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勃灣區

海勃灣區

海勃灣區是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市轄區之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烏海市東北部。東倚卓子山(烏仁都喜烏拉)與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為鄰;西隔黃河與烏達區相望;南至四眼井與海南區相連;北與鄂托克旗蒙西鎮交界。有“黃河明珠、沙地綠洲、書法之城、賞石之城、葡萄之鄉·水上新城”之美譽。海勃灣區總面積529平方千米,轄1個鎮6個街道辦事處,41個社區、5個行政村。2012年總人口31.0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9.1萬人。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海勃灣區海勃灣區

海勃灣區位於自治區西南部、烏海市東北部,東倚雄偉壯觀的卓子山烏仁都喜烏拉)與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為鄰;西隔滔滔奔流的黃河與烏達區相望;南至四眼井與海南區相連;北與鄂托克旗鹼櫃鄉交界。地理坐標東經106°46′至107°05′,北緯39°31′至39°52′之間,總面積529平方公里。

地理條件

海勃灣區地處鄂爾多斯高原西北部,烏蘭布和沙漠南緣的中山丘陵、河谷及部

海勃灣區海勃灣區
分平緩起伏區內。整個地勢是東南高,西北低。東南部以丘陵山地為主,西北部較為開闊平坦,平均海拔1100米。 改革開放以來,海勃灣區不斷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城區內湧現出了座座頗具現代氣魄和民族特色的建築群,加之城市道路的大力興建,給排水工程設施的擴展完善,郵電通訊條件的改善,城市綠化面積的擴大,花園式城市建設的深入發展,注重對環境污染的治理,實行集中供熱等,城區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城市功能日臻完善。

名勝古蹟

海勃灣境內名勝古蹟、遺址和景觀也比較豐富。主要有桌子山岩畫:位於海勃灣區桌子山山腳沿線,迄今共發現五處,其中以召燒溝岩畫最為著稱。召燒溝岩畫距城區15公里處,系青銅器時代我國北方遊牧民族的文化遺蹟,1986年9月

海勃灣區海勃灣區
被自治區人民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發掘出可辯認圖形118幅,整個畫面完整地磨刻在較為平緩的石灰岩坡面上,總面積650平方米,大多為神態各異的人面像,其中一些圖形被有關專家鑑定為太陽神的象徵。古文化遺蹟:主要有古漢城遺址,俗稱“蘭城子”,該古文化遺蹟,位於海勃灣區城北11公里處。尚存古城遺址東西長307米,南北寬294米。並已發現有相當數量的漢“五銖”錢,“半兩”錢,各種文飾的陶片和殘損的陶器及建築陶器等。城西北約百米處,還有一片漢代墓群,具有漢代一般墓室的建築特點。古文化遺址:發現有古文化遺址九處,包括一處秦古長城遺址,兩處烽火台遺址,一處漢代古城遺址,兩處漢代古墓群,還有拉僧廟迪延廟卡布其廟三處喇嘛廟遺址。此外,境內還有烏倫木山六字真言、黃河沿岸風光、胡楊島等旅遊景觀。

第三產業

2006年,海勃灣區深入貫徹實施“三產興區”戰略,進一步調整業態、聚集人氣、營造商氣,努力構築多層次、多功能、外向型的第三產業發展格局。

海勃灣區緊密結合自身的區域位置、產業特點和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大力實施“三產興區”發展戰略,在鞏固商貿流通等傳統三產的同時,加快發展房地產業,突出發展交通、通信業,規範發展金融、保險業,逐步形成了一、二、三產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

海勃灣區海勃灣區

今年,該區將繼續把第三產業發展作為全區經濟發展的重點,通過合理布局商業網點,加快建材家居、果蔬批發、汽車修配、五金機電等專業市場建設步伐;重點抓好新天地商貿中心、帝王廣場、新銳置業商廈等項目的建設,引導商貿、餐飲娛樂等傳統產業擴大規模、提升檔次;大力扶持倉儲、貨運等流通企業發展,積極引進現代物流業;進一步加強房地產一級市場調控,培育和完善二級市場,推進舊城區聯片開發和城中村改造,加快經濟適用住房建設,開發檔次不同、商住平衡的房產,滿足不同群體的消費需求;吸引多種資本參與旅遊產業開發,加快濕地公園金沙灣桌子山岩畫旅遊區的建設步伐;堅持培育與引進相結合,大力發展法律、會計、資產評估、市場諮詢等商務服務,積極發展文化體育、社區服務、信息服務業,確保第三產業各項經濟指標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良好態勢。

