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拉特中旗

烏拉特中旗

烏拉特中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東北部,地處東經107°16?~109°42?,北緯41°07?~41°28?。北與蒙古國交界,有國界線184公里,東與包頭市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固陽縣為鄰,南與烏拉特前旗、五原縣、臨河區、杭錦後旗相依,西連烏拉特後旗。全旗東西長203.8公里,南北寬148.9公里,呈不規則四邊形,總面積23096平方公里。旗人民政府駐地海流圖鎮,距巴彥淖爾市政府駐地臨河區161公里,距包頭市219公里,距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391公里,距中國甘其毛都口岸130公里。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順治五年(1648年),設烏拉特中旗。次年遷至烏拉特草原,亦稱烏拉特中公旗。旗府設在烏拉山前哈達門溝口南。清至民國初,中公旗轄阿魯科爾沁、高勒、瑪拉圖爾、米日、烏布爾科爾沁、準6個蘇木。民國時,北與土謝圖汗部、三音諾彥部交界,東南與東公、西公旗銜接,西與阿拉善厄魯特旗為鄰。至民國末年,旗衙門先後設昆都侖花、達巴乾高勒北口、伊和烏力吉圖、溫都爾朱斯林拉、畢其格圖、巴日哈山、阿古吉瑪塔拉白、寶日罕圖、烏力吉圖、寶日胡碩、烏蘭陶勒蓋、川井、東升廟、德日素諾爾、本巴台等地。轄查乾胡碩、德力素諾爾、道勞其3個蘇木,台梁1個區。蘇木轄嘎查,區轄鄉。

1950年7月18日,烏拉特中旗人民政府在本巴台(今呼勒斯太蘇木烏珠爾嘎查北)成立,旗下設3個努圖克、1個區。努圖克和區下設30個嘎查、5個行政村。巴音溫都爾努圖克轄哈那圖、阿布拉圖、朱斯木拉、潮格溫都爾、烏蘭陶勒亥、善岱、本巴圖、布古台、西尼烏素、保日畢、巴音烏力吉、郜北12個嘎查。德力素諾爾努圖克轄伊很查乾、巴音高勒、巴音滿都呼、烏蘭敖包、烏力吉圖、川井、呼勒斯太7個嘎查。沙布格努圖克轄溫根特格、道勞其、沙門特、東達烏素、巴音保日、那林哈日、巴音諾爾、哈太8個嘎查。台梁區轄昆都侖廟、南關井、聶耳圖3個嘎查和南排、老爺廟圪卜、台梁、點力素太、張三壕5個行政村。

1951年9月旗政府遷駐海流圖。

1952年10月15日,烏拉特中旗與烏拉特後旗合併,組成烏拉特中後聯合旗,政府駐地海流圖。

1981年9月烏拉特中後聯合旗更名為烏拉特中旗。旗府駐海流圖。轄桑根達來、巴音、烏蘭、川井、巴音杭蓋、杭蓋戈壁、呼勒斯太、溫更、巴音哈太、新忽熱、石哈河、此鳥 老鳥圖、郜北、永勝、德嶺山、烏加河、宏豐、石蘭計、紅旗19個公社及海流圖鎮和巴音、巴音杭蓋(呼格吉日圖牧場)、杭蓋戈壁(種畜改良場)、溫更、巴音哈太(種畜改良場)5個合營牧場,東風良種場(此鳥 老鳥 圖農場),同和太國營牧場。

1982年取消5個合營牧場建制,由公社級改為生產大隊級。1984年公社改鄉、蘇木,大隊改行政村、嘎查。紅旗公社更名為烏梁素太鄉、永勝公社更名為雙盛美鄉、此鳥 老鳥 圖公社更名為楚魯圖鄉。

1986年1月烏加河鄉和溫更蘇木改設為鎮。

1995年全旗轄海流圖、溫更、烏加河3個鎮,巴音、巴音哈太、巴音杭蓋、川井、杭蓋戈壁、呼勒斯太、桑根達來、烏蘭、新忽熱9個蘇木,楚魯圖、德嶺山、郜北、宏豐、石哈河、石蘭計、雙盛美、烏梁素太8個鄉。共有63個嘎查、57個行政村,278個自然村、9個居民委員會。

2001年4月撤銷郜北鄉、雙盛美鄉、楚魯圖鄉、石哈河鄉,改建石哈河鎮;撤銷杭蓋戈壁蘇木,劃歸呼勒斯太蘇木。全旗有宏豐、石蘭計、烏梁素太3個鄉,德嶺山、海流圖、石哈河、溫更、烏加河5個鎮,巴音、巴音哈太、巴音杭蓋、川井、呼勒斯太、桑根達來、烏蘭、新忽熱8個蘇木。

歷史淵源

烏拉特中旗境內發現舊石器時代石器製造場遺址,還有聞名於世起於新石器時代的陰山岩畫,這些文化遺存證實,早在古老的幾十萬年、幾萬年前,這裡就有人類勞動、生息和繁衍。

烏拉特中旗烏拉特中旗

史載,烏拉特中旗是匈奴發祥地域。春秋戰國為匈奴牧地,至趙武靈王築長城於陰山下,陰山南為趙九原地。秦屬九原郡及北假之地,陰山北仍為匈奴牧地。

漢屬五原、朔方兩郡各一地。三國至晉,為南匈奴牧地。五胡十六國先後為前趙、後趙、前秦、後秦、赫連夏屬地,北境為拓跋鮮卑所踞。南北朝屬沃野、懷朔鎮各一地。隋唐屬豐州,北境為突厥所踞;唐景龍二年(708年)屬中、西受降城地。遼時東境屬雲內州西京道,西境屬西夏地。金沿襲遼制。元屬德寧路,隸砂井總管府。明初屬東勝衛,隸山西布政司,未幾皆入瓦剌蒙古部。

