磴口縣

磴口縣

磴口縣,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下轄縣,地處東經107'05",北緯40'13"。位於巴彥淖爾市西南部。東連杭錦後旗,北與烏拉特後旗接壤,西靠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南隔黃河與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相望。面積4166.6平方公里。轄4個鎮、1個蘇木:巴彥高勒鎮、隆盛合鎮、渡口鎮、補隆淖鎮、沙金套海蘇木。地貌複雜,大體可分為山地、沙漠、平原、河流四種類型,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2013年磴口縣生產總值563071萬元。磴口縣縣境地形地貌複雜,大體可分為山地、沙漠、平原、河流四種類型:北部是高聳巍峨的狼山山脈,為土石山區,面積145.3萬畝,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西部是廣袤的烏蘭布和大沙漠,地表為沙丘和沙生植物復蓋,面積426.9萬畝;東部為一望無垠的黃河沖積平原,平原區45.6萬畝,這裡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渠道縱橫,灌溉便利;南面是奔騰咆哮的古老黃河,黃河水域7.3萬畝,整個地形除山區外呈現東南高、西北低,東南逐步向西北傾斜,從東南總乾渠引水閘到西北烏蘭布和沙區,坡降23米。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漢代曾置臨戎、三封、窳渾3個縣。後植被破壞,黃沙吞噬,成了北方少數民族遊牧地。

清代為蒙古族阿拉善王爺的萊食地,俗稱王爺地。

1929年置縣。

1960年改設巴彥高勒市。

1964年撤市復設蹬口縣。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曾為巴彥淖爾盟行政公署所在地。

建制與縣名

磴口縣建制始於1926(民國十五年)。1926年,馮玉祥國民革命軍在五原誓師挺進西北,路經王爺地(當時磴口地區歸阿拉善王爺管轄)時,看到沿黃河一帶農牧發達、人口稠密,特別是到了當時的水陸碼頭磴口(今阿拉善左旗巴音木仁蘇木)後,看到街井有序,商旅雲集,鹽業稅收豐厚,遂決定在磴口設縣,管轄上至烏海西下到四壩沿河一線,並將設縣治理意圖擬文上報當時武漢國民政府,委任了臨時縣長,於此磴口縣正式建制。國民政府正式行文批覆是1929年。

從1926年設縣治到1931年,磴口地區雖有縣治之名沒有縣治之實,地方控制權仍在阿拉善王爺手中。磴口縣國民黨縣政府只有幾個人,另設一個稅局,人員不多,政府通過收一部分商貿稅維持幾十個人的薪俸。1932年以後,即馬鴻逵入主寧夏,為加強其統治,以利搜刮民脂民膏,才正式任命了縣長,設定了村鄉保甲機構。

1949年10月23日繼綏遠9.19起義後,寧夏宣布和平解放。國民黨磴口縣政府一班官吏覺大勢已去,紛紛逃亡,有一些試圖隱蔽得以東山再起,有的解甲歸田,只留下幾個人看門護院,結果土匪乘機劫掠,洗劫後放火燒毀縣政府,所有財產檔案化為灰燼,無一倖免。寧夏宣布和平解放的同時,中國共產黨磴口縣委在銀川組建,經過暫短培訓休整後,以縣委書記楊力生,縣長李爾直為首的縣委一班人分批赴磴口接管磴口縣工作。先期到達的人把磴口實際情況反映到縣委後,經請示寧夏省委,決定將磴口縣委設在三盛公(今巴彥高勒舊城區),磴口縣於此而沿用下來。

