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拉特後旗

烏拉特後旗

烏拉特後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北部,東經107°05'06",北緯41°06'46",屬巴彥淖爾市管轄,是內蒙古自治區19個少數民族邊境旗縣之一。北於蒙古國接壤,南距巴彥淖爾市所在地臨河區50公里。總面積2.5萬平方公里,邊境線長195.25公里,共有人口6.1萬人,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居多的少數民族邊境旗。現轄2個蘇木、3個鎮、51個嘎查村,旗府所在地巴音寶力格鎮,是全旗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心。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烏拉特後旗烏拉特後旗
烏拉特,系蒙古族部落名,蒙古語意為“匠人”。

烏後旗地域廣袤,草質優良,自古以來就是理想的放牧場所。據史書記載與考古發現,烏後旗人類先祖活動的蹤跡,可溯源到新石器時代。從戰國時起,這裡就是匈奴牧地。清順治五年(1648年)清延將這一帶廣大牧地封賜給烏拉特三公旗(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隸烏蘭察布盟),自此烏拉特部始自呼倫貝爾移居於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區劃幾經演變,1970年後始演為現境。目前,全旗人口5.3萬人,是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居多數,並有回、滿、達翰爾、藏等多民族雜居的地區。 1952年設烏拉特中後聯合旗。1970年設潮格旗,1981年改今名。

行政區劃

烏拉特後旗烏拉特後旗

2000年,烏拉特後旗轄3個鎮、9個蘇木。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旗總人口48090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巴音寶力格鎮 16683 呼和溫都爾鎮 8158 賽烏素鎮 11690 烏根高勒蘇木 2802 潮格溫都爾蘇木 2106 那仁寶力格蘇木 931 巴音戈壁蘇木 981 巴音溫都爾蘇木 1476 烏力吉蘇木 877 寶音圖蘇木 975 巴音前達門蘇木 906 格日勒圖敖

登蘇木 505

烏拉特後旗行政區劃一覽:(可能是2001年或2002年資料。根據當時《內蒙古行政區劃代碼》整理)

巴音寶力格鎮:轄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4個居委會;友聯、東升、團結3個村;潔日格、莎如拉、朱斯木爾、那仁烏拉、寶力格、烏蘭6個嘎查。

呼和溫都爾鎮:轄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7個居委會;廣林、大樹灣2個村;紅旗、西補隆、烏蘭哈少3個嘎查。

賽烏素鎮:轄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7個居委會;希日淖爾、寶日布、哈日朝魯、烏蘭敖包、韓烏拉5個嘎查。

烏根高勒蘇木:轄 巴彥淖爾、吉格斯淖爾、巴音烏拉、阿拉騰哈拉4個嘎查;和豐村。

那仁寶力格蘇木:轄 阿日其圖、查乾溫都爾、呼和溫都爾、那仁烏布爾4個嘎查。

巴音戈壁蘇木:轄 巴拉烏拉、前達門、查乾高勒3個嘎查。

巴音溫都爾蘇木:轄 畢力其爾、莫林、烏寶力格、滿都拉4個嘎查。

烏力吉蘇木:轄 查乾敖包、西尼烏素、巴音淖如3個嘎查。

寶音圖蘇木:轄 巴音哈少、巴音高勒、巴音滿都乎、巴音烏素、阿布日勒圖、蘇布日格6個嘎查。

巴音前達門蘇木:轄 烏力吉圖、巴音查乾、巴音呼熱、哈拉圖4個嘎查。

2005年7月8日,民政部批准(民函158號)將烏拉特後旗人民政府駐地由賽烏素鎮遷至巴音寶力格鎮。

烏拉特後旗轄3個鎮、7個蘇木:巴音寶力格鎮、呼和溫都爾鎮、賽烏素鎮、烏根高勒蘇木、那仁寶力格蘇木、巴音戈壁蘇木、巴音溫都爾蘇木、烏力吉蘇木、寶音圖蘇木、巴音前達門蘇木。

