.謂諸薩 求菩提故。2.緣菩提薩 為境,故名菩薩,具足自利利他,大願求大菩提利有情故。3.薩 是勇猛義,精進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薩。」菩薩是修學大乘道的通稱,從初學,久學到最後身菩薩,淺深萬類。但一般人總是想到觀音、彌勒、文殊等大菩薩,這才不敢自稱菩薩。初發心菩薩,雖還沒有大功德,可是已經是一切「眾生之上首」;不但為凡夫,而且為二乘聖賢所尊敬。菩薩有多種分類,除依悟解之淺深而有不同之菩薩階位外,《菩薩地持經》卷八菩薩功德品亦舉出菩薩有十種∶1.種性-未得淨心。2.入-發心修學。3.未淨-已入而未達淨心地。4.淨-入淨心地。5.未熟-淨者未入畢竟地。6.熟-入畢竟地。7.未定-熟者未入定地。8.定-已入定地。9.一生-次第得無上菩提。10.最後身-此生得無上菩提。此外,復分在家與出家、生身與法身、退轉與不退轉··等。一念惡即此岸,一念善即彼岸,善惡皆拋即菩薩。菩薩修六度之行,稱作「菩薩行」;以達佛果為目的之教,稱為「菩薩乘」;菩薩應持之戒,稱為「菩薩戒」。在北傳佛教中,佛被認為是一個法力無邊的神。他用法力創造了無數極樂國土,只有信佛,念佛名號方能往生。他們認為阿羅漢的修為不究竟。認為阿羅漢修成一果、二果、三果、四果。成了菩薩 還要修一地、二地、三地等等一直到十地才能成佛。他們的思想主要來各種“大乘經書”。值得一提的是大乘經書在佛滅四百年間才出現的。且有的教理和《南傳五部經》大相逕庭。他們稱南傳佛教為小乘佛教,稱自己為大乘佛教。

菩薩像菩薩像
在南傳佛教中,佛被認為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他指導人們修行如何離苦得樂、轉迷為悟、棄惡從善。這個方法就是佛法。佛在世時大約有1250個弟子,完全學成者稱為阿羅漢。因為佛法的修為層次分為一果、二果、三果、四果。證了四果名叫阿羅漢。“菩薩”這一詞是專用來稱呼未成佛的釋迦牟尼的。南傳佛教認為阿羅漢和佛的修為是一樣的。區別是一個是佛法的創造者,一個是學習者不認為有其他“菩薩”比阿羅漢修為高。他們的思想主要來佛滅後五百年間結集成的《南傳五部經》。認為其他經書來歷不明,不認可為佛說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梵語:bodhisattv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薩怛縛,或扶薩。翻成漢語的意思叫“覺有情”,追求覺悟的有情眾生。佛教認為,從初發心(初信位的菩薩)一直到圓滿成佛,總共有五十二個階級。南傳佛教認為菩薩是在佛法失傳之後,在未來成佛、重新開啟正法之教的修行者,南傳經典里提到的菩薩只有兩位,即成佛前的釋迦牟尼和未來佛彌勒菩薩。此外,上座部佛教所定義的菩薩也包括了一切發願在未來成為佛陀聖弟子的修行者,即聲聞菩薩。菩薩的主要修行內容就是十度波羅密。大乘佛教認為,菩薩是佛的脅侍,每位佛有兩位脅侍菩薩:西方過去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兩位脅侍菩薩大勢至菩薩和觀世音菩薩(西方三尊);中間現在裟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脅侍為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釋迦三尊);東方未來琉璃光世界藥師佛的脅侍為日光普照菩薩和月光普照菩薩(藥師三尊)。現在佛和菩薩的任務是將所有輪迴中的眾生度化成佛。佛經中所舉出菩薩的異名有:開士、大士、尊人、聖士、超士、無上、自在、勇健、大道心成眾生、身業無失語業無失意業無失、身業清淨語業清淨意業清淨、身業無動語業無動意業無動等。所以在民間人們為了達成某種願望,都分分開是做大慈大悲的菩薩神像來膜拜。

巨型菩薩像

菩薩像菩薩像
3月26日(農曆二月十九),是佛教中觀音菩薩聖誕紀念日,在三亞南山寺、南海觀音、金玉觀音等佛教道場,南山寺僧眾舉行祈福法會祈禱世界和平、社會和諧、人民安樂。數千名信眾和遊客參加

當天早上10:30,在南山海上觀音廣場,佛號長誦,梵音唄唱,南山寺當家法師智法率20名僧眾舉行祈福法會。為時一個小時的法會,陸續引來3000名信眾和遊客隨緣參加。法會的最後是祈福放生、吉祥派米等活動.在活動現場,一個來自新加坡的信眾團顯得十分搶眼。該團有110多人,均是家庭式或情侶結伴出行,是專程從新加坡飛抵三亞參加祈福活動的。他們當晚就入住南山景區,旨在趕早瞻仰南海觀音和參加法會。他們隨著長誦佛號,雙手合十喃喃祈福。在活動中,不少人還祈求一個吉祥派米,並掛在胸前.當天,南山寺和金玉觀音閣均按照佛教儀軌舉行了一場“大悲懺”法會。此法會旨在懺悔人們平時生活和工作中所做身口意之業障,並祈求“人心和善,社會和諧”。

北魏石刻菩薩造像回歸

菩薩像菩薩像
1月9日,一尊流失海外14年的北魏石刻菩薩造像回歸山東,入藏山東省博物館。此造像通高120.5厘米,1994年在山東省被盜。1995年,造像被日本宗教組織神慈秀明會通過正規交易渠道以200萬美元從英國購得,並收藏、陳列於下屬的美秀博物館。2000年,國家文物局與日本神慈秀明會進行了長達8個月的磋商和談判,最終日方願以中日友好關係大局為重,無償歸還造像;中國也同意造像在美秀博物館借展至2007年,在該館建館十周年紀念活動結束後運回山東.

參考連結

http://baike.baidu.com/view/8745.htm

http://www.henan.gov.cn/bsfw/system/2008/03/27/010064315.s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