清順治五年(1648年),清廷賜牧烏拉特部於烏拉山、河套北陰山前後;元太祖弟哈薩爾後裔率烏拉特部由呼倫貝爾草原西遷而來,分設烏拉特前、中、後旗,自此始有建置,後隸會盟的烏蘭察布盟。民國初年隸屬未變,抗戰期間旗境東部淪陷敵手,至1945年日本投降,得以光復。1949年綏遠"九一九"和平起義,全境隨之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隸屬烏蘭察布盟。1952年10月15日,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合併,稱烏拉特中後聯合旗。1958年5月劃歸河套行政區,7月隸屬巴彥淖爾盟。1970年劃出西部8個公社、2個牧場另置潮格旗(今烏拉特後旗)。1981年9月,更名為烏拉特中旗,行政區域未變。旗府駐海流圖。

人口民族

人口

2004年底,烏中旗總人口139867人,比上年增長1.12%。其中男性人口71819人,女性人口68048人,分別占總人口的51.3%和48.7%。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5.5。總人口中,城鎮人口29851人,增長7.26%,占總人口的21.34%;鄉村人口110016人,增長0.42%,占總人口的78.66%。鄉村人口中,農村人口83615人,減少0.47%;牧區人口24762人,增長0.11%。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1人,其中農村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6人,牧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3人。全年出生人口1145人,出生率8.19‰;死亡人口1521人,死亡率10.87‰;人口自然增長率–2.68‰。

民族

烏中旗是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居多數的民族地區。截止2004年底,全旗蒙古族人口26105人,比上年增長2.82%,占全旗總人口的18.66%;漢族人口112775人,比上年增長0.75%,占全旗總人口的80.63%;回族人口722人,減少3.35%,占0.52%;滿族、達翰爾族、藏族、朝鮮族、土家族等民族265人,增長9.5%,占0.19%。

通行語言

烏拉特中旗的官方語言是漢語國語和蒙古語,使用於正式場合。

但烏拉特中旗的漢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語言為晉語,烏拉特中旗話屬於晉語的大同-包頭片方言。

民族構成

2002年,烏拉特中旗總人口138949人,其中蒙古族25374人,占18.3%,比上年增長1.49 %;漢族112575人,占81%,比上年減少0.83 %;回族760人,占0.55 %,比上年增長0.66 %;滿、藏、達斡爾、鄂溫克、錫伯、壯、朝鮮、土、苗、彝等少數民族240人,占0.17%,比上年減少2.83%。

自然特點

烏拉特中旗地處內蒙古高原西部,由陰山山脈東西走向的二狼山、烏梁素太山、查斯太山分割成南北不同的自然景觀,依次為南部山前平原、中部山地、北部丘陵高原3種基本地貌,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和過渡變化,海拔為1020-1070米。

山前平原區,屬河套平原,介於狼山山地與烏加河古河道之間,呈東西長120公里,南北寬2-10公里的狹長地帶,由山前洪積扇和河套沖積平原組成,其南緣與黃河沉積平原相接,整個地勢西高東低,縱向南北高,中間低,海拔1020-1048米。

中部山地由二狼山、烏梁素太山、查斯太山組成,東西走向,處於中國地台與蒙古地槽的分界線。山地分兩部分,烏不浪口以西為中低山,一般海拔1609-1700米,最高峰1912.1米,山體南陡臨河套平原,北坡較緩向高平原延展為丘陵及高平地。烏不浪口以東屬低山,一般海拔1400-1600米,該段有東西向平行兩支山體,南支查斯太山,北支哈太山,兩山間分布海流圖盆地及大面積緩坡丘陵。

北部丘陵高原區,海拔1150-1350米,最高點索倫山海拔1393米,中低丘陵分布在中、東南部查斯太山與哈太山之間,海拔1400-1600米。境內有黃河、內陸河兩大水系,大小河流(溝)57條、湖泊6個、中小型水庫10餘座。

有東烏蓋河、狼山口溝(河)、烏蘭補隆河、韓烏拉河、海流圖河、烏不浪口溝(河)、石哈河、莫楞河。

土壤有6個土類、16個亞類、52個土屬、217個土種,以棕鈣土為主,占土壤總面積73.61%;栗鈣土次之,占22.32%;其次為鹽土、灌淤土、風沙土、草甸土,分別占2.12%、1.75%、0.45%、0.20%。山前平原以鹽土、灌淤土為主,狼山山地東部、高平原南緣、海流圖盆地東南部以栗鈣土為主,高平原以棕鈣土為主,山丘陵低洼地、湖盆地、河溝灘地分布一些草甸土、鹽土,此外還有一些零星風沙土。

植被

植被地處半荒漠地帶,以荒漠草原為主體,天然草場植被稀疏、低矮,以多年生小灌木及多年生叢生草為主。境內西、北部多為檸條、生豬毛藜,東部多為針茅、無芒隱子草、泠蒿。70年代以來,經引種、馴化、選育、培育出宜種植的優良籽草和飼料作物,有沙打旺、草木樨、蘇丹草、玉米、穀子等品種。

烏拉特中旗深居大陸,遠離海洋,地處高原,地域遼闊。氣候差異很大,具有高原寒暑劇變的特點,屬大陸性乾旱氣候區。表現為四季分明,夏季短促,春季乾燥多風;秋季溫和涼爽,降雨量少蒸發量大;冬季漫長,持續5個月(11月-次年3月),冬春少雨雪,夏季雨量集中,晝夜溫差大的特點。

氣溫

年平均氣溫3.0-6.8℃,南部山前6.0-6.8℃,海流圖為4.5℃,東部石哈河地區3℃,北部烏蘭蘇木3.7℃。南北氣溫相差3.8℃,東西氣溫相差0.6-1.5℃。全旗各地7月份最熱,極端最高為38.7℃,平均氣溫為19.8-23.4℃,冬季極端最低-39.4℃

烏拉特中旗烏拉特中旗

降水

由於地形複雜,地域遼闊,各地區降水差異很大。全旗年平均降水量在115-250毫米,南部、東部偏多,北部、西部偏少。東部石哈河地區降水量最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37.5-250.6毫米,最少的是川井西部年平均降水量為115-140毫米。山前灌區年平均降水量為156-189毫米,海流圖地區為200.9毫米。

