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體污染

水體污染

水體污染是指排入水體的污染物在數量上超過了該物質在水體中的本底含量和自淨能力即水體的環境容量,破壞了水中固有的生態系統,破壞了水體的功能及其在人類生活和生產中的作用。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價值和功能的現象。水體污染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工業廢水的大量排放。

概述

水體污染水體污染

水體是江河湖海、地下水、冰川等的總稱,是被水復蓋地段的自然綜合體。它不僅包括水,還包括水中溶解物質、懸浮物、底泥、水生生物等。水與水體是兩個緊密聯繫又有區別的概念。從水體概念去研究水環境污染,才能得出全面、準確的認識。

排入水體的污染物質一旦超過了水體的自淨能力,使水體惡化,達到了影響水體原有用途的程度,這時可以說,水被污染了。

水體污染是指排入水體的污染物在數量上超過了該物質在水體中的本底含量和自淨能力即水體的環境容量,從而導致水體的物理特徵、化學特徵發生不良變化,破壞了水中固有的生態系統,破壞了水體的功能及其在人類生活和生產中的作用。

水全污染物可分為四大類:
1 、無機無毒物:酸、鹼、一般無機鹽、氮、磷等植物營養物質;
2 、無機有毒物:重金屬、砷、氰化物、氟化物等;
3 、有機無毒物: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等;
4 、有機有毒物:苯酚、多環芳烴、PCB 、有機氯農藥等。
有機物污染的特徵是耗氧,有毒物的污染特徵表現為生物毒性。

造成原因

水體污染水體污染

造成水體污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向水體排放未經妥善處理的城市污水工業廢水;施用化肥、農藥及城市地面的污染物被水沖刷而進入水體;隨大氣擴散的有毒物質通過重力沉降或降水過程而進入水體等。
污染水體的物質成分極為複雜,概括起來主要包括:無機無毒物、無機有毒物、有機無毒物、有機有毒物、石油類污染物、病原微生物、寄生蟲、放射性污染物、熱污染等。
無機無毒物如:砂、土等顆粒狀的污染物,它們一般和有機顆粒性污染物混合在一起,統稱為懸浮物(SS)或懸浮固體,使水變渾濁。還有酸、鹼、無機鹽類物質,氮、磷等營養物質。

水體污染的來源及主要污染物質

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生活污水、農田排水中含有各種污染物,引起不同程度的水體污染。

1.無毒無機物質

無毒無機物質主要指排入水體中的酸、鹼及一般無機鹽類。冶金、金屬加工、化工、人造纖維、酸性造紙等工業廢水,是水體酸性污染物質的主要來源;制鹼、製革、煉油、化學纖維、鹼法造紙等工業廢水,是鹼性污染物質的重要來源。酸性、鹼性廢水相互中和,或它們與地表物質相互作用,均可產生各種無機鹽類,因而酸和鹼的污染必然伴隨著無機鹽的污染。

2.有毒無機物質

有毒無機物質主要指重金屬和氰化物、氟化物等。這類污染物具有強烈的生物毒性,在排入水體或進行農業灌溉後,會影響魚類、水生生物、農作物的生長和生存,並可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體健康。

3.無毒有機物質

無毒有機物指比較容易分解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等。這些物質以懸浮或溶解狀態存在於污水中,可通過微生物的生化作用而分解。由於在其分解過程中需要消耗氧,因而被稱為需氧污染物。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動、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中均有大量需氧污染物。

4.有毒有機物質

水體中的有毒有機物質種類很多,以酚類化合物、有機農藥等最為常見。酚類化合物主要來自煉焦、煉油、煤氣、製造酚及其化合物和用酚作原料的工業所排放的含酚廢水;水體中有機農藥主要是有機氯、有機磷農藥和有機汞類農藥,來源於農藥工業廢水及被水沖刷的用藥土壤。隨著石油工業及水上運輸的發展,油類物質對水體的污染也越來越嚴重,大面積油污覆蓋水面,影響水質及水域功能,破壞景觀,危害水生生物,而且油類污染很難及時清除。