通行語言

烏拉特後旗的官方語言是漢語國語和蒙古語,使用於正式場合。

但烏拉特後旗的漢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語言為晉語,烏拉特後旗話屬於晉語的大同-包頭片方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烏拉特後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北部,東經107°05'06",北緯41°06'46",屬巴彥淖爾市管轄,是內蒙古自治區19個少數民族邊境旗縣之一。北與蒙古國接壤,南距巴彥淖爾市政府所在地臨河區50公里。

地形地貌

烏拉特後旗地域遼闊,地形多樣。巍巍陰山橫貫東西並富集礦產資源,南守8萬畝狹長肥沃的秀美糧川,北開3650萬畝如茵牧場,形成了典型的南糧北牧中礦山的自然格局。

烏後旗地形地貌複雜。陰山山脈橫亘旗境南部,形成了河套平原與北部高原的一道分水嶺。全旗地形可分為山地,占15.1%,低山丘陵,占10.3%,砂礫石戈壁高原,占52.9%;沙丘戈壁沙地,占20.4%;山前沖積平原,占1.3%。境內較大的河溝有6條,雨大則山洪泄溢,天旱則乾涸見底。全旗地勢南高北低,平均海拔在1500米以上,海拔最高點達2365米,是本旗的高寒地帶。

氣候

烏後旗地處中溫帶,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3.8度,平均降水量96—105.9毫米,年均無霜期130天,年均凍土深2.3米。氣候的主要特點是:冬季寒冷乾燥風沙多,夏季乾旱降雨少,日照強烈,蒸發量大。

自然資源

畜牧業

烏後旗牧場資源得天獨厚。全旗天然牧場3529萬畝,有著發展畜牧業的天然優勢,建旗以來,進行了以水為中心的大規模草原基本建設,畜牧業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據統計,目前全旗牲畜總頭數達60.13萬頭(只),其中“二狼山”白絨山羊和戈壁紅駝是國內外珍稀畜種。號稱“草原珍珠”,被紡織專家譽為“白雪公主、纖維之王”的二狼山白絨山羊因絨長、纖細、色澤潔白、質地優良而聞名遐邇,備受外商青眯。年產二狼山山羊白絨7—10萬公斤,是本旗打入國內外市場的拳頭產品;戈壁雙峰紅駝絨,以其纖維長、絨絲細、產量高,蜚聲海內外,1988年曾獲美國“安美橋第二次國際駝絨獎”。

野生動植物

烏拉特後旗烏拉特後旗
烏後旗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在山北一帶常有團羊、石羊、野牛、野騾、狼、狐狸野兔出沒;山雞沙雞、山鴿等多種禽類亦多在山中棲息;這裡還有被命名為“中國白駝”的白色雙峰駝,屬世界稀有家畜。山、綿羊皮年產5—8萬張,是優良的製革原料。山後以灌木為主,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邊境一帶,其中有梭梭林94萬畝,是駱駝的主要食物來源,此外,山地尚有少量山榆、柳。據調查,烏後旗境內共有野生植物63科,289屬、430種,有的可入藥。其中有被譽為“沙漠人參”的蓯蓉為珍貴藥材。此外,還有鎖陽、五靈指、黃芪等。

礦產資源

烏拉特後旗是內蒙古自治區礦產資源最豐富的的旗(縣)之一。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8大類46個品種118處礦點。各類礦產資源分布廣、品質高、儲量大,僅有色金屬礦藏量就約占全區的50%以上,全市的80%以上。烏拉特後旗所擁有的礦產資源儲量達60多億噸,按1990年國內不變價值計算,總產價可達800多億元,人均達到150萬元。

烏後旗地域遼闊,境內現已探明的礦藏儲量:金屬量300萬噸,金屬量1000萬噸,金屬量200萬噸,金屬量7731噸,礦石1.4億噸,硫3億噸,鈾,292噸,油頁岩300億噸,等;非金屬礦:瑪瑙瑩石、石榴石、芒硝大理石石膏雲母花崗岩等。其中霍各氣(蒙語,意為銅綠銹)銅礦系全國六大銅礦之一,是個銅、鉛、鋅、鐵多金屬共生礦。其金屬儲量為:銅68萬多噸,平均品位1.67%;鋅81萬噸,平均品位1.64%;鉛95萬噸,平均品位1.67%;鐵礦石儲量2400萬噸。東升廟硫鐵礦儲量居全國之冠,且地處山前,交通便利,易於開採。其儲量為:硫2.38億噸、銅3萬噸、鉛46萬噸、鋅408萬噸。