日照

烏拉特中旗年平均日照時數為3098-3250小時,日照百分率為71%-73%。陰山以南為3097.6小時,日照百分率為73%;後山東南部山旱區日照時數為3130-3215小時,日照百分率為71%-72%;北部牧區3215-3250小時,日照百分率為71%-73%。全年各月日照變化以12月最少為207-216小時,5月份最多為311-330小時。作物生長季節(4-9月)光照時數達1732-1809小時,占全年的55%-56%。

太陽輻射

太陽輻射是氣候過程和農作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源泉,農作物生長季節(4-9月)太陽輻射量為93.3-98.0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的63%-65%。海流圖年輻射量合計151.08千卡/平方厘米,太陽總輻射與全國各地比較,小於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區,大於其它地區,不論在全國、全區來講,光能資源是很豐富的。

烏拉特中旗風能資源較豐富,在國內僅次於東南沿海及其島嶼,是內蒙古自治區風能最佳區和佳區。一年中平均≥8米/秒的時數,北部為2382小時,占全年的27.2%,中部為871小時,占全年的93%。烏拉特中旗歷年平均大風(風速≥17.0米/秒,8級)日數為28-74天,最多的年份為60-129天,最少4-34天,春季大風日數為15-26天,占全年的35-53%。

災害

危害烏拉特中旗農牧業生產的主要氣象災害有乾旱、冰雹、乾熱風、霜凍、大風、沙塵暴、白毛風、白災、寒潮等。

自然環境

地質

烏拉特中旗地質構造分區屬內蒙古西部單元區,是東西緯向構造的一部分。已出露的地層由老到新有:上太古界,下元古界的五台群、馬尼圖群。中元古界的渣爾泰群、白雲鄂博群、溫都爾廟群。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上石炭統、下二迭統。中生界下中上侏羅統、下上白堊統。新生界的下上第三系、第四系下中上更新統、全新統、缺失三迭系各統。

境內已知出露的岩石,就大類而言,有岩漿岩類(即火成岩)的花崗岩、玄武岩、安山岩、偉晶岩、輝綠岩、輝長岩、橄欖岩、各種脈岩等;沉積岩類(水成岩)的泥岩、砂岩、灰岩、砂礫岩、礫岩、泥灰岩、頁岩等;變質岩類(包括火成岩、水成岩的變質者)的片麻岩、石英岩、片岩、次生石英岩、角岩等。

境內地質構造複雜,分屬兩個一級構造單位,即以川井——桑根達來中生代拗陷南緣為界,其北為大興安嶺地槽褶皺系,其南為華北地台。因受各期構造運動影響,加之多次大規模岩漿活動的波及,地質構造嚴重破壞,地層有些缺失,產生褶皺、折曲甚至倒轉、破碎,導致各種有工業價值礦床的生成和賦存。

總體地質構造出現有作近東西向的6個次級的緯向地質構造單元,由北而南依次為:

蒙古向斜南翼超基性岩帶 處於北部邊陲與蒙古國接壤處,即索倫山一帶,屬蒙古向斜南翼的一部分。由於長期的地質作用,遠在二迭紀之後浸入到距地表較淺部的含鉻礦液的岩漿岩——超基性岩裸露地表,並繼續接受風化、破碎、殘積、流失,形成鉻鐵礦和次生淋濾的菱鎂礦(已經地質勘探證實)。

川井—桑根達來拗陷帶 處於蒙古向斜南翼與哈達特山褶皺帶之間,屬中生代形成,一直接受沉積的下降地區,是一個沉積物厚達1.5~2.5千米的近東西向的拗陷區,東西長達150公里之多,南北寬20~30公里,向西北延伸到巴音杭蓋境內。據大量勘查資料得知,此帶中深部賦存大量的褐煤和少量的煙煤,深部有石油天然氣,也有等礦。

哈達特山褶皺帶 位於川井—桑根達來拗陷帶南側,為岩漿岩出露較好的地段,主要是花崗岩、偉晶岩、玄武安山岩、花崗片麻岩等。其中有各期的偉晶岩作脈狀浸入在各種地層之中。其間含有雲母、水晶、鈹、鉭、鈮礦,還有寶玉石類的碧璽、海蘭、紫牙烏、鋰輝石、黃玉等。在玄武岩氣孔中蘊藏有質地良好的冰洲石、瑪瑙等礦。此帶低谷沖溝或階地中儲有品位高、質量好的砂金和重砂礦物。

呼勒斯太—溫更窪隆區 是一北東東——南西西向的山間窪隆區,屬繼續下降並接受沉積的地區。主要地層為侏羅、白堊紀的砂岩、礫岩、砂礫岩及泥灰岩,上復第三、第四紀砂礫層,粉砂岩泥土層。在侏羅紀地層中見有煙煤、焦煤和石煤。由於中生代構造破壞作用,局部地層和煤層被破壞的支離破碎。此窪隆區東端向東基底接頭,經巴音哈太、楚魯圖、石哈河的白雲鄂博群、五台群地層,呈山間準平原和山間丘陵作東西向展布。在漫長的各種地質作用下,這一帶有星羅棋布的磁鐵礦、褐鐵礦、砂金等礦產。其中第三紀噴發的玄武岩區內儲有各色瑪瑙、壁玉和髓石、冰洲石等。

狼山—查斯太山褶皺帶 西起狼山、中經德嶺山、東到查斯太山,展布於固查(固陽—查索溝)公路烏拉特中旗段北側,其東段和烏拉山西段隔烏梁素海相望。地質構造、地層變化、沉積建造均較複雜,地形切割較強烈,相對高差大,是以中山——低山為主的東西向褶皺帶(其西段因受鏇扭構造的影響,使東西向的狼山變成弧形作北東、南西向延伸到市轄域境外),主要由渣爾泰群、烏拉山群的狼山、增隆昌、劉洪灣、阿古魯溝等組組成的炭質板岩、灰岩、雲英片岩、石英岩、絹雲母片岩、千枚岩及各期浸入的花崗岩、偉晶岩、石英脈、火山沉積岩等。

