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化寺塔

廣化寺塔

廣化寺塔,位於福建莆田鳳凰山南麓廣化寺的東側,依塔第二層北門的墨書內容推斷,當建於南宋乾道元年(1165)以前,該塔仿木構樓閣式石築,八角廣化寺塔廣化寺塔五層空心,總高30.6米,歷代均有修葺,是福建樓閣式石塔的精品。廣化寺塔內總面積三萬二千多平方米,建整個布局以照壁、牌坊、山門、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上為藏經閣)、祖堂(上為臥佛閣)為中軸線,坐北向南,全長385米,氣勢磅礴。把整個建築群緊密地連成一體。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化寺塔,位於福建莆田鳳凰山南麓廣化寺的東側,依塔第二層北門的墨書內容推斷,當建於南宋乾道元年(1165)以前,該塔仿木構樓閣式石築,八角廣化寺塔廣化寺塔

五層空心,總高30.6米,歷代均有修葺,是福建樓閣式石塔的精品。
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概況

廣化寺塔創建年代不詳,但據塔上第二層北門右門柱上“乾道改元清明日毫社張景醇挈家同登”字樣看,該塔在南宋乾道元年(1165)就已建成,故創建年代

廣化寺塔廣化寺塔
最遲應在南宋乾道元年前。廣化寺塔內總面積三萬二千多平方米,建整個布局以照壁、牌坊、山門、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上為藏經閣)、祖堂(上為臥佛閣)為中軸線,坐北向南,全長385米,氣勢磅礴。把整個建築群緊密地連成一體。廣化寺塔第一層塔室南壁的壁龕內壁上有自左至右豎刻楷書兩行“舍利塔鎮舊基”,可知此塔前身是一座不知建於何年的舍利塔。廣化寺釋迦文佛石塔在《興化府志》、《莆田縣誌》、《南山志》均有記載。從塔的結構看,每層柱頭鋪作、補間鋪作表現為一杪一昂加一杪一昂的做法及形式,在中國現存的古代建築中極為罕見,為人們研究古代建築的斗拱結構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塔身上許多精美的浮雕,尤其是羅漢立像的面部表情及神態,浮雕的菩薩和羅漢或手施密宗手印,或手持鈴杵等密教法器,對我們研究南宋佛教文化藝術在東南沿海地區的傳播提供了寶貴的實物。

設計構造

廣化寺塔坐西北朝東南,塔體均為花崗岩石,面層細鑿,由須彌座和塔身組成。每層塔身八面浮雕立佛、花卉、飛天,柱頭以上疊澀拱出跳,每個拱頭均雕朵雲、牡丹鳳凰、飛天、菩薩、迦陵頻伽等佛教圖案紋飾。屋面石

廣化寺塔廣化寺塔
雕筒瓦扇形條石塔檐,八角雕龍狀的鴟吻翅脊;頂層屋面裝相輪塔剎。塔心室層層築石階,各層塔心室與塔心外迴廊相通。塔及石埕占地約800平方米,塔須彌基座為八角形,束腰八面浮雕獅子滾球及花卉,每角和束腰每面雕力神。座上每面為迴廊,外面由滿雕海水捲雲紋的石欄板砌成。座的南面有6階石級,由塔埕通向塔座外迴廊,基座底直徑1576厘米,座高80厘米,迴廊欄板高78厘米。塔身每層平面皆為正八面形。自下第一層至上第五層,每層塔身內徑依次為1064、996、940、878、763厘米;底層東北、西南面設通道門,西北面作影門洞,東南面門內為一殿室,寬167厘米、深268厘米;二層至五層的塔身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均設門洞,東、西、南、北外壁皆設矩形石龕,內安佛像。塔身高從第一層至第五層依次為332、279、281、270、265厘米;柱頭鋪作立面高依次為150、136、137、140、135厘米。塔身八角瓜楞連礎倚柱,皆露三面瓜面。倚柱上置櫨斗,櫨斗上出華拱,上置齊心斗,再承一個下昂,昂上又出一跳斗拱,承上面戧角昂,使柱頭呈一杪一昂再加一杪一昂的鋪作;補間鋪作做法同柱頭鋪作。櫨斗和齊心斗的斗欹皆有幽,斗底皆作假皿板。石塔內部空間布局結構有所異同。第一層由東北、西南門進入,從塔心向北拾級而上第二層外廊,平面呈“丁”字形通道至二層;塔心地面又高於兩邊通道112厘米。從第二層到第五層的塔心室內壁皆為正八面形,第五層塔室成八面,內為迴廊式,形成第四層仰視為藻井式的塔室頂面;第五層北面內廊置石案,案上供坐佛。