農業資源

烏後旗山前有耕地5.13萬畝,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烏後旗林木植被稀疏,且分布不均。山南沿山一線,水資源較為充足,有人工林6萬畝;山後以灌木為主,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邊境一帶,其中有林94萬畝,是駱駝的主要食物來源。此外,山地尚有少量山榆、柳。

旅遊資源

烏後旗雖地處北漠,但人類文明遺址,亦多處可見。

在達拉蓋山口內東側台地上有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總面積1000多平方米。遺址不遠處有一片排列有序的石棺墓群,是新石器時代狩獵民族的遺址和墓群。

狼山

烏拉特後旗烏拉特後旗
陰山山脈西段之狼山橫貫烏拉特後旗南部100多公里,山峰聳立,南陡北緩,南坡海拔高度1030—2365米,相對高差平均600多米,最大高差達1300米;北坡海拔高度1600—2365米,相對高差100—400米之間。主峰巴什喀海拔2365米,是烏拉特後旗的最高峰。在旗境內形成了眾多峽谷和象形景觀。

巴音滿都呼恐龍化石保護區

位於烏拉特後旗巴音圖蘇木巴音滿都呼嘎查東7公里處,距賽烏素40公里,該化石區距今約7500萬年至1.2億年。1979年發現,1988年先後有中加、中比恐龍聯合考察隊數次實地考察、挖掘,出土了一大批距今7000萬年的白堊紀恐龍化石和多種哺乳爬行類化石。其中一窩幼年甲龍頭骨化石,在世界上尚屬首次發現;一原角龍全骨胳化石屬世界罕見;三窩完整的原龍長行蛋化石,填補了我國白堊紀哺乳類動物化石的空白;甲龍群體化石,共7具骨架,體長均在l米左右,大小相當於成年甲龍的六分之一,幼年甲龍的骨和各部分骨骼均保存完好,排成一列,保持著死前的姿態;兩個剛孵化出的幼年甲龍頭骨化石,其長度僅有兩厘米,這是甲龍發現史上的奇蹟;發掘到幾具不同年齡的原角龍化石,特別從幼年、成年到老年個體的發現,在世界上實屬罕見;有3窩完整的原角龍長形化石,小食的肉龍化石及與恐龍共生的蜥蜴類、鱷類、巨型龜鱉類化石的空白,並將蒙古古哺乳類的歷史推前到了1000萬年左右,巴音滿都呼成為中國乃至中亞最重要的,也是最大的晚白堊恐龍化石產區,該地堪稱恐龍化石寶庫,被內蒙古自治區定為“重點恐龍化石保護區”。

陰山岩畫

烏拉特後旗境內的陰山岩畫主要分布在青山鎮炭窯口東段,巴音寶力格大壩口和巴日溝,岩畫的題材內容很豐富,主要反映古代狩獵和遊牧民族的社會生活,其中動物岩畫有山羊、綿羊、盤羊、岩羊、馬、牛、驢、駝等,許多野生動物形象動感強烈,或引頸長鳴,或回首顧盼,或慢步穩行,或奮蹄騰躍,形成強烈的藝術效果。除動物岩畫之外,還有部分狩獵和放牧岩畫,畫面也很形象生動。陰山岩畫作為古代北方草原山地文化的一顆明珠,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1986年5月10日已將大壩口岩畫區等列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區。

善岱古廟

蓯蓉蓯蓉
又名薩拉達布廟,位於後旗境內陰山南麓的高坡上烏蓋蘇木駐地。建於1902年(清光緒28年),為喇嘛教寺廟,藏傳佛教屬黃派。善岱古廟占地約3000畝,現存大小廟宇5處,分別是正殿、東配殿、西配殿、東廂院、西廂院,總建築面積1361平方米,其中正殿面積464平方米,建築宏偉、肅穆。烏拉特後旗人民政府1980年出資重修,是烏拉特後旗保存最完整的廟宇群,也是巴彥淖爾市保存最完好的廟宇之一,建築物為藏傳教式構造,幽靜莊嚴,極具觀賞和藝術價值,現為烏拉特後旗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有活佛一人,喇嘛數人。巴彥淖爾盟佛教協會駐此,常進行佛事活動。最旺盛時喇嘛有1000人,學徒有3000人。