地區歷史歸屬

有文字記載的歸屬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春秋末戰國初,趙國“胡服騎射”迅速強大,不斷北擴邊境,長城修到高闕塞,磴口地區為趙屬地。秦滅六國,北擊匈奴,奪取了整個河套地區,置九原郡,磴口隸屬九原郡。秦末戰爭直到漢武帝數百年間,磴口復為匈奴牧地。漢武帝時代,西漢國力強盛,興兵大規模征討匈奴,到公元二世紀初基本控制了包括河套在內的大片領土,並在河套沿河設縣34個。今境內有古城遺址三處,據歷史學家考證為西漢三封縣古城(120年置),臨戎縣(124年置)和窳渾縣古城(127年置)。臨戎古城曾為朔方郡治所,窳渾曾為西部都治所。漢末到隋先後隸屬於前趙、後趙、前秦、後秦、北魏。隋初到唐隸屬於九原郡。宋、遼、金、夏時為西夏屬地。元滅西夏,磴口地區屬寧夏。清初,地屬阿拉善額魯特旗管轄。民國十五年(1926年)磴口設立縣制隸屬寧夏省。1954年隨蒙古自治州劃入甘肅省,1956年劃歸內蒙古自治區,屬巴彥淖爾盟,2003年隸屬巴彥淖爾市。

2000年,磴口縣轄4個鎮、4個鄉、3個蘇木。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17561人,其中各鄉鎮蘇木人口(人): 巴彥高勒鎮 44124、補隆淖鎮 4557、協成鎮 4605、隆盛合鎮 7935、糧台鄉 8348、壩楞鄉 3044、渡口鄉 11268、公地鄉 4679、沙金套海蘇木 2830、哈騰套海蘇木 3662、小官井蘇木 3321、烏蘭布和農場虛擬鄉 4133、巴彥套海農場虛擬鄉 2345、哈騰套海農場虛擬鄉 4437、包爾蓋農場虛擬鄉 3605、納林套海農場虛擬鄉 2893、沙漠林業實驗中心虛擬鄉 1775。

行政區劃

磴口縣轄4個鎮、1個蘇木:

鎮:巴彥高勒鎮、補隆淖爾鎮、隆盛合鎮 、渡口鎮

蘇木:沙金套海蘇木

農場:烏蘭布和農場、巴彥套海農場、哈騰套海農場、納林套海農場、沙漠林業實驗中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磴口縣位於內蒙古西部河套平原源頭,烏蘭布和沙漠東部邊緣。地處東經106°9′~107°10′,北緯40°9′~40°57′之間,東北與杭錦後旗接壤,西北同烏拉特後旗相連,西南與阿拉善盟毗鄰,東南與鄂爾多斯市隔河相望。全縣東西長約92公里,南北寬約65公里,總面積4167平方公里。

地貌

磴口縣地形磴口縣地形

磴口縣縣境地形地貌複雜,大體可分為山地、沙漠、平原、河流四種類型:北部是高聳巍峨的狼山山脈,為土石山區,面積145.3萬畝,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西部是廣袤的烏蘭布和大沙漠,地表為沙丘和沙生植物復蓋,面積426.9萬畝;東部為一望無垠的黃河沖積平原,平原區45.6萬畝,這裡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渠道縱橫,灌溉便利;南面是奔騰咆哮的古老黃河,黃河水域7.3萬畝,整個地形除山區外呈現東南高、西北低,東南逐步向西北傾斜,從東南總乾渠引水閘到西北烏蘭布和沙區,坡降23米。境內海拔最高2046米,最低1030米。

氣候

磴口縣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徵是冬季寒冷漫長,春秋短暫,夏季炎熱,降雨量少,日照充足,熱量豐富,晝夜溫差大,積溫高,無霜期短。2013年日照時數3300小時以上,2013年無霜期在136-205天之間,年平均氣溫為7.6℃,植物生長期的5-9月份光合有效輻射40.19千卡/cm2,植物生長期的積溫約為3100℃,生長期晝夜溫差14.5℃。年平均降雨量144.5mm,年均蒸發量2397.6mm。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磴口縣洪羊洞風景磴口縣洪羊洞風景

磴口縣土地總面積4167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65.3萬畝,鹽鹼地20萬畝,烏蘭布和沙漠延伸到磴口境內426.9萬畝,有近200萬畝沙地適宜開發治理。