山前斷裂帶 位於狼山——查斯太山褶皺帶南側的山前平原區,是內蒙古西部區山前深大斷裂帶的一部分,是繼續接受沉積的下降地區(北部屬上升區)。據測知,此深大斷裂的基底以上沉積建造總厚度在4500米以上,由砂岩、砂礫岩、泥灰岩、細砂質的粉砂岩、砂土腐殖質土層等組成。僅第四紀的砂土腐殖質土層厚度也在1000米以上。此帶蘊藏著豐富的地下水和鋰礦、沼氣、草煤、粘土礦等。北部褶皺帶南緣和本斷裂帶北緣接觸帶上有數以百計的下降泉出露,局部泉群出露集流成溪而致成河,形成寶貴的灌溉資源。此帶因是深大斷裂區,所以也是地震易發區。

地貌

烏拉特中旗地處內蒙古高原西部,由陰山山脈東西走向的二狼山、烏梁素太山、查斯太山分割成南北不同的自然地貌,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和過渡變化。具體以固查公路為界,可分南部山前準平原區和北部高原區。

山前準平原區 由山前洪積扇與河套沖積平原組成,其南與河套沉積平原相接,其北以北部山區南麓為界,整個地勢西高東低,南低北高,中間低,呈東西長120多公里,南北5~10公里寬的狹長地帶,海拔1020—1048米。

北部高原區 包括高原低山區、高原丘陵區、山間盆地區、中低山區。高原低山區,即東起查斯太山,中經烏梁素太山,西止二狼山一帶,海拔高度為1609~1700米,最高峰溫更山1893米,山體是南陡北緩。高原丘陵區,系指石哈河鎮中北部,海拔高度為1400~1600米。山間窪地區,系指川井蘇木北部、巴音杭蓋、烏蘭、巴音、桑根達來蘇木北部(褐煤、石油賦存區),海拔高度是1150~1350米,最高索倫山為1393米。中低山區,系指川井蘇木南部,溫更蘇木北部、巴音杭蓋、烏蘭、巴音、桑根達來蘇木南部一帶的低山區,海拔高度為1450~1590米之間。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風蝕冰臼地質公園風蝕冰臼地質公園

烏拉特中旗地質構造複雜,褶皺、斷裂都很發育,形成多種礦產資源。截止至2010年,已發現的礦產有70種,其中具有一定工業價值的51種,開發利用和準備開發利用的40種。初步探明礦產地326處,其中較大型礦床13處,中型礦床11處,小型礦床5處,礦點及礦化點297處;具有礦產儲量的礦床、礦點87處。礦產資源潛在經濟價值506億元以上。

煤礦

境內煤礦有煙煤、褐煤兩種。煙煤產在溫更鎮所在地及周邊一帶,總儲量4500萬噸,經多年開發保有儲量4150萬噸,發熱量5750~7150卡/千克。主要礦山企業有溫明礦業公司、溫更煤礦等,年產量22—25萬噸。褐煤主要產在西起巴音杭蓋蘇木中北部,中經烏蘭、巴音蘇木,東到桑根達來白彥花一帶,遠景儲量100億噸以上,現作進一步勘查;另有川井蘇木巴音呼都格煤礦,褐煤儲量1.5億噸,發熱量3200~5300卡/千克。

石油

境內石油產地巴音杭蓋蘇木中北部凹陷區,自1976年本旗礦管站劉墨榆發現為異常區後,先後有大慶油田、華北油田等隊進行勘查。1993年由中原油田西北勘探開發處開始勘探、開發,探明資源儲量1.5億噸,遠景儲量3.09億噸以上,現有出油井86眼,年產原油4.1萬噸,預計年產原油可達90萬噸,形成中型油田。此石油凹陷區,向西可擴展到烏拉特後旗境內,向東可擴展到烏蘭、巴音、桑根達來蘇木境內。

鐵礦

境內鐵礦資源豐富,總儲量8347萬噸,保有儲量8105萬噸,分磁鐵、赤鐵、褐鐵、鏡鐵4種,以磁鐵、赤鐵為主,褐鐵次之,鏡鐵極少。磁鐵、褐鐵礦分布在石哈河、新忽熱、巴音哈太、巴音杭蓋等地,以石哈河為多。礦床和礦點星羅棋布,較大的礦床是後石拉哈達、烏蘭此老、麻格乃、東大旗、西河磁鐵礦,扎板溝、阿貴少、德羊勝褐鐵礦,平均品位磁鐵18—35%,褐鐵40—45%。赤鐵礦分布在德嶺山、巴音杭蓋等地,較大的礦床有西德嶺山、扎格烏素、東加乾、其熱根尚德等,平均品位45—48.5%。鏡鐵礦產於巴音杭蓋蘇木查乾烏素。

鉻鐵礦

境內鉻鐵礦位居全國第二位,產在中蒙國境線以南,西起巴音杭蓋蘇木東加乾,東到桑根達來蘇木阿布格的超基性岩帶上,東西長130公里,南北寬2—4公里。因其成因(溶離型)所限,礦點零星分布,且在0~500米之間均有礦體。主要集中在西起西索侖山,東到阿布格一帶,東西長70公里,南北寬2—4公里。勘探儲量38萬噸,經多年斷續開採,現保有儲量20萬噸,品位12—41%。年產量徘徊在0.5萬噸左右。