馬奴莊園

位於青山鎮,為一私營窖酒廠,生產“馬奴窖酒”。莊園內建設有小敖包、蒙古包、石頭窖釀酒廠、游泳池、儲酒窖、茶亭,提供觀光、休閒、餐飲、購物等服務。區位良好,緊鄰固察線,距巴音寶力格鎮30多公里,距善岱古廟5l公里,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該企業以傳統窖釀酒為主體,以特色餐飲、游泳休閒、草原風光等為特色,吸引了相當數量的遊客前來觀光旅遊。已投資200多萬元,年產原酒80—100噸,可同時接待200人就餐,現年接待遊客約2000人次。

梭梭林—蒙古野驢保護區

位於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北部的巴音杭蓋、寶音圖、格日勒圖敖登和巴音前達門蘇木境內。最近處距賽烏素鎮103公里,距烏拉特中旗的海流圖鎮124公里,東西橫跨140公里,南北縱橫深22公里,總面積1320平方公里。2001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建立。保護區地跨烏中、烏後兩旗,大部分面積在烏後旗境內,主要保護對象為梭梭林、肉蓯蓉和棲息的蒙古野驢、鵝喉羚、北山羊、黃羊、盤羊等珍稀野生動植物。該區是我國梭梭林天然分布的最東緣,也是我國現存一級保護動物蒙古野驢、北山羊,二級保護動物鵝喉羚、盤羊等分布的最北和最東界。2001年8月,由蒙古國遷移至此的野驢達2萬多頭,引起社會各方面的廣泛關注。中央電視台對此進行了專題報導,有關專家親臨現場實地考察。蒙古野驢是我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列為瀕危(E)級動物,每年6—7月由蒙古國遷入,9—10月開始遷返。梭梭是乾旱草原荒漠地帶珍貴樹種,是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現保護區內梭梭林面積約20多萬畝。

經濟

綜述

2013年,烏拉特後旗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2.1億元,增長9.5%;固定資產投資105億元,增長18%;財政收入14.75億元,增長6.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45元,增長9.5%;農牧民人均純收入9693元,增長13%。落實國家投資項目219項,到位資金4.57億元。引進社會投資項目44項,到位資金68.8億元。2013年烏拉特後旗再度跨入中國新能源產業百強旗縣行列。

第一產業

2013年,落實設施農業面積3000畝,完善了1800畝溫室大棚的配套設施;制定出台了扶持發展現代農牧業的政策。投資1210萬元完成膜下滴灌1.6萬畝,配套玉米智慧型化田間管理設備,填補了全市大田作物智慧型化管理技術的空白。成立全區首個農牧業經濟聯合會,提高了農牧業合作社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充分發揮力農集團和巴音塔拉養殖小區輻射帶動作用,肉羊養殖戶達到882戶,規模以上養殖園區達到14家,年出欄肉羊21.7萬隻。

第二產業

2013年,烏拉特後旗實現工業總產值110億元,增長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33億元,增速達到11%;年初確定的30個工業重點項目全部開工,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72億元,增長53.8%。

第三產業

2011年,烏拉特後旗實現零售總額5.0億元,增長15.4%。

社會

教育事業

2013年,烏拉特後旗開工建設第三完全國小,投資2000萬元完成了民族教育園區體育館和教學樓改擴建工程;投資465萬元為各學校配置多媒體、電腦等教學設備,全旗所有學校全部實現現代化教學;投資100萬元有效改善了巴音鎮和呼和鎮幼稚園教學環境。全年共落實“免補”資金160萬元、義務教育階段保障資金565萬元,惠及中國小生4723名。

文化事業

2013年,烏拉特後旗投資71萬元高標準配套了3個蘇木鎮綜合文化站、8個嘎查村和6個社區文化活動室;建成烏拉特博物館,實現了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的免費開放。