水資源

磴口縣水資源豐富,黃河流經磴口縣52公里,年徑流量310億立方米,黃河年均流量在580-1600m/s之間,據有關資料統計,2006年磴口縣水利資源總量達11.0598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約為3270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總量(即引黃水量)為6.0448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為7.131億立方米,其中重複計算量為2.116億立方米。地下水可開採面積達3452.11平方公里,地下水資源儲量為5.258億立方米,黃河水年側滲量4.9億立方米,可開採量為2.11億立方米。大小湖泊有46處,共有水域面積3.61萬畝。地下水資源分布狀態較為穩定,埋深淺、極易開採。

磴口縣地處河套黃溉上游,攔河閘控制著整個河套的灌溉。因此引黃灌溉較其他旗縣條件優越。黃河自2012年閘上平均水位、灌溉行水期一般在1053.6米以上,最高水位1055米。磴口縣絕大多數耕地可引黃灌溉。

黃河流經磴口縣52公里,河套灌區水利大動脈總乾渠及烏審乾渠橫穿縣境而過,黃河水側滲豐富,同時由於古地理環境及黃河改道,使磴口縣地下水資源十分豐富,地下水埋深2-9米,單井出水量80-120m/h。

風能資源

風力發電風力發電

巴彥淖爾市風能資源具有豐富區面積大,有效風時多、風能品位高、穩定度較高、連續性好等特點。磴

口縣北部地處在賀蘭山和狼山風口上,風力資源十分豐富,據測量,年平均風速達4.5米/秒,年≥3米/秒的時間達6800小時以上,大於或等於6m/s風速的時間每年有2200-2500小時以上,是我國除東南沿海外,全國內陸僅有的幾個風能豐富區之一。加之磴口土地面積大,地形開闊,地熱平坦,距電網較近,交通便利,具備建設大型風電場的條件,為把風能資源轉變為現實生產力,我縣與工菱公司等五家公司積極洽談並簽訂了合作協定書,目前正在做前期工作。磴口地區歷年平均最大風速為23m/s,瞬間最大風速28m/s。

太陽能資源

磴口縣太陽能資源十分豐富,屬我國太陽能資源富集區域,是自治區規劃的發展太陽能發電的重點區域。太陽的年總輻射量為200-204瓦/平方米之間,各月總輻射的高值在5、6、7月,其次為8月、4月、9月,其中5月達到極高值,此時雲量少、晴天多、日照足,因而,輻射強烈。磴口縣2013年日照時數在3100~3300小時以上。其中烏蘭布和沙區,2013年在3380小時以上,屬全市最高地區。磴口縣多年年平均氣溫7。6℃,極端最高氣溫38.2 ℃, 極端最低氣溫-34.2 ℃。磴口縣4—9月份平均日照1807.2小時,占年值的55.9%,春季為27.2%,夏季為28.4 %,秋季為27.5%,與總輻射一致,全市日照5月份達到最大,日照百分率為:71%—75%之間。

通行語言

磴口縣的官方語言是漢語國語。

但磴口縣日常生活中最多使用的語言為晉語,磴口話屬於晉語的五台片方言,當地人稱之為“後套話”或“巴盟話”。

人口

2013年末磴口縣總人口12.25萬人(戶籍人口),比上年末減少401人。其中:少數民族11504人(蒙古族5273人,回族5509人)。總人口中:非農業人口5.39萬人,農業人口6.86萬人,城鄉人口比例為44:56。2013年出生人口557人,出生率5.41‰;死亡人口528人,死亡率5.10‰;自然增長率0.31‰。

經濟

綜述

2012年,磴口縣生產總值完成41.5億元,是2007年的1.6倍,年均增長10.3%,三次產業結構比例演進為19:60:21。財政收入達到3億元,是2007年的1.7倍,年均增長11.3%;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8.5億元,是2007年的1.4倍。2007至2012年的五年來,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4億元,爭取國家轉移支付14.7億元、專項投資5億元。