高效農業示範區

海渤灣高效農業示範區規劃面積10萬畝,整個示範區分為沙漠旅遊觀光區、生活服務區、養殖區、葡萄種植觀光區,溫室種植區。生產服務區六大功能。

在高效農業示範區規劃發展過程中,海渤灣立足“工業化理念、園區化管

海勃灣區海勃灣區
理、社區化模式”的發展思路,大膽創新獨具特色的新農村發展模式;按照“產業為龍頭,基地為依託,科技為先導,生態為目標”四位一體的發展方略,積極探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遵循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益運作的發展原則,全力推進示範區建設海勃灣區地處鄂爾多斯高原西北部,烏蘭布和沙漠南緣的中山丘陵、河谷及部分平緩起伏區內。整個地勢是東南高,西北低。東南部以丘陵山地為主,西北部較為開闊平坦,平均海拔1100米。屬典型的極端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0.3℃(1961—1980年),年均降水量154.8毫米,年蒸發量為3500毫米左右,平均日照為3047.3小時。

行政區劃

下轄6個街道、1個鎮、2個鄉:

濱河街道 
鳳凰嶺街道辦事處成立於1981年5月。轄區南起新華大街、北至養殖小區、東到海拉北路、西達包蘭鐵路,是市、區兩級政府所在地。轄區面積25平方千米,人口5.9萬,共有7個社區。辦事處駐人民北路38號(西湖小區)。
海北街道
新華街道
新華西街道辦事處成立於1995年6月。轄區位於城區西南端,東至人民路,西至包蘭鐵路線,南至市黃河化

海勃灣區海勃灣區
工集團,北至新華大街。轄區面積8平方千米。下設7個社區,常住人口29212人。辦事處地址駐海達西街。
卡布其街道“卡布其”為蒙古語,意為山谷或峽谷。辦事處始建於1962年。位於海勃灣區政府駐地東南方向,海拉公路9千米處。其地域四面環山、東高西低,東跨桌子山與鄂爾多斯市阿爾巴斯蘇木交界,西抵甘德爾山,南至海拉路18千米處與海南區接壤,北起三廠與新華街道辦事處相連。轄區總面積約156平方千米,有6個社區,總人口19267人,其中流動人口2719人。
千里山鎮

歷史沿革

1961年7月9日,國務院第111次全體會議通過,批准:設立海勃灣市,以鄂托克旗的卓資山(卓子山)礦區的行政區域為其行政區域。1975年8月30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烏達市,海勃灣市,設立烏海市。1976年1月10日,烏達市和海勃灣市正式合併,成立烏海市。市人民政府設在海勃灣。下轄烏達、海勃灣、拉僧廟3個縣級辦事處。1979年12月,將3個辦事處改設為區。

2000年,海勃灣區轄6個街道、1個鎮、1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199557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鳳凰嶺街道 31125 海北街道 45147 新華街街道 32936 新華西街街道 22294 卡布其街道 21281 千里山街道 6003 下海勃灣鎮 32938 新地鄉 7833 

海勃灣區海勃灣區

海勃灣區行政區劃一覽 

鳳凰嶺街道 轄:新城、和平街北、鄂爾多斯大街北、建設、育紅路北、黃河西路、長青西路、車站路北、新華西路北、烏蘭路東、海河路東、鄂爾多斯大街南、公園路、海拉路西14個居委會。 

海北街道 轄:新華北、青山、煤城、東山南、長青東、鳳凰嶺東街、海拉東、利民、勝利西、黃河東、東山北、青山北、海北東、鄂爾多斯東街、獅城小區、海北南、海拉北、大慶、大慶西、摩爾溝20個居委會。 

新華街街道 轄:新華大街東路南、甘德爾路東、海河路東、新橋大街二、新橋大街三、新橋大街四、新橋大街五、新橋大街、公園南路、卓子山大街東路、沃野路南、河槽東、大慶東路、海拉南路、體育大街東路、清泉大街、新橋大街東路、新橋大街東路第二18個居委會。 