黃金礦

境內黃金礦可分原生金礦和次生金礦兩大類,分別為石英脈型、蝕變岩型、火山岩型和砂金型、礫岩金型、冰水堆積型各三種。除山前準平原耕、荒地未發現金礦外,北部丘陵、溝谷、階地金礦、礦點遍布。原生金的石英脈型金礦產在巴音杭蓋蘇木圖古日格,伊肯查乾,烏蘭蘇木銅口山、索木圖,石哈河鎮油房壕、白四盤,新忽熱蘇木長山壕,呼勒斯太蘇木角格泥溝等處。原生金的火山岩型金礦產在石哈河鎮牛永泰溝。次生金的砂金、礫岩金礦產在烏蘭蘇木東查汗哈達、金山圪旦,石哈河鎮哈尼河、東西印壕、老龍灣、白山壕、西大旗,新忽熱蘇木浩堯爾胡同、高勒圖等處。次生金的冰水堆積礦產於川井蘇木巴音呼都格南部。黃金資源儲量187噸以上,保有儲量143噸左右。原生金品位1—15克/噸,火山岩型金礦品位0.3—5克/噸,砂金品位0.5—8克/立方米。年產量58~475千克。

鉛鋅硫鐵礦

境內鉛鋅硫鐵礦位於自治區第三位,是一個多金屬礦床。具有工業價值的產地有兩處,石哈河鎮甲勝盤和呼勒斯太蘇木對門山。探明儲量:鉛金屬量23.4萬噸,鋅金屬量218萬噸,硫鐵礦石量4853萬噸。品位是:鉛1.35%,鋅3.95%,硫22.9%。現開發利用的為甲勝盤鉛鋅硫鐵礦,年處理產礦石量45萬噸以上。

菱鎂礦

菱鎂礦產在北部超基性岩風化帶,賦存部位0—60米,與淺部鉻鐵礦伴生,呈窩狀、不規則團塊狀零星分布。地質儲量600萬噸以上,保有儲量530噸。原礦(MgC2O3)平均品位42—45%,熟料(Mgo)平均品位80—85%。賦存範圍與鉻鐵礦一致,主要礦山有索侖山、土克木、阿布格等,年采原礦量4.2萬噸。

石墨礦

境內有晶質石墨礦、非晶質石墨礦兩種。晶質石墨礦產於新忽熱蘇木鐵面此老、德布斯格、巴音溫都爾,呼勒斯太蘇木呼勒斯太溝、前達門溝、爛不殘溝、敖雲烏拉等地,地質儲量680萬噸,保有儲量680萬噸,平均品位5.03—6.38%,正準備開採。非晶質石墨礦主要產在紅旗店東、西山,東西長7公里、南北寬2—3公里範圍內。賦存礦體主要有9條,多數已開採,深在 200米以下。地質儲量530萬噸,保有儲量230萬噸,平均品位60—90%。現有採礦企業10戶以上,年產量2.7—3.2萬噸。

火山沉積岩

火山沉積岩礦產包括珍珠岩、沸石、澎潤土、金礦4種。金礦產於石哈河鎮牛永泰溝,前已提及。沸石、澎潤土二者伴生,產在新忽熱蘇木所在地、石哈河鎮小白彥花,儲量4億噸以上,尚未開採利用。珍珠岩產於石哈河鎮蔡家圪卜,儲量3600萬噸以上,經多年開採保有儲量2600萬噸。

高檔石材礦

境內有質量較好的石材原料礦。紅色花崗岩產於烏梁素太鄉、烏加河鎮北山、巴音哈太蘇木等地,輝長岩、閃長岩、角岩等產於紅旗店東西山,矽化石英角礫岩和石英板岩產於巴音杭蓋蘇木圖呼勒、伊肯查乾。大致儲量:花崗岩250萬立方米,輝長岩、閃長岩50萬立方米,角岩12萬立方米,石英板岩5萬方米,矽化石英角礫岩7萬立方米。各種石材原料都曾開採或正在開採中。

寶玉石礦

境內寶玉石礦主要產在烏蘭蘇木西起沙布代廟、中經角力格太、東到獅子頭,東西長50公里、南北寬10公里的偉晶岩田中。巴音哈太蘇木北部、新忽熱蘇木北部也是寶玉石的賦存區。這些地區的寶玉石有碧璽、海蘭、鋰輝石、黃玉、瑪瑙、紫牙烏、水晶等,以碧璽、海蘭、水晶為主,開發利用已達20年以上。

鉻英玉礦

此為新型礦種,適於製作美工工藝品。產地集中在甲勝盤鉛鋅硫鐵礦區東南山上,儲量100萬立方米以上,曾有企業開採,保有儲量98萬 立方米 。

土地資源

截止至2010年,烏拉特中旗所轄總土地面積34643799.8畝,其中農用地33659585.2畝,占總土地面積97.2%;建設用地144358.5畝,占總土地面積0.4%;未利用地839856.5畝,占總土地面積的2.4%。農用地中,耕地1051223.5畝,占農用地面積3.1%;園地1219.4畝,占農用地面積0.0036%;林地179626.4畝,占農用地面積0.53%;牧草地32278411畝,占農用地面積的95.9%;其它農用地149106.8畝,占農用地面積0.44%。建設用地中,居民點及工礦用地86842.7畝,占建設用地面積的60%;交通用地39062.7畝,占建設地面積的27%;水利設施用地18512.6畝,占建設用地面積的13%。牧草地是全旗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為烏拉特中旗主體用地類型。利用地布局是耕地集中連片,主要集中在山前河套灌區和後山旱作農業區兩大片,占全旗耕地面積的98%,牧區只有零星的飼草料地。區域間的差異大,全旗各類用地具有明顯的差異性,陰山山區和北部高平原為廣袤的草場,是烏拉特中旗的主體經濟區域;前山河套灌區是主要農業區,東南部山旱區則是農牧結合的半農半牧區。全旗土地面積大,土地類型多樣,適宜農、牧、林業的綜合發展。全旗後備土地資源潛力大,耕地面積呈上升趨勢,全旗有宜農荒地資源1.6萬公頃,有宜林荒地2.0萬公頃,98%分布在山前灌區,在國家投資、集體投資、個人投工投勞和引資轉包開發下,使全旗耕地面積新增6464.7公頃。全旗人均土地面積15.87公頃(折238畝),人均耕地面積0.54公頃(折8.15畝),牧區畜均占有草場面積1.28公頃(折19.2畝),隨著人口增加和各種非農牧用地的增加,人均耕地、畜均草場數量逐年下降,保護土地資源應引起全旗各族人民的高度重視。