廣化寺

廣化寺塔所在的寺廟“廣化寺”始起於南朝陳永定二年(公元558年)。這裡原是邑儒鄭露三兄弟結廬講學之所,

廣化寺塔廣化寺塔
鄭露三兄弟世稱“南湖三先生”。後來,有一位金仙禪師到此潛修佛道,鄭氏三兄弟受禪師感化,遂舍廬為庵,取名“金仙庵”,亦名“金仙院”。這便是廣化寺的前身。隋開皇九年(公元598年),來自天台山無際禪師募資擴建為“金仙寺”。唐景雲二年(公元711年),長老志彥應召入宮講《四分律》,奏聞當年無際禪師持誦《法華經》,因受靈應石涌白泉的事,睿宗遂賜寺名“靈岩寺”,並由大書法家柳公權書匾,以此名重一時,成為八閩一大叢林。宋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始改名為“廣化寺”。廣化寺左側,至今矗立著一座建於宋乾道元年(1165年)前的釋迦文佛塔。塔為石構仿樓閣式,五層八角形,高約30米。塔室空心,頂作藻井,內壁嵌有石級,可登上各層塔門外。外壁和迭澀間浮雕佛像、雙頭羽人、飛天伎樂和花卉鳥獸等精美圖案,塔檐仿磚瓦雕刻,有鳥革羽軍飛、凌風飄舉之勢,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是研究宋代建築和文化藝術的珍貴實物資料。廣化寺雖幾經興衰,此塔卻依舊如故,保存至今,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1961年,此塔被列為首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化寺鼎盛時期,下轄10院120庵,檐楹相摩,軒宇層出,山門若市,香客如雲。明代進土黃仲昭有詩曰:“一派禪房依澗轉,數聲清磬隔林聞。靈岩一百二十寺,多少樓台鎖夕曛。”是
廣化寺塔廣化寺塔
當時南山廣化寺盛況的寫照。爾後幾經興廢,至清乾隆年間僅存月峰寺院、普門庵。現在廣化寺保存下來的一些主要建築是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依舊制重建的。八十年代初,由於海外華僑的熱心捐助,廣化寺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擴建,千年古剎一舉重輝。1981年春節,中國佛教會會長、名書法家趙朴初來莆視察廣化寺整修工程,親筆題寫了“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八個遒勁大字,以及“萬德莊嚴”匾額,為千年古剎增添光彩。廣化寺現在占地總面積33公頃,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石砌圍牆長達1公里。中軸線貫穿照壁、牌坊、山門、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上為藏經樓)、祖堂(上為臥佛殿)等,全長385米,由海拔25米逐漸升高至63米。

兩側景觀

廣化寺塔兩側翼建有寬敞的百柱廊廡,把整個塔建築群有機地聯成一體。廣化寺塔左廂依次為功德堂、溪聲閣、

廣化寺塔廣化寺塔
水雲鄉、尊客堂、伽藍殿、五觀堂(上為庫房)、鐘樓等;廣化寺塔右廂依次為般若堂、看山樓、方丈室、煙霞窟、淨行堂、祖師殿、學戒堂、鼓樓等。左翼復建觀音閣,右翼新建地藏殿。放生池兩側、鐘鼓樓兩翼,各建羅漢堂,供奉五百羅漢塑像。大雄寶殿建在高2.7米的基台上,高22米,面積837平方米,雄偉莊嚴,為福建諸名剎之冠。殿內盤坐釋迦佛、藥師佛和阿陀佛三尊大佛,兩側台座排列十八羅漢。廣化寺塔前迎面聳立著一座高大的牌坊,上書“南山廣化寺”五個遒勁大字;內側一面,書“莫向外求”四個大字,頗具禪意。進得山門,過放生池,拾級登上天王殿前平台,這裡豎著兩座宋治平二年(1065年)建造的石經幢,五層八角,刻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咒》,是研究梵文漢譯與本地方言關係的珍貴實物資料。廣化寺塔內有趙朴初親筆題寫的“萬德莊嚴”匾額在“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八個大字。

相關詞條

三陽寺塔寶慶寺塔廣濟寺塔觀音寺石塔永祚寺雙塔阿育王塔妙樂寺塔泛舟禪師塔薄太后塔

中國古塔大全2

古塔,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載體之一,古塔為祖國城市山林增光添彩,塔被佛教界人士尊為佛塔。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譽為中國古代傑出的高層建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