2013年磴口縣生產總值563071萬元,比上年增長8.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0700萬元,增長3.4%;第二產業增加值377910萬元,增長10.8%;第三產業增加值94461萬元,增長6.3%。一、二、三產結構由上年的16.5:66.8:16.7調整為16.1:67.1:16.8。三次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2.5%、70.3%和17.2%。人均生產總值45896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7412美元。

第一產業

2013年磴口縣農業總產值138837.9萬元,增長8.2%,農、林、牧、漁業及其服務業結構比例為59.9:6.9:31.1:1.2:0.9。

2013年磴口縣農作物總播面積68.13萬畝,比上年增長0.2%。糧食作物面積34.36萬畝,增長0.1%,其中:小麥面積3.35萬畝,下降63.4%;玉米面積30.95萬畝,增長23%。經濟作物面積31.18萬畝,下降1.3%。其中:油料面積24.4萬畝,增長17.5%;番茄面積0.98萬畝,下降76.3%。飼草作物面積2.59萬畝,增長23.3%。糧經草比例由上年的50.4:46.4:3.2調整為50.4:45.8:3.8。主要大宗農作物良種率達到100%。設施農業成效顯著,磴口縣設施農業面積累計達到0.88萬畝,其中:日光溫室0.45萬畝,塑膠大棚0.43萬畝,初步形成了反季節甜瓜、蔬菜生產及育苗的規模化種植。

2013年磴口縣畜牧業產值43199.3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31.1%。牧業年度(6月末)牲畜存欄總數45.36萬頭(只),同比增長9.8%;牲畜總增46.75萬頭(只),總增率132.0%;良種及改良種比率95.37%;能繁母畜27.6萬頭(只),占牲畜總頭數的60.9%。畜牧業養殖規模化、標準化水平穩步提升,磴口縣規模化養殖總戶數達182戶。

2013年磴口縣牲畜存欄總數57.1萬頭(只),比上年增長41.1%。其中大牲畜4.49萬頭,比上年增長11.1%(其中奶牛33319頭,當年購進11803頭);羊50.94萬隻,增長47%;豬1.66萬口,下降6.2%。出欄總數為47.99萬頭(只),比上年增長18.2%;出欄率97.35%,下降0.33個百分點。2013年肉類總產量12570噸,增長29.8%,其中:豬肉產量達到3049噸,增長78.4%;牛肉產量達到2766噸,增長81.7%;羊肉產量達到6237噸,下降3.8%。牛奶產量68959噸,下降33.1%;禽蛋產量401噸,下降8.5%;水產品產量699噸,增長11.8%;山羊絨產量39噸,增長62.5%。

第二產業

2013年磴口縣全部工業總產值489239.3萬元,比上年增長14.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47746.8萬元,增長17.6%;全部工業增加值152509萬元,增長5.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30174.6萬元,增長12.2%,產品銷售率88.8%,同比下降1.3個百分點。

2013年磴口縣食品製造業48305萬元,增長23.6%;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20420.8萬元,增長30.9%;電力熱力生產供應業39978.2萬元,增長8.2%;燃氣生產和供應業10153萬元,增長2.0%;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4570.5萬元,增長31.6%;非金屬礦物製品業5622.2萬元,下降29.4%;造紙及紙製品業1124.1萬元,下降15.5%。

2013年磴口縣輕重工業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33.9:66.1調整為37.9:62.1。輕工業增加值49429.1萬元,增長26.2%;重工業增加值80745.5萬元,增長4.0%。

2013年磴口縣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422725.2萬元,增長23.5%;實際上繳稅金14279.7萬元,下降18.4%;虧損企業虧損額200萬元,下降65.5%。

第三產業

2013年磴口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5649.3萬元,比上年增長12.3%。其中,城鎮零售額101689.6萬元,增長12.2%;農村零售額13959.7萬元,增長13.0%。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94314.4萬元,增長13.1%;住宿和餐飲業21334.9萬元,增長9.0%。