水資源

據2004年內蒙古水事監理中心測定評價:水資源總量59461.53萬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0345.53萬立方米,地下水29115.6萬立方米。地下水可開採量19803.65萬立方米/年,地表水可利用量3575.02萬立方米/年。現狀用水量28666.04立方米萬/年,其中,城鎮生活用水139.24萬立方米,農村生活用水818.73萬立方米,農業用水27602.26萬立方米,工業用水105.81萬立方米。

草場資源

烏拉特中旗草場面積大,草原資源豐富,全旗可利用草場2198033.53公頃,占全旗土地總面積的95.1%。以荒漠草原為主體的天然草場劃分為12類32組86個草場型。

類型 面積 (公頃) 占草場面積(%) 主要分布地帶 草種類型 平均養羊單位(公頃)
荒 漠 化 草 原 草 場 低山荒漠化草原草場 478040 21.75 烏拉特中旗南部山區和溫更、海流圖、桑根達來一線以東的低山區 蒙古扁桃、泠蒿、石針茅等 1.9
石質殘丘荒漠化草原草場 53573.33 2.43 巴音杭蓋和巴音蘇木北部 旱生松葉豬毛草、短葉假木、石生針茅 2.6
丘陵荒漠化草原草場 245200.0 11.5 新忽熱、烏蘭、巴音、巴音哈太、巴音杭蓋、桑根達來、川井蘇木 小針茅、錦雞兒、泠蒿 1.67
山前台地荒漠化草原草場 28846.67 1.31 陰山以南、烏加河以北的山前平坦台地、屬呼勒斯太和德嶺山地區 戈壁針茅、無芒隱子草 6.67
高平原荒漠化草原草場 1159521.57 52.57 旗境北半部,從呼勒斯太蘇木所在地向東北方經溫更—烏蘭—桑根達來劃一斜線 花針茅、無芒隱子草 1.33
山前衝擊扇和固定半固定沙丘荒漠化草原草場 35026.27 1.59 烏加河以北、二狼山、烏里亞斯合山山地以南 檸條、小果白刺 2.33
草原化荒漠草原草場 低山草原化荒漠化草場 35038.67 1.60 呼勒斯太的西部和北部 超旱生和松葉豬毛藜 5.27
丘陵草原化荒漠草場 10300 0.47 呼勒斯太西部與烏蘭蘇木北部的中蒙邊境 超旱生的小灌木、叢生小禾草 2.93
山前台地草原化荒漠草場 14426.67 0.66 集中在呼勒斯太和石蘭計 松葉豬毛藜、紅砂 8.00
高平原草原化荒漠化草場 39153.33 1.78 旗境西北部、查乾敖包——塔拉布拉格敖包一線以西 旱生灌木珍珠、紅砂等 5.33
鹽濕草甸草場 高平原低地鹽濕草地草原 26786.67 1.22 川井、巴音哈太、呼勒斯太、溫更、巴音杭蓋蘇木 芨芨草、寸草苔等 0.58
平原鹽濕草甸沼澤草場類 72120.00 3.29 河套平原及山前衝擊扇 蘆葦、芨芨草、鹽爪爪等

森林資源

烏拉特中旗烏拉特中旗

烏拉特中旗森林植被為荒漠化草原類型,以旱生植被為主。實有林面積151124.3公頃,分天然林和人工林兩部分。天然林主要分布在狼山、查石太山、哈太山地區和北部牧區,面積為90296公頃,林種為防風固沙和水土保持林,樹種有杜松、山榆、山柳、叉枝圓柏、梭梭等。人工林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區和山旱區,牧區次之,總面積60828.3公頃,其中林分面積9218.8公頃,林種為用材林、防護林、特種用途林,樹種為楊樹、榆樹、柳樹、沙棗樹等;經濟林面積147.6公頃,樹種為果樹、枸杞等;人工疏林面積4318公頃,樹種為楊樹、榆樹、柳樹及其他;人工灌木林面積14937公頃,樹種為梭梭、檸條等;未成林地面積31325公頃,林種為農田防護林,防風固沙林和水土保持林。此外,還有四旁樹折合881.9公頃,苗圃地239公頃。森林復被率5.08%。人工林活立木總蓄積839228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積759749立方米,平均每公頃82.4立方米;疏林蓄積50619.3立方米,平均每公頃11.7立方米;四旁樹蓄積28859.7立方米,平均每公頃32.7立方米。

植物資源

生態園敖包生態園敖包

據1981年草原普查資料,全旗野生種子植物有67科255屬426種。其中有飼用價值的植物有42科150屬289種,其中禾本科牧草居飼用植物的首位,有29屬58種,其次是菊科,有20屬49種,具有引種價值的12種5科7屬。有藥用價值的植物186種,主要有麻黃、山大黃、馬齒莧、銀柴胡、王不留行、角茴香、蒙古扁桃、甘草、地丁、遠志、鎖陽、菟絲子、知母、天仙子、地黃、車前子、沙參、菌陳、薄公英、蒼耳、薄草、秦艽、蓯蓉、紫草等。

野生動物資源

據調查統計,全旗範圍內生存的野生動物有:野驢、石羊、黃羊、團羊、青羊、狼、土豹子、狐狸、野雞、石雞、鵪鶉、野鴨、地脯、撈魚鸛、喜鵲、烏鴉、老鷹、貓頭鷹、老雕、灰鶴、天鵝、野兔、兔猻、獾子、猞猁、刺蝟、黃鼠、松鼠、蛇等。

旅遊資源

烏拉特中旗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長期以來,北方各民族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情等人文景觀和歷史文化。境內現存陰山岩畫、趙長城、秦長城、漢受降城、高闕塞石築城遺址遺蹟等。全旗地域遼闊,境內山地、丘陵、高平原具有多種地貌類型,景觀差異明顯。陰山山脈以南是富庶的河套平原,以北是廣袤的草原,不同的地貌,不同的動植物種群為觀光旅遊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距旗政府所在地-海流圖鎮以東12公里,建於清康熙十九年(1681年),