5.放射性物質

水體的放射性污染主要來源於核企業排放的含放射性污染物的廢水,也包括固體放射性污染物淋洗進入地表徑流,向水體投放的放射性廢物,核試驗降落到水體的散落物,以及核動力船舶事故泄露的核燃料。

6.生物污染物質

生物污染物主要來自生活污水,醫院、畜牧場、屠宰場污水,類加工、製革等工業廢水,包括動物和人排泄的糞便中含有的致病細菌、黴菌、病毒、寄生蟲以及某些進入水體的昆蟲等。

7.水體熱源污染

水體熱污染主要來源於工礦企業向江河排放的冷卻水。其中以電力工業為主,其次是冶金、化工、石油、造紙、建材和機械等工業。

污染源

水體污染源水體污染源

水體污染源分為自然污染源和人為污染源兩大類型。
自然污染源指自然界本身的地球化學異常釋放有害物質或造成有害影響的場所。 人為污染源指由於人類活動產生的污染物對水體造成的污染。人為污染源包括工業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農業污染源 。

工業污染源

由於不同企業、不同產品、不同工藝、不同原料、不同管理方式,排放的廢水水質、水量差異很大。工業廢水是水體最重要的污染源。它具有量大、面廣、成分複雜、毒性大,不易淨化、難處理等特點。

生活污染源

主要是生活中各種洗滌水,一般固體物質小於1%,並多為無毒的無機鹽類、需氧有機物類、病原微生物類及洗滌劑。生活污水的最大特點是含氮、磷、硫多,細菌多,用水量具有季節變化規律。

農業污染源

包括牲畜糞便、農藥、化肥等。農村污水具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有機質、植物營養素及病原微生物含量高;二是農藥、化肥含量高。

污染物

工業廢水隨意排放工業廢水隨意排放

水體化學污染物

需氧污染物

地表水的溶解氧含量,一般不低於4毫克/升。水體中所含的碳氫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等有機化合物中水中微生物等作用下,最終分解為二氧化碳、水等簡單的無機物,同時消耗大量的氧;而水體中的亞硫酸鹽、硫化物、亞鐵鹽和氨類等還原性物質,在發生化學氧化時,也要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這些物質就統稱為需氧污染。水中溶解氧的下降,勢必影響魚類及其他水生生物的正常生活,水質惡化。

重金屬

重金屬,特別是汞、鎘、鉛、鉻等具有顯著和生物毒性。它們在水體中不能被微生物降解,而只能發生各種形態相互轉化和分散、富集過程(即遷移)。重金屬污染的特點是:(1)除被懸浮物帶走的外,會因吸附沉澱 作用而富集於排污口附近的底泥中,成為長期的次生污染源;(2)水中各種無機配位體(氯離子、硫酸離子、氫氧離子等)和有機配位體(腐蝕質等)會與其生成絡合物或螯合物,導致重金屬有更大的水溶解度而使已進入底泥的重金屬又可能重新釋放出來;(3)重金屬的價態不同,其活性與毒性不同。其形態又隨pH和氧化還原條件而轉化。

一般有機物

近日淮河最大支流沙潁河上游沈丘閘開閘放水,沿岸企業排放污染物下泄,造成1公里長的白色泡沫帶。近日淮河最大支流沙潁河上游沈丘閘開閘放水,沿岸企業排放污染物下泄,造成1公里長的白色泡沫帶。

a.油類 油類已成為水體,特別是海洋污染的主要物質。石油進入水體,除了〖揮發一部分外,在水面形成油膜(低分子烴類可溶於水),由於風浪 作用,又可生成乳化油(其油滴平均直徑約0.5~25微米)。油能粘住魚卵和魚,降低孵化率並使魚畸形、死亡。
b.酚類 屬於可被天然分解的有機物。其分解速度取決於其結構(單元酚分解較二元酚、三元酚易)、初始濃度、微生物條件、溫度、曝氣條件等因素,酚類生物分解最適宜的水溫是15~25℃。
c.氰化物 天然水體對氰化物有較強的自淨作用。我國各地有氰電鍍廢水含氰經常為30~35毫克/升;某些焦化廠粗苯和純苯分離水含氰1~96毫克/升;化肥廠煤氣洗氣水含氰180毫克/升。