衛生事業

2013年,烏拉特後旗醫院住院樓項目完工,新建1所社區衛生服務站,改建修繕5所邊境一線衛生院和10所衛生室;全面推行鄉村衛生一體化管理,全旗所有基層衛生院和18所嘎查村衛生室實現藥品網上採購和零差率銷售。

社會保障

2013年,烏拉特後旗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9.7%,人均籌資標準提高到380元,居全市首位,全年為農牧民報銷醫療費用935萬元。

經濟發展

基礎建設

以敖川邊防公路、臨賽公路、固察公路為骨幹,形成城鄉交通網路。2000年,賽臨線黑色路面實現全線通車,2003年,固查線黑色路面(後旗段)貫通,目前,獲青線黑色路面修建工程也已全面開工。

旗府新址建設工程於2003年9月20日破地動工。投資2580萬元,修建長度為7.8公里的鎮區黑色路面,

到2004年底已完成投資1500萬元;投資650萬元,完成了城區給水排水工程;2004年4月,投資1500萬元,建供熱站1座,到2004年底已完成投資1200萬元主幹工程已竣工於年底投入運營;投資1760萬元,占地5.8公頃的呼吉樂公園於2004年4月開工建設,年底已完成投資1600萬元,主體工程已告竣;投資2000萬元,建築面積平方米的黨政綜合大樓於2004年4月奠基動工,當年11月底交付使用。該樓地下一層,地上五層,局部六層,可同時進駐37個單位;建造經濟選用住房10萬平方米,已開工建設8.2萬平方米,972戶,完成投資7000萬元,2005年7月可交付入住;總投資445萬元的吉爾格琅大酒店已交付使用;二級單位開工新建的辦公大樓總建築面積約45995.74平米,到2005年底,已完成投資2500萬元。2005年底,全部交付使用。

交通電訊

交通、郵電事業發展迅速。以敖川邊防公路、臨賽公路、固察公路為骨幹,形成城鄉交通網路。2000年,賽臨線黑色路面實現全線通車2003年,固查線黑色路面(後旗段)貫通,目前,獲青線黑色路面修建工程也已全面開工。同時,開通了中國移動、聯通通訊網路。

節日風俗

旅遊節是鎮政府組織的一種大型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濃郁貿易集會,意在傳承、發揚民族文化,促進二三產發展牧民增收。通常在每年的8、9月份舉行,一般是由大型文藝演出、民族特色體育活動、風俗儀式等內容組成,是一種互利互惠性質的民眾性集會。在烏拉特後旗陰山後的牧民們由於進城的機會較少,每年秋收後定期或不定期在潮格鎮舉辦旅遊節,2005年的旅遊節,累計人流量4萬人次,為二三產業創收200多萬元,盛況空前,已發展成為當地人的一個節日。

駝球比賽

人們熟悉籃球、排網球等許多種類的球賽,但是對於騎著駱駝打球的駝球比賽還是很陌生的。駝球比賽是人騎著駱駝手持1.4米長的賽桿進行擊球比賽。運動員男女不限,具體規則與馬球比賽規則基本相同,每隊由6人組成,其中5位是比賽運動員(包括1位守門員)和1位是替補隊員。

駝球場地長150米,寬100米,球門寬4米。每場分上下半場,各10分鐘,中場休息5分鐘。若未分出勝負,進行10分鐘的加時賽,若仍未分出勝負則進行點球。點球點距離球門10米,在進行點球時,由中場開始助跑擊球,如運動員出現未碰到球時,仍算點球一次。

據說,駝球比賽為古代漠北少數民族和西亞等盛產駱駝的地區的一種文化娛樂項目,後來失傳。2002年這項競技活動在蒙古國恢復,主要目的是保護日益減少的雙峰駝。2005年7月,烏拉特後旗從蒙古國學習引進該項目,並組建了駝球隊,同時從蒙古國南戈壁省駝球協會聘請教練員進行訓練