烏拉特中旗烏拉特中旗

由第一代活佛呼勒慶貴禪師在康熙帝的資助下建成,為東方21個佛教勝地之一。希熱廟興盛時期僧人達300多名,香客西至拉薩,東至烏蘭浩特,北至大庫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名揚四海。希熱廟旅遊區的三眼泉水是希熱廟的靈魂,幾百年來慕名求泉水治病的患者源源不斷。相傳這三眼泉水各有妙用:一謂能治眼病;二謂能治胃病;三謂能治心血管病、狂犬病。1996年經國家有關部門化驗鑑定為天然優質飲用礦泉水。

位於德嶺山鎮北部,距海流圖鎮南15公里,離五海(五原-海流圖)公路僅6公里,交通便利。這裡風景優美,氣候怡人,地域開闊,盛產多種魚類,水庫周圍山青水秀,北有廣袤草原,是體現具有蒙古族風情、草原風光、草原特色的度假村。

烏拉特中旗烏拉特中旗

甘其毛道口岸

甘其毛道口岸是國家一類季節性陸路口岸,年易貨量達4千噸,易貨總額合人民幣1.3億元。這裡大量雲集著區內外客商、遊人和蒙古國客商,給全旗旅遊業的發展帶來無限生機,具有拓展優勢和個性化特色,適宜季節性旅遊和跨國游。

烏蘭蘇木北界298界樁附近的溶洞、索倫山溶洞,這些景點風景天然獨特,極具觀賞性。

位於新呼熱與桑根達來蘇木接壤處,距海流圖鎮60公里。此地青山綠水,樹木成林,一眼望去碧波蕩漾,綠草如茵,大有開發前景。

位於海流圖鎮東北5.8公里處,度假村總面積達1800畝,中心是巴仁寶勒格水庫,水面達19萬平方米。該水庫由天然礦泉水匯集而成,水質優良、清爽甘甜,四季常流不息。度假村鄰水畔建有現代化蒙古包14頂,為遊客提供餐飲服務。可開展划船、釣魚、游泳、休閒度假、祭敖包、觀賞烏拉特民俗婚禮表演、品嘗民族風味套餐等活動,是一處集旅遊觀光和休閒度假為一體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旅遊度假村。

瑙乾塔拉草原旅遊區

位於巴音哈太蘇木南側2公里處,是該蘇木牧民舍登在自己的家庭生態牧場上創辦的。瑙乾塔拉漢語意思為"綠色草原"。在這塊綠地上,建有現代化蒙古包2頂,傳統蒙古包3頂,有2峰駱駝、2匹馬供遊人騎乘和駕車遊玩。來到這裡,既可以見識這位老牧民苦心經營的家庭生態牧場所產生的多種經濟效益,體驗蒙古民族生活習俗,同時也能盡情遊覽迷人的草原風光。

位於海流圖鎮北17公里處,距海--川(海流圖--川井)公路2公里。由烏蘭蘇木牧民敖特恆巴圖在自家的草場上創辦。有傳統蒙古包3頂,馬2匹。盛夏時節,牛羊滿坡,炊煙裊裊,景色迷人。

經濟發展

烏拉特中旗農牧業生產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農牧業生產能夠依據市場需求變化,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把握市場、抓住特色、重點突破,實現了由傳統的糧經二元結構向糧經草三元結構的歷史性跨越,使農林牧漁業生產保持了穩定增長的態勢。全旗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實現46806萬元,比上年增長3.4%。

種植業結構在調整中穩步發展。全年農作物總播面積55.63萬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4.98萬畝,比上年減少1.03萬畝;經濟作物播種面積12.88萬畝,比上年減少2.7萬畝;種草面積7.77萬畝,比上年增加5.9萬畝。農作物種植糧經草比例由上年的67.4∶26.4∶6.2調整為今年的62.9∶23.2∶13.9,糧經飼比例由上年的50.7∶26.4∶22.9調整為今年的44.7∶23.2∶32.1。在農作物產量中,糧食總產量11.8萬噸,較上年增長6.3%;油料產量1.84萬噸,比上年減少4.7%。種植業結構依據市場需求變化進一步得到調整,有效地推動了農村經濟向健康化方向發展。

林業生產發展較快。全旗林業生產以退耕還林(草)工程和治理沙源項目為重點,完成人工造林28.45萬畝,飛播造林6萬畝,四旁植樹66萬株,完成育苗1125畝,當年苗木產量200萬株。植樹造林和林業管理工作已納入法制化軌道,造林成活率穩定增長,濫砍濫伐現象得到遏制。

畜牧業生產堅持走"典型帶動"、"北繁南育"、"引種入牧"、"農牧結合"的路子,

烏拉特中旗烏拉特中旗

使農區養殖業由小規模大群體向大規模大群體轉變,呈現出牧業生產強勁的發展勢頭。全旗日曆年度牲畜總頭數達117.2萬頭只。其中;生豬4.01萬口,良種、改良種占98.2%,繁成率為81.9%;死亡率為1.7%,出欄率為43.4%,商品率為34.3%。

農牧業生產條件繼續改善,農牧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基礎建設進一步加強。年末擁有機械總動力21.39萬千瓦,比上年增長4.6%;擁有大中型拖拉機752台,擁有小型拖拉機10789台,分別比上年增加27台和346台。農村用電量3759.9萬千瓦小時,比上年增長4%。