酸鹼及一般無機鹽類

主要來自礦坑廢水、工廠酸洗水、硫酸廠、粘膠纖維、酸法造紙等,酸雨也是某些地區水體酸化的主要來源。鹼主要來自造紙、化纖、煉油等工業。酸鹼污染不僅可腐蝕船舶和水上構築物,改變水生生物的生活條件,還可大大增加水的硬度(生成無機鹽類),影響水的用途,增加工業用水處理費用等。

植物營養物

植物營養物主要指氮、磷化合物。主要業源是化肥、農業廢棄物、生活污水和造紙製革、印染、食品、洗毛等工業廢水。植物營養物污染主要表現為水體富營養化。水體營養化程度與磷、氮含量關,磷的作用大於氮。一般業說,總磷和無機氮分別超過20毫克/米3,300毫克/米3,就可以認為水體處於富營養化。

其它化學污染物

類別

水體污染水體污染

自然界中的水體污染,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劃分為各種污染類別。

從污染成因上劃分

可以分為自然污染和人為污染。自然污染是指由於特殊的地質或自然條件,使一些化學元素大量富集,或天然植物腐爛中產生的某些有毒物質或生物病原體進入水體,從而污染了水質。人為污染則是指由於人類活動(包括生產性的和生活性的)引起地表水水體污染。

從污染源劃分

可分為點污染源和面污染源。環境污染物的來源稱為污染源。點污染是指污染物質從集中的地點(如工業廢水及生活污水的排放口門)排入水體。它的特點是排污經常,其變化規律服從工業生產廢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規律,它的量可以直接測定或者定量化,其影響可以直接評價。而面污染則是指污染物質來源於集水面積的地面上(或地下),如農田施用化肥和農藥,灌排後常含有農藥和化肥的成分,城市、礦山在雨季,雨水沖刷地面污物形成的地面徑流等。面源污染的排放是以擴散方式進行的,時斷時續,並與氣象因素有聯繫。

從污染的性質劃分

水體污染水體污染

可分為物理性污染、化學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物理性污染是指水的渾濁度、溫度和水的顏色發生改變,水面的漂浮油膜、泡沫以及水中含有的放射性物質增加等;化學性污染包括有機化合物和無機化合物的污染,如水中溶解氧減少,溶解鹽類增加,水的硬度變大,酸鹼度發生變化或水中含有某種有毒化學物質等;生物性污染是指水體中進入了細菌和污水微生物等。事實上,水體不只受到一種類型的污染,而是同時受到多種性質的污染,並且各種污染互相影響,不斷地發生著分解、化合或生物沉澱作用。

從環境工程學角度劃分

環境工程學劃分水體污染是依污染物質和能量(如熱污染)所造成的各類型環境問題以及不同的治理措施,具體可以分為病原體污染、需氧物質污染、植物營養物質污染、石油污染、有毒化學物質污染、鹽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

危害

安徽省蚌埠市龍子湖區長淮鎮仇崗國小旁邊污水塘散發刺鼻的氣味,學生捂著鼻子上課安徽省蚌埠市龍子湖區長淮鎮仇崗國小旁邊污水塘散發刺鼻的氣味,學生捂著鼻子上課

(1)含色、臭、味的廢水 影響水體外觀、工業產品質量,水生生物受這種有臭味廢水的影響,也帶有臭味,這不僅使魚貝類的質量下降,甚至使之無法食用。
(2)有機物污染微生物快速繁殖,使水中缺氧,引起有機物的嫌氣發酵, 分解出惡臭氣體,污染環境,毒害水生生物,它是水體污染最主要的方面。
(3)無機物污染 使水體PH值發生變化,破壞其自然緩衝作用、消滅或抑制細菌及微生物的生長,阻礙水體自淨作用。同時,增加水中無機鹽類和水的硬度,給工業和生活用水帶來不利因素,也會引起土壤鹽漬化
(4)有毒物質的污染 毒害生物,影響人體健康,造成水俁病、骨痛病等公害病。
(5)富營養化污染 造成藻類大量繁殖,使水中缺氧,導致魚類死亡。水中氮化合物的增加,對人畜健康帶來很大的影響,輕則中毒,重則致癌
(6)油的污染 不僅有害於水的利用,還造成魚類死亡、海灘變壞,休養地、風景區被破壞,鳥類也遭到危害。
(7)熱污染 熱電廠等的冷卻水是熱污染的主要來源,直接排入水體,可引起水溫升高,溶解氧減少,某些毒物的毒性升高,導致魚類死亡或水生生物種群改變。
(8)病原微生物污水 使受污染地區疾病流行。