新華西街街道 轄:車站路西、車站路東、烏蘭南路、新華、卓子山西街、甘德爾西街、建設南路、海河路西、車站路南、海巴、海達11個居委會。 

卡布其街道 轄:鉛礦區、幸福區、和平區、建設區、鋼鐵區、包鋼區、新建區、紅衛區、舊洞溝、六千米10個居委會。

千里山街道 轄:新區、南區、北區3個居委會。

下海勃灣鎮 轄:鎮北、河東、渠南、白樓、路通、果園、五區、順達8個居委會。 

地鄉 轄:鐵管區居委會;黃河、巴音、烏素、新地、伊克、三壩、海北7個村委會。

海勃灣區海勃灣區

五一鄉 轄:河源、中海南、中海北、中河源、富園、綠園、新園、幸福、新一、王元地、紅星、北河源12個村委會。
海勃灣區轄6個街道(新華街、新華西街、鳳凰嶺街、海北街、卡布其、千里山)、1個鎮(下海勃灣)、2個鄉(新地、五一)。海勃灣區轄6個街道、1個鎮、2個鄉:鳳凰嶺街道、海北街道、新華街道、新華西街道、卡布其街道、千里山街道、下海勃灣鎮、新地鄉、五一鄉。

2006年烏海市調整鄉鎮行政區劃,海勃灣區將3個鄉鎮(鄉2個、鎮1個)調整為1個鎮、1個街道:原新地鄉和千里山街道辦事處合併組建千里山鎮,鎮政府設在原千里山街道辦事處所在地;原五一鄉和下海勃灣鎮合併組建濱河街道辦事處。調整後,海勃灣區轄6個街道(濱河、新華街、新華西街、鳳凰嶺街、海北街、卡布其)、1個鎮(千里山)。

自然條件

海勃灣區屬典型的極端大陸性氣候。特點是降水少,氣溫高,大風多,日照長,乾旱嚴重,四季分明,冬長寒冷,夏短炎熱。

海勃灣地區晴天多,日照極為豐富,是我國日照豐富地區之一,平均日照為3047.3小時,日照百分率在69%—73%之間。年均降水量只有154.8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是內蒙古自治區降水量最少的地區之一。年平均氣溫為1

海勃灣區海勃灣區
0.3℃(1961—1980年),是內蒙古自治區氣溫最高的地區。年絕對濕度一般為6毫巴左右,年蒸發量為3500毫米左右,蒸發量大大超過降水量,差值在20倍以上。年均地溫不足20℃,最大凍土深度在163—178厘米。海勃灣西北是烏蘭布沙漠,東邊是桌子山,地處冷空氣入侵門戶,年平均風速較大,可達3.14米/秒,風向多為偏西北風或西北風,並且沙暴日數多,全年約為22—26天。

海勃灣地區土壤類型主要有灰漠土、棕鈣土、栗鈣土、風沙土、草甸土、鹽土等,其中灰漠土是發展農業生產的重要土壤。

資源情況

土地資源。海勃灣區總面積52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250公頃,有林地面積5607.9公頃(包括四合木灌溉區),牧草地面積1.4萬公頃(可利用面積1.2萬公頃),建成區面積18平方公里。

礦產資源。海勃灣區境內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已探明儲量並具有開採價值的礦產有能源、化工、建材所需的綜合性配套礦產資源近30種,查明的礦床、礦化點近百餘處,是一塊具有開發建設價值的經濟發展寶地。其主要礦產資源有煤、石灰岩、矽石、高嶺土、各種粘土,次之有金屬礦種十餘種。其中,煤炭保有儲量10.4億噸,占全市總儲量近三分之一,素有“塞上煤城”之稱;石灰岩遠景儲量40億噸以上,氧化鈣含量高,雜質少;粘土總儲量50億噸以上。另外還有輝綠岩角閃石、世界名貴的血紅色大理石等。

水資源。黃河是海勃灣區工農業用水的主要水源。黃河流經全境,年均水流量321億立方米,年最大流量達556億立方米,這為地區工農業發展、人民生活用水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海勃灣區海勃灣區

生物資源。海勃灣區境內,除了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充足的水資源外,還分布著較為豐富的生物資源。現已查明的野生植物有69科,181屬,297種。其中:飼用植物93種;藥用植物30餘種。且有國家重點保護珍稀野生植物沙冬青蒙古扁桃、四合木、半日花綿刺(又名“蒙古包大寧”)等。其中:四合木屬蒺藜科植物,是7000萬年前第三紀的殘存植物,世界上特有屬種分布在我國190個屬種中,桌子山地區就有稀世植物,它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