2013年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200422萬元,增長23.1%,其中, 中長期貸款餘額42738萬元,下降8.2%;短期貸款餘額157685萬元, 增長35.7%。在短期貸款中,個人貸款及透支122821萬元,增長31.2%,其中個人消費貸款299萬元,增長100.7%;單位貸款及透支(經營貸款)34863萬元,增長60.4%。

2013年保險業保費收入4969萬元,比上年增長3.3%,其中:財產險收入1061萬元,下降6.4%;人壽險收入3908萬元,增長6.3%。保險賠款及給付支出680萬元,下降54.2%,其中:財產險433萬元,下降15.1%;人壽險247萬元,下降74.7%。

社會

教育事業

2013年磴口縣共有幼稚園7所(教育部門辦1所),入園人數1530人;在園人數1606人,下降5.4%;離園人數898人。普通中學2所,其中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1所。高中招收學生653人,下降16.5%;在校生1932人,增長2.0%;畢業生497人,增長24.3%。國中招收學生806人,下降8.8%;在校生2352人,下降9.2%,其中少數民族249人;畢業生870人,下降12.0%;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100%,國中畢業生升學率75%。國小校7所(鎮區3所、鄉村4所),招收學生690人,增長2.1%;在校生4061人,下降7.9%,其中少數民族422人,下降10.2%;畢業生911人,下降4.2%。國小適齡人口入學率104%。

醫療事業

2013年末共有衛生機構12個,其中醫院3個,蘇木鎮衛生院7個,衛生監督所1個,疾病防控中心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個,社區服務站3個,診所45個,村衛生室46個;醫療衛生單位擁有病床514張,其中衛生院94張;擁有衛生技術人員409人(衛生院49人),其中執業醫師103人,助理醫師20人,註冊護士175人。

科技事業

2013年末擁有科學研究開發機構1個,科技經費支出332萬元,增長1.5%;擁有自治區高新技術企業1家;擁有自治區名牌產品5個,自治區著名商標5個。

文化事業

2013年末磴口縣擁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從業人員20人,文化館1個,圖書館1個,文物站1個,檔案館1個,農村牧區文化站5個,博物館1個;擁有調頻廣播發射台1座,電視轉播台1座,有線電視居民用戶11500戶(全部為數位電視),《磴口時事》2013年發行46期6.9萬份。

名勝古蹟

陰山壁畫

陰山壁畫陰山壁畫

位於磴口縣陰山格爾敖包溝和默里赫圖溝的近萬幅岩畫組成了綿延千里的藝術畫廊,鐫刻著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貴文化珍品。早在公元六世紀初,陰山岩畫就被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發現,並記錄在著名的《水經注》中。

古城遺址

窳渾古城遺址

窳渾古城,蒙語為保爾浩特,漢語也稱土城子,位於磴口縣沙金套海蘇木西南約三公里處,建於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該城呈不規則的長方形,東西最長250米,南北最長200米,北與西北被沙漠復蓋,牆寬9~13米,南牆中部有一缺口寬約20米,約為城門。該城東牆北牆,殘高1~2.5米。城中部略偏東處有一面積為10000平方米的台,探得文化層有1~3米深。文化層下層為漢代文物,較厚,出土大量灰陶器和漢代建築材料;中層為唐代文物,出土文物有白瓷器物殘片數種;上層為明、清文化層,較厚,有大量鈞窯瓷殘片,如青花瓷殘片。在斷垣殘壁的表面也可揀到鐵鏈、三梭銅合金箭鏃等。