中國現狀

東海近海敲響生態警鐘東海近海敲響生態警鐘

1.地下水

中國的飲用水源污染非常嚴重,符合飲用水標準者約占30%,在以地下水為飲用水源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國各主要城市地下水超采,且嚴重超采現象十分普遍。比較突出的有太原、西安、北京、南京、石家莊、蘇州、大同、唐山、保定、青島、煙臺等。而大連、青島、煙臺、北海等城市的海水入侵現象日益突出。

2.河水

對中國532條河流的污染狀況進行的調查表明,已有436條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占調查總數的82%。到1994年為止,全國各大江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並呈發展趨勢,工業發達城市(鎮)附近水域的污染尤為突出。據全國七大水系和內陸河流的110個重點河段統計,符合《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的1、2類的占32%,3類的占29%,屬於4、5類的占39%。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高錳酸鹽指數、揮發酚和生化需氧量。大、中城市的下遊河段普遍受大腸菌群污染。

以下列舉了中國幾個河流主要河流的水質情況:

(1)長江幹流水質好於支流,但主要城市河段岸邊水域污染嚴重,對沿岸飲用水源構成威脅。據統計全流域水質符合地面水1、2類標準的占42%,3類的占29%,4、5類的占29%。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高錳酸鹽指數和揮發酚,個別河段銅、砷化物超標。

(2)黃河幹流水質尚好,但有些河段受到有機污染。支流汾河、渭河、湟水河、伊洛河的部分河段污染嚴重。全支流域水質符合1、2類標準的占7%,3類的占27%,屬於4、5類的占66%。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高錳酸鹽指數、生化需氧量和揮發酚。1994年,黃河蘭州段發生兩起較大的水污染事故,造成約500公里河長的水體污染。

(3)淮河流域水污染嚴重,1994年發生了3起特大污染事故,其中以7月15日——20日淮河幹流魯台子段到蚌埠間段發生的污染事故最為嚴重,民眾反應強烈。此次污染在一段時間內給淮南、蚌埠、淮陰、連雲港市區、鹽城等地數十萬居民生活用水帶來嚴重影響,給工農業生產造成巨大損失。其中1、2類的水質占16%,3類的占40%,4、5類的占44%。

(4)松花江遼河流域水污染嚴重。水質符合1、2類標準的僅占6%,3類的占23%,屬於4、5類的占71%。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高錳酸鹽指數和揮發酚、酮、氰化物。其中太子河的本溪段污染最重。

(5)海河流域的拒馬河水質尚好,其餘河段基本為污染河段。水質符合1、2類標準的占32%,3類的占24%,屬於4、5類的占44%。

(6)上海黃浦江水質狀況分為三個斷面,閔行以上江段原水水質為2-3類,臨江、長橋江段為3-4類,而位於市區的南市、楊浦等江段為4-5類。 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嚴重,並呈惡化趨勢。影響城市河流水質的主要污染指標是石油類、揮發酚、氨氮、生化需氧量、總汞等。

3.湖泊、水庫水

中國湖泊達到富營養水平均的已達到63.3%,處於富營養和中營養狀態的湖泊水庫面積占湖泊水庫總面積的99.5%。環境監測表明:大淡水湖泊富營養程度進一步加重。主要污染物是總磷和總氮。巢湖西半湖和滇池污染較重。太湖高錳酸鹽指數較高,入湖河道污染較重。洪澤湖突發性事故時有發生。全國城市內湖富營養化嚴重,其中濟南大明湖和南京玄武湖污染較重,大型水庫水質普遍較好,但多數水庫也受到總氮、總磷等污染的影響。

