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單16號

“沈單16號”(原代號沈9729)是瀋陽市農科院於1995年以自交系“沈137“為父本、K12為母本雜交組配而成的普通玉米單交種。2001年12月通過遼寧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基本信息

品種來源

瀋陽市農業科學院作物所1995年用自選系沈137為父本,外引系K12為母本育成。沈單16號親本之一沈137是利用含有熱帶種質的美國雜交種6JK111選育而成。在選育中,除了注重對豐產性、穩產性的選擇外,還利用熱帶、亞熱帶材料綜合抗性較強、品質較優、光周期敏感的特點,加大了對抗病性、商品性和適應性的選擇壓力,使自交系沈137具有一般配合力高,抗病性強,抗倒性強,光周期敏感,光合速率高(40.8±2.17(co2)[umol/(㎡·s)]),自身產量高,綜合農藝性狀好的特點。沈137的成功選育為沈單16號具有的優異性狀打下堅實基礎,尤其利用其對溫光變化敏感的特性使沈單16號生育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不同緯度地區都可以正常發育,具有更加廣泛的適應性。雜交種的另一親本K12中含有黃早四血緣,黃早四是中國玉米種質資源中品質優良,套用範圍最大,適應性最廣的育種材料之一。沈137與K12雜交,地理遠緣,而且拓展了國內×國外原有雜交模式,使沈單16號表現出較強的雜種優勢,既高產又優質、既多抗又適應性廣,充分實現了高產、優質、高抗的內在統一,解決了生產上長期存在的重產輕質、缺少優質高產品種的普遍問題。

主要性狀

1.1產量
在1999-2000年遼寧省區試、2000-2001年全國西北春玉米組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中,沈單16號平均產量高,均比各試驗對照種增產9.7%以上,多年多點試驗增產顯著,增產效果穩定。
1.2品質
沈單16號籽粒半馬齒型,橙黃色,大小均勻,角質含量高,千粒重400克,容重771g/L。經農業部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試:粗蛋白、粗脂肪、總澱粉、賴氨酸各項指標均超過國家普通優質玉米標準,是一個具有較好商品品質、營養品質、加工品質、衛生品質的糧飼兼用品種。
1.3抗病性
2000-2001年遼寧省玉米區試和全國玉米區試人工接種抗病性鑑定結果表明:沈單16號抗大小斑病、莖腐病、矮花葉病、黑粉病、彎孢菌葉斑病,絲黑穗病、紋枯病、尾孢菌葉斑病等當前生產上主要玉米病害。
1.4適應性
沈單16號對溫光反應敏感,隨緯度南移生育期縮短,可塑性很大,既可春播又可夏播,具有較廣的生態區域適應性。沈單16號在瀋陽地區從出苗至成熟127天左右,正常成熟需≥10℃積溫2865.8℃·d。1999年和2000年全國玉米攻關展示田中,沈單16號從出苗至成熟分別為98天和112天,活稈成熟,適應性較好。沈單16號可在遼寧、吉林南部、山東、山西、河北、河南、陝西、浙江、湖北、安徽、四川、寧夏、內蒙、甘肅、新疆、雲南、京、津等18省市種植,是中國近年來育成的推廣套用區域最廣泛的玉米品種之一。

特徵特性

幼苗:葉鞘紫色,葉片綠色。
植株:成株高280厘米,穗位118厘米,株型塔型。全株葉片23-24片。
雄穗:分枝10-12個。
花絲:粉紅色、花葯粉色。
果穗:苞葉上有小箭葉,長筒型,穗長25厘米,穗行數16-18行。
籽粒:橙黃色、穗軸紅色、半馬齒-硬粒型,千粒重400克左右。
品質:經農業部穀物品質檢測中心檢驗結果粗蛋白10.69%、賴氨酸0.30%、粗脂肪4.45%、澱粉73.9%。
病蟲害發生情況:經中國農科院品資所病害鑑定結果:高抗大、小斑病、青枯病、絲黑穗病,對黑粉病、灰斑病、彎孢菌葉斑病也具有一定的耐病性。
試驗情況:2002年參加赤峰市晚熟玉米生產試驗平均畝產800.4公斤,比對照農大108、農大3138增產17.3%和11.5%。

栽培技術要點

密度:保苗3300株。
田間管理:施足底肥、每畝施農家肥5000公斤以上,播種時每畝施磷酸二銨20公斤,尿素5公斤,拔節期每畝追肥尿素30公斤,防粘蟲與玉米螟。

2011年優質種子3

民以食為天,種子與人類生活關係密切,除日常生活必需的糧、油、棉外,一些藥用、調味等都來自種子。盤點2011年優質的種子品種,為農民提供參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