民族介紹

蒙古族簡介

蒙古族現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肅、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蒙古族自稱“蒙古”。其意為“永恆之火”。別稱“馬背民族”。

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蒙古語有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布利亞特三種方言。現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紀初用回鶻字母創製,13 世紀初,經蒙古學者卻吉 · 斡斯爾對原有文字進行改革,成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用蒙古語言文字的新聞出版、廣播、戲劇、電影事業也有了相當的發展。《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著名的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三大英雄史詩之一;《飲善正要》被列為對世界文明貢獻卓著的重要醫學發明成果之一。畜牧業是蒙古族人民長期賴以生存發展的主要經濟。此外還從事加工業、農業和工業。

蒙古族早期信仰薩滿教,元代以後普遍信仰喇嘛教。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婦女頭上的裝飾多月瑪瑙、珍珠、金銀製成。蒙古族善於歌舞,民歌分長短調兩種。

海勃灣區海勃灣區

習俗

見面要互致問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問好。平輩、熟人相見,一般問: “ 賽拜努(你好) ” ;若是遇見長者或初次見面的人,則要問: “ 他賽拜努。 ” (您好)。

款待行路人(不論認識與否),是蒙古族的傳統美德,蒙古族待客十分講究禮節和規矩。例如,吃手把羊肉時,一般在將羊的琵琶骨帶肉配四條長肋送給客人。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則以一塊帶肉的脊椎骨加半節肋骨和一段肥腸送給客人。到蒙古族人家裡做客必須敬重主人。進入蒙古包後,要盤腿圍著爐灶坐在地氈上,但爐西面是主人的居處,主人不上坐時不得隨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禮貌;主人請吃奶製品,客人不要拒絕,否則會傷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點也行。

獻哈達也是蒙古族的一項高貴禮節。獻哈達時,獻者躬身雙手托著遞給對方,受者亦應躬身雙手接過或躬身讓獻者將哈達掛在脖子上,並表示謝意。 蒙古族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婦,忌外人進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禁止在參觀寺院經堂、供殿時吸菸、吐痰和亂摸法器、經典、佛像以及高聲喧譁,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食俗

蒙古族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 “ 查乾伊得 ” ,意為聖潔、純淨的食品,即 “ 白食 ” ;以肉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 “ 烏蘭伊得 ” ,意為 “ 紅食 ” 。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見的牛奶外,還食用羊奶、馬奶、鹿奶和駱駝奶,其中少部分做為鮮奶飲料,大部分加工成奶製品。

蒙古族的肉類主要是牛、綿羊肉,其次為山羊肉、少量的馬肉,在狩獵季節也捕獵黃羊肉。羊肉常見的傳統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腦燴菜等 70 多種,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剝皮烤)、爐烤帶皮整羊或稱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見的是手把羊肉。

在日常飲食中與紅食、白食占有同樣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 ── 炒米。西部地區的蒙古族還有用炒米做 “ 崩 ” 的習俗。麵粉製作的各種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飲食中也日漸增多,最常見的是麵條和烙餅,並擅長用麵粉加餡製成別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餡餅及蒙古糕點新蘇餅等。

海勃灣區海勃灣區

蒙古族每天離不開茶,除飲紅茶外,幾乎都有飲奶茶的習慣,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淨水,燒開後,沖入放有茶末的淨壺或鍋,慢火煮 2-3 分鐘,再將鮮奶和鹽對入,燒開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時還要加黃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鹹爽可口,是含有多種營養成分的滋補飲料。有人甚至認為,三天不吃飯菜可以,但一天不飲奶茶不行。蒙古族還喜歡將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實、葉子、花都用於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風味各異,有的還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飲酒,所飲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區也飲用奶酒和馬奶酒。每逢節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飲的習慣。馬奶酒是鮮馬奶經發酵製成,不需蒸餾。