4.海水

近年來,沿岸海域各海區無機氨無機磷普遍超標,污染程度有所增加,局部海域營養鹽含量已超過國家3類水水質標準,油類污染有所減輕,但珠江口、大連灣、膠州等海域污染仍較嚴重。中國近海海域內發生赤潮的頻次和面積都有所增加。1994年,全國漁業水域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沒有改善,水產養殖業受到嚴重影響,局部水域內發生水生生物死亡。沿岸梭魚、海螺、蛤蜊、毛蚶、貽貝、牡蠣等水產品受污染影響較大。

影響

人類健康

水污染,疾病之源水污染,疾病之源

水是人們生活和生產中不可缺少的物質,水的質量將直接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由於水是自然環境中化學物質遷移、循環的重要介質,人類活動產生的污染物很大一部分以水溶液的形式排放。所以化學物質容易進入水體,並產生以下危害:1.介水傳染病 ,2.急慢性中毒 ,3.致突變、致癌和致畸作用 ,4. 球化學性疾病。除上述之水體環境污染對人類的危害,還有重金屬元素污染也引起人們的重視,重金屬污染主要是指汞、鎘、鋅、銅、鎳、鈷等對環境的污染。以汞的毒性為最大,鎘次之,鉛、鉻等也有相當的毒性。

生活飲用水

中國除了人均淡水資源貧乏之外,水資源的分布在時間和空間上也很不平衡。我國屬季風氣候,水量大部分集中在汛期,夏季徑流量幾乎占全年的40%,那時大量的淡水未被利用,通過洪水排入大海,而其餘時間又往往缺水, 因持續乾旱而造成河流斷流現象時有發生。

從地區上來說,中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的徑流量約占全國的81%,而北方廣大地區不足20%。南方人均年徑流量為4,170立方米/年,北方只有938立方米/年,南方為北方的4.5倍。中國目前600多個城市中有300我個城市缺水,日均缺水量達1,600萬立方米,影響產值每年為200億元以上。水資源的短缺,嚴重製約了城市 的經濟發展,使得一些城市不得不進行長距離引水,如天津引灤工程、青島引黃濟青工程、北京引密工程、大連碧流河引水工程、長春引松工程、西安黑河引水工程、貴陽紅楓湖引水工程、太原萬家寨引黃工程等,耗資巨大。

水生生物

正隨著中國工業迅速發展,未經處理的污水大多排入江河。近年來,養殖業在我國北方迅速發展,有些養魚塘位於城市或鄉鎮近郊或工廠企業附近,有的地方甚至還用污水養魚。由於使用含污染毒物,特別是含重金屬和有機物的水養魚,不僅影響以魚類為主的水生生物生長發育,而且有致癌、致畸、致毒變作用。致使全國漁業水域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占全國淡水天然魚類捕撈總量90%左右的七大江河水系中,超過漁業水質標準的河段總長度為6000公里。上述以魚類為主的水生生物對污染毒物各有一定的富集、積累能力,並通過食物鏈直接危害人體健康。因此,受到人們的關注。

工農業生產

有數據表明,僅1993年,全國廢水排放總量就達356億噸,相當於13個密雲水庫的蓄水量。在這356億噸廢水中,有的直排江河湖庫,有的直排入海,據對15個省的不完全統計,1993年發生漁業污染事故近500起,造成漁業經濟損失4.2億元。全國沿海對蝦養殖相繼暴發了大面積傳染性流行病,病害面積約168萬畝,減產對蝦12萬噸,直接經濟損失35億元。污水流進農田,侵入廠礦,也給工農業生產帶來慘重損失。據統計,目前全國污水灌溉污染的農田面積已達400萬公頃,造成大量農作物減產乃至絕收。

水體污染指標

水體被污染的程度,通常用水質指標來表示,水質指標種類繁多,可分為物理性指標、化學性指標、生物學指標三大類。物理性水質指標有溫度、色度、濁度、電導率、懸浮物等;化學性水質指標包括pH值、硬度、溶解氧、化學需氧量、生化需氧量等,以及各種氰化物、多環芳香烴、有機磷、氟化物和各種重金屬的含量;生物性水質指標有細菌總數、大腸桿菌數、大腸菌群等。

1.懸浮物(SS)