臨戎古城遺址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磴口縣補隆淖辦事處河拐子村西。建於漢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是漢武帝建立的朔方郡郡址所在。該城呈長方形,城牆由黃土夯實築成。南北牆長約450米,東牆長637.5米,西牆長620米,古城的西北部及東北部還殘留著0.5~2米高的土垣。城內出土文物有:繩紋磚、瓦、罐、壺、瓮、盆等灰陶片,上面都帶有繩紋、波浪、方格、斜方格等紋飾,此為漢代陶器的明顯特徵。城中央偏西北方,有一座鐵製作坊遺址,距遺址近千米的地段上布滿鐵器殘片。還有極少灰陶片和紅陶片,類似遼至西夏遺物。古城垣外的東南部,也有制鐵作坊遺址,出土文物有箭頭、戟、刀等殘存物。

三封古城遺址

亦稱陶升井古城,位於磴口縣原哈騰套海蘇木約5公里處,建於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古城築有內城和外城。內城土垣長約118米。外城在北部及西南部有殘存的土垣。內城西南角有一坍塌的土丘。內城內外,磚、瓦、陶片俯首可得,箭挺、箭簇數量不少,均為東漢遺物。內城東南角和外城相近處0.5米深的土中,發現有文化層。遺址範圍內有武帝和王莽時期的五株、大泉錢幣等文物。

阿貴廟

阿貴廟阿貴廟

阿貴廟屬“紅教”,即寧瑪教派,尊蓮花生為師祖,公元774年蓮花生就在此開始了傳教活動。廟宇始建於

公元1798年,占地100多公頃,海拔1500米,定藏名為“拉西布仁·嘎定林阿貴”,阿貴即山洞,因此處奇洞攀岩,仙境妙筆,故得名阿貴廟。整座廟宇雄偉壯麗,結構緊湊,屬典型的藏式建築。

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

位於磴口縣巴彥高勒鎮東南2公里處,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是黃河上唯一的以灌溉為主的一首制大型平原閘壩工程,堪稱“萬里黃河第一閘”。同時兼有發電、交通、旅遊等多項功能。該工程是巴彥淖爾市唯一的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被國家水利部評定為“國家水利風景區”。

納林湖

納林湖納林湖

納林湖地處烏蘭布和沙漠腹地,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磴口縣納林套海農場境內,距離磴口縣縣

城40公里,交通便利。該湖地處陰山山脈南部,三盛公水利樞紐風景區北部,哈騰套海自然保護區的東南部。她位於黃河水利樞紐、阿貴廟、雞鹿塞、漢代古墓群、生態園區等景點的中心位置,是整個大的旅遊區域的駐足休憩的理想場所。

哈騰套海保護區

於2005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建立,保護區總面積185.4萬畝,其中天然林面積52.25萬畝。

烏蘭布和沙漠

烏蘭布和沙漠主要生長有甘草、花棒、麻黃、肉蓯蓉、鎖陽、沙棘、梭梭等多種名貴藥材和稀有植物,並有大小湖泊200多處。

冬青湖

冬青湖景區地處烏蘭布和沙漠腹地,距磴口縣城55公里。湖水面積5000畝,由主湖、東湖和南湖組成。豐水時水深5米,枯水時水深3米,湖水清澈見底。湖中有草魚、鯉魚等魚類,有蘆葦、水草等植物。

夢幻峽谷

位於磴口縣沙金套海蘇木與阿拉善左旗交界處的敖倫布拉格鎮境內的陰山余脈中,距磴口縣城90公里,被當地牧人譽為“七彩神山”。 在地理學上“夢幻峽谷”屬丹霞地貌。

特產

王爺地甘草

華萊士華萊士

產自於蒙古族王爺地而得名,外皮呈橙紅色、內部金黃、久存不變質。為補脾益氣、清熱解毒、潤肺止咳、調和諸藥之佳品。

華萊士瓜

華萊士蜜瓜外形美觀,色澤金黃,軟脆適度,香甜味美,集香蕉、蘋果、鴨梨、蜜桃、玫瑰味於一體,瓜肉似翡翠、風味獨特、醇香濃郁、入口綿甜,營養成份極其豐富,屬瓜中之王。1998年磴口縣被國務院特產辦命名為“中國華來士蜜瓜之鄉。