工業經濟健康發展。工業經濟在市場約束加劇,各種矛盾和困難比較突出的情況下,狠抓企業轉制完善工作,把發展工業放在扶優、扶強、扶大和引進項目、招商引資上來,使全旗經濟呈現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並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全旗全部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8840萬元,比上年增長50.9%。其中:國有企業增加值314萬元,減少44.5%;集體企業增加值712萬元,增長20.5%,私營企業增加值4650萬元,增長2.4倍,港澳台投資企業增加值1566.5萬元,增長6.5%,有限責任公司增加值1597萬元,增長21.8%。工業經濟運行質量有所提高,全旗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實現利稅由上年的1524萬元增長到1778萬元,增長17%。其中:國有企業的貢獻率4%,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鄉及鄉以上工業效益綜合指數達98.7%,工業品產銷率達96%。

建築業快速發展。固定資產投資的大幅度增長有力地推動了建築業的快速發展。全旗建築業年內完成增加值308萬元,比上年增長38.7%。其中,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0506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積8560平方米。

社會

教育事業

2012年,烏拉特中旗共有中學5所,在校學生2731人,教職工425人,其中:專任教師303人。共有國小3所,在校學生4566人,教職工630人,其中:專任教師590人。學齡兒童入學率繼續保持100%。

衛生事業

2012年,烏拉特中旗擁有各類衛生機構16所,其中,醫院2所,擁有床位數330張、衛生技術人員218人;衛生院13所,擁有床位數120張、衛生技術人員97人;婦幼保健院1所,擁有床位數60張、衛生技術人員48人;疾病預防中心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6所。

社會保障

2012年,烏拉特中旗已經保障了5400個城鎮貧困人口;農村牧區低保保障了10600個農村牧區貧困人口,做到了“應保盡保”。二是“基本醫療”保險進展迅速,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參保人數達42796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已達到87037人,參保率達到99.8%。三是“基本養老”到2012年,全旗參加農牧區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達到55773人;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達到20778人,其中:參保職工12642人,參保離退休人員7079人 。

交通

2007年至2012年,烏拉特中旗就完成交通基礎建設投資11.38億元,其中,完成通鄉油路490.3公里;通村油(水泥)路643.3公里;通達工程698公里;完成全長80公里的省道S311線(石哈河——巴音查乾——海流圖)油路改建工程和全長48公里的省道311線白音廠汗至固陽達頭地三級公路改建工程;建成蘇木鎮客運站4個,完成險橋改造6座。

據統計,截至2012年,中旗公路總里程達4027.297公里,其中省道293公里,縣道826.302公里,鄉道253.92公里,村道2654.075公里。全旗公路密度達到5.6公里/百平方公里,形成了以“三縱三橫九出口”為主骨架,輻射全旗的公路網以及旗外“4小時包頭、兩小時臨河”、旗內“1個半小時到達”的公路時空圈。

旅遊

烏拉特中旗賽馬烏拉特中旗賽馬

烏拉持中旗境內現存:陰山岩畫、趙長城秦長城、千年古榆溝、爬柏溝,恐龍化石群等遺址遺蹟,主要旅遊景點有:希熱廟(距海流圖12公里)、蒙古大營(距海流圖20公里)、甘其毛都口岸、奇石林(距海流圖14公里)、生態園(距海流圖5公里)等。

歷史名人

著名田徑運動員李珍珠,最好成績:2007年全國田徑大獎賽女子3000米障礙冠軍 9:32.35 (亞洲紀錄)。

中旗重大事件

記者日前從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了解到,內蒙古烏拉特中旗浩堯爾忽洞金礦深部勘查近期取得重大突破,現已確定1436米標高以下新增資源儲量(金屬量)為75.85噸,累計探明資源儲量(金屬量)148.467噸,目前探明的儲量已經排在內蒙古首位。

內蒙古的旗縣區

想了解內蒙古的各個旗縣區嗎?來這裡看一下吧!

內蒙古自治區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盟市轄區、縣級市、縣、旗、自治旗
呼和浩特市回民區 | 玉泉區 | 新城區 | 賽罕區 | 托克托縣 | 清水河縣 | 武川縣 | 和林格爾縣 | 土默特左旗
包頭市昆都侖區 | 青山區 | 東河區 | 九原區| 石拐區 | 白雲礦區 | 固陽縣 | 土默特右旗 | 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
烏海市海勃灣區 | 烏達區 | 海南區
赤峰市紅山區 | 元寶山區 | 松山區 | 寧城縣 | 林西縣 | 喀喇沁旗 | 巴林左旗 | 敖漢旗 | 阿魯科爾沁旗 | 翁牛特旗 | 克什克騰旗 | 巴林右旗
通遼市科爾沁區 | 霍林郭勒市 | 開魯縣 | 科爾沁左翼中旗 | 科爾沁左翼後旗 | 庫倫旗 | 奈曼旗 | 扎魯特旗
鄂爾多斯市東勝區 | 準格爾旗 | 烏審旗 | 伊金霍洛旗 | 鄂托克旗 | 鄂托克前旗 | 杭錦旗 | 達拉特旗
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 | 滿洲里市 | 牙克石市 | 扎蘭屯市 | 根河市 | 額爾古納市 | 陳巴爾虎旗 | 阿榮旗 | 新巴爾虎左旗 | 新巴爾虎右旗 | 鄂倫春自治旗 | 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 鄂溫克族自治旗
巴彥淖爾市臨河區 | 五原縣 | 磴口縣 | 杭錦後旗 | 烏拉特中旗 | 烏拉特前旗 | 烏拉特後旗
烏蘭察布市集寧區 | 豐鎮市 | 興和縣 | 卓資縣 | 商都縣 | 涼城縣 | 化德縣 | 四子王旗 | 察哈爾右翼前旗 | 察哈爾右翼中旗 | 察哈爾右翼後旗
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 | 二連浩特市 | 多倫縣 | 阿巴嘎旗 | 西烏珠穆沁旗 | 東烏珠穆沁旗 | 蘇尼特左旗 | 蘇尼特右旗 | 太僕寺旗 | 正鑲白旗 | 正藍旗 | 鑲黃旗
興安盟烏蘭浩特市 | 阿爾山市 | 突泉縣 | 扎賚特旗 | 科爾沁右翼前旗 | 科爾沁右翼中旗
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 | 阿拉善右旗 | 額濟納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