污水中呈固體的不溶解物質稱懸浮物,是水體污染基本指標之一,表明水中不溶解的懸浮物、漂浮物的含量多少,其含量主要取決於污水中挾帶的泥沙、有機物、礦物鹽等懸浮雜質的含量。地下水因有地層的覆蓋和過濾作用,水中的懸浮物較地面水少得多。例如,煤礦礦坑水懸浮物達140~2000mg/L,小氮肥廠的沖渣廢水約150~2500mg/L,中小火電廠渣場廢水的排放濃度達70~1600mg/L。

2.需氧污染物水質指標

需氧污染物的組成比較複雜,要分別測定各種有機物的含量是比較困難的,一般採用下面幾個參數來表示有機物的相對濃度。
(1)生物化學需氧量(BOD)。指水中有機物經微生物分解所需的氧量,簡稱生化需氧量,用BOD來表示,其測定結果用氧的mg/L表示。因為微生物的活動與溫度有關,一般以20℃作為測定的標準溫度。當溫度20℃時,一般生活污水的有機物需要20天左右才能基本完成氧化分解過程,但這在實際工作中是有困難的,通常都以5天作為測定生化需氧量的標準時間,簡稱5日生化需氧量,用BOD5來表示。
(2)化學需氧量(COD)。指用化學氧化劑氧化水中有機污染物時所需的氧量(mg/L),用COD表示。COD越高,表示污水中有機物越多。目前常用的氧化劑主要是重鉻酸鉀。如用高錳酸鉀作氧化劑,測得的化學需氧量簡稱耗氧量,用OC或CODCr表示。
(3)總需氧量(TOD)。指在高溫下燃燒有機物所耗去的氧量(mg/L),用TOD表示。一般用儀器測定,可在幾分鐘內完成。
(4)總有機碳(TOC)。用TOC表示。通常是將水樣在高溫下燃燒,使有機碳氧化成CO2,然後測量所產生的CO2的量,進而計算污水中有機碳的數量。一般也用儀器測定,速度很快。
3.pH值
pH值對污水的處理及綜合利用,對水生物的生長繁殖,對排水管道的使用壽命等都有很大影響,被列為檢驗污水水質的重要指標之一。生活污水的pH值約為7.2~7.6,工業廢水的pH值則因生產工藝的不同及廢水中所含物質種類不同而存在很大差異。
4.細菌污染指標
細菌學檢查特別是腸道菌的檢查,可作為水體生物性污染及其污染程度的有力根據。在實際工作中,通常以檢驗水中的細菌總數和大腸菌群數來間接判斷水質受到人畜糞便污染的情況。
細菌總數是指1ml水在普通瓊脂培養基中,於37℃經24小時培養後,所生長的細菌菌落總數。在人工培養基上生長繁殖的雖然只是適合實驗條件的菌株,並不能表示水中全部細菌,也無法說明有無病原菌存在,但當水被人畜糞便及其他污染物污染時,其細菌總數即急劇增加,因此細菌總數可作為水體污染的指標。
大腸菌群是腸道中最基本且易培養的細菌群之一,可隨人畜糞便進入水體。水體中大腸菌群數的增加,是直接反映水體受人畜糞便污染的一項重要指標。

5.有害有毒物質

測定水中有害有毒物質的含量,往往是直接說明水體受到某種工業廢水或生活污水污染的重要證據,也是反映水體污染狀況的一項重要指標。我國已制定《地面水中有害物質的最高容許濃度》的標準,其中列出了53種有害有毒物質。

措施

1、調整產業結構和布局

從安徽巢湖取的藍藻水樣(左)與飲用水對比從安徽巢湖取的藍藻水樣(左)與飲用水對比

中國產業結構和布局狀況與中國水資源的空間分布很不匹配。中國的主要農業灌溉區和需水工業大多集中於北方,而我國水資源分布卻是南多北少,導致我國北方水環境嚴重惡化,因此,調整中國產業結構和布局勢在必行。具體來說,一是在北方地區加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第三產業,儘量少建或不建能耗高、污染重的產業;二是加強對老企業的改造和管理,降低其能耗和污染;三是採取“分散集團“的產業布局原則。