番茄

磴口番茄以無污染、果肉厚、著色好、紅色素、a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而著稱,是目前國內最好的加工番茄系列,磴口縣種植面積已發展到3萬畝。

磴口西瓜

磴口西瓜生長於光熱豐富的沙質沃土中,具有含糖量高,肉脆多汁、味甜爽口的特點,歷來為區內外瓜商所青睞。

肉蓯蓉

肉蓯蓉,又名大芸,為列當科二年生寄生草本植物肉蓯蓉的帶鱗葉的肉質莖。主產於內蒙古、甘肅、新疆、青海等地的沙質土壤和半沙質的草原地帶。有“沙漠人參”之稱。

特色節日

華萊士節

該節日是地方節日,舉辦於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磴口縣。磴口縣位於美麗富饒的素有“塞外江南”、“塞外明珠”美稱的河套平原。這裡特產河套蜜瓜,因為相傳是一位名叫華萊士的外國傳教士首先發現這種蜜瓜可以食用並且將它引入這裡種植的,所以為了紀念他就以他的名字命名這種蜜瓜——華萊士瓜。並且在每年蜜瓜大量成熟上市的時候舉辦華萊士節慶祝蜜瓜的豐收。

節日大概持續一周左右,這段時間各地的小商販們都到此地像趕廟會一樣兜售各類商品小吃,還有一些雜技團、歌舞團等來開場表演,豐富了縣民的生活。節日舉辦那天縣人民政府大樓還會燃放大量煙火,當地文藝團表演節目。

內蒙古自治區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盟市轄區、縣級市、縣、旗、自治旗
呼和浩特市回民區 | 玉泉區 | 新城區 | 賽罕區 | 托克托縣 | 清水河縣 | 武川縣 | 和林格爾縣 | 土默特左旗
包頭市昆都侖區 | 青山區 | 東河區 | 九原區| 石拐區 | 白雲礦區 | 固陽縣 | 土默特右旗 | 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
烏海市海勃灣區 | 烏達區 | 海南區
赤峰市紅山區 | 元寶山區 | 松山區 | 寧城縣 | 林西縣 | 喀喇沁旗 | 巴林左旗 | 敖漢旗 | 阿魯科爾沁旗 | 翁牛特旗 | 克什克騰旗 | 巴林右旗
通遼市科爾沁區 | 霍林郭勒市 | 開魯縣 | 科爾沁左翼中旗 | 科爾沁左翼後旗 | 庫倫旗 | 奈曼旗 | 扎魯特旗
鄂爾多斯市東勝區 | 準格爾旗 | 烏審旗 | 伊金霍洛旗 | 鄂托克旗 | 鄂托克前旗 | 杭錦旗 | 達拉特旗
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 | 滿洲里市 | 牙克石市 | 扎蘭屯市 | 根河市 | 額爾古納市 | 陳巴爾虎旗 | 阿榮旗 | 新巴爾虎左旗 | 新巴爾虎右旗 | 鄂倫春自治旗 | 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 鄂溫克族自治旗
巴彥淖爾市臨河區 | 五原縣 | 磴口縣 | 杭錦後旗 | 烏拉特中旗 | 烏拉特前旗 | 烏拉特後旗
烏蘭察布市集寧區 | 豐鎮市 | 興和縣 | 卓資縣 | 商都縣 | 涼城縣 | 化德縣 | 四子王旗 | 察哈爾右翼前旗 | 察哈爾右翼中旗 | 察哈爾右翼後旗
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 | 二連浩特市 | 多倫縣 | 阿巴嘎旗 | 西烏珠穆沁旗 | 東烏珠穆沁旗 | 蘇尼特左旗 | 蘇尼特右旗 | 太僕寺旗 | 正鑲白旗 | 正藍旗 | 鑲黃旗
興安盟烏蘭浩特市 | 阿爾山市 | 突泉縣 | 扎賚特旗 | 科爾沁右翼前旗 | 科爾沁右翼中旗
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 | 阿拉善右旗 | 額濟納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