烏拉特婚俗

蒙古族婚禮保持著濃郁獨特的傳統民族特色,成為別具一格的“烏拉特婚禮”。儀式、程式、禮節都很講究,熱烈而隆重。烏拉特婚禮全過程分為求婚訂婚、娶親、拜火、回門五個主要環節。娶親是婚禮的高潮,娶親時娘家也隆重待客,規格很高,包括放烏查(煮熟全羊)、敬酒、集體坐唱、致賀詞等。娶親禮儀繁多,程式複雜,場面盛大熱烈,常持續幾天。祭敖包:敖包是人工堆積成的石堆、土堆或樹堆,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標誌,起指路、辨別方向和區劃分界的作用。敖包在牧區隨處見,大多為單設一個,也有的敖包成群。潮格敖包是座落在我鎮的一個非常有名的敖包。祭敖包的時間一般在農曆5月13日,是時正是水草豐美,牛羊肥壯之際。祭時,敖包上插樹枝,上掛五顏六色的布條或紙旗,上寫經文。禮儀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四種。血祭把牛、馬、羊宰殺後,供奉在敖包之前。酒祭把鮮奶、奶油、奶酒撒在敖包前,祈求平安幸福。火祭在敖包前燒一堆乾樹枝或乾牛、馬、羊糞,各戶走近火邊,念著自家姓氏,供上祭品,以火驅逐一切罪惡。玉祭以玉器盛上硬幣或炒米、奶食品等,放於敖包前。敖包作為蒙古民族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在媒體的傳播下已達到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程度。一首《敖包相會》的蒙古族民歌,更是敖包文化達到登峰造極的宣傳熱度,紅透大江南北。 草原珍珠節:騸羊是蒙古烏拉特民族重要的生產活動,常在夏季進行,附近牧民前往幫助,並歡聚一起喝酒吃肉,載歌載舞。近年來潮格鎮騸羊活動搞得很熱烈,牧戶邀請遠近客人,宰羊備菜歡慶豐收。銀碗斟酒,歌聲縈繞。主食是用羊蓋睪丸(當地稱羊蛋)小而圓潤,潔白晶瑩,被譽為“珍珠宴”。常有大批外地客人慕名來赴“珍宴”。後來逐漸發展成為珍珠交易節會,即“草原珍珠節”。

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蒙古語的意思為“娛樂遊戲”,是蒙古族傳統的民眾集會。早在成吉思汗時,每次打敗敵人之後,便狂歡歌舞、比試騎術、箭術和摔跤。競技出英傑,是那達慕的宗旨。這和蒙古族在長期的歷史征戰狩獵和遊牧生活中所形成尚武、崇拜英雄的傳統觀念是分不開的。摔跤賽馬射箭三項男子競技已成為那達慕的重要節目,優勝者,便成為最耀眼的明星。那達慕大會的規模大小不一,有自治區及盟、旗舉辦的;也有鄉鎮、村落甚至家庭舉辦的。那達慕一般多在夏、秋兩季舉行。在開幕的前一天,牧民們攜老扶幼,騎馬乘勒勒車、汽車、機車、從幾十里、上百里的草原趕到會場。原本坦蕩蕩的一片草地,一夜之間便形成蒙古包密集的新城。其中還有商店、食肆、遊樂場、蒙古包旅社等。經過三、五日的競技、狂歡和遊樂之後,人們盡興而散,又恢復了茫茫草原平日的寧靜和空曠。

賽駝

冬季賽駝是後旗民族體育的特色項目,深受廣大蒙古族民眾的喜愛,每次均冬季舉辦,參賽者身著艷麗的民族服飾,比賽的駱駝也打扮一新。每次都吸引眾多選手參加,觀賽的民眾從四面八方趕來,像一片處處洋溢著歡樂的海洋。賽駝一般分為遠程賽、田徑賽和接力賽三種,遠程賽為十五至二十公里左右;田徑賽為三千、五千、一萬米不等;接力賽為二十至三十公里。對獲勝者授予冠、亞、季軍等,並有豐厚獎品。