2、建立水資源保護區

為從整體上解決中國水環境惡化的問題,必須有計畫地建立不同類型和不同級別的水資源保護區,並採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主要包括:A、流域水資源保護區;B、山區和平原水資源保護區;C、大型水利工程水資源保護區;D、重點城市水資源保護區。將各區內水資源的分配、水費、排污費的收取、治污資金的籌集有效地統一起來,就能夠實現從局部到整體治理步驟的實現,從而解決我國水環境問題。

3、加強水環境的綜合治理與規劃

一名當地農民在安徽巢湖湖濱大道中垾段湖濱用手撈藍藻。一名當地農民在安徽巢湖湖濱大道中垾段湖濱用手撈藍藻。

由於水資源的再治理很困難,因此水環境的保護政策應當貫徹“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綜合利用“的方針。具體來說就是要將污水處理措施、生物措施和水利措施結合起來,充分利用水環境的自淨能力,從根本上治理水環境。例如海河,由於降雨量年內分配極不均勻,枯水期和豐水期徑流相差十幾倍,而污染主要集中在枯水期,污徑比1994年曾經達到0.15,因此在其中上游修建一些水利工程設施,可調節徑流的年內分配,使水環境容量不至於在豐水期浪費而在枯水期又遠遠不足,增加河流的稀釋能力。

4、建立統一的管理、價格體系

原有的水淘汰管理體系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現象極為嚴重,水資源的使用和治理分家,利益與義務背離,造成用水的不管水、不治水局面。因此,應當及時改變原有的管理辦法,從部門內調整最佳化到跨部門的整體管理,逐步形成集開發、利用與保護、管理為一體的企業化管理體制。另外,也要改變原有的水資源無償使用的局面和觀念,明確水資源的產權,建立起一個合理的水資源價格體系,逐步推行排污總量控制,套用市場機制,有償使用環境容量。

對策

廢水處理廢水處理

由於環境污染對經濟及人類生存的巨大影響,中國今後5年將投資7000億用於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根據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十五”期間我國環境保護的基本目標是:到2005年,全國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比2000年減少10℅,“兩控區”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減少20℅,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45℅;大部分地區環境污染的狀況有所減輕,重點城市和地區的環境質量得到改善;飲用水源得到有效保護,城市地下水超采和污染惡化的趨勢初步得到控制,農村化肥和畜禽養殖等帶倆的污染加重趨勢有所減緩;生態惡化的趨勢得到遏制。
水體污染主要由任意排放的工業廢水和城市污水造成。要控制和消除水體污染,必須從控制廢水的排放入手,實行“防、治、管”三結合。防止水體污染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減少污染物的排放:①改革生產工藝。 ②綜合利用廢水。

(2)廢水無害化

(3)對水體及其污染源進行監測和管理;監測的主要指標有:①pH值,反映水體或廢水的酸鹼度及酸鹼性污染的含量;②懸浮物質含量;③需氧有機物,主要測定BOD、COD等綜合指標;④有毒物質,如重金屬、氰化物、亞硝酸鹽的含量;⑤其它特定指標,針對廢水特點而定。例如核電站排水的放射性指標、醫院和生物製品業廢水的病原體指標等。

(4)廢水處理技術

廢水處理廢水處理

為了分離出廢水中各污染物物質,或將其轉化為無害物質,人們採用了多種方法。廢水處理方法應針對污染物的不同特點,可選用不同處理方法、這些方法可按作用原理分為物理法化學法生物法
物理法:適用於分離懸浮於水的不溶物。
a.沉澱法 b.過濾法 c.離心分離法 d.氣浮法 e.蒸髮結晶 f.反滲透法
化學方法:
a.混凝法 b.中和法 c.化學沉澱法 d.氧化還原法 e.電滲析法
生物方法:a.活性污泥法 b.生物膜法和生物(氧化)塘法 c.污水灌溉,對污水有綜合性淨化作用 。

地球一小時之地球環境危機類名詞

互動百科發起“知識傳播行動”為您挑選出有關環境危機,節能環保的相關辭彙。協作,傳遞這些詞吧,讓更多的人了解環境危機中的人類生存家園:地球。除了關燈,我們能把環保的理念傳播得更遠!地球關燈一小時,有獎環保任務等你協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