典型食品: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爐烤帶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民間還有:稀奶油;奶皮子;煺毛整羊宴;熟烤羊;白菜羊肉卷;新蘇餅;烘乾大米飯。 節慶 蒙古族民間傳統節日有 “ 白節 ” 、祭敖包、那達慕等。 “ 白節 ” 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相當於漢族春節的年節,亦稱 “ 白月 ” ,傳說與奶食的潔白有關。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節日的時間和春節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要吃手把肉,也要包餃子、烙餅,初一的早晨,晚輩要向長輩敬 “ 辭歲酒 ” 。 在錫林郭勒盟民間除過年節外,還在每年的夏天過 “ 馬奶節 ” 。節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還要擠馬奶釀酒,節日的當天,每個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乾、乳酪、奶豆腐等奶製品擺上盤子裡,用以招待客人,馬奶酒被認為聖潔的飲料,獻給尊貴的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烤全羊過去多用來進行祭典或祭敖包時才用,現在已成為盛大節慶或迎接貴賓用的一種特殊菜餚。

那達慕大會 每年夏秋季牧閒時舉行。 “ 那達慕 ” 在蒙語中有娛樂或遊戲之意。內容有摔跤、賽馬、射箭、舞蹈,以及物資交流等。解放後又增添了不少新內容,如田徑、球類比賽、文藝演出、圖片展覽、放映電影、交流生產經驗等,成為蒙古族人民喜愛的盛會。

內蒙古行政區劃

內蒙古的地形以高原為主,高原從東北向西南延伸3000公里,地勢由南向北、西向東緩緩傾斜。一般地區海拔 1000米- - 1500米。區現設呼和浩特、包頭、烏海、赤峰、通遼、鄂爾多斯、呼倫貝爾、烏蘭察布、巴彥淖爾9個市;興安、阿拉善、錫林郭勒3個盟;另外有滿洲里、二連浩特2個計畫單列市;下轄12個縣級市、17個縣,52個旗,其中包括鄂倫春、鄂溫克、莫力達瓦達斡爾3個少數民族自治旗。

內蒙古自治區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盟市轄區、縣級市、縣、旗、自治旗
呼和浩特市回民區 | 玉泉區 | 新城區 | 賽罕區 | 托克托縣 | 清水河縣 | 武川縣 | 和林格爾縣 | 土默特左旗
包頭市昆都侖區 | 青山區 | 東河區 | 九原區| 石拐區 | 白雲礦區 | 固陽縣 | 土默特右旗 | 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
烏海市海勃灣區 | 烏達區 | 海南區
赤峰市紅山區 | 元寶山區 | 松山區 | 寧城縣 | 林西縣 | 喀喇沁旗 | 巴林左旗 | 敖漢旗 | 阿魯科爾沁旗 | 翁牛特旗 | 克什克騰旗 | 巴林右旗
通遼市科爾沁區 | 霍林郭勒市 | 開魯縣 | 科爾沁左翼中旗 | 科爾沁左翼後旗 | 庫倫旗 | 奈曼旗 | 扎魯特旗
鄂爾多斯市東勝區 | 準格爾旗 | 烏審旗 | 伊金霍洛旗 | 鄂托克旗 | 鄂托克前旗 | 杭錦旗 | 達拉特旗
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 | 滿洲里市 | 牙克石市 | 扎蘭屯市 | 根河市 | 額爾古納市 | 陳巴爾虎旗 | 阿榮旗 | 新巴爾虎左旗 | 新巴爾虎右旗 | 鄂倫春自治旗 | 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 鄂溫克族自治旗
巴彥淖爾市臨河區 | 五原縣 | 磴口縣 | 杭錦後旗 | 烏拉特中旗 | 烏拉特前旗 | 烏拉特後旗
烏蘭察布市集寧區 | 豐鎮市 | 興和縣 | 卓資縣 | 商都縣 | 涼城縣 | 化德縣 | 四子王旗 | 察哈爾右翼前旗 | 察哈爾右翼中旗 | 察哈爾右翼後旗
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 | 二連浩特市 | 多倫縣 | 阿巴嘎旗 | 西烏珠穆沁旗 | 東烏珠穆沁旗 | 蘇尼特左旗 | 蘇尼特右旗 | 太僕寺旗 | 正鑲白旗 | 正藍旗 | 鑲黃旗
興安盟烏蘭浩特市 | 阿爾山市 | 突泉縣 | 扎賚特旗 | 科爾沁右翼前旗 | 科爾沁右翼中旗
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 | 阿拉善右旗 | 額濟納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