草原之夜觀星點

在潮格鎮前的開闊草原上,是晴天夜晚觀星的極佳場所。草原四周視野開闊,在晴朗無雲的夜晚,星空顯得格外清潔而寧靜,大有“野闊星低”的感覺,是觀天象和觀星座的好地方。

蒙古包:原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稱呼。“包”,滿語意“家”和“屋”,古稱“穹廬”、“氈帳”或“氈包”。蒙古包一般建在水適宜的地方。包的底部為直徑兩丈的圓周形,包架由上下兩部構成。下部叫“哈那”,以長7、8尺的柳條交叉搭架;上部叫“烏尼”,以長約7尺的柳條互相銜接,綁在架的頂端,成為固定的圓形牆壁。圓頂叫“套腦”,直徑3、4尺,上面雕刻花紋。蒙古包普通高約13—14尺,包門高約3尺5寸左右,寬約2.5尺。門多向南或東南開。通常擺長方矮桌,左面放木櫃,叫佛壇。柜上供佛像或活佛橡,前設供具、食品。 家人一般睡在佛壇前面,頭向神位,左方是男子臥處,右方是女子臥處。靠近婦女臥處,放大小衣箱、廚櫃、奶桶、木桶等器皿。包中央設爐灶,高一尺餘。包外一般用柳條或樹枝圍一院牆,作為庭院。院牆附近用羊磚、木頭壘成畜圈,並將勒勒車列於包周圍。蒙古族逐水草而牧,所以蒙古包常搬來搬去。冬營地要尋找山灣或窪地。一則飲水易得,二則避風暴侵襲。夏營地要找高處和通風的地方,防止牲畜受熱,亦便於草場輪換。

文化習俗

旅遊節是鎮政府組織的一種大型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濃郁貿易集會,意在傳承、發揚民族文化,促進二三產發展牧民增收。通常在每年的8、9月份舉行,一般是由大型文藝演出、民族特色體育活動、風俗儀式等內容組成,是一種互利互惠性質的民眾性集會。

內蒙古的旗縣區

想了解內蒙古的各個旗縣區嗎?來這裡看一下吧!

內蒙古自治區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盟市轄區、縣級市、縣、旗、自治旗
呼和浩特市回民區 | 玉泉區 | 新城區 | 賽罕區 | 托克托縣 | 清水河縣 | 武川縣 | 和林格爾縣 | 土默特左旗
包頭市昆都侖區 | 青山區 | 東河區 | 九原區| 石拐區 | 白雲礦區 | 固陽縣 | 土默特右旗 | 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
烏海市海勃灣區 | 烏達區 | 海南區
赤峰市紅山區 | 元寶山區 | 松山區 | 寧城縣 | 林西縣 | 喀喇沁旗 | 巴林左旗 | 敖漢旗 | 阿魯科爾沁旗 | 翁牛特旗 | 克什克騰旗 | 巴林右旗
通遼市科爾沁區 | 霍林郭勒市 | 開魯縣 | 科爾沁左翼中旗 | 科爾沁左翼後旗 | 庫倫旗 | 奈曼旗 | 扎魯特旗
鄂爾多斯市東勝區 | 準格爾旗 | 烏審旗 | 伊金霍洛旗 | 鄂托克旗 | 鄂托克前旗 | 杭錦旗 | 達拉特旗
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 | 滿洲里市 | 牙克石市 | 扎蘭屯市 | 根河市 | 額爾古納市 | 陳巴爾虎旗 | 阿榮旗 | 新巴爾虎左旗 | 新巴爾虎右旗 | 鄂倫春自治旗 | 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 鄂溫克族自治旗
巴彥淖爾市臨河區 | 五原縣 | 磴口縣 | 杭錦後旗 | 烏拉特中旗 | 烏拉特前旗 | 烏拉特後旗
烏蘭察布市集寧區 | 豐鎮市 | 興和縣 | 卓資縣 | 商都縣 | 涼城縣 | 化德縣 | 四子王旗 | 察哈爾右翼前旗 | 察哈爾右翼中旗 | 察哈爾右翼後旗
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 | 二連浩特市 | 多倫縣 | 阿巴嘎旗 | 西烏珠穆沁旗 | 東烏珠穆沁旗 | 蘇尼特左旗 | 蘇尼特右旗 | 太僕寺旗 | 正鑲白旗 | 正藍旗 | 鑲黃旗
興安盟烏蘭浩特市 | 阿爾山市 | 突泉縣 | 扎賚特旗 | 科爾沁右翼前旗 | 科爾沁右翼中旗
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 | 阿拉善右旗 | 額濟納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